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介绍(详细) [打印本页]

作者: 43246061    时间: 10-1-24 01:21
标题: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介绍(详细)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介绍
附件一:电气学院相关情况介绍及电气学院学科平台建设简介
http://ceee.hust.edu.cn/
学院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是国内电气工程学科领域实力最雄厚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工学院和广西大学等南方主要大学的电机学科,于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电机系,1988年改称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系,2001年建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电机及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磁新技术系、高电压工程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电气测量工程系、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并设有脉冲功率研究中心、超导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

学院本科生招生和培养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学科覆盖了国务院学位办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所有五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并在国内率先获准设立了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和电气信息检测技术两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 “电气工程”学科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电能生产、传输、应用、变换、检测、控制和调度、管理等的全过程。学院拥有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电工与电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聚变与电磁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以及高电压技术实验室、电磁测量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大学生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基地等多个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基地,是国内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为目标,以发展电工高新技术和电力技术为主导,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构筑学科基地,醇化学术氛围,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电气工程学科更美好的未来。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岗教职工203人,其中,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7人),副教授5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50%,具有硕士学位者超过80%,已形成一支以博士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本科生450余名,年科研经费7000多万元,在研的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每年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12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五十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为我国电气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生教育

学院电气工程学科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国内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目前下设7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专业,分别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气信息检测技术。我院现有1名科学院院士、2名工程院士、48名教授(其中37名博士生导师)和54名副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200名左右,还有相当数量的在职博士生、在职硕士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我院研究生教育是国内同类学科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学科之一。

学院率先实行按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样实行按一级学科设置基础课和学位课。在电气工程学科中提出本、硕联读的培养新思路,并完成按一级学科设置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我院有一支实力雄厚、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基本保证。在研究生教育中,我们本着“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思路。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的业务和思想影响很大,我院推行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中把好质量关。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院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一个开放的培养环境,倡导科学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我院有三个全国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在2006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我院电气工程排名全国第三。在2007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院电气工程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实施严格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研究生工作组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管理,研究生科进行业务培养学籍管理,互相配合、相互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连续3年被学校考核为优,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研究生深受社会的欢迎。

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强磁场实验装置”于2007年3月份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由华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分别承建脉冲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首次落户湖北省。其中,华中科大将建成50万至80万高斯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系统开展凝聚态物理、高温超导机理及磁性材料等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为获取一批原始创新的重大研究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力争成为与美、法、德国并列的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

“强磁场实验装置”于2007年5月16日至1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接受并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委托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2007年11月,《强磁场实验装置初步设计概算》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委托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进行的评审;2007年11月,《强磁场实验装置初步设计》通过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

脉冲强磁场装置国际学术交流成效显著。2007年3月和5月,德国德累斯顿脉冲强磁场实验室主任Joachim Wosnitza教授和法国图卢兹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副主任Oliver Portugall教授先后访问我校,就大型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设与运行、脉冲强磁场技术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分别做了学术报告,其中Joachim Wosnitza教授被聘为我校顾问教授。6月,李亮教授受邀担任强磁场研究国际会议(Research on High Magnetic Field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9月,李亮教授应邀赴美国费城参加第20届国际“磁体技术”会议,并作了题为:“华中科大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及其相关磁体设计”的学术报告。10月,朱玉泉书记率团访问了比利时鲁汶大学,并会见了国际著名的脉冲强磁场专家Fritz Herlach教授。11月,李培根校长率团访问了德国德累斯顿脉冲强磁场实验室。10月至11月,比利时鲁汶大学Fritz Herlach教授和Johan Vanacken教授再次来我校脉冲强磁场中心短期工作,指导脉冲强磁场装置建设,同时向我校捐赠了一套连续流氦低温制冷系统。11月,夏正才教授受邀参加在日本仙台举行的第四届100T强磁场自旋科学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进基础科学原始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目前已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核聚变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等。脉冲强磁场是“十一五”期间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华中科技大学以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基础,申报了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获得了批准。

电工与电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前身为隶属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工教学基地,它和隶属于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电子基地一起,构成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基地(分别称电工基地和电子基地)。2003年,基地通过教育部的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评估,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评估的优秀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2004年,在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基地的基础上,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以电工教学基地为主体,将原隶属于电气学院各专业方向的电工学科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室并入,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组建后的实验教学中心规模得到扩大,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体制上实施中心主任负责制,接受学院和学校直接管理,和隶属于电信系的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一起,构成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5年,国家教育部组织评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06年4月公布了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入选。

