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 教育作用 | 教育对国家:“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 |
教育目的 | 培养“士”和“君子” | |
教育内容 | 重道德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
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 | ||
教学原则和方法 | 因材施教 | |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者。” | ||
学思结合:强调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 ||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孟子 | 人性观 | “性善论”(善端) |
教育目的 | “明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
培养目标 | 君子,圣贤 | |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持志养气:志向和意念。 | |
反求诸己:内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 ||
动心忍性:意志锻炼。他认为环境越恶劣,造就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
学记 | 教育作用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 |
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 | ||
教学原则 | 教学相长 | |
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原则。 | ||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 ||
长善救失: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 | ||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
教师观 | 师严道尊 | |
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
夸美纽斯(捷克) | 代表作 | 《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开始形成的标志 |
教育的作用 | 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促进人的发展 | |
教育的目的 | 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 |
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 1.自然规律。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 |
2.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 ||
班级授课制 | 是第一个系统论述的人,《大教学论》 | |
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 ||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 | 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 | |
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 史上最早教学原则体系 |
洛克 (英国) | 代表作 | 《教育漫画》,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分。 |
绅士教育 | 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 |
白板说 |
卢梭 (法国) | 代表作 | 《爱弥儿》 |
教育观 | 自然主义教育观 | |
教育目的 | 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 | |
培养自然人的途径 | 自然的教育 | |
人的教育 | ||
事物的教育 |
裴斯泰洛奇(瑞士) | 代表作 | 《林哈德与葛笃德》,主张教育过程心理学化 |
教育目的 | 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 | |
要素教育 | 教育要从最简单、最基本,并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的发展儿童本性的各个方面。 |
赫尔巴特(德国) 科学教育学之父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伦理学——教育目的论 |
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第一个明确提出的人。 | ||
教育目的 | 道德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
选择目的:帮助学生发展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职业选择。 | ||
教育方法 ——“四段教学法” | 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 | |
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新概念 | ||
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 | ||
方法:练习 | ||
教育性教学原则 |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
强调“三个中心” |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