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new)
[打印本页]
作者:
zhangwangxin
时间:
11-4-3 22:52
标题: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new)
错觉
1.错觉的含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物体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从三方面理解:1.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2.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只要条件
具备就会产生,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消除。3.错觉作为歪曲的知觉带有固定的倾向。(例如横竖错觉)
2.错觉的种类
线段长短的错觉(缪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横竖错觉)
线段方向的错觉(贾斯特罗错觉、佐尔拉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波根
多夫错觉)螺旋错觉
面积大小的错觉(多尔波耶夫错觉)
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产生的错觉(视听错觉、形重错觉)。
视听错觉——眼睛看和对耳朵听的对声音来源方向的判断发生错误。
形重错觉——形状的大小引起的对重量判断的错误。
1.错觉的种类很多,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原因,不能拿一种原因解释所
有错觉。
2.定式——在你做事情之前就已经有心理准备,这种准备就会影响你所作的事情。
心理准备影响到物体重量的判断。
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是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是获得的。
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做定式——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五、意识和注意——并不是某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从总的来看
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性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我们可以觉察到我们从事的心理活动,现在的身体状况,对周围的现象有所评价。
这样一种对客观事物和自己身体的状况的觉察称为意识。
意识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
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的各种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
价。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意识的功能
意识不只是指人对信息的觉察和感知,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还起着统合、管理和调
节的作用,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无意识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我们,我们却未察觉到,我们自身状况及所做的,都没有觉察到。
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生物节律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4.睡眠与梦
(1)睡眠——人的一生有大约1/3以上的时间在睡眠当中度过。
睡眠质量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睡眠的仪器:脑电仪,眼动仪。
脑电仪:记录人脑活动的电位变化,成为脑电波。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频率高波幅较小的波,频率是14~30Hz——β波
在安静和休息的时候脑电波降为8~13Hz,但波幅稍大的波——α波
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会继续发生变化,成为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的Δ波。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把睡眠分为四个阶段(从开始睡眠到深度睡眠)。当大脑皮层都由Δ波覆盖时,就进入深度睡眠
突然出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上下左右快速的移动。——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
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大约会持续5~10分钟。睡眠的一个周期100分钟左右
整个睡眠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会周期性的循环进行,但是在接近天亮的时候第三和第四个深度睡眠阶段会逐渐消失,而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则会变长,甚至最后一次能持续1个小时。
人在清醒的时候眼球是上下左右颤动的。
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脑电波是清醒状态时的情况,而且眼球也像情形时候一样颤动——可以通过眼动仪,脑电仪测查出睡眠和做梦的阶段。
(2)梦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作梦并不妨碍人的休息和身体健康。
做梦说明你已经经历了前四个睡眠阶段,进入到了深度睡眠阶段。
梦剥夺实验:用脑电仪和眼动议监视着人的睡眠过程,如出现做梦迹象,就把他叫醒,然后继续睡,如此往复。——结果告诉我们:被剥夺做梦的人会出现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例如.第一天的实验之后,他会觉得一夜未睡,若继续实验会情绪低落,甚至记忆力下降,出现心理障碍,而另一组人则不会有这种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发泄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本能的因素的释放,不做梦会造成精神病。
精神分析时要释梦,通过对梦的分析考察压抑在你潜意识里的东西是什么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说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是说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的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一种状态,就是他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离开心理过程就很难谈得上注意了。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特点:在任何时候人的心理活动都指向于,集中于某一事物。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活动,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和事物属性。
2.注意的种类与特征
(1)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时,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3)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难度对分配注意也有影响(例如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容易做到注意分配)。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1.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由新异刺激引起的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起着激活的作用,它使大脑处于觉醒的状态。
大脑外侧面可以分成四个叶,底叶和内侧叶称为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不仅调节着大脑皮层的紧张程度,而且还是对新旧刺激物进行选择的重
要结构。
2.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的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它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止而消失了。
(2)衰减理论——对过滤器理论进行了修正
特瑞斯曼提出的衰减理论认为,信息通过过滤器时没有通过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信息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