中心拥有2500㎡的独立实验教学大楼,各种实验设备1600多套,共开设了16门课程(含电类、非电类的电工类基础和电气学科大类的技术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任务。中心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创新的氛围,力图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体现电气与信息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华中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是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在的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于1996年获准为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华中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该学科首批两个重点学科之一。1989年获准建立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是同学科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1999年获准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新一轮全国重点学科评比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再次被评为重点学科。先后获得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学科资助。2006年电机与电器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在保持电机绕组理论及应用、工程电磁场理论与计算及电机传动与控制等传统优势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在新型特种电机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特色。世界上各类在研的新型特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等新课题,大多数都在该学科点得以跟踪研究。目前,本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有:现代高品质电气驱动与智能控制,包括电动汽车、舰船推进、高性能电梯等使用的高品质电气驱动系统和全数字、智能化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新型特种电机与新能源技术,包括各种新概念、新原理、新材料电机的理论、模型、控制及应用,新能源利用中所需特种电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电磁工程与电物理技术,包括电磁场分析技术、特种电磁装备等。

聚变与电磁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

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5月正式批准成立,其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物理、材料、化学、力学、生物、医学等学科,是一个理工交叉的科学研究平台。目前已开展了现今国内最高脉冲场强下的超导材料、磁电阻材料和稀磁半导体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实验室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力支持下,现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其中包括: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赠送的100MVA/100MJ脉冲发电机组,该设备的参数非常适合用作脉冲强磁场电源系统,能够提供与美国Los Alamos脉冲强磁场国家实验室相似的电源条件;与比利时鲁汶大学联合开发的脉冲磁体分析与设计软件;自主研制的70T/16mm/30ms脉冲磁体、1MJ/25kV/30kA脉冲电容器电源系统、电输运科学实验测试系统、磁特性科学实验测试系统和脉冲强磁场测量与控制系统等;建有具有完备防护功能的两个科学实验测试间和两套双杜瓦低温系统,最低温度分别可达4.2K和1.8K。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超导体;巨磁电阻;磁性材料;纳米和低维材料;原子、分子磁光光谱研究;化学等。
2007年6月,教育部科技史组织专家组在华中科技大学对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负责人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实地考察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交流,经过质疑和认真讨论,形成了验收意见。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完成了建设任务书中拟定的建设任务,符合教育部实验室验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更名为聚变与电磁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专家组建议研究方向凝练为聚变与等离子体、极端电磁理论及技术和电工新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并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新实验室的支持力度,积极为实验室尽快进入更高层级的国家科学研究基地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其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2008年02月成立)
主 任:潘 垣
副主任:张 杰(上海交大)
2008年2月18日,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成立会议在我校举行。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制订并负责组织实施高校在我国ITER计划及聚变能研发中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作为教育部高校磁约束核聚变方面的指定代表,向国家科技部及有关部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等,报告高校系统磁约束核聚变相关的工作计划、安排及组织实施等情况,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等。中心设立领导小组、管理办公室(挂靠华中科技大学)、理事会等组织机构。
ITER(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科研合作计划之一,我国于2006年底正式加入ITER计划。200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ITER计划作为国家重大专项,由科技部总体负责实施。高校在我国ITER计划与聚变能研发中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培训与基础研究。

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经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于2004年11月批准立项建设。本实验室以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主要从事大电网大机组安全技术、新型输配电理论与技术、超导电力技术、电能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旨在电力安全和高效利用领域,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在研究能力方面,能承担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紧密结合国民经济重大应用领域需求,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能源高效利用水平的提高。在基地建设与科研条件方面,成为有国际知名度的、重要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队伍方面,建设一支年龄层次合理、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团队合作精神好的实验室研究队伍,为提高我省在此领域的科技水平,并推动我省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在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基本建成高水平、开放性、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电力安全高效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同类型实验室;承担了一大批与湖北和国家电力工业密切相关的试验研究任务,带动了湖北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7年11月22日,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评审。验收评审专家组由湖北省科研厅成果处王红斌处长带队,成员包括来自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的7位专家。杨勇副校长和校科技处陈学广处长陪同参加了本次验收活动。评审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了解和质询等形式检查了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对实验室的建设成效给予了评估。验收评审认为该实验室建设达到了“优秀”。

