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名医名家】大师走好——哀悼新中国心内科大师黄宛 [打印本页]

作者: wzb_seu007    时间: 10-4-19 23:39
标题: 【名医名家】大师走好——哀悼新中国心内科大师黄宛
沉痛哀悼一代大师黄宛
黄宛,
心脏内科学家,浙江嘉兴人。
1943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43年赴美国,先后在纽约罗彻期特大学心肺功能研究室、芝加哥麦可瑞斯研究所心脏系做研究工作。
1950年回国。历任协和医学院心肾病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病学研究所心内科主任、研究员,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心脏内科主任、教授,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
1978年加入中国***党。
1952年在国内最早推广应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导管检查。1962年提出大动脉炎概念。1966年创用加压给氧法抢救急性左心衰竭。
著有《临床心电图学》,主编有《临床心电图图谱》等
以下两篇文章来自丁香园吾之老大贴,非原创,资源来自网络:

寻找幸福的河岸
——记新中国心血管病学奠基人之一黄宛教授
李骏本报特约通讯员钱勇
一个人一生从事一项事业,并且把它做到极致,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但是,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事,那些在某个领域里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事迹往往并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生活轨迹往往被人忽略。
  当我们走进解放军总医院,见到著名的心脏内科学专家黄宛教授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位
83岁的老人,在微笑中静守着一个平和的世界,根本看不出这位儒雅的新中国心血管病奠基人所曾有过的波波折折,岁月沧桑之光射在他的脸上,是经过了磨砺与坎坷后的幸福与安祥。
艰难的求学之路
苦难的记忆总是比幸福难忘,因为幸福往往总是从苦难开始。黄宛1918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他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姐,下有弟弟。按他的话说,因为排在中间,没有引起家庭特别的重视。但由于父亲是中国银行的高级职员,常请一位留学德国的家庭医生看病,而且对医生倍加尊重,因此在黄宛幼小的心里,便诞生了一个美丽的梦想:既然父亲对医生是如此尊重和崇敬,自己将来为什么不做一名医生呢?
  幼年时黄宛曾过了一段家境殷实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在他开始上学的时候,父亲却因为银行倒闭失业,举家南迁上海,半年中家里典当一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偏偏此时黄宛的父亲出走,全家便由母亲带领回到北京投亲,全靠母亲一人工作勤俭持家度日。是母亲,让他们姐弟四个在艰难的生活中上完了中学。在经过了动荡与不安之后,黄宛懂得,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会有出路。他于是发奋读书,一时声名鹊起,兄弟三人被人誉为
"黄氏三雄"。他想学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此时不再只是想"受人尊重",而是想做个医生既有益于社会,自己还有个铁饭碗。17岁那年,当黄宛中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的时候,他收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本来想上协和医学院,可看到母亲含辛茹苦的样子,想到协和是个贵族化学校,便被迫放弃了学医的念头,而上了学费较低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攻读。在这期间,受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参加了"12• 9"、"12• 16"学生运动,思想觉悟已非往昔。同室学友林风见他学习很好,又听说他想学医,便告诉他说,在协和只要成绩名列前茅,就能获得优厚的奖学金或贷学金。这个信息重燃了黄宛心底想当一名医生的希望之火。因此在1936年他便转到清华的生物系学习,从此更加发奋。有心人天不负,1938年20岁的黄宛终于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通知书和奖学金,圆了他从医的梦想。
  面对采访,黄教授深情地说:
"进了协和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从医的艰辛和不易,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严谨的学风和注重实效与能力的做法,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后来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所形成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无不与母校四年的教育有关。"在自己的勤奋和良师的教导下,黄宛无论是在撰写论文还是在临床基础方面,都突飞猛进,每次考试都能得到导师的加分。1941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黄宛只得跑到上海的一家红十字会医院见习,在那里,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正确处理病案的能力。这时,他两次考上了赴美进修班,而且第二次连体检都过了,可他却坚决拒绝签署"赴美进修一年后必须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四年"的条款而没有去成。一直到1947年的秋天,在林可胜教授的帮助下,黄宛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争取到了医药援华会的奖金,终于赴美学习。
  
1947年10月,当黄宛踏上美国的土地,要到罗切思特医学院学习时,他的热情像疯狂生长的树叶。考虑到奖学金只有一年的时间,黄宛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选择的目标是心脏内科学,主要是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以及心导管技术血氧含量的测定技术。老人今天依旧思维清晰,笑对我们说:"那时我几乎没有在两点钟以前睡过,从未休过节假日。由于劳累过度,我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直到今天。"
  一位教授曾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勤奋?"他说:"我在这里时间有限,这么多新的东西,不这样怎么会学会?"虽然如此,他还是觉得那里的心电图还是陈旧的三个标准导联,于是在半年后又转入迈克瑞斯研究所,并且在两名特别赏识他的教授的推荐下,获得了当时最高额的奖学金。在美国,黄宛学会了心导管技术,学会了如何进入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测压及抽血。由于他肯钻研,技术好,他还领导其他同学与进修生进行研究,并且耐心地一一进行指导,赢得了同行的尊敬。1950年,当黄宛已学有所成时,强烈的爱国心在他心里激荡。
  面对人生过去遥远的回忆,黄宛说:
"我时时都想着回国,总觉得教美国人没意思,看着他们围着自己转,我便想,与其教给他们,为什么不回国教自己的学生呢?"
