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大学世界史讲义11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水倾城 发表于 07-10-27 20:5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六章 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 美国
尼克松政府的战略调整及经济政策
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时,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严重的转折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居面,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
1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背景:(1)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国内出现日益严重的反战政治浪潮。
1965年,扩大战争规模,派往越南战场的美军越来越多,1968年年中,53万。用于越战的开支,196668亿;1967201亿;1968270亿。
2)与战后初期相比,美国的实力地位衰落,美国推行全球争夺战略已经力不从心。
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日渐恶化,巨额军费开支使财政赤字增加,造成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经济已经相对衰落,一些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194854.6%197037.8%;黄金外汇储备,195049.6%197015.5%;出口贸易,194832%197015.2%。经济发展速度大大低于西欧、日本。到1970年,西欧工业产值已经同美国相差不远。由于美国实力地位衰落,美国想推行全球争夺的霸权战略,已经力不从心。
360年代末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使美国的霸权地位遇到了战后以来从未有过的挑战。
60年代末,美苏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上,美苏缩小了差距。军事上,美苏实力趋于均衡。
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政治上不再听美国的摆布,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
1969725,尼克松在关岛发表演说(1969721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尼克松为欢迎登月归来的宇航员,飞到南太平洋),尼克松的演说,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卫问题上,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美国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篇讲话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美国继续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逐渐让盟友分担负担,以摆脱伸展过度带来的困境。
后来,尼克松把这篇讲话的内容加以延伸。1970218,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一篇关于对外政策的咨文,进一步阐述了“尼克松主义”,把关岛的讲话扩大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咨文强调,“尼克松主义”的三根支柱是“实力地位、伙伴关系和谈判”,即美国对盟国要改变家长作风,建立较为均衡的伙伴关系,以此鼓励盟国承担更大的责任;对敌手采取灵活态度,进行对话或谈判,以此实现力量均衡;无论对盟国还是对敌手,美国的政策都必须以实力为后盾。这样,咨文就把关岛讲话对亚洲政策推广为全球政策。(广义的“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收缩性调整,但尼克松的收缩性战略并不意味着放弃美国的霸主地位,而是根据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为维护美国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的新战略。这就是“尼克松主义”的实质。
“尼克松主义”使美国终于实现了结束越战的目标,摆脱了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19731 美国同越南签订停战协定。而且,它还使美国缓和了同苏联的关系,并打开了同中国关系的大门。
2 中美关系的改善
197222128日,尼克松访华。228 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尼克松上台后,面对国内经济困难的局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和国内的危机。
3 尼克松的经济政策
尼克松上台时,美国已结束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尼克松被迫采取对策,1971815 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物价和房租,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对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冻结工资与物价,对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暂时产生了抑制作用。新经济政策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虽然暂时避免了美元地位的彻底崩溃,但并不能改变美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的趋势。19711219732 美国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这样,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解体。
