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案 希望大家喜欢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tx 发表于 07-5-27 18: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案
第一章 世界历史引论   
    问题:
    什么是历史?
    什么是历史学?
    历史学是不是科学?
    一、历史:往事。
    二、历史学:往事的追溯。
    认识过程的哲学原则——两种认识及其相互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形而下层面的认识与形而上层面的认识。
    上述哲学原则的历史学运用——貌似零乱的历史现象即史料与史实,属形而下层面的感性认识。内在的联系与客观的规律,属形而上层面的理性认识。
换言之,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在对于史料和史实加以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升华。史料的考证和史实的罗列只是形而下和感性层面的初步认识。
举例:吉萨的金字塔与底比斯的神庙构成古代埃及历史的缩影——从古王国时期法老的统治到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的膨胀。
    紫禁城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缩影——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隔绝状态。
    传统民居的四合院——贵贱尊卑的社会现象与封闭倾向。
    “911”飞机与纽约世贸大厦撞击的画面——矛盾的对抗与文明的冲突。
    三、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
        1、石器——青铜器——铁器。
        2、攫取性经济——生产性经济;传统农业——现代工业;个体小生产——社会化大生产。
        3、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4、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5、分散的历史和相对孤立的文明——全球化的进程。
        6、游牧群体与定居社会的冲突——发达地区与现代化边缘世界的对抗。
        7、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传统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8、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世界历史,其实质是人类走向解放的漫长道路,即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继而摆脱传统社会的依附状态走向自由的过程。生产的进步和财富的积累亦或从贫困走向富庶,构成历史演进的深层次背景。
    余言:
    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旨在从特定的角度探讨和揭示人类社会的运轨迹迹。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

第二章 原始社会:人类历史的开端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1、 神话宗教的解释:
        女娲氏和普罗米修斯的传说——泥土造人。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上帝造人。
        唯心主义、物质的非永恒性和无中生有的原则;区别于现代克隆技术的唯物主义、物质的永恒性和从有到有的原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 科学探讨:
        思想的解放与近代科学的兴起——人类起源的生物学解释。
        林奈(瑞典人 1707-1778),人猿同归于灵长目——静态的相近。
        拉马克(法国人 1744-1829),人类源于类人猿——动态的联系。
        赫胥黎(英国人 1825-1895),人猿同祖的亲缘关系。
        达尔文(英国人 1809-1882),人类由已经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恩格斯:劳动创造人,亦或制造工具的劳动构成人的特有属性。
        补充看法:理性、思想和信仰的追求构成人的另一属性。换言之,人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区别于动物。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1、攀树猿群:
        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3000-1000万年以前。
        埃及的原上猿、埃及猿和法国的森林古猿。
        林栖生活、四足行走和臂悬跳跃。
        2、正在形成的人:
        1000-100万年以前。
        印度的拉玛古猿和南非的南方古猿。
        气候的改变与森林的减少。
        两足、食草。
        3、完全形成的人:
        100-1万年以前。
        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克鲁马农人和中国的山顶洞人、兰田人、元谋人、长阳人、马坝人、丁村人。
        体态的变化(脑容量和牙齿)与制造工具的劳动。
        注意——遗址分布的跳跃性、化石演进的非连续性与科学研究的假说性。
    三、人种的差异:
        1、蒙古利亚人种。
        2、欧罗巴人种。
        3、尼格罗人种。
    四、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1、人类自然形态的演进。
        2、生产工具的演进。
        3、社会组织的演进。
第二节 原始公社
    一、血缘家庭公社:
        1、家庭——婚姻行为的限制。公社——公有的财产单位。
        2、血缘家庭——源于杂婚的原始群,辈分婚,旧石器时代早期。
        3、假说性——亚伯拉罕之夫妻与兄妹的双重关系,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南方部分地区。
    二、母系氏族公社:
        1、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
        2、族外群婚——族外对偶婚:望门居与居妇家。
        3、氏族的外婚制与部落的内婚制。
        4、母权制——妇女的支配地位、世系原则与女性崇拜。原因?婚姻形态。
    三、父系氏族公社:
        1、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2、族外对偶婚:从夫居。
        3、父权制——男子的支配地位、世系原则与男性崇拜。
        4、氏族的裂变与父权制家族的出现:定期轮换的份地。
第三节 原始文化
    一、原始人的自然知识:
        1、生产活动与知识的积累——原始畜牧业与原始农业。
        2、医学的萌芽与巫术。
        3、数字的出现。
    二、文字的雏形:
        1、结绳文字。
        2、图画文字。
        3、象形文字的萌芽。
    三、原始艺术:
        1、绘画。
        2、雕刻。
        3、装饰。
    四、原始宗教:
        1、墓葬。
        2、自然崇拜。
        3、灵魂崇拜。
        4、图腾崇拜。
第四节 野蛮与文明
    一、原始社会的一般特征:
        1、血缘性。
        2、公有性。
        3、民主性。
        4、相互关系。
    二、原始社会的解体征兆:
        生产的进步——财富的增长——财富的剩余——财富的私有——社会成员的分化——矛盾的加剧。
    三、文明的标志:
        1、私有制。
        2、个体家庭。
        3、国家。
第三章 奴隶社会史导论   
    一、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形态:
        1、 奴隶的界定——被主人占有的生命亦或主人的财物。
        2、 奴隶制产生的历史条件:
        3、 家长奴隶制:
        4、 家内奴隶制:
        5、 劳动奴隶制:
        6、 希洛制:
    二、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关系与社会结构:
        1、 奴隶的来源——战争;债务。
        2、 奴隶的构成——同族;异族。
        3、 奴隶制社会的阶段说与类型说:
        4、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经济对抗和社会矛盾:
        5、 奴隶制社会的次要经济形态与社会矛盾——原始公社的残存、自耕农成分与依附经济。
    三、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
        1、奴隶制相对于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2、奴隶制社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非必然性:
第四章 古代东方史   
第一节 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1、 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
            埃及学的奠基——商伯良与马斯伯乐。
            马涅托的《埃及史》与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
        2、 自然环境:
            河谷与沙漠。
            上埃及与下埃及。
            尼罗河——农业与纽带。
        3、 史前文化:
            新石器文化:
            铜石并用文化——巴达里文化(前4500-4000年):母系氏族社会。
            铜石并用文化——阿姆拉文化(前4000-3500年):父系氏族社会。
        4、尼罗河文明的萌芽——格尔塞文化:
