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三人行 [打印本页]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4-25 13:54
标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三人行
政治制度

尧舜禹:禅让制         

夏商周: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春秋战国:郡县制

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

两汉:封国制、察举制、刺史制、编户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府兵制、士族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募兵制、节度使制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行省制、保甲制、将兵制、猛安谋克制、蕃汉分治制

明朝:三司(内阁)六部制、土司制、流官制、厂卫制、都督制、

乌思藏卫所制、僧官制

清朝:八旗制、议政王会议制、内阁六部制、军机大臣制、理藩院制、

达赖班禅制、金瓶掣签制



经济制度

夏商周:井田制、贡赋制

春秋战国:相地衰征制、初税亩制     

两汉:编户制

魏晋南北朝:屯田制、均田制、租调役制

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制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募役制、方田均税法制

明朝:一条鞭法制      

清朝:摊丁入亩制、地丁银制



教育制度

奴隶社会:官府垄断制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两汉:建立太学,用儒学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教育制度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4-25 14:01
1 人类起源的理论和历程
人类起源理论
达尔文 进化论 各地区 有神话 恩格斯 劳动论
注: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
人类进化史
            攀树猿:原上猿(3000万)埃及猿(2800-2600)森林古猿(2300—1000)                                                              

            腊玛古猿(1400—800万) 南方古猿(550—100万)
原始社会
            直立人 (200—180万)元谋、蓝田
            
            晚期智人 (4、5——1万) 山顶洞                                                                  

注:晚期智 人始分  蒙古黄  欧罗白 尼格罗黑 因环境 无优劣

新石器时代与农业革命
旧石器,一万五,早晚猿 打制石,已用火 至末期 进母系
母系氏族  生产展 已定居  族外婚 知其母,不知父  母为长 人平等
           对偶婚 同女居 无财产
                                                                    