  于是,黄宛开始写信与协和联系。协和接到他的信后非常高兴和重视,立即给他发出了聘书。那时协和医院还没有心脏学科的带头人,因此迫切地希望他能回来工作。张孝骞主任亲自给他写信说:"你回来,祖国同样有你发展的地方!"
  回来的路上有一个小插曲,船票本来是从芝加哥直达天津大沽口的,可由于太平洋沿岸许多港口不能停泊,十天的航程走了半个多月,船到台湾时,由于他不愿上岸,结果只有到香港下船,经汉口回到北京。漂泊的游子终于归来了。
心脏内科学的奠基人
如鱼得水,似鸟归巢。回到协和的第一天,黄宛便开始了紧张的研究。可刚从废墟中站起的中国,还带着战争的创痕。诺大的协和医院,已根本不是他读书那时的样子,实验室和图书馆布满了灰尘,根本不能做心电图,更谈不上做心导管了。摆在黄宛面前的,是仅存的一台心电图机,而且还是1928年生产的仅供研究用的老式弦线性的,日本人占领协和后,把里面的零件破坏了,只保存着三支完整的弦线。那时全国的心电图技术只是一张白纸,他明白了张主任催他回到协和的良苦用心,他和方圻教授一起,决心把心电导机恢复起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根纤细的导丝,要装在仅有1MM的缝隙中间,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办到的,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天的努力,他们终于装上了这根导线,恢复了心电图机。爱思考的黄宛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直想,美国那时已用上十二个导联的心电图机了,自己能不能把它改造一下呢?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他试着把从美国带回的导管,在三个导联旁边做了个盒子,试着把它改装成十二个导联的新机器,没想到几经试验,竟然成功了。从此,协和不仅有心电图机,而且能做十二个导联的心电图。从1951年开始,他就连续在内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多导联心电图的诊断意义和使用方法,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看到全国那么多的心脏病人,他想到,仅协和能做这样的心电图是远远不行的,全国还要有一批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人才。于是,他决定举办全国性的学习班。因此,从这年的春天开始,他在全国各大医院招收学员,进行培训。每期5至6名,学时六周左右,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并且要求他们回去后迅速担负起教员的任务,继续办好小班,做好心电图的普及工作。为了更好地普及,黄宛还以讲义为基础,拟定了第一版《临床心电图学》,这个版本曾九次印刷,广为传播,深受欢迎,被认为是心电图学的权威教材。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心电向量和心电生理技术的普及,心电图学的内容也在增多和更新,他及时地把最新的内容补写进此书,不断地推出新版,到黄教授78岁高龄时,他已推出了第五个版本,光这个版本便印了20多次,印数达百万余册。那些最早参加学习班的成员,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已成了心血管领域特别是心电图学的老前辈,因此,他们把自己的老师亲切地称为"心电图学的泰斗"。
  同样,我国在
50年代初尚未开展右心导管的检查,黄宛又是白手起家,利用带回国内作示范用的两根6F、7F导管,配制了血氧测定仪,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例右心导管检查,并广泛地开展这项工作。1956年,他又采用传授临床心电图技术一样的办法,招收全国的学员办小班开展教学,让他们掌握、推广和应用心导管技术,同时还在内科学杂志上介绍右心导管,把这些技术推向了全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60年代初,黄教授在临床高血压的研究中,发现青年患者的高血压是由于肾动脉狭窄,他便把多种当时不同命名的类似疾病综合,首次提出了"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概念,并在《心脏内科杂志》上用中文发表,可在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到了7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了此概念,并到国外进行讲授。当日本学者到阜外医院讲学时,中国同行便把黄宛的学术文章拿出来给他们看,他们才感到自己的研究落后于中国已经10年,便诚恳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承认了是中国人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因此他们把黄宛的文章列为首例。
  人生的插曲在这里是美丽的。光阴荏苒,