            前3500-3100年。
            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外来文化。
            象形文字的出现。
            冶炼术的发明。
            国家的雏形: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
        5、早王朝: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美尼斯与哈谢海姆。
    二、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法老的时代与僧侣的时代:
        1、古王国:
            第3-6王朝,前2686-2181年。
            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
            法老统治的时代。
            金字塔——现存约80座,位于吉萨。源于贵族陵墓马斯塔巴。首座是第三王朝法老乔赛尔之墓,6层,约60米。第四王朝均为斜面角锥体,其中胡夫金字塔高140余米,哈弗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高22米而长57米。
        2、第一中间期:
            第7-10王朝,前2181-2040年,混乱状态。
        3、中王国:
            第11-12王朝,前2040-1786年。
            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政治重心南移,法老权力衰微。
        4、 第二中间期:
            第13-17王朝,前1786-1567年。
            希克索斯人入侵下埃及,建第15-16王朝。
        5、新王国:
            第18-20王朝,前1567-1085年。
            都于底比斯,进入青铜时代。
            法老的扩张——雅赫摩斯一世、图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努比亚。
            僧侣势力的膨胀。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法老统治的衰微。
    三、后期埃及——古代尼罗河文明的衰落

            1、铁器时代。
            2、外族入侵——利比亚人(22-24王朝)与努比亚人(25王朝)的统治;波斯人(27、31王朝)的统治;马其顿人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

    四、古代埃及文化

        1、宗教:
            诸多神灵的并存。灵魂不灭与木乃伊。
        2、文字:
            象形文字之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24个表意符号——22个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与阿拉伯字母的源头。纸草。
        3、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4、科学:
            天文学——天文观测与星位的确定。太阳历之3季12月365天:罗马朱里亚历、中世纪格里哥利历和公历的前身。
            数学——十进位。圆周率3.16。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1、 自然环境:
            美索不达米亚;亚述与巴比伦;阿卡德与苏美尔。
            干旱,河谷,灌溉农业。
            位置——埃及的封闭性与两河流域的开放性。
        2、 古代历史的重新发现:
            19世纪-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遗址的发现。
            德国人格罗芬特译古波斯文,英国人罗林生译亚述文和巴比伦文。
        3、 苏美尔文化:(铜石并用时代)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前4300-3500年)。
            乌鲁克文化(前3500-3100年)。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前3100-2800年)。
            苏美尔城邦(前2800-2371年)。
        4、 阿卡德城邦:(铜石并用时代)
            前2371-2191年。
            貌似阿拉伯人。
            阿卡德语——亚述语与巴比伦语。
            萨尔贡与两河流域南部的初步统一。
            前2191年亡于库提人。
        5、 乌尔第三王朝:(青铜时代)
            前2113-2006年。
            乌尔纳姆及其法典。
            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利人。
    二、古巴比伦王国:
        前1894-1595年。
        阿摩利人与前1894年巴比伦建城。
        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及其法典。
        前1595年亡于赫梯人。
    三、亚述帝国:
        古亚述——前2500-1500年;城邦时代。
        中亚述——前1400-1078年;城邦—王国。
        新亚述——前935-612年;铁器时代;扩张:叙利亚、乌拉尔图、巴比伦尼亚、埃兰、埃及,统治两大文明发源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四、新巴比伦王国:
        前626-539年。
        迦勒底人。
        巴比伦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
        尼布甲尼撒二世。
        前539年亡于波斯人。
    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1、 文字: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2、 文学:《埃努玛•埃利什》,《洪水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和阿伽》。
        3、 科学:天文历法——阴历,年分354天12月,8年3闰。数学——10进位与60进位,圆周率为3。
        4、 艺术:建材的局限——粘土。多级寺塔。悬苑。
第三节 古代波斯
    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早期历史:
        1、 扎格罗斯山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位置与地貌:
        2、 早期历史:前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前5000年的铜石并用文化—前3000年的青铜文化。
        3、 埃兰:胡泽斯坦;前2700年建国;与两河流域之间的战争与交往;前639年亡于亚述。
        4、 米底:伊朗高原西北;前700年建国;前550年亡于波斯。
    二、阿黑门尼德王朝:
        1、 波斯人的兴起:法尔斯;前7-6世纪臣服米底;10个部落;前558年建国;前550年灭米底。
        2、 居鲁士:扩张——前546-529年,降服小亚的希腊诸城邦,灭新巴比伦,进攻中亚,败于马萨革泰人。
        3、 冈比西斯:扩张——征服埃及。
        4、 大流士:扩张与改革——印度河、中亚、色蕾斯;行省制、军区制、贡赋与货币、驿政制。
        5、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波斯希腊的战争与马其顿人的东征。
        6、 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经典、教义。
    三、安息王朝:
        1、 帕提亚。
        2、 前247年-公元226年。
        3、 丝绸之路。
        4、 与罗马人的战争。
    四、萨珊王朝:
        1、226-651年.
        2、与拜占廷帝国之间的战争。
        3、阿拉伯人的入侵。
第四节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一、赫梯:
        1、 位置——小亚东部。
        2、 前2000年建国。
        3、 前8世纪亡于亚述人。
    二、腓尼基:
        1、位置——黎巴嫩。
        2、腓尼基——迦南——布匿。
        3、海上贸易:前2000-1000年——东地中海及黑海;前1000-600年——西地中海。
        4、 腓尼基文字。

    三、巴勒斯坦:
        1、 前2000年后期希伯来人的移入:12个部落,北称以色列,南称犹太。
        2、 前1200-1020年:士师时代。
        3、 扫罗王(前1020-1000年)——大卫王(前1000-960年)——所罗门王(前960-930年)。
        4、 前721年亡于亚述;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
        5、 犹太教:演进、主神,巴比伦之囚,教义。
第五节 古代印度
    一、自然环境:
        1、 位置与范围。
        2、 孤立性;类似于东亚而区别于中东。
        3、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
        1、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印度河流域。
        2、 时间:前2500-1750年。
        3、 性质:城市文明——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谷仓、农作物、农具。
            定居性。
        4、 哈拉巴文字: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
        5、 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荼人?外来者?
        6、 消失:自然灾害?外族入侵?