新石器      新石器 磨制石 人工火 制陶术 有农业 在东亚、稻和粟 西南亚 大小麦,在美洲 马玉南
                   畜牧业 也产生
            
父系氏族  金属器 已使用 社会化 大分工 生产力 大发展 剩余产 已出现
           男女变 有财产 母权制 变父制 一夫妻 家庭有 私有制 民主解
             国家生
原始文化
旧石器 有宗教 生图滕 有绘画 人爱美 用首饰 文字生
作者: 499194711    时间: 11-4-28 09: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4-28 20:11
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4-28 20:12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4-29 17:27
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4-29 17:28
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4-30 16:29
二十五史之《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 17:36
钦察汗国
元朝西北宗藩国,亦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1225年,成吉思汗划分了四子的封地。长子术赤的封地在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1243年,拔都西征后回到伏尔加河畔,建立了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俄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建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拔都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
在汗国内,拔都的十三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蒙古军事贵族统辖的万户、千户、百户、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事单位。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形成了白帐汗国。贵由汗去世后,拔都支持蒙哥夺取大汗位,打击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势力,乘机占有河中地区。1255年,拔都去世。
汗国内居民成份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占少数,因此他们逐渐突厥化,到十四世纪前叶,蒙古人已使用突跃语。
拔都之弟别儿哥在位时(1257-1266),名义上仍对蒙古大汗称藩,实际上汗国已成为独立国。别儿哥因同伊利汗国争夺高加索地区,无力东顾,于是河中地区被察合台之孙阿鲁忽占领,别儿哥便支持窝阔台之孙海都对阿鲁忽作战,帮助海都崛起。
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继位(1266-1282),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1277年,蒙哥之子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送到与海都联盟的钦察汗国拘留了数年。直到1282年脱脱蒙哥继位时,那木罕才被放回。
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出兵协助元朝攻打察合台后王笃哇、窝阔台后王察八儿,笃哇、察八儿战败,归顺元朝。1308年,元武宗遣使册封脱脱为宁肃王。
月即伯继位钦察汗(1313-1341),1314年元仁宗遣使册封,予以承认,此后双方经常遣使往来。1336年,月即伯遣使请求领取分地岁赐以赈给军站。1337年,元廷专设一总管府掌管术赤后王平阳等处分地岁赐,每年按额发给。
月即伯在位时,汗国达到极盛时期。迁都到别儿哥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附近),与伊利汗国、埃及等国通好,对外贸易兴隆。伊斯兰教在伏尔加河下游广泛传播,此后钦察汗都信奉伊斯兰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兰化。
十四世纪后期,蒙古贵族对外不断进行掠夺战争,内部又互相争斗,使汗国走向衰落和瓦解。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初,钦察汗国只剩下有限疆土,被称为大帐汗国。
作者: 杨啦啦    时间: 11-5-8 14:13
好东西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9 16:44
比较荷马、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史学思想
荷马的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荷马史诗》中,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它们都取材于早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有关事件。史诗不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作品,也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状况,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最初的史学还没有分离出来,荷马在文学中体现了对史实的记叙,其记叙的历史其中掺杂了许多神话等内容。
希罗多德被西方人称为“历史之父”,著有《历史》,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的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他开欧洲史坛分析、批判史料之先河,所用史事都经过一定的筛选、比较和分析。首先采用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奠定了历史叙述体的基础。
修昔底德被视为科学历史的奠基者,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在撰史时对历史资料采取严格批判的态度,努力辨清真伪,力图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反对神谶和灵祥灾异之说。他把历史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是科学历史的奠基者。
作者: 1060732979    时间: 11-5-9 23:34
好东西,学习了
作者: 飞天之舞    时间: 11-5-11 11: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1 17:59
世界古代史重点人物之査士丁尼
査士丁尼
483-565年,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出生于托莱索的一个农民家庭,527年继叔父位,成为拜占廷皇帝。在位期间,为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公元533年派大将贝利撒留远征北非,第二年三月,占领北非的汪达尔国,北非重新成为拜占廷的一部分。同时,撒丁、科西嘉、巴利阿里群岛和塞卜泰(休达)也纳入帝国的版图。535年侵入东哥特王国,经常长期战争,554年最终灭东哥特王国。562年又确立了对意大利的统治。查士丁尼非常重视法律文献的整理和汇编。528年,以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编纂出版《查士丁尼法典》;530年,又建立一个整理罗马法学著作的专门委员会,于533年出版《学说汇编》、《法理概要》,565年颁布《新律》,统称《罗马民法大全》,对后世西方各国的法律有重大影响。 
查士丁尼严格监察各省总督,并进行一些行政改组。他还大兴土木,规划重建城市,开辟输水管道,加固防御工事。还建造孤儿院、旅店、隐修院,修建了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晚年很少过问朝政,一心研究神学。565年11月14日去世。
作者: 心梦无痕6122    时间: 11-5-13 13: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3 19:17
意大利文艺复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四至十五世纪中叶为前期(或早期),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为后期。
(1)文学三杰
①但丁(1265—1321年),是新旧交替时代承上启下的一位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早年受到完备的教育,懂得神学,熟悉古希腊罗马文学,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早期的作品《新生》写他青年时代对一位少女碧雅特丽丝的爱恋之情。其代表作《神曲》主要描写作者在梦中由罗马诗人维吉尔和他的恋人碧雅特丽丝引导他遍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这部诗作用托斯坎尼方言写成,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采用民族语言开辟了道路。
②彼特拉克(1304—1374年),是佛罗伦萨诗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写了大量的十四行抒情诗,他突破了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及经院哲学的束缚,直接描写爱情,反映喜怒哀乐等内心感受,并且赞美大自然,诗中弥漫着浓厚的资产阶级人情味和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它缅怀古罗马的光荣伟大,渴望意大利的和平统一。他的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了一代诗风,他也是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他反对经院哲学,猛烈抨击罗马教廷,把它称为“野心狼的寺院”,他对欧洲人文主义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簿伽丘(1313—1375年),他根据民间口头传诵的故事,赋予它以现实的生活气息和人文主义思想,而写成《十日谈》,书中主要暴露了教会神职人员的虚伪、贪婪和淫荡,揭露了贵族的昏聩、卑鄙和残忍,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罗马教廷,它全力歌颂资产阶级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感官享受和个人主义。小说发表后,由于受到教会攻击,他转而致力于清理意大利古老寺院的藏书,研究古典文化,推动了研究古典文化和古代历史的风气。
(2)艺术三杰
①达.芬奇(1452—1519年),不但是画家,而且是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②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著名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代表作品有《大卫像》、《摩西像》,1530年以后教皇让他去罗马专门从事绘画和雕塑,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了《创世纪》、《末日审判》等壁画,还担任过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工程师。
③拉斐尔(1483—1520年),画有各种圣母像,他笔下的圣母都被塑造成充满母性幸福感的世俗母亲的形象,而不带丝毫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成分,这类画的代表作有《草地上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等,他在梵蒂冈宫壁画中的代表作是《雅典学院》。
(3)政治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萌芽,这种思想的著名代表是马基雅维里(1469—1527年)。1513年,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乔凡尼出任教皇,即利奥十世(1513—1521年),于是他在这一年完成了《君主论》,奉献给声名显赫的美第奇家族,劝他们在意大利危机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专制统治,把外国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认为君主应当比狮子更凶猛,比狐狸更狡猾,他把国家利益作为一切政治行为的准则,为了国家利益,君主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正当的,包括使用暴力、欺诈、背信、伪善和违背道德准则等,他主张外交依靠实力,无需遵守信义和诺言。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要求,他首创了不遵守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资产阶级政治学,他的国家至上、为目的不择手段和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等主张构成了马基雅维里主义,成为以后专制独裁者的理论依据。他还潜心于历史研究,1520年底以后他又创作了《佛罗伦萨史》。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人物是康帕内拉,代表作《太阳城》。
4、欧洲其它国家的文艺复兴运动(略)
(1)德国文艺复兴——伊拉斯莫、勒克林
(2)法国文艺复兴——拉伯雷
(3)英国文艺复兴——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
(4)西班牙文艺复兴——塞万提斯
5、自然科学和新哲学的兴起(略)
(1)天文学——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
(2)医学——萨维留斯、塞尔维特
(3)新哲学——法兰西斯.培根、笛卡儿、斯宾诺莎
   更多历史学考研内容请点击历史学考研各科复习方法分析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7 13:15
世界近代史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笔记

