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包贴)大家读文献1

[复制链接]
21#
smalllizi 发表于 11-6-14 20: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别追了我不帅 于 2011-7-2 21:12 编辑

研究目的:研究汉字语音关联能否引发错误记忆。
研究方法:1被试情况和取样方法:

被试:中山大学学生31人(15男和15女,年龄18--22)视力正常;
取样方法:自愿;有偿。
2研究工具及材料
学习字表;测验字表
3研究设计与程序
设计:实验一:单因素(汉字类型)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再认率(错误再认率和正确再认率)
实验二:2(语音类型)*3(汉字类型)双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再认率(记忆测验中被试把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出现过”的比例)
程序:均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研究过程:同研究程序。
研究结果:因变量均为再认率(记忆测验中被试把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出现过”的比例)

实验一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159.50,P<0.001。诱饵字的错误再认率(26%)>填充字的错误再认率(4%),说明了被试对诱饵字产生了错误记忆。
实验二采用2*3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350.05,P<0.001;事后检验发现三种汉字类型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01),诱饵字的错误再认率明显高于填充字的再认率,说明了当语音关联类型为声母相同或者韵母相同时也可以诱发出错误记忆。
22#
小将 发表于 11-6-14 20:2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别追了我不帅 于 2011-7-2 21:14 编辑

一开始没有看清题目,以为是简单的问答题,直到刚刚误发了答案,去重新审题才发现不是我想的那样。。鄂。。我算是来打酱油了。不过,这个贴很好,种田师兄一定要坚持下去哦。。这个题目,我现在还不会做。。不过我会保存着的,等我会做的时候,再回来做这个题目!加油
23#
smalllizi 发表于 11-6-14 20:30:15 | 只看该作者
求种田的博客。
24#
身心飞扬 发表于 11-6-15 11:1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别追了我不帅 于 2011-7-2 21:14 编辑

研究目的:①探讨汉字中是否存在语音关联性错误记忆
②如果存在,进一步探讨语音关联程度与错误记忆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实验一
单因素(汉字类型)被试内设计,汉字类型分为3个水平:学过的旧字、诱饵字、填充字。自变量:汉字类型(3水平)。因变量: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在学习阶段“出现过”的比例。
实验材料:(1)学习字表:从《汉字属性字典》中选取4个字表,每个表由9个音节相同的汉字组成。各字表内的汉字在字形上差异很大(经8名被试评估,各字表内9个字之间的字形相似程度平均仅为7%),相互间也没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每个字表中抽取一个频居于中间水平的字(字频排序在3~6位)(字频是神马?)作为诱饵字,剩余的32个字组成了8×4的学习字表。
(2)测验字表:测验字表共28个字,包括学过的旧字、诱饵字和填充字三种类型,旧字为各学习字表中第2、第5和第7位置上的字,共12个;诱饵字4个;另选取了12个填充字,它们和学习字表中的汉字在语音上不同(声母和韵母均不同),字形上差异很大,在语义上也没有联系。以上所有的汉字刺激均为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字频在3.5×10(-3)~6.5×10(-6)之间。
实验二
2×3双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语音类型(2水平):声母相同、母相同;汉字类型(3水平):学过的旧字、诱饵字、填充字。因变量:记忆测验中被试把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出现过”的比例。
实验材料:(1)学习字表:从《汉字属性字典》中选取8个字表,每个表由9个汉字组成。对于其中的4个字表,各表内汉字具有相同声母,但韵母不同;而另4个字表中,各表内汉字具有相同韵母,但声母不同。各字表中的汉字除了声母或韵母相同外,在字形上差异很大(经8名被试评估,名字表内9个字之间的字形相似程度平均仅为5%),相互间也没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每个字表中抽取一个字频居于中间水平的字(字频排序在3~6位)作为诱饵字。剩余的64个字组成两套学习字表,即4个同声母字表和4个同韵母字表。
(2)测验字表:与学习阶段的两套字表对应,测验字表也有两套,各28个字,包括学过旧字、诱饵字和填充字三种类型:旧字为对应学习字表中每表第2、第5和第7位置上的字共12个;诱饵字4个;填充字12个。同声母字表对应的填充字与字表中汉字不具有相同声母,同韵母字表对应的填充字与字表中汉字不具有相同韵母。所有填充字与对应表中汉字在字形上差异很大,在语义上没有联系。以上所胡的汉字刺激均为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字频在3.5×10(-3)~6.5×10(-6)之间。
被试
实验一
中山大学学生31人(15男16女,年龄18~22岁)自愿参加实验。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于实验结束后获得小礼品。
实验二
中山大学学生31人(16男15女,年龄18~22岁)自愿参加实验;所有被试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实验结束后获得小礼品。
实验过程
实验一
(1) 学习阶段:在屏幕中央逐个呈现学习字表中的32个汉字,一个字表呈现下一个字表。各字表的左右为难在被试间是随机的,但字表内汉字的顺序固定不变。汉字的视角为1.7°×1.7°,呈现时间为1S,间隔时间也为1S。要求被试尽量记住所呈现的字,并告知被试随后会有再认测验来检测其记忆效果。
(2) 测验阶段:学习阶段结束后马上进行再认测验。以随机的顺序逐个呈现测验字表中的28个汉字。汉字的视角为1.7°×1.7°,呈现时间为2S,间隔时间为1S。要求被试判断测验汉字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并按相应键反应:若出现过,按C键;若没出现过;按M键。
实验二
实验分前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同声母字表的学习和再认测验。每一部分的过程和刺激参数均与实验一相同。两部分的顺序在被试间做了平衡,两部分间的休息时间约为1分钟。
研究结果
实验一
对汉字类型(旧字/诱饵字/填充字)进行了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159.50,P<0.001,说明被试对三种类型的汉字的再认存在明显的差别。事后检验发现,三种汉字类型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S<0.001﹚
被试对诱饵字的错误再认率(26%)要明显大于对填充字的错误再认率(4%),说明了被试对诱饵字产生了错误记忆现象。而诱饵字除了在章节上与旧字上相同外,在字形和语义上均与旧字几乎没有联系,因此对诱饵字的错误记忆只可能来源于诱饵字与旧字在语音上的关联,即汉字音节相同诱发了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二
对语音类型(声母相同/韵母相同)和汉字类型(旧字/诱饵字/填充字)进行2×3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语音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30)=0.51,P=0.483;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350.05,P<0.001;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2,60)=0.41,P=0.573。事后检验发现,三种汉字类型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S<0.001﹚
诱饵字的错误再认率明显高于填充字的错误再认率,说明了当语音关联类型为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时也可以诱发出错误记忆。语音类型×汉字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声母相同组和韵母相同组中的错误记忆效应没有显著差别,提示了这两种语音关联类型在诱导错误记忆的能力上相差无几。
实验一与实验二的比较
分别将实验二的声母相同组和韵母相同组的结果与实验一(即音节相同组)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采用双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组间因素为“语音类型”,组内因素为“汉字类型”)结果如下:
(1) 声母相同组与实验一比较,语音类型(声母相同/音节相同)的主效应不显著,F(1,60)=0.04,P=0.838;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120)=328.71,P<0.001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20)=0.86,P=0.387。
(2) 韵母相同组与实验一比较,语音类型(韵母相同/音节相同)的主效应不显著,F(1,60)=0.69,P=0.409;汉字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2,120)=354.12,P<0.001;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20)=0.95,P=0.360。
上面两个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了即使在声母韵母全相同的情况下,也没有诱发出比只有声母相同或只有韵母相同情况更强的错误记忆效应。
25#
方良简 发表于 11-6-15 21:03: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别追了我不帅 于 2011-7-2 21:14 编辑