        7、 社会性质的无从确定。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1、 雅利安人的到来:南俄草原——伊朗——印度。
        2、 吠陀时代:
            前1400-600年,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年,印度河流域,游牧-农业,铁器时代,军事民主制。
            后期吠陀时代——印度河-恒河流域,国家雏形。
        3、 列国时代:
            前600-400年。
            中心东移恒河流域。
            诸国并立,佛经之所谓16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1、 孔雀王朝:
            前324-187年(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阿育王(前269-232年)——南征德干高原;改奉佛教。
        2、 贵霜帝国:
            公元1-5世纪。
            大月氏人的迁徙:河西走廊——中亚;1世纪初立国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1世纪中叶南下印度河流域;1世纪末领有中亚及印度河流域,都于富楼沙即白沙瓦。
            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五、种姓制度:
        1、 起源:征服与种族的对立——早期吠沱时代。
        2、 演变:(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孔雀王朝)舍提与贱民。
        3、 相关问题:种族差异、经济地位、宗教生活、法律身份。
    六、婆罗门教:
        1、 开端:早期吠陀时代。
        2、 经典:《吠陀》。
        3、 多神崇拜——梵天、湿婆、毗湿奴。
        4、 轮回转世。
        5、 种姓制度的神化。
    七、佛教:
        1、 背景:前6世纪新旧势力的消长。
        2、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3年),尼泊尔,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
        3、 教义:四谛——苦、集、灭、道。
        4、 特点:轮回转世的继承;人生多苦与众生平等。
        5、 演变:阿育王与国教的地位——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八、古代印度文化:
        1、 文字: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2、 文学:宗教文学——《吠陀》、《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佛本生经》。
        3、 艺术:宗教艺术——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
        4、 科学: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
第五章  古代希腊罗马史   
第一节 古代希腊
    一、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1、 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古代希腊世界的地理范围——爱琴海世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和小亚西部。
            地理特点——地貌的闭塞性、农业的不足亦或非农业性和航海的便利性。
            前4000年即史前时代的非希腊人——皮拉斯基人、勒勒吉人和卡里亚人。
            前2500-1100年的移民浪潮与希腊人的出现——(前2500年)希腊半岛北部/(前1900-1600年)希腊半岛中南部/(前1100年)爱琴海诸岛屿。
            希腊人的五大集团——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亚人和阿卡亚人,阿提卡半岛的爱奥尼亚人,希腊中部诸地的埃奥利亚人,马其顿的马其顿人。
        2、 爱琴文明:
            前2000-1200年。
            青铜时代。
            爱琴文明的发现——《荷马史诗》与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代早期;19世纪的考古及施里曼和伊文思。
            克里特文明——前2000-1400年;米诺斯王宫;象形文字与线形文字1;创造者属于非希腊人。
            迈锡尼文明——前1600-1200年;线形文字2;创造者属于阿卡亚人;特洛伊战争。
            注意:希腊文明开始于克里特,希腊人的文明开始于迈锡尼。是为古代世界的普遍现象,存在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诸多地区。
        3、 荷马时代:
            前11-9世纪。
            荷马其人与《荷马史诗》。
            铁器时代。
            城市与工商业的衰落。
            英雄时代。
    二、古风时代:前8-6世纪
        1、 城邦形成的时代:
    城邦的界定。
            城邦的分类:人口构成——爱奥尼亚人城邦、埃奥利亚人城邦、多利亚人城邦。
            形成途径——自然演进的城邦、源于征服的城邦、殖民城邦。
        2、 海外殖民的时代:
            海外殖民的原因——生存空间的需要、政治斗争、技术条件。
            海外殖民的范围——东地中海及黑海;西地中海。
            海外殖民的性质——希腊人文明的扩张与制度的延伸;从农业向商业的转变。
            历史影响——经济方面;政治方面。
        3、 斯巴达:
            位置与居民。
            多利亚人的南迁与斯巴达人的征服。
            社会结构——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
            城邦政治——贵族政治;军事统治。
            伯罗奔尼撒同盟。
        4、 雅典:
            位置与居民。
            提秀斯改革。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上述改革的主题——地域关系的扩大;公共权力的强化;民主政治的完善。
    三、古典时代:前5世纪
        1、 希波战争:
            战争起因——波斯在小亚、色雷斯和马其顿的扩张;米利都的反抗;爱琴海霸权的争夺。
            战争进程——前492-479年:战场、战役、盟主。
            前479-449年:战场、战役、提洛同盟与雅典霸权。
            战争结局——卡里阿斯和约。
        2、 雅典的民主政治:
            泰米斯托克利。
            厄非阿尔特。
            伯里克利。
            相关评述。
        3、 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起因——雅典与斯巴达;雅典与科林斯。
            战争进程——前431-421年;前415-413年;前413-404年。
        4、 古典时代的结束:
            所有制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
            内战的延续。
    四、希腊化时代:前4-3世纪
        1、 马其顿人的兴起:前359年腓力二世的改革——政治与军事。
            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
            前337年科林斯会议。
        2、 亚历山大东征:矛盾的转移与扩张的趋向。
            前334年格拉尼库战役与小亚的占领。
            前333年伊苏战役与叙利亚和埃及的征服。
            前331年高加米拉战役与两河流域的占领和波斯帝国的灭亡。
            前329年攻入中亚。
            前327年攻入印度河流域。
            前325年撤军。
        3、 亚历山大帝国的解体:安提柯王朝、赛留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
            4、 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遗产:交往的扩大——文化中心的东移——希腊化时代的双重倾向。
    五、古希腊文化:
        1、前古典时代:
            神话与史诗。
            神人同形同性。
            提坦体系与奥林匹斯体系。
        2、古典时代:
            中心是雅典。
            文学——悲剧与喜剧。
            哲学——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历史学——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
        3、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中心是亚历山大里亚。
            哲学——伊壁鸠鲁与斯多葛派哲学。
            科学——欧几里德与阿基米德。
第二节 古代罗马
    一、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
        1、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古代罗马史的舞台——地中海世界。
            意大利的位置。
            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农业性、内部联系性、外部开放性。
            利古里亚人——土著?非洲—西班牙—法国—意大利。
        2、意大利半岛的早期文化:
           前2000年代初期意大利人祖先的移入——中欧—阿尔卑斯山—意大利。
           特拉马尔文化——拉丁人;青铜时代;母系社会。
           前1000年的第二次移民。
           维兰诺瓦文化——翁布里亚人;铁器时代;父系社会。
       3、伊达拉里亚时代(前8-6世纪):
          伊达拉里亚人的来源?
          社会性质?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希腊移民城邦——叙拉古、他林敦;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犁的传入。
       4、 王政时代:
        人口的分布——西北部是伊达拉里亚人,东北部是翁布里亚人,中部是拉丁人,中东部是萨宾人,南部是希腊人。
        罗马建城——前7-6世纪;伊达拉里亚人、萨宾人与拉丁人的交界处;七丘同盟。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军事民主制;氏族/胞族库里亚/部落特里布;军事首领勒克斯。
        王政时代的七个王——1、3/拉丁人;2、4/萨宾人;5、6、7/伊达拉里亚人。
        罗马平民——无权性、私有性、依附性。
        罗马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罗马与希腊的比较——
        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的改革(第六王)——地域、等级、机构。
        罗马人的暴动与王政时代的结束。
    二、罗马共和国:
       1、 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原因——权利、土地与债务。
        进程——前5世纪,权利的争取,撤离运动,保民官与十二铜表法。
        前4-3世纪,土地与债务的解决,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波利提阿法案,霍腾西阿法案。
        后果——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机构的完善;外部扩张的动势。
       2、 罗马人的扩张:
        意大利的统一:前5-4世纪的伊达拉里亚战争;