30年的漫长岁月像流水一般走了,珍珠是不会总被蒙上灰尘,卫生部的领导及同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黄宛补发了国家卫生部一等奖。
  他的座右铭是:
"学一样东西,就要把它钻透,把它学到最好的程度。"正是抱着这个决心,在60年代,他开发了右旋糖酐在动脉硬化等疾病中的应用,小小的发明解决了大问题,既方便安全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在保健领域里驰骋

  纵观黄宛教授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爱国与报国的思想一直是他头脑中的主弦。他曾拒绝出国,他在学成后坚决回国,他不愿去台湾,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因此,在阜外医院当了八年的心脏内科主任后,因工作的需要,1966年的春天,黄宛跨入了解放军总医院的大门,这一干直到退休。按他自己的话说是:"那时全国人民都在向解放军学习,而部队医院是最直接为解放军官兵服务的地方,当时的***热情使我想到,不是301非要我不可,而是我一定要到301,要在那里干一番事业。"
  那时的301由于建院的时间不长,条件还不是很好。富有挑战精神的黄宛抱着不服输的劲头,在一部副主任兼心内科主任的职位上匆匆走马上任。黄宛先后为邓颖超、李先念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队首长担任保健工作,由于他细致周到,作风一丝不苟,遇到病情能果断拍板,敢于承担责任,从来不谋私利,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仅保证了这些领导人的健康和安全,而且对同行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采取的首例正压呼吸抢救特急性左心间竭的严重肺水肿的方法,挽救了大量严重肺水肿病人的生命;在为越南领导人黄文欢治病时,他开辟了心脏病患者做大手术的禁区,打破了当时肺癌患者活不过两年的说法。
  这样直到
1982年退休,黄宛才稍稍歇了口气。
幸福的晚年


退休后的黄宛,赤子之心不改。他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开设英语学习班,义务教授英语,坚持了十多年,带了不少学生。有时,他也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到美国与老朋友们相聚,共话人生。他与曾获过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心得。采访时问起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黄宛谦虚地说:"他们两个人天分很高,而我自己的天分只能做到目前这样,达到了可能达到的范围。要说有什么不同,我想我的事业在祖国,而他们却可能更想在哪个地方会出成果。"他还饱含深情地说:"我总觉得自己是总医院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有大局观念,有要一种精神支柱,要做对得起祖国对得起总医院的事"。不用多言,拳拳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已
83岁高龄在家安享晚年的黄宛,日常的爱好只是看看小说,而且只看英文版的原著,他特别喜欢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带有人情味。因为他本身便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人。
  黄宛的夫人吴宁,曾是黄宛的学生。她目前是协和医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是一个特别谦虚的人,一直不肯接受我们的采访。可据我们所知,吴教授在心血管临床方面颇有建树,特别是在心律失常方面很有研究,目前仍工作在临床一线,还担任心血病学分会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心脏学会杂志的副主编。她每天早出晚归,忙得不亦乐乎。尽管如此,两个人却配合默契,感情融洽,互敬互爱。在黄宛的眼里,吴教授是一个聪明而又努力的好医生,也是一个贤惠而又体贴的好妻子,在生活中根本不用他操心;反过来,吴教授认为黄宛很有才气,感情丰富,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家人,都非常体贴,真诚实在,从不虚伪。吴教授还笑着对我们说:
"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倔,只要是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好。"
  当我们问起老年的他们有什么爱好与愿望,吴教授快人快语:"他除了看小说没什么其它的爱好。而我呢,除了工作之外的事情,都喜欢。至于愿望,我没有什么愿望,大家和和气气地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就可以了。"她还说了一句颇让我们深思的话来:"没有什么东西时才有愿望,一切都有了还有什么愿望?"