研究目的:汉字语音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对记忆的影响
研究方法:实验一二 均采用多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被试:中山大学学生
研究过程:实验一  一 学习阶段  向被试呈现音节相同的词 不包括出现程度中间水平的诱饵词 二 测试阶段 再认模式  有诱饵词

           实验二  一 学习阶段  分别向被试呈现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同词   不包括诱饵词   二  测试阶段 再认   有诱饵词

研究结果:一  音节相同  声母相同   韵母相同  均可一定程度激活被试汉字语音网络  引发被试错误记忆
          二  有声母或韵母和声母及韵母两种情况下研究表明作为汉字语音网络激活有一个上限 错认率并不随语音相似度提高而提高
         三  相对于英语等其他字母语言来说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  在语音网络激活的诱饵词错认率远低于英语研究
        


( ⊙ o ⊙ )啊!  第一次这么认真看一篇文献···真惭愧     以后一定多多翻阅心理学报·······


26#
秋天的破孩儿 发表于 11-6-20 15:08:48 | 只看该作者
好像这个活动沉下来了,版主发新的文献,这么好的活动要继续呀!
27#
 楼主| 别追了我不帅 发表于 11-7-2 22:30:31 | 只看该作者
人工分割线
28#
北方之狼 发表于 11-7-3 00:16:55 | 只看该作者
Margaret_shadow 发表于 2011-6-13 12:55
纳尼……关注博客都可以加考元咩!

那里有加考元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1 ???这是谁说的?