尼克松上台时,不仅面临通货膨胀、美元危机,而且面临调整各级政府关系的难题。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国家(联邦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19698 尼克松在演说中第一次提出“新联邦主义”的口号,指出:美国正面临着城市危机、社会危机以及政府行使职能的信任危机,其根源是新政以来,权力和责任日益集中于华盛顿(联邦),于是他提出“还权于州,还权于民”的口号,目的是加强州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时的作用,联邦政府不再把所有重要问题都看作是全国性问题而统统包揽,而是把一些问题交给州和地方政府去解决。这种权力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其实国家干预的弊病并没有根本解决,取得的效果不大。加上尼克松第二任发生水门事件。这种改革显得微不足道。
水门事件和福特的继任
1 水门事件——美国的“宪法危机”
1972年是美国大选之年,尼克松外交内政方面取得相当大成就,赢得选民信任,最终以很大优势击败对手。
正当尼克松连任不久,爆发了“水门危机”,最后牵连到尼克松本人,尼克松被迫辞职。
所谓水门事件,包括作案本身和案发后引起的司法问题。1972617 当时,5名情报人员潜入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水门大厦。他们带着照相机、电子侦察设备,企图盗窃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的文件,窃听他的电话,结果被当场抓获。这5个人中,有尼克松争取连任委员会的成员。当时,这件案子只是作为一件普通的盗窃案来处理的,但这件案子却成为震惊世界的政治丑闻,导致了尼克松的下台。
水门盗窃案被公布后,白宫称它是“一件三流盗窃案”,尼克松也公开声明:白宫与这件事毫无关系。与此同时,白宫办公厅主任、姿态国内事务助理等尼克松的一批亲信在幕后进行了大量掩盖活动,他们给被告大量的费用进行收买,同时施加政治压力,让他们否认和总统有牵连。所以当时这个案件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尼克松顺利赢得了大选。
但到19733 形势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一名被告向法官承认:证人提供的都是伪证,被告是在政治压力下才认罪并保持沉默的,实际上白宫卷入了水门事件。这样,尼克松与这件案子有没有牵连,就成了问题的焦点。这时候,一名被告证实,说总统曾下令在自己的办公室安装窃听系统,因此,白宫高级官员与总统的谈话可能都录在磁带上。于是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发出传票,要总统交出录音带。但是尼克松以总统“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上交,这样就产生了宪法上的问题(行政、司法上的权力问题)。特别检察官(考克斯)一再坚持,要求尼克松交出磁带,尼克松不仅不交,反而下令司法部长解除考克斯的职务。司法部长拒不执行,最后辞职,代理司法部长也拒不执行,只得辞职。第二位代理司法部长任职后,才按尼克松的命令解除了特别检察官的职务。尼克松在公众中的威望一落千丈,最后尼克松被迫交出一部分录音带,其中有他与亲信在水门事件3天后的谈话,但磁带中出现了18分钟的空白。尼克松无法做出圆满的解释,尽管他竭力向新闻界表白,但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尤其是,在这段时间,副总统阿格纽又因为漏税丑闻被迫辞职,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美国舆论对水门事件的强烈谴责之下,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考虑弹劾总统的问题,它要求尼克松公布谈话的录音内容。尼克松被迫于19744月公布了一批录音带,但这些录音带经过了删减,做了手脚。结果公众对这种做法感到愤怒,对删去的内容表示怀疑。724 联邦最高法院给了尼克松致命的一击,判决尼克松必须把剩下的磁带交上来。在尚未交出的磁带中,有尼克松与他亲信的谈话,谈话时在水门事件6天以后,谈话中,尼克松让他的助手要求联邦调查局不参与水门事件的调查。这说明,尼克松从一开始就亲自布置阻挠调查水门事件,并向公众、国会撒谎达两年之久。
1974727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就弹劾案的第一款进行表决,结果通过,这一款指控尼克松企图阻挠对水门事件进行调查,建议被弹劾。
尼克松经过艰苦的挣扎后,最终考虑辞职。如果不辞职,他肯定会遭到弹劾,那样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弹劾,并被判犯有刑事罪的总统。最后,197488 尼克松正式宣布辞职,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
在这个事件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党派斗争以及其它复杂的政治背景。最主要的有:(1)战后总统权力恶性膨胀,使行政和立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宪法危机有一触即发之势。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宪法赋予各部门一定的权力。但战后总统的权力却不断膨胀,比如总统对外发动战争,扩大战争,必须经过国会批准,但总统多次绕过国会,甚至欺骗国会。越战就是具体体现,总统多次扩大战争都没有经过国会授权,约翰逊甚至欺骗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尼克松上台后,还把战争扩大到柬埔寨、老挝。在调查水门事件工程中,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借口,拒绝上交录音带,而且解除特别检察官职务,迫使司法部长辞职,被认为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出现“宪法危机”。对于这些,立法机关当然不能容忍,国会强烈要求抑制总统权力的扩张,刚好借这个机会把尼克松搞下台。尼克松下台后,国会通过了一些限制总统权力的法案,这可以说是美国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内部调整。(2)美国权势集团之间的斗争。尼克松(加州)代表西南部权势集团利益,表明西南部权势集团正在崛起,但要压倒东部,力量还不够。尼克松上台后,尤其是第二任,对联邦机构进行改革,把自己亲信安插到政府关键部门(代表西南部),对东部不利。(3)美国国内尤其是知识界,对于尼克松保守主义政策的不满,以及对他在两党政治中采取的非法手段的反感,也是迫使尼克松辞职的原因之一。    但就本质来说,水门事件是美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