(3)认知资源理论——把人的心理能够接受的事物有多少和人的认知的资源联系起来,受到人的认知资源的限制。
任何一个刺激进入到神经系统之后都要被归类,识别,都要用到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认知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越难的任务占用的资源越多,当认知资源全部被占用之后,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了。
(4)双加工理论——对认知资源理论进行修正和提高,自动化进行的加工不需要注意。
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两类,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的进行;后者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过程
和感觉、知觉不同(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这个事物的认识),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经验,过去经历过的事情,都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可以提取。包括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对过去思考过的某种问题的回忆、过去体验过的情绪、过去学习过的某种动作技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以回忆,也可以以再认的形式。
再认是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的时候仍能认识的过程。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过程。
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3.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见三个记忆系统)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情景记忆是人们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也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的时候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在研究记忆时,提出三个记忆系统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按照信息的编码、输入、加工、储存、提取的方式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每一个记忆系统在它的信息编码、输入、加工、储存、提取的方式,以及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上,互相之间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
(二)感觉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创造了“部分报告法”技术。他用速示器以50毫秒时间呈现一张上面有随机排列的几个辅音字母的卡片,字母分上,中,下三行,每行4个字母,在视觉刺激刚刚终止后,马上向被试发出随机排列的高,中,低音调中的一种,要求被试在听到高音信号时,就立即报告最上面的一行字母,听到中音后就报告中间一行字母,听到低音后就报告最低一行字母。
结果表明:如果发出的音调信号恰好在字母移去以后,被试能够正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列字母中的平均数是76%。斯波林认为:过去认为知觉,注意或记忆的范围是4-5个项目并没有反映出最初信息贮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象消失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一记忆中系统的项目数。
被试保持在头脑中的字母总数就是12*76%=9.12个字母
瞬时记忆
给予一个极短的刺激,刺激之后极短时间的记忆
记忆量大,维持时间短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瞬时记忆
刺激时间短、保持时间短
以感觉登记的方式储存(感觉后象)
容量大
瞬时记忆——注意——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森夫妇做了有关的实验。他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67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进行心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短时记忆。
获得短时记忆——无复述条件——最长不超过1分钟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的记忆叫短时记忆
打字员的错字现象——很少由于字形相近——多由于发音相近
语言文字材料的信息——记忆声音;不便用声音表示的——记忆形象(多为视觉)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2个项目
感觉记忆——注意(7±2)——短时记忆(最多一分钟)
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叫长时记忆
语义编码——将语言文字材料组成一定的系统加以记忆(多数)
它的容量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是无限的
三种记忆系统的意识问题
感觉记忆(没有被意识到)——感觉后象
感觉记忆——意识——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被意识到)——正在加工的
长时记忆(不一定意识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是意识不到的
长时记忆——提取——短时记忆
总体而言,长时记忆没有被意识到
三种记忆系统的遗忘问题
感觉记忆——不注意——忘记(自然的消退)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同样的情况)
原因1:自然的消退
原因2:干扰的作用
后来的信息可干扰原来的信息,使原来的信息遗忘
感觉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存时间在1秒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存时间在1分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存时间在1分以上的记忆
工作记忆
感觉记忆——意识——短时记忆(正在加工的;被意识到的)
长时记忆(不用则不意识)
从长时记忆提取,进入短时记忆范畴,加工当前信息——工作记忆
包括: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2.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遗忘是记忆的反面
记忆
识记:往记忆系统输入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以回忆,也可以以再认的形式
回忆(再现)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过程
再认是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的时候仍能认识的过程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遵循的规律有:接近律(时间、空间接近的事物)、相似律、对比律(高低、风雨、美丑等)和因果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记忆》一书(囊括了他对记忆的研究成果)
对后来很长时间的记忆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艾滨浩斯——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解决了记忆材料的问题(无意义音节);创造了重学法(节省法)
人的遗忘是遵循一定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无意义的材料忘的快;有意义的材料忘的慢
形象比抽象的忘的慢;忘的最慢的是人的操作技能
识记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系列位置效应):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
系列开头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
系列末尾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
干扰
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干扰效应解释了系列位置效应
两个记忆过程的理论也可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过去经验过的事情有记忆,但这种过去的经验却对个体当前的活动有影响
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
