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5大众传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7:0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139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3年北京大学847大众传播考研真题及详解(缺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题答案)
2012年北京大学848大众传播考研真题(含编辑出版方向题答案)
2011年北京大学846大众传播考研真题及详解(缺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题答案)
2010年北京大学848大众传播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9年北京大学841大众传播考研真题(含编辑出版方向题答案)
2008年北京大学844专业综合知识一(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考研真题
2007年北京大学462专业综合知识一(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考研真题
2008年北京大学845专业综合知识二(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考研真题
2007年北京大学463专业综合知识二(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考研真题
2006年北京大学468专业综合知识二(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考研真题
2008年北京大学847编辑出版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7年北京大学465编辑出版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6年北京大学470编辑出版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5年北京大学469编辑出版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4年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考研真题
2002年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考研真题
                                                                                                                                                                                                    内容简介                                                                                            
  考研真题是每个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资料,通过研究历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要考点,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
  为了帮助参加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5大众传播”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精心编著了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5大众传播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5大众传播考研全套资料
  3.[3D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
  4.[3D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5.[3D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3D电子书]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6.[3D电子书]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7.[3D电子书]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8.[3D电子书]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9.[3D电子书]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10.[3D电子书]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835大众传播”2002、2004~2013年的16套考研真题。并提供了2007、2009~2013年部分考研真题的答案及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详解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圣才考研网每年均根据当年最新考试要求等对本书进行改版升级,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将提示学员下载升级,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考研3D电子书、考研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做题)、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3.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4.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5.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3年北京大学847大众传播考研真题及详解(缺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题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编辑出版学
本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共同题,所有方向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大众传播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第三部分为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第四部分为编辑出版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第五部分为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每个方向试题满分为150分)。
第一部分 共同题(每题5分,共50分)
一、名词解释
1.创意产业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3.电影分级制度
4.网络自组织
5.焦点小组
6.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 civic journalism)
7.约翰·米尔(John Mill)及他的《论自由》(On Liberty)
8.群体极化
9.专业主义
10.传播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分 大众传播方向题(含广播影视方向)(共100分)
一、简答题(选做四题,每题10分,其40分)
1.谈谈人众传媒在社会性别建构中的作用。
2.2012年,中美两国在WTO框架内达成新的电影协议。你认为它会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江南Style为何会迅速蹿红?
4.基于文本的分析有哪些基本方法?
5.如何看待美国《新闻周刊》印刷版在2012年底停刊?
6.现住的微博是一个公共领域吗?如果是,请解释:如果不是,请问,微博有成为一个公共领域的可能吗?
二、论述题(选做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在关于“文化与全球化”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请你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2.网络政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你认为“虚拟公民社会”建构的前景和困境在哪里?
3.2012年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总结发言。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却遭台下观众喊“请下去”。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4.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Web2.0”的时代,专业传媒应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专业传媒工作者应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请谈谈你的看法。
5.请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对媒介融合之含义的理解,分析融合出现的主要原因并对融合的前景做出评价。
第三部分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网络水军?网络水军对网络传播有什么影响?
2.网络推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路径有哪些?
3.请对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进行评述,并请谈谈你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4.何谓三网融合?就目前三网融合的进展谈谈你对三网融合的看法。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产业界与学界将Social、Local、Mobile加在一起简称Solomo。请分析这种叠加的意义:并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是医治当代社会诸多弊病的一副解毒药。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与看法。
第四部分 编辑出版方向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明代毛晋汲古阁在藏书与刻书方面的特点与贡献。
2.试述数字阅读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影响。
3.简述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在世界出版业的地位。
4.试述当代社会服务意识对出版物编辑加工方面的启示和具体要求。
5.简述当代图书内容提要写作方面的新特点及其变化原因。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用“大文化、大传播、大编辑”的观点.论述编辑在各类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对民营书业的现行政策是什么?分析民营书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第五部分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题(共100分,用英语答题)
1.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sinto Chinese(20 points, 10 each)
1)The commitment to truth is perhaps the most ancient and reveredethical principle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spite out constant temptation to lieand use deception in our self-interest,the idea of truth as a positive value is well entrenched in moraland legal philosophy. Some of the earliest condemnations of lying were containedin judicial laws against false witnesses and perjury, such as the ancient Code of Hammurabi, which stated unequivocally, “If a citizen appears as a false witnessin court...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We find the Judeo-Christian express of thisideal in the Ninth Commandment’s dictum “Thou shalt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thy neighbor.”