(1)英国:①16世纪的海外抢劫、黑奴贸易与一般商业活动结合是其海外殖民活动的特点。②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开始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 ③17世纪初,英政府特许成立了一些大的殖民贸易公司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基本的有东印度公司和伦敦公司,分别在印度和北美从事殖民活动。一百多年间,英在印度控制了许多据点,并进一步向内地扩张,在北美不断建立殖民地。
(2)法国: ①殖民活动开始于17世纪初。②在北美建立包括“新法兰西”和路易斯安那在内的广大殖民地。③在印度东海岸建立本地治理等殖民据点。
(3)荷兰:①在亚洲侵入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侵占台湾,在印度沿海建有殖民据点。
在非洲南端建立好望角殖民地。 ③在北美建立新尼德兰(以后的纽约)。
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1)英荷:l7世纪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布了《航海条例》英荷矛盾激化,两国在1652年到1674年间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失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
(2)英法:17世纪束到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北美展开激烈的斗争。双方多次进行大规模战争,最重要的是1756—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结果是法国在印度仅保有本土地治理等几个殖民据点,在北美丧失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
(3)结果: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
殖民主义的罪恶
(1)表现:
对美洲土著居民采取种族灭绝政策。
掠夺财富、资源和劳动力。
贩卖黑奴。
(2)后果:
对殖民国家来说,获得大量财富,增加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
对殖民地而言,殖民者是灾难和祸害,它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更多历史学考研内容请点击历史学考研各科复习方法分析