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因为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所以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能明显的影响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保持的时间比外显记忆长
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加,外显记忆的成绩会逐渐下降,但对内隐记忆却没有影响
识记时和测验时的感觉通道不同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严重,对外显记忆没有影响
外显记忆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内隐记忆则不易受到干扰
第七单元 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的主要特征:1、间接性 2、概括性
思维间接性的含义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当中总是要通过一些已知的信息去认识那些未知的信息。
思维概括性的含义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我们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抽象出来,把具有相同特性的事物归为一类并用一个词把它概括出来。
由于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我们能够达到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是理性认识。感觉、知觉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
按照思维的形态划分,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我们的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来支持进行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所进行的思维叫做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词作为基本单位来进行的思维叫做抽象思维。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思维可分为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复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做复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它的重要特点是它有参照。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探索答案的思维叫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叫做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特性: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特性
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叫做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佳作创造性思维。
思维活动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
概念的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认识,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并且是用词来概括出来的。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事物本质的属性。
概念的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也就是概念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越浅,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就越宽。相反,概念的内涵越深,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少外延就越窄。
概念的种类: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自然概念与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在人们生活当中所运用的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概念。
人工概念: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模仿着自然概念所形成的概念叫做人工概念。
概念的结构有层次网络模型、特征表理论、原形模型理论
层次网络型模型:概念都以节点形式储存在概念的网络中,各类的概念按照逻辑上的上下级关系组成概念的网络,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连线来表示。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一个节点上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意性特征。
原型模型理论:概念是由原型和原型加上其特征,并由相似性的组元组成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的成员。
逻辑学:三段论推理、条件推理。
三段论推理是指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与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的前提的结论组成立三段论。
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的命题来进行的推理。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当中进行收缩以便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道路。
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
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1、算法策略 2、启发式策略
3、计划简化的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作用。
2、定式的作用。定式是指做事情之前所产生的心理准备。
这种心理准备就会影响到你后来所从事的同类心理活动。
3、原型启发的作用,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恰恰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功能固着的作用属于定式的作用
4、动机和情绪。动机的强弱和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动力在中等强度的时候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沮丧的情绪会影响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即发散思维的三个特点:流淌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表象和想象的问题
表象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这个形象叫做表象。表象的三个特征1、直观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重要作用是积累感性思维的方式。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例如作家的创作。表象素材越丰富想象越有利。表象不仅提供了感性的知识,而且对想象提供了素材。表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的作用。
想象是指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当中队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想象可以通过是否有目的,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可分为三种: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当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再造想象。 3、幻想。幻想的重要特征是指向未来的并且与个人的愿望想联系的想象。幻想包括理想和空想,理想是积极的,幻想是消极的。
第八单元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者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所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
言语是运用语言作为工具,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言语。
