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准备
2014年3月
毕业前最后一次非正式实习之后,重新反思方向,重新确立目标——心理学。
2014年4月
收集讯息,入手教材、相关资料;至返校前,读英文版《心理学与生活》150页
2014年5-6月
返校
2014年6月31日毕业
2014年7-9.13(研究生简章出啦)
统计学(除非参数部分)看过两遍(《行为科学统计》);中文版普心前2/3看过一遍;英文版普心看了前四章。(统计学前面铺垫的比较好,后期再做提升)
简章出来后焦虑了一星期……
2014年10月:进入备战状态
2014年10-11月
规律作息很重要,计划很重要(心中有计划,但不死磕)
普心英文教材开始得晚,最后一个月才全部搞定,当然基本是看过两遍(除最后三章)。看第二遍的时候做中文笔记,这个工作很重要,作用有二1、锻炼中译英的能力,2、后期复习直接使用中文笔记,方便理解。
统计学完整的看完了第三遍,突破瓶颈的利器是超星学术上北师大舒华老师的视频《多因素实验设计》。每天早上第一件事,看两三集视频,做笔记。舒华老师的课程讲得非常好,结合实验设计讲方差分析,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极力推荐在统计学基础知识打牢后再学习。
两星期研究方法看过一遍,做好笔记;郭秀艳的翻译版实验教材看着实在糟心,无力继续,换孟版的看。
11月之前散散乱乱的做了一些真题,11月开始抓真题,利用真题查漏补缺并有针对性的复习相关知识点。补充说明的是,因为发现《行为科学与统计》不能完全覆盖所有考点,所以大概10月底入手了高定国老师翻译的《心理统计学》,依据做真题的过程中发现的遗漏点补充阅读《心理统计学》的相应内容。
2014年12月:冲刺阶段
这个时候,学再多新知识都是徒劳无功的。
普心:利用中文笔记,一遍一遍稳固知识点。不要指望一次便记住,利用记忆技巧,多次反复,大多散点知识能达到再认的程度即可,当然理解记忆的效果最佳。普心令人头疼的当然是理论的背诵和记忆,但今年的考题不走寻常路。往年的真题中一定会有些些重复的考题,但今年几乎没有显而易见的重复考题,甚至有些从未出现在大题中的考点,比如考了语言的构成,知识的存储。另外,考题难度可能不大但相当灵活。所以,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还是非常重要的。
统计:真题。笔记。
实验:实验学得不好,而今年实验部分考得也比较基础。最后复习主要是靠一份貌似来自北师大老师的复习课PPT,总结的非常好,结合实验和方差分析,重难点突出。
迷失方向的时候给自己定计划,我在整个过程中大概定过三次计划,所以你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要灵活,清楚知道自己哪里有欠缺。
关于复试
笔试
英文:今年一篇关于relativity的英文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专业:一篇文献,回答相关问题
面试
先读一篇文献的abstract,然后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文献报告和专业问答
评注:文献阅读显然是复试的考察重点。复试前我用了《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彼得.哈里斯,主要看了第一篇关于英文报告的撰写,然后读了10篇左右英文文献。了解论文结构并且带着问题去读论文可能事半功倍。
题外话
说到复试,其实多少为一些考生感到可惜。同样辛苦一年,甚至初试分数还不错,最后却无缘进入梦想的学校。原因有很多,但是我所认识的几名考生(不仅是报考中大的)基本是同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可能是考生自己无法左右的…我想说的是首先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过初试之后,你要做的事除了冷静等待,还有就是主动、行动!主动搜集信息,主动与你感兴趣的导师交流!这些都很重要。
前几天在部落格发表了一些些感慨,与诸位共勉。“记得前阵子《秘密》红极一时,这本书所讲的核心观点叫做吸引力法则,就是说当你非常渴望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内心驱动力强固然很重要,但我想补充的是,如果你很想得到一样东西,请你一定说出来,让周围的人知道该给你让出哪条路。对,只要坚持就有路,但前提是请现实给梦想让路。
愿所有付出都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