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年海天28道题题目

[复制链接]
31#
lb123773 发表于 08-12-19 08:14: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32#
jtlcome 发表于 08-12-19 10:48:54 | 只看该作者
是挺多的!!!
33#
overpowerpku 发表于 08-12-19 10:55: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xiexie
34#
yueeryuan 发表于 08-12-19 11:08: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35#
殇子1986 发表于 08-12-21 09:24: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加油加油!!
36#
随风而逝 发表于 08-12-22 14:22:10 | 只看该作者
重点1.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 与谬误的关系
(1)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2)上述理论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真理。真理具备的特点 首先应该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其次,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全面的、发展的、有条件的、一元的、是绝对相对统一的。
(3)上述理论还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也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重点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对社会注意和变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1)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容如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绝对与相对统一的。
(2)上述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一从客观方面来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二从主观方面来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实践中获得的。现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相对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
本题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问题
(1)唯物辩证法任务事物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经过两次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根据上述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社会是物质时间的一部分,遵循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第一,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第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曲折,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性时间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会出现曲折得,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哦”。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重点3.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和谐问题
(1)对立统一(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四个理论。
(2)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和谐社会如下:第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存在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第二、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是区别与联系的。统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就是说,没有各种差别和对立也就没有和谐。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清楚认识到和谐社会是包含各种差别的和谐,反对绝对同一和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第三、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但总体是和谐的,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只有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达到真正的差别的统一与和谐。第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许多矛盾,矛盾解决了,社会就进一步向深层次前进发展了,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转化。
重点4.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
(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2)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的性质是社会注意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的方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重点5.联系抗震救灾的具体实例说明相关哲学原理
1.以人为本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过程: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上述理论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人名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名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以人为本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快速反应、紧急部署、坚强领导和强有力指挥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和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抗震救灾的英勇表现都充分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和归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前线、举全国之力、全军和武警部队挺进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是以人为本的胜利。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贵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的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的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重点6关于问话结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
1.文化结构的概念
文化结构就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系方式。
2.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文化结构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其表现有: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性,即先进的文化结构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结构起阻碍作用。
3.文化结构的社会功能
(1)广义的文化结构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信息功能,即文化实施着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持续性的功能;
②教化、培育功能,即人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
③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即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功能;
④认识功能,是指文化在提供人的认识背景时,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因此,文化也是各民族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2)狭义的文化结构是指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就是意识形态。它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四个方面:
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意识的认识功能。
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是指它维护、肯定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并回击同自己的性质相反的、敌对的意识形态的攻击。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的维护和批判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
③调控社会和人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导向作用,影响人们的活动。
④创新功能。是指能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并且能在新观念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实际的改变社会现实,创建新的社会形态,这是意识形态功能的最高表现。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时将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建设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没有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要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好作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37#
随风而逝 发表于 08-12-22 14:25:40 | 只看该作者
重点7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经济现象及其比较
1、失业问题及其比较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理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的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即造成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由于相对过剩人口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提供随时所需要的劳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相对过剩人口叫做产业后备军。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是无产阶级遭受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把充分就业作为其调节和干预经济的政策目标,但是其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在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被美国媒体称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资本主义各国将出现新一轮失业浪潮。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体制转换和企业改制的深化,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就业形势带来新的压力。虽然,我国当前存在的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能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但是失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将始终是突出问题,应当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要求,促进和增加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湿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效增加就业,国务院最近已经出来扩大内需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增加就业。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其比较
(1)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方式,个人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因此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最根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本质区别
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是,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能够保证最重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是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的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优越性: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有利于缩小贫困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c,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比较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有趋同倾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共有的一般特性,经济关系市场化 企业经营自主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经济管理法制化。
3)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因而重现出不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的根本点,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多种所有制,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射精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有效途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是按劳非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能够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是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资分配是主体,必然导致两极分化。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嫩购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也能解决一时的经济总量平衡问题,但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效率与公平问题及其比较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及其协调
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收入和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公平与效率之间,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如果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多大甚至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协调效率与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
2)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效率与公平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实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和按资分配,尽管政府也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缓解社会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不可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使此案共同富裕,因此从根本上讲,能供实现效率和公平的谢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和公平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但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效率和公平不是不可兼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效率和公平矛盾的总原则应该是效率和公平兼顾。
重点8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理论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马克思社会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交换,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和规律,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这对一切社会大生产尤其是社会主义生产都是适应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受限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个环节之间必须建构和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2、按照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要求,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又好又快,简单的说就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坚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而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就要首先做到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又把好置于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发展,意义重大。