  吴教授为人开朗,热情,她认为自己的路走得一帆风顺,即使下放到青海时,她也没有怨天尤人,还在那里学会了骑马,是个很好的骑手。她一再说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宣传的,因为在她眼里,"临床、写论文、带研究生,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自然"。当我们的摄影师要为她照一张相时,她却像个害羞的小女孩,用双手捂住眼,把脸紧贴着墙壁连连说:"不照了,不照了!" 那一刻,我们看到了年轻;那一刻,我们也看到了幸福曾是如何的在这个家庭洋溢。看到两位医师大家携手走过黄昏的温馨,我们便从那无声的扶助中感受到了真爱的永恒。
黄宛:八旬不言黄昏过
黄宛1918年生于北京,在家排行老三,按他的话说,因为排在中间,没有引起家庭特别的重视。但由于父亲是中国银行的高级职员,常请一位留学德国的家庭医生看病,而且对医生倍加尊重,因此在黄宛幼小的心里,便诞生了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将来做一名医生。
  苦难的记忆总是比幸福难忘,因为幸福往往总是从苦难开始。没想到在他刚刚上学的时候,父亲却因银行倒闭失业,举家南迁上海,半年中家里典当一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偏偏此时黄宛的父亲出走,全家便由母亲带领回到北京投亲,全靠母亲一人工作勤俭持家度日。是母亲,让他们姐弟四个在艰难的生活中上完了中学。

在经过了动荡与不安之后,黄宛懂得,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会有出路。于是他发奋读书,一时声名鹊起,兄弟三人被人誉为
“黄氏三雄”,他想学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此时不再只是想“受人尊重”,而是想做个医生既有益于社会,自己还能有个铁饭碗。
    17
岁那年,当黄宛中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的时候,他收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本来想上协和医学院,可看到母亲含辛茹苦的样子,想到协和是个贵族化学校,便被迫放弃了学医的念头,而上了学费较低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攻读。同室学友林风见他学习很好,又听说他想学医,便告诉他说,在协和只要成绩名列前茅,就能获得优厚的奖学金或贷学金,足够学习费用。这个信息重燃了黄宛心底想当一名医生的希望之火。因此在1936年他便转到清华的生物系学习。
    1938
年20岁的黄宛终于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通知书和奖学金,圆了他从医的梦想。黄教授说:“进了协和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从医的艰辛和不易,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严谨的学风和注重实效与能力的严师,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后来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所形成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无不与母校四年的教育有关。”在自己的勤奋和良师的教导下,黄宛无论是在撰写论文还是在临床基础方面,都突飞猛进,每次考试都能得到导师的加分。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黄宛只得在上海的一家红十字会医院见习,这期间,他两次考上了赴美进修班,而且第二次连体验都过了,可却因为坚决拒签“赴美进修一年后必须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四年”的条款而没有去成。直到1947年的秋天,在林可胜教授的帮助下,黄宛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争取到了医药援华会的奖金,终于赴美学习。
    1947
年10月,当黄宛踏上美国的土地,要到罗切思特医学院学习时,他的热情像疯狂生长的树叶。考虑到奖学金只有一年的时间,黄宛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选择的目标是心脏内科学,主要是心电图、心脏 X线检查以及心导管技术血氧含量的测定技术。老人今天依旧思维清晰,笑对我们说:“那时我几乎没有在两点钟以前睡过,从未休过节假日。由于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直到今天。”一位教授曾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勤奋?”他说:“我在这里的时间有限,这么多新的东西,不这样怎么会学会?”虽然如此,他还是觉得那里的心电图还是陈旧的三个标准导联,于是在半年后又转入迈克瑞斯研究所,并且在两名特别赏识他才华的教授的推荐下,获得了当时最高额的奖学金。在美国,黄宛学会了心导管技术,学会了如何进入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测压及抽血。由于他肯钻研,技术好,他还领导其他同学与进修生进行研究,并且耐心地一一进行指导,赢得了那些同行的尊敬。
    1950
年,当黄宛已学有所成时,强烈的爱国心在他心里激荡。面对人生过去遥远的回忆,黄宛说:“我当时总觉得教美国人没意思,看着他们围着自己转,心想,与其教给他们,为什么不回国教自己的学生呢?”于是,黄宛开始写信与协和联系。协和接到他的信后非常高兴和重视,立即给他发出了聘书。那时协和医院还没有心脏学科的带头人,因此迫切地希望他能回来工作。张孝骞主任亲自给他写信说:“你回来,祖国同样有你发展的地方!
