Free考研资料
标题: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打印本页]
作者:
ooo
时间:
17-8-6 12:22
标题: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下载地址:
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195.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编 先秦两汉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先秦的文学批评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汉代的文学批评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魏晋的文学批评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刘勰《文心雕龙》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钟嵘《诗品》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编 隋唐五代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隋和唐代前期的文学批评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唐代中期的诗论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编 宋金元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北宋的诗文批评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南宋的诗文批评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宋代词论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金元的文学批评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编 明 代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明代的诗文批评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明代的戏曲批评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明代的小说批评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编 清代前中期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清代前中期文论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清代前中期诗论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清代前中期词论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清代前中期戏曲批评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编 近 代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近代的诗文批评与词论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近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演变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近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严格按照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的章目编排,分为7编,每编包含若干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编 先秦两汉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文学、言、辞、文章
(一)先秦两汉时代
1.“文学”的含义
(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汉代依然如此。“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
2.“言”、“辞”的含义
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
1.“文章”的含义
(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
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
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
“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
(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2)“文学”也仍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但与先秦两汉相比,又有重要的变化:由于在知识分子中,写作渐渐成为极普遍的事,写作能力几乎成为士人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文学”自然而然地常常包括了写作之意,而可以理解为常兼指文章与博学两方面的意义。
5.以今天的眼观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观念
(1)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先秦时人们的文学观念还十分薄弱。当时人议论作品时,几乎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
(2)汉代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方面,仍然用很强的功利性的眼光评论文学作品,甚至因此而轻视、排斥文学的审美性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包含审美因素的言论,也有人从审美娱悦的角度肯定文学作品。因而当时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3)先秦时诗歌与音乐紧密配合,诗、音乐、舞蹈往往三位一体。因而人们对于诗与音乐的见解,也常是相互联系,有时不易分别。但诗论与乐论毕竟不完全等同,人们应看到其间的联系和影响,也注意其区别。事实上,先秦乐论的审美因素多于诗论,而逐渐影响及于诗论。
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
(一)历史背景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诸子争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
(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
1.儒家的文学观
(1)孔子: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很重视文化、学术。他的言谈中有关文学者,一是论“诗三百”,二是论言辞。
(2)孟子:孟子在阅读、理解作品方面,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
(3)荀子:荀子非常重视言辞、辩论。他是最早对儒家圣人和经典作崇高评价的学者,他这方面的言论可以视为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征圣、宗经说的先声。《荀子·乐论》和总结孔子后学音乐思想的《礼记·乐记》,都非常重视“乐”。一方面指出了乐产生的基础、乐对社会的反映及其认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乐对人们的教化意义。先秦儒家的乐论谈到了乐与人们情感、心理的关系,比起先秦时纯粹的诗歌理论来,较多地具有审美的因素。
(4)评价:不论孔子还是孟子、荀子,都很重视诗歌、言辞、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利用它们为教化服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文艺思想适合于统治阶级对文学艺术的要求,而其中某些观点又能触及文学的基本规律方面的问题,故在文学批评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家的文学观
(1)墨家从实用、功利的目的出发,重视言辞辩论。
(2)对于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墨子采取排斥态度。
3.法家的文学观
(1)法家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商鞅奠定了法家理论的基础,韩非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2)法家崇尚耕战,主张君主独裁,厉行法制,对于传统文化学术和儒、墨、名、纵横诸家学说,认为不切实用,而且妨碍其愚民政策的实施,故加以全面排斥。
4.道家的文学观
(1)道家主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有要求回归上古简质淳朴时代的倾向,因而对音乐、言辞、辩论等都持否定态度,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美丽的色彩、音乐使人“失性”。
(2)《老子》、《庄子》却对后世的文艺思想,包括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①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那原本不是论文学。但当文学创作、鉴赏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崇尚自然的主张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上,成为反对雕琢、提倡自然之美的理论根据。
②《老》、《庄》书中关于语言局限性、言与意的关系的论述,启发了后世作家、批评家对于含蓄之趣、意在言外那种艺术表现的体会、认识和追求。
③《老》、《庄》书中对于虚静、“坐忘”心态的论述,原是就体认“道”而言的,但也被借用、引申,用以论述文艺家、作家的思维特点。
5.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
(1)屈原的《九章·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指出自己的作品乃是在愁思郁结、愤懑无告、“愿陈志而无路”的情况下倾吐而出。
(2)《九章·抽思》云:“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更说到凭借写作以舒泄忧思、暂时获得解脱的情况。
(3)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比《尚书·尧典》“诗言志”之说更突出了情感因素,可说是后世发愤著书、不平则鸣以及借作文以自慰诸说的先声。
三、汉代文学批评的演进
(一)两汉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1.韵文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歌,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1)辞赋在《楚辞》和纵横家辩说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作家作品,《史记》、《汉书》都为擅长辞赋的作家立了专传。
(2)刘向、刘歆编校图书,在《七略》中特立“诗赋略”登录并论述诗赋,就是诗赋作品大量涌现的实际情况的反映。
2在散文方面,除一部分学术、历史著作中具有文学价值的篇章外,各种体裁的单篇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论说、书序、奏议、书启等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韵文体和韵散结合的文体颂、赞、箴、铭、哀文、诔、碑文等等。这许多体裁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实用的文体,但同时人们也注重它们的写作艺术、审美因素。
(二)汉代的文学批评与政治情况、学术思想的关系
1.汉初统治者慑于农民起义的威力和秦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民“休养生息”。学术方面,则提倡黄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
2.从武帝到宣帝,是西汉帝国政权最巩固、国势最强大的时期。在学术思想方面,武帝采取了独尊儒学的政策。于是在文学批评中,儒家文学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三)汉代文学批评的内容
以论述、解释《诗经》、评论屈原及其作品、评论汉赋三者较为集中。
1.对《诗经》的论述、解释
(1)汉人非常重视诗歌的政教作用,强调美刺,要求诗歌为封建政治服务。
(2)在艺术表现上,要求委婉含蓄、风格温厚。
(3)他们解释诗篇时,常附会政治,多穿凿之说。汉代的《诗经》学是过去长时期来儒家诗论的总结,对当时和后代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影响。
2.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1)综观汉人对《楚辞》的评价,他们都认为屈原作《离骚》等作品有讽刺之意,具有政治意义。
(2)对于《楚辞》的艺术性,汉朝人也都给以充分的肯定,他们都指出,《离骚》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认为这是学习《诗经》的结果。
(3)另一方面,汉人对于屈原的执著而终于自沉,在同情的同时,又多有表示不理解者。贾谊、司马迁已流露此意,扬雄、班固更为明显。特别是班固,指责屈原“露才扬己”,贬损了自己的高明清洁。
3.对汉赋的评论
(1)赋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也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爱好。
(2)对赋给以肯定评价的有司马迁、班固等人。扬雄早年爱好作赋,后来则施以激烈的抨击。而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从赋是否能达到讽谏目的、实现政教目的的角度立论的。这也反映出汉代文学批评的功利性,反映出儒家文学思想的局限。
(3)汉宣帝却在承袭功利观念的同时,正面肯定了赋的审美愉悦作用。虽然仍依经立论,但毕竟肯定了文学作品“辩丽可喜”、“虞说耳目”即审美作用的正当合理,因此值得注意。
下载地址:
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195.html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