尼克松辞职后,由福特继任总统。
2 福特的继任
福特上台后,当务之急,是要愈合水门事件给美国政治体制留下的创伤,平息美国公众对尼克松政府滥用职权的强烈不满。为此,福特做出一系列举动,表示自己有别于尼克松。在进入白宫后,他立即下令拆除白宫办公室的电子监听设备,并向记者表示,他将领导一个“开诚布公”的政府。为进一步博得公众的信任,他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对越战期间的逃兵和拒绝服兵役的人实行有条件的大赦。
福特采取的另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就是在他任总统仅30天,就在197498 宣布,他对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犯下的或可能犯有的”一切罪行,给与“完全的、无条件的与绝对的赦免”。白宫还宣布,允许尼克松保管自己的姿态文件,包括那些录音带。福特的赦免决定,使就任初期对他产生信任的美国公众感到震惊,他的政治信誉迅速下降。
在外交政策方面,福特仍然继承了尼克松的外交政策,福特上任后的第四天,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表示,他过去“完全支持尼克松总统卓越的对外政策”,今后“决不改变方针”。尼克松下台后,福特仍然任用基辛格作为他的国务卿,主要就保持了外交政策的连续性。这一时期的外交友被称为“福特——基辛格外交”。
福特上台时,美国在经济上正处于“滞胀”状态,福特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
总的说来,福特在国内政治上处境被动,在对外关系上也没有多大成就,最终成为尼克松和卡特之间一个任期短暂的过渡性政府。
卡特政府的内外政策
1 卡特政府面临的国内问题
卡特时任后,在内政方面,面临经济滞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能源问题。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通货膨胀问题。
2 卡特政府的外交政策
在外交政策方面,卡特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提出了“人权外交”。
在卡特人权外交攻势的影响下,苏联、捷克、波兰等国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勃列日涅夫公开指责卡特企图干涉苏联内政,苏联也揭露美国在对待黑人少数民族等问题上存在的侵犯人权的现象。除了互相指责外,美苏双方还彼此驱逐对方记者,在贸易与交流活动中设置障碍。卡特的人权外交赢得了国内相当广泛的支持,但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忧虑。对苏缓和派人物这样做妨碍了美苏在限制战略武器方面的会谈,妨碍了美苏双边关系的发展;对苏强硬派则认为人权外交并不能阻止苏联的扩张势头,虚多实少。
卡特比较重视美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认为这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大国均势外交忽略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了巴拿马运河问题。19778月,双方达成协议,谈判获得成功,97,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美国答应废除1903年的条约,取消永久占有运河区的特权,答应巴拿马2000年收回运河主权。
卡特对中东非常重视,在阿、以间调解。在其斡旋下,19789 埃、以、美三方戴维营会谈。1979326 埃以和平条约在白宫签订,埃以双方结束了历时30年的敌对和战争状态。
另一个重大成就是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781216日上午(华盛顿时间156点)中美双方同时公布建交公报,宣布197911起建立外交关系,31互派大使。


苏联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
苏联占领阿富汗,标志其在全球扩张达到顶峰,震动了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于苏联的举动,美国进行了制裁,停止了对苏的粮食运输和贸易关系,取消了大部分文化、经济和科技交流,并且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以阿富汗事件为转折,卡特调整了对苏战略,改变了对苏软弱的形象,提出了“卡特主义”: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为加强对中东波斯湾的争夺,1980123,卡特在国情咨文中声称: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的尝试,将被视为对美国重大利益的侵犯,这种侵犯将遭到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的回击,此即卡特主义。它不仅在于公开承认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具有战略、军事和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它表明美国政府正在对70年代的对苏缓和政策做出重大修正。
尽管开始对苏强硬,但这是他第一任的最后一年,尽管进行了制裁,但效果不大。再加上伊朗人质危机,使美国在世界面前丢脸,所以,美国人指责卡特软弱无能,因此在竞选连任时,败给了里根。
里根时期的美国
1 里根的经济改革