作者: 啊鱼    时间: 11-5-17 13: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7 17:40
中国历史上著名典籍
《楚辞》   
《诗经》
《论语》
《春秋》
《战国策》
《庄子》
《老子》
《荀子》
《韩非子》
《晏子春秋》
《齐民要术》
《秦简》
《汉书》
《汉纪》
《汉简》
《魏书》
《颜氏家训》
《陈书》
《管子》
《竹书纪年》
《礼记》
《盐铁论》
《申子》
《洛阳伽蓝记》
《说文解字》
《胜之书》
《水经注》
《梁书》
《晋书》
《慎子》
《左传》
《山海经》
《尚书》
《尉缭子》
《宋书》
《孟子》
《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
《国语》
《四民月令》
《商君书》
《周礼》
《周易》
《周书》
《吴子》
《吕氏春秋》
《后汉纪》
《后汉书》
《史记》
《南齐书》
《南史》
《华阳国志》
《十六国春秋》
《北齐书》
《北史》
《六韬》
《公孙龙子》
《东观汉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更多历史学考研内容请点击历史学考研各科复习方法分析






作者: 水煮芋头    时间: 11-5-17 17: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8 09:20
谢谢各位,我每天都会更新的。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8 09:21
世界历史地理著作《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撰,世界历史地理著作。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乙巳进士,历官内阁中书、东台知县、兴化知县、高邮知州。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深受震撼,道光二十一年(1841)即开始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参以历代史志及中外古今著述,编撰《海国图志》。次年,成书五十卷,卷首明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至道光二十七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六十卷,刊于扬州;至咸丰二年(1852),又辑录徐继畲《瀛环志略》等资料,扩充为一百卷。