语言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言语要以语言作为工具,否则人们的交际将相当困难。语言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在运用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的最小单位是音位。由各种各样的音位组成了语素。语素是指有某种意义的语言的最小单位,相当于语言中的词。语素结合起来组成了单词。单词是我们能独立运用的语言的最小单位。这些词可以组成短语和句子。这就是语言的结构。
心理语言学主要讲的是语言的获得、运用语言的过程和语言与人的思维活动之间的关系。
句子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句子的表层结构是指一个句子的形式即一个句子的表达方式。
句子的深层结构是指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样的表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深层结构表达,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表达。
言语的种类:1、外部言语:凡是能够达到交流目的的言语叫作外部言语
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内部言语。支持思维进行的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内部言语减缩、进行的速度快。
语言加工的生理机制
布罗卡区:损伤后产生表达性失忆症。也叫作运动性言语中枢
威尔尼科区:损伤后产生接受性失忆症。也叫作听觉性的言语中枢。
视觉性的言语中枢:损伤后产生失读症。输血中枢:损伤后产生失写症。
第九单元 动机与意志
动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者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或者是内部的动力。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的种类:生理动力、社会动机。社会动机包括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指人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考察的指标:1、兴趣的指向性 2、兴趣的持续性 3、兴趣的范围 4、兴趣的效能爱好,不仅指向与事物的认识而且表现在对某种活动的坚持上。
动机:先天性动机、后天性动机。
3、动机又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定式的作用就是无意识动机的一种表现。
4、动机还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指由外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动机叫做外在动机。外在动机主要起辅助作用,如果外在动机起主导作用时它将对内在动机起到破坏作用,不利于人的活动。
动机的强度和工作效率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是倒U形的关系。动机强度适中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耶克斯和多特森定律主要讲的是动机的水平和我们活动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和多特森提出如果任务比较简单工作效率随动机的上升而提高的,如果工作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动机的最佳水平会降低。
需要的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对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的种类: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划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由生理原因引起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反映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需要。也可叫做获得性需要。
从需要满足的对象性质来划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精神的需要是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1968年马斯洛提出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条件的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人们都希望处在一个熟习的环境和一个正常的工作条件下面。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都希望情感上能得到满足,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
尊重的需要是指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潜在的能力有所估计都希望自己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了自己潜在能力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体人生的价值,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种族发展来看,理论中认为只有底层的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在动物阶段就存在了,随着种族的发展较高层次的需要才陆续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到了人类才有。
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看,低层次需要出现早,高层次需要出现晚。低层次的需要出现的时间晚早并且力量相当强。我们也叫做缺失性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高层次的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
马斯洛认为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也就是将实现自己理想看成是自己的唯一追求的人是一种自我实现的人。不同的人对需要的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对马斯洛理论的评价:1、使人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更加具体,需要层次划分切合实际。 2、但他把自我实现需要看成是人自发产生的内在因素。
五种动机的理论
本能的理论:理论认为本能是人的行为活动动机的最根本原因。本能是指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詹姆斯认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有生物的本能外还社会的本能。最极端的本能论者麦独孤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就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切动力。中国的郭任远也是本能论者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人的本能分析归结为人的性的本能也是一种本能论。马斯洛的理论不是典型的本能论。
趋力理论:趋力是指个体有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因为有这种紧张状态个体就会采取某种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消除这种紧张,从而能够恢复平衡。
唤醒理论提出人总是被唤醒并未使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
诱因理论,人的动机有时可引起我们的动机。如果外部有个条件能够激发我们行为活动的动机,这个外部条件叫做诱因。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
意志的定义:意志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作意志行为。人的意识行为可分为两个阶段:1、准备阶段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2、执行阶段 实施计划、保证最终目的实现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
1、双趋式冲突。它是指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的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两个目标,这种冲突叫做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这种冲突叫做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我们想获得一个目标,但它对自己既有利耶有弊,这时候的冲突叫做趋避式冲突。
4、 多重的趋避式冲突。
挫折的定义:挫折就是个体的意志行动受到没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下的反应情绪认个性增强经受挫折能力的几个方面: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它是指我们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够自觉的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的目的。