3、又好又快,实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国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做到:1]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协调。2]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就一定能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9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1、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的问题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是不法分子在原料乳中掺水,以增加重量谋取非法利益。奶掺水后造成原料乳蛋白质含量下降,为掩盖非法行为,虚增牛奶中蛋白质的检出量,不法分子认为的在原料乳中加入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影响是有可能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突出表现是: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制假贩假,假冒伪劣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他构成对市场主体的制约,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保证。因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十分重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应该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综合治理: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3]加强信用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4]强化法制,从严监管。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重点10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宏观调控
1、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及其启示
由于美元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被美国媒体称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境地。导致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监管不够,同是也是美国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恶果。新自由主义认为不应该有政府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政府本身是造成问题的原因,金融海啸的爆发,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国媒体称: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换句话说,我们名义上实行的是资本主与经济,但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却不相信自由的私营市场,因此我们转面型政府寻求保护和稳定。
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危机,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有时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的缓解的方式。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在一次说明,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存在美经济危机就无法根除。
同是,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启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但也决不能让经济这批骏马信马由缰。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它实现了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价值规律何竞争规律形成的市场机制,以价格为信号调节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他富有效率和生机。但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难以靠市场自身加以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都证明必须借助和以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各市场主体决策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可能的不一致;消除或减少市场调节滞后性、盲目性所导致的损失;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加强对国名经济的宏观调控,重点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重点11 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1、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最近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其积极作用表现:1]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势互补2]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3]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4]有利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其消极作用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资本主与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2]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高利润来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最大化3]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今后经济的正常发展。4]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贫富差别全球化。
2、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因为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而法对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权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努力应在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程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获得合理和双赢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应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经济上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增长,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调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西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清,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因此,在新形势下,尤其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调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向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第一,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第三,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确立跨国公司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民族富强中的国家战略地位。
38#
随风而逝 发表于 08-12-22 14:28:45 | 只看该作者
重点18、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问题
1、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存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        怎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也是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和活力源泉。把三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3、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        怎么看待改革?或者问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第一、        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        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但二次革命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        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第二、        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
第三、        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5、        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1)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足、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存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主义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重点19、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问题
1、        有关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
首先,我国,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振兴装备制造业;第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此外,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问题,即推进…、走…、转…的原因。
经济发展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自然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和基本思路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的问题。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第一、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第二、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第三、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总之,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
重点20、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
1.        “两个大局”的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概念。
“两个大局”的思想:
(1)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其较快地优先发展起来。
(2)另一个大局是,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3)在达到小康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问题。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2.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意义。(经济、政治两方面)
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对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意义十分重大。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而“五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中,“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        按照科学发展观,如何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一、        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二、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第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第六、        在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过程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4.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措施。
第一、        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第二、        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三、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第四、        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重点21、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
1、        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上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2、        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措施:
第一、        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二、        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3、        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只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只是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5、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6、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
二、        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        要深化体制改革。
四、        要创造良好环境。
五、        要发展创新文化。
重点22、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2)        完善法律制度。
(3)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4)        建设服务型政府。
(5)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        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3、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第一、        我国政治体制本身还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
第二、        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第三、        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四、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4、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第一、        要坚持党总揽全局。
第二、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四、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重点23、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问题
1、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就是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3、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即其重大意义。
现实依据:
第一,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遍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理论意义:
第一,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三,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        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        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        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四,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第一,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9#
pblxyz 发表于 08-12-22 14:46: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
40#
pblxyz 发表于 08-12-22 14:47: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23 09:48 , Processed in 1.07442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