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打印本页]
作者:
ooo
时间:
17-8-6 17:02
标题: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
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131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4新闻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4新闻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07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3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07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2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07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3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37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新闻传播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绪 论
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二章 新 闻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五章 互联网与新媒体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七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九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十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第十二章 传媒业经营
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四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第十五章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
第十六章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第十七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学概论》(第4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新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新闻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良荣著的《新闻学概论》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是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本书精选了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的10套考研真题,并对所有真题提供了详细的答案及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详解由高分考生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严格按照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的章目编排,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xwcb.100xuexi.com)提供新闻传播学等各种考试及经典教材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新闻学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旦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解释性报道
2.内容分析法
3.新闻法规
4.网络虚拟社区
5.遐迩贯珍
6.时务体
7.劳动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受众的权力。
2.简述柏拉图的“睡眠式洞穴”理论。
3.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4.《大公报》是什么时候由谁在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提出了什么办报方针?《大公报》什么时候与国民党决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结合新闻实例,阐述1978年我国新闻改革出现的特点。
2.刻板印象的内容是什么?它是由哪位早期著名的新闻传播学者提出的?结合媒体报道的某类群体实例,分析评价其传播效果。
3.比较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改革和1956年《人民日报》改革的异同。
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解释性报道
答:解释性报道是指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它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主要包括:①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②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③重要的科技成果;④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2.内容分析法
答: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一般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分析过程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
3.新闻法规
答:广义的新闻法规是指调整新闻传播领域各种关系,保护、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法规是指为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专门制定的新闻法。目前我国尚未颁布新闻法。世界各国新闻立法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缓和趋势,把事前检查制、批准制、保证金制改为实行追惩制;二是新闻约束伦理化,逐渐重视新闻界本身的道德自律的作用。
4.网络虚拟社区
答: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5.遐迩贯珍
答:《遐迩贯珍》是鸦片战争后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个中文期刊。于1853年8月1日创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由当时设于香港、旨在向中国传授基督教义的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该会所办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印刷。刊登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文章,也有少量阐发基督教义的文章;时事新闻占相当篇幅,大多是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宣传广告开中文报刊登广告之先河。在新闻编辑上,它以新闻标题简明扼要来反映新闻内容,是中国近代报刊在新闻编辑业务上的一个飞跃。《遐迩贯珍》也是中国最早刊载新闻图片的中文报刊,有科普插图及为配合新闻报道而绘制的插图。
6.时务体
答:时务体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7.劳动界
答:《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李汉俊于1920年8月15日发起创办的周刊,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劳动界》周刊内容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专栏。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启发工人的觉悟,共出版了24册,1921年1月终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受众的权力。
答:受众的权利是指作为信息传播接收者的受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享有的各项保护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根据我国法律和传播制度,我国受众主要拥有以下六种权利:
(1)选择权
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选择权是受众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国际消费者联盟宣布的八种权利之一,在大众传播中,受众面对众多的媒介和信息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口味和自己所能运用的方式作出自由选择——或喜爱或厌恶,或接受或拒绝,或阅听或观看,没人可以强迫。
(2)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受众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受众有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和通过传播媒介了解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获得的种种真实的消息情报,有权及时得知政府、行政机构等的有关公共信息和国内外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事件。
(3)表达权
表达权是指受众“有权把他所看到的关于个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凡是用恐吓或惩罚迫使他保持缄默,或剥夺他利用传播渠道的机会,就是侵犯了这项权利。”
(4)反论权
反论权是指当个人或集团遭到来自大众媒介或传播者方面的攻击和对自身利益、权利的侵犯时,有权要求该媒介划出一定的版面或时间供自己作自由公开的反驳,以便人们对事情真相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5)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有察看并督促的权利,以免其产生不良后果。以往学术界理解受众的监督权,是专指“人民群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而新闻媒介则由党和政府来领导并监督。这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定的一项权利。
(6)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受众享有个人独处,对个人与公众利益、公众事务无关的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新闻媒介打扰和干涉,以及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不受伤害的权利。任何人都有私生活,都有不愿让人知道的私事,也都希望不受打扰,有宁静独处的欲望,法律上也认为这种权利应受保护。
2.简述柏拉图的“睡眠式洞穴”理论。
答:柏拉图的“睡眠式洞穴”理论通过描绘故事表现无知和缺乏教育给人类所带来的痛苦。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3.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内容分析法的功能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3)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分析过程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4.《大公报》是什么时候由谁在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提出了什么办报方针?《大公报》什么时候与国民党决裂?