        前4世纪的萨莫奈战争;
        前3世纪的希腊战争。
        地中海的征服:布匿战争(前264-146年)与西地中海的征服;
        马其顿战争(前215-168年)与东地中海的征服。
        统治政策:意大利半岛的分而治之;
        意大利以外的行省制度。
       3、 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三次奴隶起义。
        小农与大地产主的矛盾——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和马略的军事改革。
        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矛盾——同盟战争。
        苏拉独裁——前三头同盟——恺撒独裁——后三头同盟——屋大维的独裁。

    三、罗马帝国:
       1、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的繁荣:
        政治的发展——基础的扩大与机构的完善。
        经济的进步——行省的变化。
       2、 公元3世纪的危机:
        政局动荡与离心倾向。
        高卢和西班牙的巴高达运动。
        蛮族的威胁。
       3、 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诞生的时空范围——公元1世纪初的地中海东岸即巴勒斯坦和小亚西部。
        基督教兴起的社会基础与思想渊源——犹太教的神学思想与斯多葛派的哲学思想。
        耶酥其人。
        早期基督教——四福音书,末世论与天国思想,基督教公社。
        基督教的合法化——内在原因。
        传播范围的扩大。
        社会构成的变化。
        教义的倾向性。
        米兰敕令与尼西亚会议。
        奥古斯都与教父学——
        修道院的出现——
       4、晚期罗马帝国——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
        戴克里先的改革——君主制,四帝共和,税制。
        君士坦丁的改革——政区改革,迁都。
        罗马帝国的分裂。
    四、古代罗马文化:
       1、文学:屋大维时代——维吉尔的史诗,贺拉西的田园诗,奥维德的情诗。
       2、哲学:卢克莱修的唯物论与辛尼加的唯心论。
       3、历史学:波利比阿的《通史》,李维的《罗马史》,塔西陀的《编年史》和《历史》,阿庇安的《罗马史》。
       4、科学:瓦罗/加图/科路美拉的《农业志》,普林尼的《自然志》,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
第六章 封建社会史导论   
    一、中世纪:
       1、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之间的黑暗时代。
       2、社会形态演进的特定阶段——封建社会。
       3、中世纪亚非欧大陆三足鼎立的文明格局——地理范围;人口构成;意识形态。
    二、封建主义:
       1、法权与政治层面的历史现象——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度、农奴制度、中央权力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强化亦或公权私化。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核心地位。
    三、封建化:
       1、封建法权与政治现象的形成。
       2、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四、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源:
       1、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2、原始社会的解体。
    五、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个体生产。
       2、自然经济。
       3、人身依附。
       4、超经济强制。
    六、封建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
       2、劳役地租。
       3、实物地租。
       4、货币地租。
       5、农业的地位——土地的地位——地租的地位:封建剥削亦或封建社会占有剩余劳动的基本形态。
       6、封建地租的演进趋势——货币化;自由化。
    七、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产生的唯一途径。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要阶段。
    八、中世纪的开端与结束:
       1、开端:
        早期文明的分散性和相对孤立性——所谓开端的局部性和非普遍性。
        500年前后东方历史的延续性与西方历史的变革性。
        教科书相关内容的评述。
       2、结束:
        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与全球意义的历史现象。
        1500年欧洲社会的深刻变革与世界历史的崭新方向。
    九、所谓历史的中心:
       1、古代文明起源于东方。
       2、近代文明滥觞于西方。
       3、历史进程的运动性与中心舞台的非静止性——东方与西方各领风骚。
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欧洲诸国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相关问题:
    欧洲古代历史与中世纪历史的分水岭。
    民族的内涵——文明范畴与地域群体。
    欧洲古代之野蛮群体的分布状况——克尔特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1、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
        畜牧业——农业。
        游牧——定居。
        公有——经济的分化。
        平等——地位的差异。
     2、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初步交往:
        战争。
        贸易。
        移民。
     3、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
        人口的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罗马的衰落。
        匈奴人西迁的压力。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1、起点:376年。
     2、西哥特人的迁徙: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高卢——西班牙。
     3、汪达尔人的迁徙:中欧——潘诺尼亚——高卢——西班牙——北非。
     4、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迁徙:日德兰半岛——不列颠。
     5、法兰克人的迁徙:中欧——高卢。
     6、东哥特人的迁徙:黑海草原——意大利。
    7、终点568年:伦巴德人的迁徙: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1、诸日耳曼人国家的结局:
        拜占廷帝国的征服与汪达尔人、东哥特人、伦巴德人国家的灭亡。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西哥特人国家的灭亡。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入侵与不列颠地区文明的兴起。
        法兰克人的统治与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2、深层影响:
        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战争与交往。
        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亦或时代的变革——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一、墨洛温王朝(481-751年):
     1、法兰克人国家的建立:
        利普阿尔法兰克人与萨利克法兰克人:莱茵河流域——高卢。
        481年克洛维即位——部族兼并与首都巴黎。
        486年苏瓦松战役与疆域基础的奠定。
        496年基督教的皈依:原因与经过。
     2、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
        贵族地产。
        隶农经济。
        基督教信仰。
     3、萨利克法典:
        5-6世纪。
        马尔克。
        公有与私有的并存——过渡与分化。
    4、采邑改革:
        背景——无条件的土地封赐,内部的松散性,兵源的枯竭。
        内容——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权利与义务。
        影响——农民地位,兵源与军制,中央与地方,等级结构,权力的分割。
    二、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1、丕平即位。
     2、查理——扩张:774年伦巴底;801年西班牙边区;772-804年莱茵河右岸及多瑙河流域。
加冕:800年。
     3、查理帝国的分裂:814-840年路易时期的三分天下;内战与843年的凡尔登条约;870年的墨尔森条约。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一、劳役制庄园:
     1、庄园:广义的内涵与狭义的界定。
     2、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9-13世纪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底里亚和勃艮第。
     3、劳役制地租。
     4、相关税收: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税;农奴的地位及其相对性。
     5、个体生产与自给自足。
    二、行会城市:
     1、城市的概念。
     2、行会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复兴;新城市的出现。
        自发的聚集;领主的建立。
     3、行会城市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性质:商品经济。
     4、行会城市的法律地位:区别于乡村奴役状态的自由身份。
     5、行会城市的政治状况:独立于领主的自治权利。
        自治城市与城市国家。
        暴力与赎买。
     6、行会:小生产的形式之一。
        起源——自身的软弱与联合的需要。
        构成——行会与作坊;匠师/帮工/学徒。
        性质——经济组织/政治群体/社会单位。
        地位——保护作用;桎梏作用。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相关问题:
     1、关于宗教:内涵的界定;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宗教的社会功能;正教与邪教;圣战的普遍性。
     2、关于战争的历史模式:血缘的政治与地域的战争;传统模式的领土战争与现代模式的市场战争。
     3、圣战形式的领土战争;封建性;宗教性;西欧扩张的重要环节。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1、宗教方面: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单独——结伙。
        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1054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
        生存空间的需要。
        财富的渴望。
        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3、外在条件:
        阿拉伯人。
        突厥人。
