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类型 | 特点 |
生活污水 | ①主要来自家庭或家庭外的餐饮、卫生间、洗衣房等,包括各种生活用水排水; ②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氮、磷、硫等无机盐类及泥砂等杂质,还含有多种微生物及病原体 |
工业废水 | ①主要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原料、中间产品或成品等物料所污染的水; ②一般而言污染比较严重,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需局部处理达到要求后才能排入城镇排水系统,是城镇污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初期雨水 | ①指雨雪降至地面形成的初期地表径流,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水中,形成面源污染; ②水质水量随区域环境、季节和时间变化,成分比较复杂 |
城镇污水 | ①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包括雨水,在半分流制排水系统中包括初期雨水; ②成分性质比较复杂,不仅各城镇间不同,同一城市中的不同区域也有差异; ③影响因素较多,主要为所采用的排水体制,以及所在地区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特点及比例等 |
指标 | 具体内容 |
温度 | 许多工业企业排出的污水都有较高的温度,引起水体的热污染 |
色度 | 将有色污水用蒸馏水稀释后与蒸馏水在比色管中对比,一直稀释到两个水样没有色差,此时污水的稀释倍数即为其色度。色度是一项感官性指标。带有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等有色污染物的污水呈现各种颜色 |
嗅和味 | 嗅和味同色度一样也是感官性指标。天然水是无臭无味的,当水体受到污染后会产生异样的气味。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盐分也会给水带来异味 |
固体物质 | ①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固体(在国家标准和规范中,又称悬浮物,用SS表示)。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②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
类别 | 特征 |
油类污染物 | ①包括石油类和动植物油脂两种; ②工业含油污水所含的油大多为石油或其组分,含动植物油的污水主要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和食品工业; ③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生长、降低水体的资源价值和自净能力 |
酚类污染物 | ①有毒有害污染物; ②水体受酚类化合物污染后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
表面活性剂 | 分为硬性洗涤剂(ABS)和软性洗涤剂(LAS)两类,都含有磷 |
有机酸、碱 | ①有机酸工业废水含短链脂肪酸、甲酸、乙酸和乳酸等; ②人造橡胶、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含有机碱,包括吡啶及其同系物; ③均属于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但对微生物有毒害或抑制作用 |
有机农药 | ①分为有机氯农药与有机磷农药两大类; ②有机氯农药(如DDT,六六六等)毒性极大且难分解,会在自然界不断积累,造成二次污染; ③有机磷农药(含杀虫剂与除草剂)有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等,毒性大,属于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并对微生物有毒害与抑制作用 |
苯类化合物 | ①主要来源于染料工业废水、炸药工业废水以及电器、塑料、制药、合成橡胶等工业废水; ②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大多属于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大大增加城镇污水的净化处理难度,并对微生物有毒害与抑制作用 |
类别 | 概述 |
总砷 | ①砷在水质标准中为保证人体健康及保护水生生物的毒理学指标,以水中砷总量计; ②元素砷不溶于水,几乎没有毒性,但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③水环境中的砷多以三价和五价形态存在,三价无机砷化物比五价砷化物对于哺乳动物和水生生物的毒性更大 |
含硫化合物 | ①硫在水中存在的主要形式为硫酸盐、无机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 ②硫酸盐分布很广,主要来源是石膏、硫酸镁、硫酸钠等矿岩的淋溶、硫铁矿的氧化、含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及某些含硫工业废水的污染; ③硫化氢有强烈的臭味。厌氧生化反应产生的H2S气体,不仅造成恶臭危害,而且会腐蚀下水道和处理构筑物,空气中的H2S超量会引起人畜中毒死亡 |
氰化物 | ①氰化物是含-CN化合物的总称,分为简单氰化物、氰络合物和有机氰化物(腈);②最常见的是氰化氢、氰化钠和氰化钾,易溶于水,有剧毒; ③天然水体一般不含有氰化物,氰化物主要来源于电镀、煤气、炼焦、化纤、选矿和冶金等工业废水 |
净化机制 | 内容 |
物理净化 | 指由于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其中稀释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净化过程 |
化学净化 | 指由于污染物质的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生物净化 | 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阶段 | 特点 |
竖向混合阶段 | ①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入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 ②在竖向混合阶段也存在着横向混合作用 |
横向混合阶段 | 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达到浓度分布均匀 |
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 | ①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 ②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再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 |
分类 | 功能 |
Ⅰ类 |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
Ⅱ类 |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幼鱼的索饵场等 |
Ⅲ类 |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
Ⅳ类 |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
Ⅴ类 |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
分类 | 功能 |
第一类 | 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
第二类 | 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
第三类 |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
第四类 | 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
类别 | 特征 | 优点 | 缺点 |
浓度标准 | 对排出口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进行规定,单位一般为mg/L | 指标明确,对每个污染指标都执行一个标准,管理方便 | ①由于未考虑排放量的大小,接受水体的环境容量大小、性状和要求等,因此不能完全保证水体的环境质量; ②企业可以通过稀释来降低排放水中的污染物浓度,造成水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加剧 |
总量控制标准 | ①依据与水环境质量标准相适的水体环境容量来设定; ②水体的水环境质量要求高,则环境容量小; ③水环境容量可采用水质模型法等方法计算 | 可保证水体的质量 | 对管理技术要求高,需要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相结合进行总量控制 |
类别 | 特征 | 举例 |
国家排放标准 | 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对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进行规定,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79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2010)等 |
行业排放标准 | 根据部分行业排放废水的特点和治理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制定 | 《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44—2008)、《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6—84)等 |
地方排放标准 | 省、直辖市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管辖地水体污染控制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进行制定;可以增加但不能减少污染物控制指标数,可以提高但不能降低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 —— |
类别 | 特征 | 举例 |
物理处理法 | 利用物理原理和方法,分离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一般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 | 筛滤法、沉淀法、浮上法、过滤法和膜处理法等 |
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法 | 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方法,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转化为无害或可再生利用的物质 | 中和、混凝、氧化还原、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等 |
生物法 | 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 ①按微生物对氧的需求,可分为好氧处理法和厌氧处理法两类; ②按微生物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类型 |
处理程度 | 内容 |
一级处理 |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一级处理一般作为二级处理的前处理。主要技术为物理法 |
二级处理 | 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后,再用生物方法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的过程。主要采用生物法 |
三级处理 (深度处理) | 一般以更高的处理与排放要求,或以污水的回用为目的,在一、二级处理后增加的处理过程。其技术方法更多地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及物理化学法等,与前面的处理技术形成组合处理工艺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