2)A history focused on western Eurasian societies completely bypassesthe obvious big question. Why were those societies the ones that became disproportionatelypowerful and innovative? The usual answers to that question invoke proximate forces, such as the rise of capitalism, mercantilism, scientific inquiry, technology and nasty germs that killedpeoples of other continents when they came into contact with western Eurasians.But why did all those ingredients of contest arise in western Eurasia, and arise elsewhere only to a lesserdegree or not at all? if one responds by invoking idiosyncraticcultural factors--e.g., scientific inquiry supposedly stifled in Chinaby Confucianism but stimulated in western Eurasiaby Greek or Judaeo-Christian tradition--then one is continuing to ignore the needfor ultimate explanations: why didn’t traditions like Confucianism and the Judaeo-Christianethic instead develop in western and China,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one is ignoring the fact that Confucian China was technologically moreadvance than western Eurasia until about A.D 1400.
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sinto English (30 points, 15 each)
1)中国与美国在2012年的同一时间开始“改朝换代”,实属罕见。美国总统大选和中国十八大的选举都已完成,日前就两国选举领袖的方式海内外进厅了热烈的讨论。“中国模式”与西方一套孰优孰劣、“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与“北京共识”此消彼长之议日盛。除了在传媒与学界时有讨论之外,更加登上正式辩论之殿堂。比较中美两国领导层的分野,有发言者指出中国领导人饱受考验,曾在党组织和各级政府机关服务累积有效经验,而美国则容许什么也没有治理过的人当选。中国领导人不用经常察看民意调查,可以免却短视的政策,但美国人则要立竿见影的东西。中国人争取团结,美国人妖魔化对手。中国统治者要顾及民众反应,必须在改善民生方面交出成绩表;美国政治人物给金钱绑架,变成民主有价。
(本文作者为《南华早报》中文网多媒体内容副总编辑。本题对原文有所编辑)
2)“软实力”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并主导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来实现对他国的议程设置,从而获得“软实力”,或称“制度实力”。此后,许多学者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在国际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均有更深入的成果建树。
软实力的来源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只有当该国文化能够吸引他者,价值观是其在国内外始终坚持的,以及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及道德权威性为他者所认同时,这些文化软实力资源才能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行为并影响他者以获得期望性的结果。
3. Answer two out of the three questionswith no more than 400 each. (50 points, 25 each)
1)Discuss the Korean “Gangnam Style MTV” fever. Write a short essayon “How did this get 339 million views?”
2)Discuss the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content from legal, eth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3)Social media have opened new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llowing communities across the worldto come together instantaneously. In what aspects can social media help to make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in what aspects can it creat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se activities?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大众传播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编辑出版学
本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共同题,所有方向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大众传播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第三部分为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第四部分为编辑出版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第五部分为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题,其他方向考生不答。(每个方向试题满分为150分)
第一部分 共同题(每题5分,共50分)
一、名词解释
1.创意产业
答: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最先由英国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内涵外延越来越宽泛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到了发展的战略层面。从研究“创意”本身,逐渐延伸到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即“创意产业”、“创意资本”,又拓展到以创意为基本动力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即“创意经济”,逐渐聚焦在具有创意的人力资本,即“创意阶层”。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答: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鲍亚士的影响,同爱德华·萨皮尔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本尼迪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与《菊与刀》最为著名。尽管她论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论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问题与关怀,至今仍受到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3.电影分级制度
答:电影分级制度指把片厂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群众群,电影分级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青少年发展教育,以便区分其等级和适宜度。起到指导看片的作用。电影分级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参考值。根据影片之内容来规定和划分适合观赏的年龄段。电影分级本质视为观众服务。电影分级制度并不是100%的精确,它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但是有时候,在商业利益面前,电影分级制度无能为力。很多片商不顾电影分级制度,一味向青少年观众推销暴力、色情电影。而且色情与非色情,色情与情色,这些概念的界定也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有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在大多数国家,电影分级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行业内部具有约束力,只对观众起提示的作用,而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由观众实行自我保护。中国内地暂不实行电影分级制度。