        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停止私战;拯救圣城。
    二、基本进程:
     1、起止时间:1096—1291年。
     2、第一次: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制度的翻版。
     3、第二次:塞尔柱人的反攻。
     4、第三次:萨拉丁的战绩与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
     5、第四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拉丁帝国的建立。
     6、第五、六、七次:进攻埃及。
     7、第八次:进攻突尼斯。
    三、历史影响:
     1、侵略战争。
     2、消极影响:人力与财力的浩劫。
     3、积极影响: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贸易的扩大;
        流通领域的活跃;
        城市的繁荣;
        庄园的衰落;
        教会势力的消长。
第五节 西欧诸国
    一、英国:
     1、早期历史:
        克尔特人——盖尔人/不列颠人。
        罗马人的入侵与占领:前55-54年恺撒的入侵;43年克劳迪的占领。
        日耳曼人的迁徙与七国时代。
        丹麦人的入侵与阿尔弗雷德:威德摩尔和约。
        初步的封建化进程:日耳曼人的征服与克尔特人的依附地位。
        日耳曼人的公社与份地(海德)——人口稀少与粗放耕作。
        日耳曼人的分化——丹麦人的入侵与丹麦金。
     2、王权的强化:
        诺曼征服与不列颠的统一:
        威廉一世:土地的分封——王室领地与贵族地产;特定的效忠关系。
        亨利一世(1100-1135年):机构的完善——枢密院/度支部/王室法庭。
        亨利二世(1154-1189年):盾牌钱制与民军制;王室法庭权限的扩大。
     3、议会君主制:
        贵族、骑士与市民的反抗。
        内战与《自由大宪章》的签署。
        议会的建立:权限与机构。
     4、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起义的背景:地租形态的转换与黑死病。
        劳工法令与人丁税。
        起义的内容:反对人身奴役和劳工法令。
        人丁税的修改与劳工法令的废止——历史趋势与暴力的作用。
    二、法国

     1、查理帝国解体后法国的政治形势:分裂——统一
        分裂的格局:法兰西岛、公国、伯国。
        走向统一的历史基础:商品经济/城市与非封闭倾向;市民与国王的联合。
     2、王权的强化与议会君主制:
        腓力二世(1180-1223年):扩大领地——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路易九世(1226-1270年):完善机构——司法、货币、军事;土鲁斯伯国。
        腓力四世(1285-1314年):三级会议与议会君主制。
     3、英法百年战争:
        战争起因:法国领地的争夺;佛兰德尔的控制;加佩王朝的继承权。
        战争进程:1337-1453年。
        战争影响:法国的政治统一;英国呢绒加工业的发展。
    三、德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8世纪末—12世纪初。
        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
        马尔克的传统。
        自然条件。
     2、政治进程:
        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
        萨克森王朝(919-1024年)与法兰克尼亚王朝(1024-1125年)的王权。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以后的分裂。
     3、对外扩张:
        南侵意大利——奥托时代(951/961年);腓特烈时代(1152-1190年)。
        东进运动——目标:西斯拉夫人地区以及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
        阶段:易北河——奥德河——维斯瓦河。
        政权:麦克伦堡公国、勃兰登堡侯国和条顿骑士团、立窝尼亚骑士团。
        统治:日耳曼化与天主教化。
        后果:古老德意志与新德意志。
     4、教俗之争:
        焦点——主教任命权。
        格里哥利七世的改革。
        沃姆斯会议与拉特兰会议1076年。
        卡诺莎事件1077年。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
    四、意大利
     1、政治形势:
        北方:公国与侯国;城市共和国。
        中部:拉丁平原的教皇国。
        南部:隶属德皇的西西里国王——安茹伯爵的领地——安茹伯爵与阿拉贡国王分治。
     2、使徒兄弟派:
        首领:悉加列利(1260年)——多里奇诺(1300年)。
        纲领:公有、平等、暴力。
        行动:1303-1307年起义。
     3、城市共和国:
        威尼斯——过境贸易与贵族政治。
        佛罗伦萨——呢绒加工业与贵族政治。
    五、西班牙
     1、西哥特时代:
        土鲁斯——托莱多。
     2、穆斯林的统治:
        行省——王朝。
        经济的繁荣:农业、贸易、城市。
        文化的交流。
     3、雷康吉斯达运动:
        8-10世纪——防守:阿斯都里亚、加里西亚、雷翁。
        11-13世纪——反攻:卡斯特、阿拉贡、葡萄牙;1212年托罗萨战役。
        14-15世纪——尾声:卡斯特与阿拉贡的合并。
        历史遗产:伊斯兰教的影响;天主教势力的膨胀。

第六节 东欧诸国
    一、拜占廷
     1、罗马帝国分裂初期的拜占廷社会:
        疆域: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及两河流域部分地区。
        经济:隶农经济;农村公社;过境贸易。
     2、查士丁尼时代(527-565年):
        君主专制与法典。
        对外扩张:北非、意大利、西班牙。
        评价:领土的扩张与社会的转型。
     3、封建化的历史道路:
        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与军区制。
        伊苏里亚王朝(717-802年)与破坏圣像运动。
        阿摩利亚王朝(820-867年):人民起义与社会矛盾。
        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与斯拉夫自由农民的依附化。
        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与普洛尼亚制度。
     4、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穆斯林的攻势:阿拉伯人与突厥人;1071年曼齐咯特战役。
        意大利的商业竞争:威尼斯与比萨。
        第四次十字军与拉丁帝国:色雷斯、帖撒罗尼加、雅典、伯罗奔尼撒。
        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

    二、俄罗斯
     1、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历史:
        普里佩亚特沼泽——东欧平原(5-6世纪)。
        基辅的波利安人;诺夫哥罗德的维亚提切人;斯摩棱斯克的克里维奇人和德列多维奇人。
        地域公社:米尔与维尔福。
     2、基辅公国:
        基辅公国的起源:诺曼人——大水路——留里克王朝的建立(862/882——1598年)。
        索贡巡行。
        贸易征战。
        基督教化。
        封建化:9-10世纪农村公社的分化——11世纪大地产与小农的并存——12-14世纪的封建领地。
        内战与分裂。
     3、莫斯科公国:
        金帐汗国的统治。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庄园——领地——公国;总主教的驻节地;受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的大公”。
        莫斯科公国的独立:沃查河战役(1378年)与库里科沃战役(1380年)。
        金帐汗国的解体:咯山汗国、阿斯特拉汗国、克里米亚汗国。
        莫斯科公国的兼并战争与俄罗斯的统一: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之兼并尼什哥罗德;伊凡三世(1462-1505年)之兼并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之兼并普斯科夫和里亚赞。
        伊凡四世(1530-1584年):加冕沙皇。
        1713年改称俄罗斯帝国,迁都彼得堡。
    三、波兰与捷克(自学)
第八章 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   
    课堂讨论(4学时)
    题目:“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性质”
    相关提示:存在与意识
    必然与偶然
    矛盾与运动
    时代与人物
第一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起源
    相关问题:
     1、地理范围——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
     2、人口构成——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
     3、意识形态——伊斯兰教。
        三大文明区域的意识形态:基督教、伊斯兰教、官方儒学与王权主义;上帝至上与皇帝至上;神治色彩与人治倾向;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
     4、两大文明发源地的所在并延伸至第三个文明发源地。
     5、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1、地理环境:
        “三洲五海”的世界。
        地貌:高原、山脉、大河流域的错综相间;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游牧与定居的差异性与对抗性。长城——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位置:交往的通道;开放性与多元性。区别于华夏世界。
     2、历史传统:
        人口构成:闪含语系与印欧语系的诸多分支。
        统治民族——政治格局——政治倾向——政治疆域。
        苏美尔人
        闪含语系时代:
        古埃及人——科普特人。
        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印欧语系时代:
        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
        周而复始的政治现象与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
        一神崇拜的宗教传统:
        埃及——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
        区别于东亚的世俗社会与南亚的多神世界。
    二、查希里叶时代的阿拉伯社会

     1、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
        位置:古代文明发源地的环绕与闭塞状态。
        地貌:五大区域——绿色与干旱色。
        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游牧群体——骆驼。农业群体——枣椰树。
     2、查希里叶时代的社会状况(静态):
        血缘组织。
        松散的婚姻关系与群婚倾向。
        血缘群体的财产占有。
        原始民主制与权力的非强制性。
     3、“阿拉伯人的日子”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矛盾(动态):
        劫掠与仇杀。
        陋习?生性好战?