   
回来的路上有一个小插曲,船票本来是从芝加哥直达天津大沽口的,可由于太平洋沿岸许多港口不能停泊,十天的航程走了半个多月,船到台湾时,他不愿上岸,结果只有到香港下船,经汉口回到北京。
刚从废墟中站起的中国,还带着战争的创痕。诺大的协和医院,已根本不是他读书那时的样子,实验室和图书馆布满了灰尘,根本不能做心电图,更谈不上做心导管了。摆在黄宛面前的,是仅存的一台心电图机,而且还是
1928年生产的仅供研究用的老式弦线性的,日本人占领协和后,把里面的零件破坏了,只保存着三支完整的弦线。
他刚刚回国的时候,全国的心电图技术几乎只是一张白纸,他明白了张主任催他回到协和的良苦用心。他和方圻教授一起,决心把心电导机恢复起来。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根仅有
7μ m的导丝,要装在仅有1 mm的缝隙中间,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办到的,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他们终于装上了这根导线,恢复了心电图机。爱思考的黄宛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直想,美国那时已用上十二个导联的心电图机了,自己能不能把它改造一下呢?他试着把从美国带回的导管,在三个导联旁边做了个盒子,试着把它改装成十二个导联的新机器,没想到竟然成功了。从此,协和不仅有心电图机,而且能做十二个导联的心电图。
1951年开始,他就连续在内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多导联心电图的诊断意义和使用方法,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看到全国那么多的心脏病人,他想到,仅协和能做这样的心电图是远远不行的,全国还要有一批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人才。于是,他决定举办全国性的学习班。因此,从这年的春天开始,他在全国各大医院招收学员,进行培训。并且要求他们回去后迅速担负起教员的任务,继续办好小班,做好心电图的普及工作。为了更好地普及,黄宛还以讲义为基础,拟定了第一版《临床心电图学》,这个版本曾九次印刷,广为传播,深受欢迎,被认为是心电图学的权威教材。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心电向量和心电生理技术的普及,心电图学的内容也在增多和更新,他及时地把最新的内容补写进此书,不断地推出新版,到黄教授78岁高龄时,他已推出了第五个版本,光这个版本便印了20多次,印数达百万余册。那些最早参加学习班的成员,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已成了心血管领域特别是心电图学的老前辈,因此,他们把自己的老师亲切地称为“心电图学的泰斗”。
同样,我国在
50年代初尚未开展右心导管的检查,黄宛又是白手起家,利用带回国内作示范用的两根6 F、7F导管,配制了血氧测定仪,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例右心导管检查,并广泛地开展这项工作。
    1956
年,他又采用传授临床心电图技术一样的办法,招收全国的学员办小班开展教学,让他们掌握、推广和应用心导管技术,同时还在内科学杂志上介绍右心导管,把这些技术推向了全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60
年代初,黄教授在临床高血压的研究中,发现青年患者的高血压是由于肾动脉狭窄,他便把多种当时不同命名的类似疾病综合,首次提出了“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概念,并在《心脏内科杂志》上用中文发表。
到了
7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了此概念,并到国外进行讲授。当日本学者到阜外医院讲学时,中国同行便把黄宛的学术文章拿出来给他们看,他们才感到自己的研究落后于中国已经10年,便诚恳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承认了是中国人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因此他们把黄宛的文章列为首例。光阴荏苒,30年的漫长岁月像流水一般走了,珍珠是不会总被蒙上灰尘,卫生部的领导及同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黄宛补发了国家卫生部一等奖。
    1966
年的春天,黄宛跨入了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的大门,这一干直到退休。按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全国人民都在学习解放军,而部队医院是最直接为解放军官兵服务的,当时的***热情使我感到,不是301非要我不可,而是我一定要到301,要在那里干一番事业。
   