舰船电力电子与能量管理实验室

该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舰船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1971年承担海军某深潜救生艇中频逆变电源的研制任务,成功地解决了中频逆变器的安全可靠运行和电磁兼容性问题,分别获第一届科学大会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基于全控型开关管IGBT和数字控制的恒压恒频逆变电源,成为教委直属高校中唯一能将电力电子装置直接应用于战斗舰艇的单位。近年来,累计为海军水下和水面舰艇研制了30多种型号、近700多台套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和控制器,绝大多数是首次在国内舰艇上成功地应用。

近五年,该实验室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国防科研80项,民用项目20多项,国防科研经费就获得1.61亿元,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明专利10项。本实验室在电力电子变换、交流变速传动等方面具有相当强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在国内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及影响。

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实验室建成了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能力的国防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有着三十多年为海军电力电子装备研发工作经验的学术梯队和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电力电子学”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9月,该实验室正式启动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10月完成申报书的起草工作,12月,康勇教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答辩。2008年1月,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获得教育部的初步批准。

本实验室以建设一流的舰船电力电子与能量管理研究平台为目的,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成将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研究方向包括:舰船高性能高功率密度电能变换技术;舰船直流区域供电系统中变换器应用技术;舰船用交流变速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技术;舰船电力系统监控与能量管理。

该实验室拥有2500m2的科研用房和1000m2的办公用房,有新型电力变换、军工电力电子、分布式发电、电能质量控制、交流传动、高频高压电源及测控、能量管理及虚拟实验等实验室,具有完善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实验条件。

高电压实验室

高电压实验室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成,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主要由高压试验大厅、合成振荡回路大厅组成。
高压试验大厅面积约306平方米,拥有1760kV冲击电压发生器、1000kV串级直流高压发生器、500kV工频试验变压器、4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等多种高压试验设备。合成振荡回路大厅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面积约300平方米。目前,合成试验振荡回路容量为2.27MJ,最大输出电流为500kA,最高电压35kV,可对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开关进行开断容量试验,这是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的合成试验振荡回路。

高电压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完成了近百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及电力部门委托的试验研究项目。既能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又能进行专业课程实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内第一条500kV硬母线(葛洲坝电厂开关站)的试验定型在此完成。实验室现有固定资产价值约703万元,具备先进的高压试验设备、测试设备和环境条件。自建成以来,已为学校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电工创新基地)

秉承“为人才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人才”的理念,原电气学院、电信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于2003年合并成立了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

中心现有专职管理指导教师1人,兼职指导教师4人,研究生助教7人,年培训学生500余人;专用实验室面积为512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100万元;可同时容纳40组电子线路实验所需要的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等主要设备,以及部分专用高档测试设备,并配备了具有216个接口的局域网,面向中心学生全天候开放。

中心自二○○一年三月筹建以来,积极开展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建立起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课外培养体系,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可喜的成果。共获获国家特等奖(SONY杯)1项,国家一等奖24项,国家二等奖10项,国家三等奖8项,优胜奖4项;省一等奖22项,省二等奖39项,并代表学校和湖北省首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索尼杯”。
学生科研能力突出,共发表科技论文17篇,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省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申报实用型专利3项。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网址:http://sti.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均为全职。

程时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时杰,男,汉族,1945年7月出生,湖北通山人。电力系统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精英,湖北省优秀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加拿大Calgary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回华中理工大学工作。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和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先后工作于加拿大Calgary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在电力系统适应控制、智能控制、次同步振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他积极倡导并努力实践了基于储能原理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在基于高温超导磁储能和旋转储能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61篇,其中SCI检索38篇,EI检索168篇,译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樊明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3年7月生,湖北沙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1年2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科协主席。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次应邀工作于美、英、法等国著名研究所,从事粒子加速器和电物理设备有关技术研究。在回旋加速器研制、改进工程中,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在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研制中,解决了关键设备技术问题,使该加速器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被两院院士投票评选为全国1996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结束了我国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标志我国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次,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2本。目前研究领域:低能粒子加速器。加速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物理、控制、机械、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等学科。在研项目“低能粒子加速器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防科工委的大力支持。