        偶然与必然。
        人口的淘汰与生存空间的争夺。
        研究方法——静止的相对性与运动的绝对性;静态与动态的综合分析。矛盾与运动的因果关系;社会矛盾的诸种形式;社会矛盾与历史运动。
     4、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宗教生活:
        原始宗教与多神崇拜。
        安拉的信仰。
        犹太教。
        基督教。
        哈尼夫。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1、麦加与古莱西部落:
        麦加的位置与环境。
        克尔白——天房。
        麦加:宗教圣地!城市?监护者:朱尔胡姆部落——胡扎尔部落。
        古莱西人的移入:5世纪中叶;游牧和朝圣贸易。
        麦加贸易的兴起:6世纪中叶;环境;条件;范围;内容。商路的转移与麦加贸易的衰落?
        古莱西人的氏族部落制度。
        经济活动的变化——财富的增长——社会分化的两种形式——传统秩序的危机。
     2、穆罕默德其人:
        伊斯兰教的两大特点:一是野蛮的背景,二是穆罕默德的身份。
        穆罕默德其人:真实性、平凡性、领袖性。
        穆罕默德的家世:部落与氏族;曾祖父—祖父—父/母;约570年;早年;境遇的变化。
     3、麦加时期的启示:
        610年“高贵的夜晚”。
        《古兰经》114章之80余章。
        安拉。
        末日。
        天使。
        先知。
        经典。
        信仰的诞生。
     4、皈依与抵制:
        皈依:最初的秘密传教——612年的公开——615年的人数——来源的广泛。
抵制:最初的反应——抵制的起因(偶像与末日及卑微身世)——抵制者——抵制的方式(指责、收买、暴力、联盟)——两次迁徙——出走塔伊夫。
     5、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社会性质:氏族之间的对抗?
        损害古莱西部落的利益?
        古代宗教的翻版?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信仰的差异;崭新的伦理原则;国家的政治理论。
        阻止私有观念的滋生?
        麦加贵族的代言人?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1、叶斯里卜:
        位置。
        环境与人口构成。
        矛盾与需要。
     2、徙志:
        620年的邂逅。
        621年的皈依誓言。
        622年的保证誓言。
        先期的出走。
        穆罕默德的出走:麦加——库巴——叶斯里卜。
        意义:空间的移动;身份的改变;时代的转折;伊斯兰教纪元的起点。
     3、温麦:
        麦地那宪章与秩序的规范。
        温麦——传统的延续与血缘群体的保留;地域关系与绝对权威。
        伊斯兰国家的原型。
     4、圣战:
        起因:开辟财源的经济需要;降服麦加的宗教需要。
        攻击古莱西人。
        攻击犹太人。
        攻击贝都因人。
        征服麦加。
        631年朝觐期间的启示与全面圣战的宣言。
        辞朝。
        圣战的评价: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战争——血缘战争与地域战争——《古兰经》关于圣战的原则及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不同历史条件下圣战的不同性质。
第二节 哈里发国家
    一、哈里发国家的扩张:
     1,背景:
        天堂说?面包说?
        生态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
        外部条件——两败俱伤;种族差异;宗教分歧。
     2,进程:麦地那时代——叙利亚、埃及、伊拉克、伊朗。
        倭马亚时代——西南欧、印度、中亚。
     3,历史遗产:伊斯兰教的世界化;哈里发国家的疆域基础;兼容并蓄的崭新文化。中古时代文明格局的改变。
    二、哈里发国家的变迁:
     1,相关问题:
        时间、阶段、共性——哈里发的称谓与封建性质的国家。
     2,麦地那时代:
        哈里发的词义、权限及与教皇、皇帝的比较。
        共和政体——宗教矛盾与神权统治;原始民主制的传统与共和的倾向;哈里发的非世袭性。
        欧默尔原则——民族统治/宗教统治;封建统治。
     3,倭马亚时代:
        政治重心的北移。
        君主制的建立——标志与评价。
        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阿拔斯派运动。
     4,阿拔斯时代:
        政治中心的东移。
        政治基础的多元化。
        哈里发国家的解体。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
    一、相关问题:
     穆罕默德的绝对权威、单一的社会构成、朴素的文化背景。
伊斯兰教的传播、客观环境的改变、多元的社会构成、宗教权威的非绝对性、政治观点的分歧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代东方的禁欲传统、佛教的转世轮回学说、基督教的救世主概念、希腊哲学的思辨倾向。
    二、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1,由来:
        657年的出走。
     2,词义及出处。
     3,演变:
        658年的失败——阿里的暗杀——倭马亚时代的反抗——阿拔斯时代的衰微。
     4,政治倾向:
        朴素的民主思想。
     5,宗教倾向:
        恪守功修。
     6,分布:
        遍布各地,游牧地区尤甚。
     7,分支:
        阿扎里加派的极端色彩/伊拉克与伊朗南部/7世纪末败绩。
        伊巴迪叶派的温和色彩/阿拉伯半岛南部——北非/776年鲁斯塔姆王朝/现存阿曼及阿特拉斯山区。
    三、什叶派的演变:
     1,词义。
     2,误见的纠正。
     3,由来:
        麦地那时代的异议/阿里时代的伊拉克/穆阿威叶时代的排斥/680年的卡尔巴拉事件/复仇的纲领/阿拔斯时代的发展。
     4,伊玛目学说:继承权与遗嘱思想/隐遁说与转世思想/《古兰经》隐义说/伊玛目的神圣地位。
     5,仪式:
        圣徒与圣墓的祭奠。
     6,分支:十二伊玛目派——主流派别。
        七伊玛目派——激进派别。
        五伊玛目派——温和派别。
        诸极端派别——卡尔马特派、德鲁兹派、阿萨辛派、阿拉维派。
    四、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1,由来。
     2,基本政治原则。
     3,穆尔吉叶派:
        延缓——中庸。
     4,穆尔太齐勒派:
        唯理主义思潮。
     5,艾什尔里派:
        教义学的集大成。比较经院哲学:环境的相似与思想的相近。
    五、苏非主义:
     1,词义。
     2,禁欲主义:
        哈桑•巴士里与阿布•哈希姆;消极反抗。
     3,神秘主义:
        8世纪后期的神爱论;拉比尔•阿德维叶。
        9世纪前期的神智论;祖农。
        9世纪后期的泛神论;比斯塔米与哈拉智。
     4,宗教实践:
        教团/修炼/中心/权威。
     5,非官方地位/民间传教/非暴力的劝信方式与宽容倾向。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一、相关问题:
     1、 文化繁荣的外部环境?