答:(1)《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
(2)《大公报》的创办时间:1902年创办于天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①英敛之主持阶段创办初期,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②王郅隆接办阶段之后,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后来由
③由新记公司接办阶段,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④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阶段。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①“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②“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③“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④“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3)大公报与国民党决裂
《大公报》曾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
①“九·一八”事变以前,《大公报》的政治立场经历开始的自由主义立场,到公开发社评表示拥护与赞助国民政府建设,是因为自清末以来,国内缺乏真正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权威。权威的真空状态延续了军阀之间的混战和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国民政府以自身军事、三民主义和经济的优势,使得《大公报》对其抱以统一希望,并希望国民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司法、军事、外交诸方面的改革,增前自身的权威。
②“九·一八”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迫切需要有能力的领袖,能整合全国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以一致抗日。蒋介石以其政治、军事和三民主义标榜的优势成为“领袖权威”。《大公报》的政治立场转向支持以蒋介石为国家政治中心。
③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张季鸾曾以中共党员身份先后到香港,做争取王芸生转变对国民党立场的工作,逐步解除王芸生对共产党的疑虑,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香港《大公报》的立场逐步转变,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结合新闻实例,阐述1978年我国新闻改革出现的特点。
答:1978年以来,我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是由观念更新作为直接推动力,而观念更新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不过只是在现有新闻体制基础上的微调,并没有触及根本。其主要特点如下:
(1)1979年到1982年,新闻改革的主题为“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新闻纸”的面目。
①屏弃了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思想,重新确定了报纸是以刊登时事为主,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
②屏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新闻真实性的权威再次得到确认。
③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报道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④纠正了历史错案,“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的合理性得到确认,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1983年开始引入了信息的概念,引发了新闻界关于新闻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大讨论。
①媒介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了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
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③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3)从1992年开始的,新闻界确认了新闻事业不仅属于上层建筑,还属于信息产业,由此带来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新思路。
①受众中心地位的确认。
②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③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
④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2.刻板印象的内容是什么?它是由哪位早期著名的新闻传播学者提出的?结合媒体报道的某类群体实例,分析评价其传播效果。
答:(1)刻板印象的定义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2)刻板印象由著名记者李普曼提出
李普曼指出,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3)刻板印象的传播效果
刻板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某一群体的观念和态度的及认识的转变。比如在报道中国农民工的新闻中,受众无法从固有的对中国农民落后、小农经济思想、贫穷的刻板印象中脱离出来。在一些网络和论坛上随处可见读者对农民的素质的藐视和对农民工集体的轻蔑。这是因为在长达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私下那个观点,导致了人们难以扭转媒体对今天农民工新的评价。
3.比较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改革和1956年《人民日报》改革的异同。
答:1942年4月1日起,在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进行改版,在报纸宣传中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作风和文风。1956年7月1日起,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指导下,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进行改版,展开了一场全国意义上的新闻改革,改革的目的仍然是肃清教条主义。
(1)两次整改的相同点
①两次运动开展的模式十分相似。两次改革均由一张报纸所指引,由一个根据地解放区发起而后扩展到所有根据地解放区。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报纸是“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新闻整风运动由解放日报引导,而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由人民日报牵引。
②两次运动都由一个局部而扩展到全国。新闻整风运动是由陕甘宁边区发起而后发展到敌后所有根据地,由《解放日报》带头掀起了抗日敌后根据地新闻界整风运动的高潮;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主的新闻工作改革也是由局部向全国全方面地展开,各地报纸纷纷改版,还引起当时新华通讯社和广播事业都相继进行了改革。
③都发表了题为《致读者》的社论。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检查了创刊以来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改改革:版面安排上,把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整风宣传方面,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社论写作方面,注重社论的质量;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a..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b.开展自由讨论,阐明社会言论;c.改进文风,活泼空气。
在改进文风作风,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新闻理论的重大意义上,两者也有着相似的地方。两次整改,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维护新闻真实性,密切新闻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两报分别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前者开辟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学道路;后者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闻学道路。
(2)两次整改的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两张报纸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就不相同。《解放日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伊始即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那就是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团结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
《人民日报》处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双百”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适合读者需要。
②对于党性的认识不同。通过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和整风后,新闻工作的第一要义就是党性。从党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看,除了党性外,新闻业的其他功能被有意和无意地省略了。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看,新闻工作不再有自己的独立品格,他们只能是党的笔杆子,《解放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党与党报》指出:“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在党报工作的同志,只是整个党组织的一部分。一切要依照党的意志办事,一言一动、一字一句,都要顾到党的影响。”这样的要求事实上严重束缚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手脚,极不利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到了《人民日报》,这种认识有了改变,50年代初,《人民日报》编辑部有一个流行说法,叫做“《人民日报》是办给全国县以上领导干部看的”。在改版中,编辑部成员树立了新的观念,要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要。这点是与解放日报有所区别的。
下载地址:
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1318.html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