2、意志的果断性。它是指迅速的、不失时机的采取决定的品质。
3、意志的坚韧性。它是指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也叫做毅力和顽强性。
4、意志的自制性。它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第十单元 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的定义: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之间需要关系的反应。
情绪情感产生体验认识产生形象、概念需要注意的几点:
1、人的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活动。
2、它是主观感受或者内心体验来加以反应的。
3、人的情绪情感是通过人们的外部表情表现出来。
4、人的情绪情感的进行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
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 2、动机作用 3、协调组织行为活动的作用
4、信号的作用情绪变化的微度
1、动力性 增力与减力
2、激动特性 激动与平静
3、强度、紧张度 强与弱
4、两极对立特性情
情绪的划分:
基本的情绪:喜 怒 哀 惧
复合情绪:焦虑等情绪状态来划分可分为心静、激情和应急,即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维持时间的长短来划分。
心静是强度上比较微弱、时间上比较持久而且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是强烈的、爆发的、持续时间比较短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可以是积极的还可以使消极的,应急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者是遇到危险情境的时候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高级代表性情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道德感就是我们根据自己所接受的社会行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美感是对一个事物美的感受。理智感就是人们在追求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
情绪反应的神经机制 下丘脑和我们的情绪的中枢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边沿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内脏系统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人的外周神经系统机制,我们通过躯体神经支配躯体上的变化,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引起内脏系统的变化和内分泌腺的一些变化。表情: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
人的表情可分为三种: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面部、眼眉部、鼻、嘴这些地方肌肉的变化来表达的各种情绪的变化。
2、体态表情,也叫身态表情,是通过身体的姿势和手势来表达的感情。
3、语调表情是通过说话的音调、速度等的变化来表达的情感。
人表情的来源 人的表情是动物的适应性动物所延续下来的结果。达尔文认为人的表情是先天的、是不学而会的。人的表情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的。
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人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地时候要哭,人害怕的时候要发抖。先有身体变化才有情绪的体验。
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是情绪的外周理论,是荒谬的。刊登——把脑理论叫做丘脑的中枢情绪理论。沙和特——认知理论,他认为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肌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三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认知的过程起着决定作用。 情绪的调节: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者他人情绪的过程。好的情绪调节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调节失调对身心健康会有危害。
第十一章 能力
能力的含义: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是人的人格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人的能力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以思维力作为支柱和核心来考察。智力是从事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不是知识技能。能力给人们掌握知识技能提供基础和前提,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能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能力的分类: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来划分能力可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所需的条件都具备且这些条件都非常的完善,这样就有了从事这方面的才能。如果一个人不仅具备才能,而且利用自己的才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可以说这个人是天才。如果按照能力的结构来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我们把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叫做一般能力。对某一项职业来讲,它必须具备的那样一些能力我们叫做特殊能力。从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能力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是驱动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社会交往能力是从事社会交往即和人们之间进行沟通进行言语交往,交往的感染力。从创造性的程度来划分,能力可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可以独立的创造出某种活动的能力。
另一种分类,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所表现的能力。流体能力决定于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力的因素学说,认为构成一个能力有不同的因素,比如桑耐克的独立因素说,斯皮尔曼认为人的能力有两个因素。
能力的结构说,三维能力,即内容、产品和心理操作。内容可分为视觉、听觉的等。认知的操作可分成是记忆的、发散思维的聚合思维的评价等。产品可以分成单元、类别、关系。
能力结构层次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般的能力可以分成是比较大的因素。
能力信息加工理论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类型上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一个人的成就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水平,它还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否健全依赖性较大。人的能力发展所受到的影响因素
1、人发展的先天影响因素 弗洛伊德
2、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 素质或者天赋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技能发面的特点。素质或天赋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能力和限度。环境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能力的发展既要有先天的因素提供基础,又要有后天的环境提供发展的条件。素质的好坏和环境教育的关系遗传潜势比较好的人,各种各样环境他都能利用,这种人能力发展的可塑范围比较大。遗传潜势比较差的人,环境能人提供的作用有限。研究手段,利用双生子对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进行考察。
第十二章 人格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它都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它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性:1、独特性 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品质