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遇到战后最严重的挑战: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政府开支失控,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降到,国力下降。对于这些情况,里根提出,必须改变过去的政策。里根在19812月的电视讲话中说:“我们正处在上次萧条以来最坏的经济困境之中,按老办法办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
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主要原因,是它长期以来,实行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政策依据的理论就是凯恩斯主义,调节需求,赤字政策,刺激百姓消费。
里根进行改革,必须抛弃凯恩斯主义,他的经济政策的来源主要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尤其是供应学派。
里根在19812月发表的国情讲话中,提出了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被称为“里根经济学”:1)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2)大规模减税,3)减少对企业的规章制度限制,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817月,他的减税方案在国会获得通过,但1981——1982年还是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美国企业破产数是50年来最高的,失业率是40年来最高的,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预算赤字。
面临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里根总统在政府内外压力下,1982年下半年开始,不得不从供应学派的立场后退,由减税改为增税。  里根的经济政策,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包含很多矛盾,但凭借里根的灵活驾驭,消除滞胀危机还是取得了明显成就。198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回升,而美国回升的势头最快、最大,1981——1982年的经济危机被摆脱以后,美国的经济回升持续了72个月,成为战后第二个最长的回升期。1984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8%的高水平,通货膨胀率也有所下降,另外,还有大量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弥补了美国的预算赤字,美国经济的确暂时摆脱了滞胀现象。
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影响经济的因素比较多,经济结构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矛盾,里根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往往是积极的因素和消极的因素同时出现,取得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出现增长,后果也很严重:政府出现巨额赤字,贸易逆差,政府债务增加。
2 里根政府的防务战略及其对外政策
70年代苏联乘美国战略收缩的机会大举扩张,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态势。里根上台后,为了扭转美国实力地位下降和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他调整了对外战略,提出“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的口号,提出全球战略构想(“里根主义”):(1)重振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尤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抢先占领太空“高边疆”,夺回对苏战略优势,巩固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2)以实力为后盾,同苏联展开全方位的争霸斗争,一方面通过经济竞争和军备竞赛拖垮对方,另一方面采取“有限推回”方针,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并伺机将失去的地盘夺回来。(3)军事上立足于在第三世界国家打“低烈度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4)继续维持和加强同盟国的“战略一致”,以及同友好国家的“战略合作”,继续利用中苏矛盾,使中美苏战略三角作有利于美国的倾斜。
1986
3 里根发表对外政策咨文《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里根主义。
里根的对苏战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同苏联争夺:(1)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从消极遏制转向积极排挤。
对苏战略的第二个方面: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和技术竞争。
里根政府在对苏采取强硬政策的同时,也开始同苏联对话。19851986年,里根于戈尔巴乔夫两次会晤,尽管双方没有就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但结束了80年代初两国关系的僵冷状态。
里根时期的中美关系:里根在竞选期间,作为极端保守派,曾公开主张与台湾恢复政府间的关系,但上台后,由于我国政府的坚决态度,另外要照顾各方面利益和主张,态度有所转变。
里根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副总统布什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获胜。19891 成为第41任总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19:34 , Processed in 0.21428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