        富庶的经济环境与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否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2、 定义。
     3、 特点:
        宗教性与多元性。
        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与单一性。
     4、 源流。
    二、社会氛围:
     1、麦地那时代:
        蒙昧状态/文化中心/宗教学者/宗教学术/阿拉伯风格。
     2、倭马亚时代:
        中心的转移/学者的构成/风格的改变。
     3、阿拔斯时代:
        宗教宽容/翻译运动/创新。
        比较中世纪欧洲的宗教迫害与中国清代的文字狱。
     4、深层背景:
        征服——统治——交往——融合。
    三、主要成就:
     1、文学:
        传统诗歌与新诗;
        散文与故事——《古兰经》、《天方夜谭》。
     2、艺术:
        音乐
        书法
        建筑。
     3、历史学:
        阿拉伯人的历史——世界的历史。
     4、哲学:
        经院哲学
        苏非哲学
        世俗哲学。
        希腊哲学、东方神秘主义与伊斯兰教神学的结合。
     5、自然科学:
        天文学——白塔尼的天体运行
        阿布•瓦法的地球形状研究及日心说假设
        比鲁尼的地球自转及日心说论证
        欧默尔•赫亚姆的太阳历。
        数学——印度数字符号与10进位法
        花拉子密的代数学/阿布•瓦法的三角学。
        医学——拉齐的《医学集成》和《天花与麻疹》
        伊本•西那的《医典》。
    四、历史地位:
     1、承上启下——时间。
     2、东西交融——空间。
第五节 中古后期的伊斯兰世界
    一、德里苏丹国:
     1、中古前期的南亚:
        古代历史传统的延续。
        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笈多王朝(320-540)——戒日王帝国(606-647)——拉其普特王公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社会基础;思想来源;基本教义。
     2、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阿拉伯人的入侵:8世纪初。
        加兹尼王朝的征服:10世纪。
        古尔王朝的统治:12世纪。
        奴隶王朝的建立:1206年。
     3、德里苏丹国的王朝更替与统治范围:
        奴隶王朝(1206-1290)。
        卡尔基王朝(1290-1320)。
        图格拉王朝(1320-1414)。
        赛义德王朝(1414-1451)。
        罗第王朝(1451-1526)。
        疆域。
     4、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教俗合一的政治制度。
        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制度。
        伊斯兰教的意识形态。
        异族异教的政权与文明的交往。
    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早期历史:
        13世纪的迁徙:呼罗珊——两河流域上游——小亚细亚西北部。
    2、奥斯曼土耳其人国家的建立:
        奥斯曼(1290-1326):建国与艾米尔。
    3、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
        乌尔罕(1326-1359):小亚细亚的征服。
        穆拉德一世(1359-1389):东南欧的战争与1389年科索沃战役。
        巴叶济德(1389-1403):苏丹;巴尔干与小亚细亚的进一步征服;安卡拉战役。
        穆罕默德(1413-1421):统一政权的恢复。
        穆拉德二世(1421-1451):东南欧统治地位的巩固。
        穆罕默德二世(145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沙发
 楼主| wtx 发表于 07-5-27 18:16:1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案2

第九章 华夏文明的周边区域   
第一节 朝鲜
    一、自然环境:
     1、地貌:农业与定居生活。
     2、位置: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和交往。
    二、早期历史:
     1、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
        青铜时代(前5世纪)。
     2、北部:箕氏朝鲜(古朝鲜)——商周之际。
        卫氏朝鲜——秦汉之际。
        乐浪四郡。
        高句丽:集安——平壤。
     3、南部:马韩——百济(2世纪;汉城)。
        辰韩——新罗(4世纪;金城)。
        弁韩——新罗(6世纪)。
    三、新罗时代(4世纪——935年):
     1、新罗的统一;相当于中国的唐代。
        660年灭亡百济。
        668年灭亡高句丽。
        677年唐朝安东都护府自平壤迁至安东,大同江以南尽属新罗国。
     2、经济制度:
        丁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生产的结合即封建性质的经济制度。
     3、政治制度:
        集权政治与科举制。
    四、高丽时代(918——1392年)
     1、首都松岳(开城);相当于中国的两宋时代。
     2、经济制度:
        田柴科——私田、勋田、公田。
     3、政治制度:
        集权政治与文武分治。
     4、蒙古入侵与征东行省。
    五、李朝(1392——1910年)
     1、首都汉城;相当于中国的明清时代。
     2、经济制度:
        科田法——科田、军田、勋田、公田。
        注意比较丁田制、田柴科与科田法的异同,总结朝鲜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生产的结合占统治地位以及私人土地支配权的增长。
     3、政治制度:
        废除私兵、建邻保制、颁《经国大典》;封建制度的法律化。
     4、壬辰卫国战争:
        1592年、1597年.
     5、清军入侵与藩属地位。
第二节 日本
    一、早期历史:
     1、 古代文化:
        旧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前7000年—前300年。
        铜石并用文化:前300年—公元200年。
        邪马台国:200-400年。
     2、 大和国:
        经济制度——部民制:集体隶属民。
        政治制度——贵族制:世袭官职与氏姓贵族。
    二、大化改新:
     1、经济背景与国际环境:
     2、圣德太子的改革:
        冠位十二阶;
        宪法十七条。
     3、大化改新:
        国家土地所有制;
        班田收授法;
        君主制;
        官僚制。
        701年《大宝律令》。
        性质:奴隶制——封建制?群体依附——个体依附?