2、整体性 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合
3、稳定性 在不同时间地点都能影响人的思想、情感
4、功能性 外界环境对人的作用是通过人格作为中介其作用的
人格的结构里既有自然的特性,又有社会制约的特性。
人格的心理特征主要是人的气质和性格
人的气质的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动力性质特点 心理活动的快慢,标新的心理活动的大小,稳定还是不稳定,灵活还是不灵活。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最早观察人的气质表现
1、胆汁质 脾气暴躁、反应强烈、情绪变化快
2、多血质 活泼好动
3、粘液质 安静平稳
4、抑郁质 愿意独处,不愿交往
罗马的盖伦提出了气质的概念
不同的气质类型的解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克雷奇米尔患躁狂抑郁症的人多是矮胖的人,患精神分裂的人多是瘦高的人。他提出体型学说来解释人的气质类型产生的原因。
日本学者古川朱二想用血型的差别来解释人的行为上的变化。古川朱二认为A型血的人温和老实、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但缺乏果断,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于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等等。胚胎说 激素说巴布罗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用条件反射的办法进行研究,提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是最基本的过程——兴奋、抑制。兴奋就是大脑神经细胞从静止到活动或从活动力量比较弱到活动过程比较强的过程。相反的过程称抑制。兴奋和抑制的三个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神经细胞活动强的人,他的神经细胞能股接受强烈的刺激,能够坚持长时间的工作。神经细胞弱的人不能接受强的刺激,不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但对弱的刺激较敏感。平衡性是说兴奋和抑制这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均衡。兴奋占优势的人脾气暴躁,难以控制情绪的变化。抑制占优势的人难以兴奋和激动。
神经过程的第三个特点叫做灵活性。灵活的人兴奋和抑制的转化容易。神经不灵活的人兴奋和抑制转化不容易。强、平衡性和灵活性搭配可形成12种类型。但其中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时不可能是灵活的。在动物身上所保存的神经过程的组合最典型的只有四种:第一种神经过程是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兴奋型。第二种是强的、平衡的又灵活的;活泼型。第三种是强、平衡但不灵活的;安静型。第四种是弱型的、兴奋情况更弱当然也不会灵活起来。 抑制型。巴布罗夫发现在心理学上讲的四种气质类型恰好遇发现的高级神经活东的类型是相对应的。
换句话说人的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就是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胆汁质的人神经活动的基础是兴奋型的,他的神经过程强,但是是不灵活兴奋的占优势的。多血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活泼型,神经过程的特点表现在神经过程强、平衡而又灵活。粘液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安静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而不灵活。抑郁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抑制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的力量更弱。
如何考察人的气质类型?
我们可以根据人的神经过程的特点看他的行为表现会有什么相应的特点。如神经过程强的人 感受性低、难受性高,容易兴奋。神经过程转化灵活的人,反应敏捷。多血质和粘液质的人 行为可塑性大,外向。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行为可塑性差,内向。
气质类型更多的是由先天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因为它是神经过程特点的表现。而人的神经过程特点是先天的、遗传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的气质类型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但气质类型更多的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的自然属性,比较稳地,但在特殊事件下也可以变化。多血质和粘液质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低。
性格的定义: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当中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人的性格和人的气质类型有显著的不同,人的气质类型主要是先天的。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气质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人格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人的性格分析的方面:1、性格的静态特征,即人的性格中包含哪些成分。
性格的静态特征包括四方面内容:1、 性格的态度特征
2、从性格的意志特征加以考察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从理智特征加以考察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核心,使最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应该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在不同的场合下去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类型人格理论,用一个标准考察一个人的人格。
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最基本的特性也是构成人格的最基本的元素还是我们评价一个人人格的基本单位。创始人奥尔波特,在他的人格特质理论里面,他把人的特质理论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作共同特质,一类叫作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一个人所独有的特质。这些就使人与人之间,个体之间人格上有了差异。个人特质按照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分为三个层次,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在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的特质。这些特质是这个人最典型的与其他人有根本区别的特质。中心特质是一个人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起作用而不是在所有领域里起作用的特质。次要特质是在一个人的生活里并不重要的且是偶然在个别场合下出现的一些特质。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的调查表,他把人的特质分为根源的特质和和表面的特质。根源的特质有16种。
5因素模型
认知风格是指认知心理学家们在考察人认识客观外界事物的过程当中发现每一个人在加工外界信息的时候都有习惯的方式,这种习惯方式叫做他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在信息加工当中队内在的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者内在的参照与人的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场依存性,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场依存性大的人,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他所在的场即别人对他的影响,交往时容易考察对方感受。
棒框测验,过去用于考察人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一个测验。认知风格中的冲动型和沉思型的差别表现在反映的速度快慢和对问题反映的精确性。同时型和即时型的差别表现在解决问题时的顺序。
作者:
cxds5201314
时间:
11-5-12 10:27
谢谢您啦。真给力
作者:
fangwen0824
时间:
11-7-6 17:16
很好--
如果是电子档的更好了--
谢谢--
作者:
qqxy
时间:
11-9-1 18: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ingfeijf1
时间:
11-9-15 07:11
感谢楼主啦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