张勇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勇传 (1935.3.1-)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河南省南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水电能源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水资源、水电、电力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水库运行基础理论、规划决策、风险管理和实时控制方面都有重要创新。将水电能源理论、优化理论、控制理论、不确定性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分析等技术进行综合交叉,为现代水电能源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包括两项中-欧能源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一项,培养了一大批学士、硕士、博士。出版著作《水电能优化管理》、《水电系统最优控制》等11本,发表论文15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 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垣 男,1933年生于湖北宜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磁约束聚变技术、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先后在原子能研究所、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工作。曾赴欧洲联合托卡马克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中心工作。1998年9月调入我校。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及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过三套聚变装置研制和另一装置升级改造。在“中国环流器一号”研制中负责工程方案设计,立项后又负责总体电磁工程、脉冲电源及总控系统,创造性地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他还成功地将聚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大型发电机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灭磁已在电力工业广泛推广,在电磁炮、补偿脉冲发电机等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正从事超导电力、脉冲功率及等离子体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曾获国家一等奖1项、院部委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专利7项、专利优秀奖1项。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华中工学院电力类专业)还培养了以下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教授
1934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北省沙市,1956年华中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本科毕业。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导、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一直工作在激光及光电测量技术科研第一线,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准直技术及应用”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项目,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进制造中空间几何尺寸测量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备”项目,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还获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8项。著有《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激光测量技术》等著作,发表了168篇重要学术论文。在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注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已培养80余名博士、硕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
    岑可法(1935.1.15-)工程热物理专家。广东省南海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厂热能动力专业。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提出的洗煤泥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预热层燃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和气固多相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在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技术、煤的清洁、高效燃烧及强化传热、煤炭多联产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有42篇论文获奖;出版专著10部,主编教材2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科研硬件介绍之“实验室篇”
国家大科学工程——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


2008年4月2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华中科技大学奠基开建。该项目将建成为与美国、法国、德国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并列的世界四大强磁场科学研究中心之一,为中国学者在众多基础研究领域获取重大原始创新性成果奠定重要基础。该实验装置首期投资1.2亿元,项目建设期五年。其建设内容为:建设11个短脉冲磁体、长脉冲磁体和长短合成脉冲磁体;建设电输运、磁特性、磁光特性、压力效应、极低温等7套科学实验测试系统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华中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是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在的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于1996年获准为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华中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该学科首批两个重点学科之一。1989年获准建立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是同学科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1999年获准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2002年新一轮全国重点学科评比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再次被评为重点学科。先后获得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学科资助。







   

华中科技大学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在保持电机绕组理论及应用、工程电磁场理论与计算及电机传动与控制等传统优势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在新型特种电机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特色。世界上各类在研的新型特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等新课题,大多数都在该学科点得以跟踪研究。目前,本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有:(1)现代高品质电气驱动与智能控制,包括电动汽车、舰船推进、高性能电梯等使用的高品质电气驱动系统和全数字、智能化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2) 新型特种电机与新能源技术,包括各种新概念、新原理、新材料电机的理论、模型、控制及应用,新能源利用中所需特种电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3) 电磁工程与电物理技术,包括电磁场分析技术、特种电磁装备等。
华中科技大学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7名,副教授1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9名。近年来,该实验室获得各类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近30项,获得各类专利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200多篇次,出版教材、专著近20部。现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及各类国家基金项目30多项。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层次研究人员40余名。

   

该实验室重视国际交流,先后成功主办了四次国际学术会议。现在岗教师中,大多数有出国留学或作学术访问、客座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目前已与美国俄亥俄洲立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昌原大学等高校建立和开展了校际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最近几年,我单位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学校的重点资助建设经费,如130多万元的电机与拖动控制教学实验室设备更新改造,900万元的国家重点学科及“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经费等。
本实验室将充分利用自己的综合优势,坚持创新,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和国际合作研究,在优势和特色方向上争取有新的突破,取得若干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成果,努力形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的更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使本学科点整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进而建成国际化、现代化的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


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

2004年依托985工程、211工程和企业基金,投入资金和设备1000多万元,在原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基础上建成了“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与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电力系统数字仿真中心”, 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3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利用率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

动模实验室始建于1962年,至今进行了多次大的改造和扩建。目前已拥有10台模拟发电机组和超过2000kM的交、直流模拟输电线路、4组无穷大电源和控制设备,并配备了现代化的微机测量监控系统和智能化上层实验管理平台,能实现自动监控、录波和遥视等功能。建有全国第一条交流500kV输电线路模型、首套可供内部故障试验的500kV并联电抗器模型、全国最早的直流±500kV输电线路模型、首条交流750kV输电线路模型。同时还建有完整的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实验系统和世
界上目前仅有的一套具有结构及参数相似的三峡巨型机组物理模型系统。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中心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中心配置了通用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软件(PSASP、BPA、EMTDC、PSS/E等),自主研究开发了电力系统规划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软件(WHPS、GASP、RelayCAC等),为本科生第二课堂进行了电力系统新技术、新能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创新平台。