    三、从班田制到庄园制
        1、奈良时期:
        小农经济的流行。
        三世一身法(723年)。
     2、平安时期:
        土地兼并与小农经济的破产。
        不输不入权与等级制。
    四、 从天皇制到幕府政治
     1、天皇制的衰落:
     2、镰仓幕府:
        1192——1333年。
        公武两重政治。
     3、室町幕府:
        1336——1573年。
        武士的松散联合。
第三节 蒙古(自学)
第四节 越南(自学)
第十章 近代的曙光——15和16世纪的西欧社会   
     相关问题:
     1、所谓的近代与现代:不可一分为二,可称摩登时代。
     2、所谓进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资本主义的历史、殖民侵略的历史、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
     3、所谓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化。
     4、现代化的源头: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
     5、特定的时代以及诸多历史现象的非孤立姓和内在联系。
     6、时代与人物的历史原则。
     7、时代特征:过渡、并存、对抗;革命的时代与所有制的变革。
     8、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
     9、历史进步的物质根源:经济的发展与财富的增长。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
    一、 技术的进步
     1、动力技术:
        人力和畜力——风力和水力。
        风车与水车。
     2、冶金技术:
        动力的进步——炉温的升高与炉体的扩大。
        生铁——熟铁、钢材。
     3、金属加工业:
        锻造——模型铸造。
        机械种类的增加。
     4、采矿业:
        手工开采——机械开采。
     5、农业:
        两田制——三田制。
        休耕制——轮作制。
    二、 分工的扩大
     1、行业性分工:
     2、区域性分工:
    三、 手工工场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
     2、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共性——手工生产。
        差异——所有者与生产者的结合或分离。
        宗法性依附关系或契约性雇佣关系。
        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
        几无分工或细密分工。
        限制或自由。
     3、中心的转移:15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的尼德兰——17世纪的英国。
第二节 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
    相关问题:
    十字军东征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两者均历时约200年(1096-1291;1487-1643)。
    西欧的扩张。
    东向的扩张与西向的扩张。
    传统的领土扩张与现代的市场扩张。
    西欧与东方之间的对抗。
    封建文明之间的对抗与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两个时代的对抗。
    十字军东征的宗教色彩与新航路开辟的世俗倾向。
    一、社会背景:
     1、生存空间的需要: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比较阿拉伯人的扩张以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世纪的欧洲:十字军东征、德意志东进运动;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与15世纪的人口新增长。
        奥斯曼帝国的雄踞东方。
     2、货币的需要:货币关系的发展。
        货币取代土地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金本位制;储量有限与开采缓慢。
        与东方贸易的逆差以及黄金的外流。
        马可波罗的描述反映西方对于黄金的渴望。
        恩格斯:黄金是西方人远航东方的动力和获取的首要目标。
     3、交换的需要:传统商路:黑海—里海—中亚—中国;
        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湾—印度;
        红海—阿拉伯海—印度。
        15世纪起奥斯曼帝国控制上述商路,西方人需要寻找新的商路。
     4、技术条件:地圆说的理论以及中国、印度在大西洋彼岸的位置。
        造船技术与多桅快速帆船。
        航海技术与罗盘针的应用。
     5、所谓基督教的普世思想和暴力倾向之驱动作用:绝非基督教的扩张,而是资本主义的扩张。
    二、主要内容:
     1、葡萄牙人自本土向南航行,于1415年占领休达,1487年到达好望角,1497-1498年到达印度。
     2、意大利人哥伦布自西班牙向西航行,于1492-1502年四次到达加勒比地区,视作印度;意大利人阿美里哥经过考察,证实该处并非印度而是新大陆。
     3、麦哲伦于1519-1522年完成首次环球航行。
    三、历史影响:
     1、人种分布的改变:白人之移入美洲和南非;
        黑人之移入美洲;
        印地安人之濒临灭绝;
        混血人种之出现。
     2、物种的交流:此前共有的植物是棉花,动物是狗。
        马、牛、羊、猪和谷物、甘蔗自旧大陆传入新大陆;
        玉米、马铃薯、烟草自新大陆传入旧大陆。
     3、商业革命:市场扩大:东方传统产品与西方工业品的广泛交流以及鸦片的倾销。
        商路改变:地中海——大西洋。
        商业中心:意大利——英国、法国、尼德兰。
     4、价格革命:美洲和非洲黄金的流入西欧——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新旧社会势力的此消彼长。
     5、全球化进程的启动。
     6、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时代、身份、动机、后果均不可同日而语。
    四、早期殖民掠夺:
     1、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侵略时代的到来:
     2、早期的殖民掠夺与全球化进程的启动:
    3、西班牙人的殖民侵略:自加勒比地区的西印度群岛出发,北至墨西哥,南至南美大陆——1519-1521年科泰斯征服墨西哥之阿茨特克人;1531-1533年皮萨罗征服秘鲁之印加人。
        总督区—监护制—土著奴隶种植园—黑人奴隶种植园。
     4、葡萄牙人的殖民侵略:1502年在卡里库特始建据点。
        1509年败穆斯林舰队,控制印度洋。
        1511年进入东印度群岛。
        不等价交换与垄断贸易;武力劫掠与土地租借。
     5、荷兰人的殖民侵略: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经营好望角与麦哲伦海峡之间的印度洋和大西洋贸易。
        1622年成立西印度公司,经营美洲和西非的大西洋贸易。
        1624-1662年,东印度公司占领台湾。
第三节 文艺复兴
    一、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1、教廷与教会的地位:国际中心。
        封建秩序的既得利益者。
        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石。
     2、文化准则:知识服从信仰,启示高于理性——依附倾向与非自由性。
     3、教会学校:初级学校开设拉丁语和宗教仪式。
        高级学校开设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逻辑。
     4、艺术: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
        雕刻与绘画。
     5、哲学:教父学——经院哲学。
    二、时代特征与人文主义思想
     1、一般原因与意大利的特定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教俗矛盾、古典文化的历史背景、拜占廷学者的西迁。
     2、人文主义:神性——人性;神权——人权;蒙昧/神秘——理性/科学。
        人的高贵、尊严、自由、价值。
        核心在于人的解放。
     3、 相关问题:关于貌似复古的历史运动。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复古色彩与革命内容。
        穆罕默德之貌似复古的宗教革命与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
        戊戌变法之托古改制。
    三、主要成就:
     1、意大利:
        早期的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后期的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
        马基雅维里与康帕内拉。
     2、其他各国:
        伊拉思莫。
        拉伯雷。
        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3、近代科学的兴起:
        天文学:哥白尼。
        布鲁诺。
        加里略。
        开普勒。
        医学:人体解剖学。
        血液循环理论。
     4、新哲学:
        法兰西斯•培根。
        笛卡儿。
第四节 德国的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一、历史背景:
     1、转型的时代特征——民族国家的兴起与教廷束缚的抗争——宗教改革运动与民族国家的独立倾向。
     2、英国与法国之自上而下的运动及其温和性。
     3、德国的政治形势:教廷统治与外部控制的双重倾向。
        自下而上的运动及其激烈性。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 起因:赎罪券的兜售。
        赎罪券的由来——十字军东征时代。
        1517年赎罪券的兜售。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否定教皇的赎罪权,德国宗教改革由此揭开序幕。
     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纲领: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论基督教的自由”和“教会被虏于巴比伦”。
        马丁•路德的宗教纲领——因信称义,即灵魂得救在于内心信仰,信仰来自于遵循《圣经》而非依从教会,教会是全体信众的教会而非教士的教会,淡化教俗界限。比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回归经典”。
        马丁•路德的政治纲领——俗权至上与民族国家,即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国家,建立民族教会。
     3、结局:1552年奥格斯堡和约与“教随国定”的原则。
    三、农民战争:
     1、托马斯•闵采尔其人:初随马丁•路德,后自成一派。
     2、托马斯•闵采尔的宗教政治纲领:
        宗教纲领——信仰得救,即理性高于《圣经》,进而淡化《圣经》,具有泛神论倾向。
        政治纲领——复兴早期基督教公社的原则,强调公有与平等,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人间天国,与空想共产主义颇具相似之处。
     3、闵采尔与马丁•路德的比较:马丁•路德的锋芒所指是传统的宗教秩序,局限于信仰领域和非暴力的宗教运动。闵采尔的理论则从信仰领域延伸至世俗领域,其锋芒所指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倡导激进的政治革命和诉著暴力手段。两者均有反封建的性质,只是前者维护私有制,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后者反对私有制,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
     4、 战争进程——1524/1525年。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
        比较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意大利的使徒兄弟派起义、俄国的三次农民起义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说明政治模式决定反抗模式。
板凳
gaojm1949 发表于 07-5-27 21:02: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地板
熊要考研 发表于 07-5-28 12:34:5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5#
如果爱请深爱 发表于 07-6-3 11:48: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s:4] [s:4] [s:4]
6#
quzhigang99 发表于 07-6-9 16: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wtx 的帖子

  资料很是详细啊,辛苦.了
7#
yianpu 发表于 07-6-12 18:48:4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打下来,收藏了。
8#
youngirl 发表于 07-7-6 13:43:0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8 11:43 , Processed in 0.13108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