那时的301由于建院的时间不长,条件还不是很好。富有挑战精神的黄宛抱着不服输的劲头,在一部副主任兼心内科主任的职位上匆匆走马上任,可“***”的一场暴雨击破了他的梦想。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邱会作被上海二医大的***派揪了出来,他为了逃避批斗便说自己的心脏有病,为了证实邱所说的情况,有关部门指示从301医院抽出医务骨干为邱会作系统检查身体,黄宛便是其中之一。在作了系统的检查之后,他以一个医生的良知,证实邱会作有病的理由并不成立。从此邱会作把他视为“眼中钉”,便安排亲信说黄宛是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要批判。周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趁越共书记胡志明来看病时,特地安排黄宛去玉泉山为胡保健。没过几天,黄宛又被邱的亲信骗了回来,准备批斗。但他们又忌惮总理,况且黄宛还在为毛主席的客人胡志明保健,只好把黄宛放了回来。胡志明身体好了走后,便是黄宛挨整恶梦的开始。从此每天清晨4点钟,他便被邱的亲信命令要好好收拾衣服,打扫卫生,护理病人,下午还得参加专门批判他的“专题会议”,晚上工作到12点左右。到小麦金黄时,他又被罚到郊区去割麦,其他人是三个割一垄,而黄宛必须一人割一垄……这样直到次年的2月,胡志明主席又患了心肌梗死,总理派黄宛到越南去为胡保健,他才从那场恶梦中摆脱出来。一直呆到胡志明逝世,他才带着越南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和最高级勋章等奖章回国。在总医院,黄宛还先后为邓颖超、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霍查、国家领导李先念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队首长担任保健工作……
   
如今已83岁高龄在家安享晚年的黄宛,日常的爱好只是看看小说,而且只看英文版的原著,他特别喜欢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带有人情味。因为他本身便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人。
退休后的黄宛,赤子之心不改。他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开设英语学习班,义务教授英语,坚持了十多年。有时,他也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到美国与老朋友们相聚,共话人生。他与曾获过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心得。采访时问起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黄宛谦虚地说:
“他们两个人天分很高,而我自己的天分只能做到目前这样,达到了可能达到的范围”。
黄宛的夫人吴宁,曾是黄宛的学生。她目前是协和医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是一个特别谦虚的人,一直不肯接受我们的采访。可据我们所知,吴教授在心血管临床方面颇有建树,特别是在心律失常方面很有研究,目前仍工作在临床一线,还担任心血管病学分会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心脏学会杂志的副主编。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尽管如此,两个人却配合默契,在黄宛的眼里,吴教授是一个聪明而又努力的好医生,也是一个贤惠而又体贴的好妻子,反过来,吴教授认为黄宛很有才气,感情丰富,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家人,都非常体贴,真诚实在,从不虚伪。吴教授还笑着对我们说:
“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倔,只要是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好。”当我们问起老年的他们有什么爱好与愿望,吴教授快人快语:“他除了看小说没什么其它的爱好。而我呢,除了工作之外的事情,都喜欢;至于愿望,我没有什么愿望,大家和和气气地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就可以了。”她还说了一句颇让我们深思的话来:“没有什么东西时才有愿望,一切都有了还有什么愿望?”当我们的摄影师要为她照一张相时,她却像个害羞的小女孩,用双手捂住眼,把脸紧贴着墙壁连连说:“不照了,不照了!”那一刻,我们看到了年轻;那一刻,我们也看到了幸福曾是如何的在这个家庭洋溢。
                                                                  
作者: wzb_seu007    时间: 10-4-19 23:40
悼念大师,向大师学习~~
作者: DRTHY    时间: 10-4-24 20:14
沉痛怀恋心内大师
作者: yujiayumm    时间: 10-5-18 22:29
悼念。。。
作者: 默然回首    时间: 10-5-21 11:32
永远的榜样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