《海国图志》叙述了世界各国地理概况、历史政制、气候物产、交通贸易、风土民情以及中外关系、西方宗教历法和科学技术,内容主要分为筹海篇、各国沿革图、地球全图及各国图、东南洋海岸各国、东南洋各岛、西南洋五印度、小西洋利未亚洲各国、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北洋俄罗斯国、外大西洋墨利加洲各国、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中国西洋纪年通表及历法异同表、国地总论、筹夷章条、夷情备采、战舰条议、火器火攻条议、器艺货币等。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比较详尽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代表了当时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提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主张,在学术和政治上都有着深远影响,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更多历史学考研内容请点击历史学考研各科复习方法分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8 09:21
三人行历史学专题大全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9 16:25
江西师大近现代复试笔试题
简述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2. 试评“三民主义”论述题   1. 中央苏区在江西形成的原因题目很简单,我觉得论述题很有地方特色面试:  有很多题,自己抽到什么就答那一题。  我答的是:评清末新政,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关系。面试的时候,被老师以“保皇派和保守派”的概念纠结,我现在真闹不明白,近代保皇派是?保守派?求解-----------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9 16:30
11年吉大中国古代史及史学史复试题目
1.先秦儒家及其思想2.隋唐的科举制3.宋朝“崇文抑武”的历史影响4.17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19 16:32
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近现代史专业笔试试题分享
名词解释1.子口税2.督办政务处3.编遣会议4.皖南事变简答题1.辛酉事变对晚清政局的影响。2.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3.国统区的经济危机特点。论述题1.袁世凯与晚清和民初政局的影响。2.国共两次合作对时局的影响。
三人行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20 10:27
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英国
一、英国
英国在十六世纪有人口400万,80%住在农村,仍然是封建农业国。全国有26个大城市(几万人)和1700多个小城镇,伦敦当时也仅有10万居民。十六世纪英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处在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1、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发展
十六世纪以来,英国工业部门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经过半个世纪左右,英国的呢绒就在欧洲市场上逐渐占据首位,所以英国人把毛纺织业称为“民族工业”。十五世纪以前,英国是一个羊毛输出国,它生产的大宗羊毛,在国内只能制造少量粗呢,大部分输往佛兰德尔,而佛兰德尔的毛纺织业如无英国的羊毛则无法维持生产。英国毛纺织手工工场发展起来后,羊毛出口锐减,呢绒出口激增,1564—1565年,呢绒和毛织品出口占英国总输出的81.6%。
早在十四世纪,英国毛纺织业就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到十五世纪中叶就已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它们最初见于农村,不受城市行会的限制,而农村中成千上万的家庭手工业者则受制于商业资本家,商人购买羊毛、工具、织机等生产资料,交给一些梳毛工、纺毛工和织工进行加工,产品归商人所有,生产者只领得一定的加工费,这种加工费实际上就是工资,这样人们的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商人变成了产业资本家,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雇佣工人。后来,资本家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和生产监督,逐渐把分散的手工业者集中在互相毗邻的厂房里,这就成为集中的手工工场。
2、圈地运动
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年和十六世纪最初数十年间,英国农村掀起了一场圈地的高潮,这主要是因为佛兰德尔和后来英国国内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需求量大为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而引起的。当时养羊业的收益超过农业一倍以上,于是新贵族纷纷把耕地变成牧羊场,他们利用暴力、退佃等办法,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用栅栏、沟渠或篱笆把大片土地围起来做牧场,或者自己经营,或者出租给大牧场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首先从与市场联系紧密的南部农村开始,地主最初从圈占森林、牧场、荒地、沼泽等公有地下手,然后扩及小农的租地。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宗教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对教产的没收、拍卖,把圈地运动推向了高潮,加速了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十六世纪后半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和工矿企业对粮食、肉类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长,这刺激了大农场的发展,那些农场主为了集中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把大片土地圈起来作为资本主义农场,从事资本主义经营。
圈地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大批农民被强制剥夺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被投放到了劳动力市场上,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前途。同时,圈地运动强制消灭了农民占有土地的制度,开始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贵族把圈围起来的大部分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征收资本主义地租,十六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租种地主土地的资本主义农场主阶层,同时中小贵族也资产阶级化,变为新贵族,后来富裕农民、城市富翁、大小官吏也都转化成了新贵族。新贵族剥夺农民土地,实行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得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结成了联盟。
对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学术界存在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予充分肯定,因为它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关键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一,促进了近代英国土地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即基本上消灭了小农土地所有制,形成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大地产所有制;其二,提高了英国的农业生产力,土地的集中有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为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宜把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评价过高,因为这段历史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出来的,不能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的这场运动产生的客观效果与主观目的混为一谈,至于从其采取的手段来说完全是一种反人民的行为。