查看全部评分

29#
北方之狼 发表于 11-7-3 10:1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方之狼 于 2011-7-3 10:25 编辑

虽然早早的下载了不帅版主的文献,却总给自己找理由,迟迟没有把文献给看掉。看到不帅都发第二篇文献了,内心顿感愧疚不已,于是连夜把文献给搞定:
研究目的:(1)探讨汉字中是否存在语音关联性错误记忆;
                  (2)如果汉语中存在语音关联性错误记忆, 进一步探讨语音关联程度与错误记忆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DRM 范式(诱发错误记忆的实验范式):在学习阶段, 向被试呈现若干个词表, 每个词表中有一定数量的单字(实验一中为:音节相同的单字、实验二中分为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同的单字), 它们均与一个最高关联字即关键诱饵(实验一中是音节相同,实验二中分为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同)有关, 但关键诱饵在学习阶段并不呈现。在测验阶段, 要求被试对学过的词进行再认。
被试:
实验一:  中山大学学生31 (15 16 , 年龄18~22 )自愿参加实验。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实验二:  中山大学学生31 (15 16 , 年龄18~22 )自愿参加实验。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研究过程:
步骤一:  阅读国内外有关语义关联错误记忆及语音关联错误记忆的实验的文献,总结前人研究结论。
步骤二:  在对比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对汉字的语音关联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很少,只杜建政、杨志良和鲁直曾有过相关的研究,但没有发现汉字语音错误记忆现象,研究者在分析杜建政等人以往研究实验材料与实验材料呈现方式与反应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实验设想:如果改用单个汉字、学习阶段分组呈现词表词以及学习后立即测验等方式,是否会出现汉字语音关联错误记忆呢        
步骤三: 实施自己的实验:实验实施部分分为两个实验部分,区别是实验材料有差异。         
实验设计:实验一:单因素(汉字类型)被试内设计, 汉字类型分为3 个水平: 学过的旧字、诱饵字、填充字。因变量为记忆测验中被试把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在学习阶段“出现过”的比例。该比例对于旧字而言是正确再认率, 对于诱饵字和填充字而言是错误再认率。
          实验二:采用 2(语音类型)×3(汉字类型)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语音类型分两个水平: 声母相同、韵母相同。汉字类型分3 个水平: 学过的旧字、诱饵字、填充字。因变量为记忆测验中被试把各种类型的字判断为“出现过”的比例。
          实验过程:
实验一 (1) 学习阶段:在屏幕中央逐个呈现学习字表中的 32 个汉字,一个字表呈现完再呈现下一个字表。各字表的顺序在被试间是随机的, 但字表内汉字的顺序固定不变。汉字的视角为1.7°×1.7°, 呈现时间为1s, 间隔时间也为1s。要求被试尽量记住所呈现的字, 并告知被试随后会有再认测验来检测其记忆效果。(2) 测验阶段学习阶段结束后马上进行再认测验。以随机的顺序逐个呈现测验字表中的28 个汉字。汉字的视角为1.7°×1.7°, 呈现时间为2s, 间隔时间为1s。要求被试判断测验汉字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 并按相应键反应: 若出现过, C ; 若没出现过,M 键。
实验二:实验分前后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同声母字表的学习和再认测验, 另一部分为同韵母字表的学习和再认测验。每一部分的过程和刺激参数均与实验一相同。两部分的顺序在被试间做了平衡, 两部分间的休息时间约为1 分钟。
研究结果:
实验一:对汉字类型(旧字/诱饵字/填充字)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2,60)=159.50, p<0.001, 说明被试对三种类型的汉字的再认存在明显的差别。事后检验发现,三种汉字类型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s<0.001)。被试对诱饵字的错误再认率(26%)要明显大于对填充字的错误再认率(4%), 说明了被试对诱饵字产生了错误记忆现象。而诱饵字除了在音节上与旧字相同之外, 在字形和语义上均与旧字几乎没有联系, 因此对诱饵字的错误记忆只可能来源于诱饵字与旧字在语音上的关联, 汉字音节相同诱发了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二:语音类型(声母相同/韵母相同)和汉字类型(旧字/诱饵字/填充字)进行2×3 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语音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30)=0.51, p=0.483;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350.05, p<0.001; 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2,60)=0.41, p=0.573。事后检验发现, 三种汉字类型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s<0.001)。语音类型×汉字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说明声母相同组和韵母相同组中的错误记忆效应没有显著差别, 提示了这两种语音关联类型在诱导错误记忆的能力上相差无几。
实验一与实验二结果比较:分别将实验二的声母相同组和韵母相同组的结果与实验一(即音节相同组)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采用双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组间因素为“语音类型”, 组内因素为“汉字类型”), 结果发现:(1) 声母相同组与实验一比较, 语音类型(声母相同/音节相同)的主效应不显著, F(1,60)=0.04,p=0.838;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2,120)=328.71,p<0.001; 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120)=0.86,p=0.387
(2) 韵母相同组与实验一比较, 语音类型(韵母相同/音节相同)的主效应不显著,F(1,60)=0.69,p=0.409; 汉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2,120)=354.12,   p<0.001; 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120)=0.95,p=0.360
两个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说明了即使在声母韵母全相同的情况下也没有诱发出比只有声母相同或只有韵母相同情况更强的错误记忆效应。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别追了我不帅 + 50 很认真!不过写得有些复杂~能精简点就好~

查看全部评分

30#
栉风沐雨鸢 发表于 11-7-9 22:45:51 | 只看该作者
好活动~支持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12 14:01 , Processed in 0.09151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