RTDS是采用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技术的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实时数字仿真装置。该装置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目前硬件有三个RACK,每个RACK集成一组多处理器(DSP)板卡,用于完成并行实时仿真计算,并具有模拟量和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通过功率放大器可与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装置接口。软件主要包含电力系统各类元件的详细电磁暂态模型、图形化系统建模界面以及系统运行控制接口。
利用学科优势不断开拓新实验项目,2006年率先开设以RTDS数字仿真和动模物理仿真为基础的大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对传统实验所进行的改革,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让学生实验活动建立在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的基础上,学会质疑、探究、创新。实验内容全开放。
作者: cllove305    时间: 10-1-27 23: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w_aw2008    时间: 10-5-24 12:58
谢谢分享
作者: 心中的小样    时间: 10-7-15 22: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ag223    时间: 10-7-16 07: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buudcw    时间: 10-7-17 19: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ov521    时间: 10-9-10 00: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414hexiao    时间: 10-9-11 13: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ipple2    时间: 10-9-30 2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ipple2    时间: 10-9-30 22: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肉蛋    时间: 10-10-8 16: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chao891130    时间: 10-10-11 22: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夏末_fei    时间: 10-10-31 13: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ojun110120    时间: 11-3-17 06:45
谢谢 顶顶顶  好东东
作者: hlxhcr    时间: 11-4-6 15:06
好地方!谢谢分享!
作者: 7314797    时间: 11-4-17 09:24
好地方!谢谢分享
作者: cuihong    时间: 11-4-28 12: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oi.li    时间: 11-4-30 14: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竹雨随风    时间: 11-5-6 23:21
辛苦了啊!!
作者: lylihaoze    时间: 11-5-8 16:42
虽然很详细但是希望楼主能有一些实际的东西 上面说的太笼统了吧
作者: bunnys    时间: 11-8-31 14:43
感谢楼主啊
作者: xine90    时间: 11-9-26 23:14
华科有难度啊
作者: coral93    时间: 11-10-22 22: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垃圾二本    时间: 12-2-1 14:39
来电简单经典的吧
作者: 浩水年华    时间: 12-2-12 17: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angtai    时间: 12-2-13 11: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J仗剑天涯    时间: 12-2-21 12: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J仗剑天涯    时间: 12-2-25 22: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湖心雁影    时间: 12-3-6 22: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远方真真    时间: 12-3-19 20:28
有用的东西,谢谢分享
作者: leeyon1981    时间: 12-3-20 21: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丶Yamaglヅ    时间: 12-4-10 13: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dswds    时间: 12-4-30 08: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qingzhufeng    时间: 12-5-27 11: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清风淡水    时间: 12-6-4 16: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木木summer    时间: 12-6-5 09: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风羽冰静明    时间: 12-6-9 14: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angfy09    时间: 12-6-9 16: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菰芪艾茉芊    时间: 12-6-21 23: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朝阳暮景    时间: 12-6-30 06: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w8023wt1314    时间: 12-8-3 14:33
有用啊,加油~~~~~
作者: 你好我也好    时间: 12-8-10 23: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司马影    时间: 12-9-11 14: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微凉心情    时间: 12-9-11 16: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拾荒考研1    时间: 12-9-28 00: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吴家二少    时间: 12-11-7 1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洧理想☆鹹漁    时间: 12-11-14 1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iaier6    时间: 12-11-22 12: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当风走过    时间: 12-12-2 2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nhaoji123    时间: 12-12-11 23:15
谢谢!!!!!!!!!

作者: 双鱼入海    时间: 12-12-14 18:57
感谢分享!
作者: wfbwf1314    时间: 13-2-4 16: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tz840312    时间: 13-2-21 11: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iwuzhang    时间: 13-3-19 13: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ukuthink    时间: 13-3-21 19: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好啊啊210    时间: 13-4-4 10:05
华中科技大学难考啊
作者: wugan55555    时间: 13-4-26 21:28
好学校呀,向往ing
作者: qweasdjkll    时间: 13-5-26 22: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dcwc    时间: 13-7-17 13:51
赞一个~~~~
作者: 寻梦如初    时间: 13-7-23 23:37
好地方!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