农民失去了土地后,流离失所,充塞城乡,给英国社会造成严重威胁,于是都铎王朝颁布不少限制圈地的法令,但全都没有执行,政府对违反法令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来没有绳之以法,相反,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政府却颁布一系列迫害失地农民、禁止流浪的法令,如1530年规定,凡身强力壮的流浪乞食者,一律逮捕,鞭打至流血为止,强令发誓志愿劳动,然后遣送回籍; 1547年的立法规定,凡流浪者在一个月内找不到工作,一经告发,就判处为告发者的奴隶,主人可以任意转卖、出让,逃亡过三次的奴隶要按叛逆罪处死。亨利七世时代被处死的失地农民有72000人,伊丽莎白统治时,每年有三、四百人被送上绞刑台,所以马克思把这些法令称为“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这种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强迫失地农民要“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
3、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竭力打击和削弱大贵族势力,实行专制统治。亨利七世(1485—1509年)即位之初,国内局势不稳,各地不服从王朝统治的情形极为普遍,于是,亨利七世采取断然措施,禁止封建贵族蓄养家兵,解散其家臣,摧毁他们的堡垒,同时在中央加强统治机构,严加惩处胆敢反叛的大贵族。亨利七世利用“星室法庭”对付反叛分子,后来又设立枢密院,它在国王操纵下有权制定法令,掌握最高司法权,主持“星室法庭”,国王多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中选择出身低微、受到高等教育、攻读过法律、熟悉外交和内政事务的人中任命枢密官;地方各郡归治安法官管理,治安法官由枢密院在地方乡绅中选任,执行枢密院规定的政策,审理司法案件,逮捕和审判犯人,镇压叛乱和骚动,都铎王朝通过地方法官来实行对地方的统治。
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工商业,奖励航海事业,因而得到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与国王勾结起来,在国会中经常通过有利于王权和新贵族及资产阶级的法案,国会实际上是国王的御用工具。
英国的宗教改革与欧洲其它国家不同,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国王常利用宗教改革打击教皇势力,加强王权。罗马教会占有英国1/3左右的土地,每年有大量财富流向教廷,这加深了国王与教廷的矛盾。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垂涎于教会的财富,因而出现了在宗教改革外衣的掩护下大规模劫夺教会财产的行动。英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导因,是教皇迟迟不批准亨利八世与其皇后(西班牙公主)的离婚,于是1533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他下令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审判教徒,镇压异端;国会法令规定,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集宗教会议,不得制订新的教规,现行教规必须由国王指定的“三十二人委员会”审查通过,凡与国家法令抵触的条文一概废除。改革后的宗教称为“安立甘教”(国教),它与天主教和新教有些不同:教会最高首脑是国王而不是教皇,教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按照行政区划划分教区,用英语做礼拜;在教义方面,它兼有天主教的教会拯救灵魂之说与新教的信仰得救之说,因而处于新旧教之间的地位。
英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也是王室、贵族、资产阶级劫夺教产的过程,国王下令封闭寺院,没收其土地和全部财产,分赠给朝臣、贵族、官吏和商人,创造了一批坚决支持英国国教的社会阶层,1636—1639年四年间,全国就封闭了500多所寺院。但改革也经历了曲折,女王玛丽统治时期(1553—1558年),天主教势力一度复辟,女王对新教徒也进行残酷迫害,因此而获得“血腥的玛丽”称号。1554年,玛丽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结婚,卷入西班牙对法战争,使得英国失掉了加莱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558—1603年),亨利八世的宗教法案才重新恢复。
4、英西战争
十六世纪,西班牙是当时的殖民强国。1580年,它又兼并了葡萄牙,更不可一世,其领土遍及全球,号称“日不没”国。它依靠强大的舰队,垄断国际贸易,称霸世界。十六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发展很快,这必然与西班牙发生冲突,英国视西班牙为其对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而矛盾日益尖锐。
英国海军力量当时还较薄弱,不敢与西班牙正面冲突,于是英国贵族、商人专门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扰乱西班牙航线,劫拦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豪金斯、德雷克等人就是这些海盗中的头子。十六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英西斗争更尖锐,英国支持法国新教徒反对西班牙政策的工具无主教会。支持尼德兰反西班牙的革命,西班牙则帮助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反对英国统治,扶持英国天主教和封建残余势力组织颠覆活动。1587年,英国揭发了西班牙操纵的谋杀伊丽莎白的大阴谋案,玛利&S226;斯图亚特也参与其事,伊丽沙白于是自决了这位被囚禁二十年的前苏格兰女王。而英西之间的武装冲突也势不可免。1588年7月,西班牙出动其“无敌舰队”向英国发动进攻,双方在英伦海峡决战,经过两周激战,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而英国开始树立了海上霸权。
5、资产阶级反专治斗争的开始
都铎王朝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羽翼未丰,仍需王权的保护。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专制制度就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双方矛盾于是十分突出。在伊丽莎白统治晚期,国会里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国王出售各种商品的专卖权。1597年国会提出抗议,但无效果。1601年国会再度对专卖权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并得到伦敦人民群众的支持,女王无奈,许诺停止出售专卖权,这是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的开端。
资产阶级对伊丽莎白的宗教政策也不满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建立廉俭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并摆脱王权而独立,他们这种宗教主张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分两派,一是长老会派,要求英国建立象卡尔文教那样的长老会制,这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温和派。另一派是独立派,他们要求建立独立的信徒自治团体,不受国王、教会控制,这是一个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利益的激进派,伊丽莎白极端仇视清教徒,残酷迫害他们,但清教徒势力不断扩大,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结合在一起。1640年,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徒的旗帜下,掀起了反对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
   更多历史学考研内容请点击历史学考研各科复习方法分析
作者: kaoyanbnu123    时间: 11-5-25 10:03
三人行历史学
作者: 暮色岳林    时间: 11-5-25 16: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三人行历史学    时间: 11-5-25 17: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