4.网络自组织
答:网络自组织是一种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它的原型是美国早在1968年建立的ALOHA网络和之后于1973提出的PR网络。ALOHA网络需要固定的基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和其它所有节点直接连接才能互相通信,是一种单跳网络。直到PR网络,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跳网络,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不需要直接连接,而是能够通过中继的方式,在两个距离很远而无法直接通信的节点之间传送信息。PR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IEEE在开发802.11标准时,提出将PR网络改名为Ad Hoc网络,也即今天我们常说的网络自组织网络。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和分组转发功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网络自组织网络既可以作为单独的网络独立工作,也可以以末端子网的形式接入现有网络,如Internet网络和蜂窝网。
5.焦点小组
答:焦点小组研究法是指就某一产品、服务、概念、广告和设计,而通过询问和面谈的方式采访一个群体以获取其观点和评价。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或客户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它是质性研究的一种方法。该焦点小组的成员往往经过实验者选择而定,并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方能够充分分享其意见和主张。首个焦点小组为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局专家罗伯特·默顿在实验中实现。其原理念则由心理学家、市场分析师内斯特·迪希特创建。焦点小组也称焦点团体、焦点群众。
6.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 civic journalism)
答: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这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使报纸积极地募集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让他们生产新闻故事和新闻报道。公民新闻的支持者将它看做一种社会责任理论的体现,一种社区服务的可靠形式。
7.约翰·米尔(John Mill)及他的《论自由》(On Liberty)
答:约翰·穆勒是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也被翻译为“密尔”,如约翰·穆勒。1982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代议制政府》的作者的翻译就是“密尔”。詹姆士·穆勒的儿子,受过其父的严格教育,在17岁时进入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一直到1858年。他一生以新闻记者和作家的身份写了不少著作。约翰·穆勒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后继者。他把实证主义思想最早从欧洲大陆传播到英国,并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相结合。在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自由》。《论自由》是约翰·密尔最重要的政治著作,完成于1859年。全书中心论题有三个: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论个性自由;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论自由》共5章,以公民自由为中心,对自由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8.群体极化
答: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群体极化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9.传媒专业主义
答:传媒专业主义是指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传媒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对于不同的国家,对新闻专业主义定义和标准不一定完全相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决定专业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则,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10.传播的政治经济学
答: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是指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研究传媒现象、传播机构、传媒事件的科学。传媒的政治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政治环境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最早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学者主要致力于研究报业竞争和广播电视结构及管制。相关图书《传媒经济学》中,作者既着眼理论又观照实践,以娴熟的笔端,扎实的学理和对业界精深的理解,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美国传媒经济的全景式理论画卷。
第二部分 大众传播方向题(含广播影视方向)(共100分)
一、简答题(选做四题,每题10分,其40分)
1.谈谈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建构中的作用。
答:①大众传媒的定义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网络自组织以及各种网络资源等。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网络自组织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网络自组织值观念、奋斗同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一个广泛的社会环网络自组织境条件。大众传媒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具有形式卜.的多样性,内容网络自组织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件。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网络自组织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②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文化的作用
a.人们认为男性的网络自组织力量要大子女性,凶而存在性别分工上的差异,男性往往从事伐木、网络自组织打猎等活动,而女性只能做一些照管家庭和孩子等活动,这种原始网络自组织社会分工的产生就是由于宣称女性的力量要小于男性造成的。几网络自组织千年以前的神话故事和古代思想家的相关论述中也存在着性别差网络自组织异的缩影。例如在《圣经》的创世故事中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就是网络自组织男人亚当,而夏娃是用亚当的肋骨做成的,而“上帝”也被标榜为男网络自组织人的化身,这在无形之中就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处于被统治网络自组织的地位。
b.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任进行信息传播时,往往凭借其多网络自组织样化的传播形式握有强大的话语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虚假的互动,是一个网络自组织完全双向的互动过程。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这样强大的话语权网络自组织往往掌握在部分男性中心的代表手里,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网络自组织人肆向公众宣传男性的力量,而贬低或者变相从负面宣传女性,这网络自组织样信息就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性别文化的调整,以表现性别文网络自组织化中对女性角色的期待,随着大众传媒受众群体范围的扩人,这样网络自组织男性中心文化倡导下的性别观念就渐渐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网络自组织而具备了合法性,这样性别文化便在这样一种隐秘的过程中完成网络自组织并固化。
c.性别文化通过了一种既是认知又足误识得到了完成,这网络自组织种认知和误识超出r意志和意愿的控制或者说是隐藏在意识和意网络自组织愿的深处。就人众传媒而言,它的传播内容是建立在受众参与的网络自组织基础之上的,而反过来又作用受众者本身,而受众本身对大众传网络自组织媒所传播的内容并不领会为权利的施加,反而却认可这样的内容,网络自组织他们对主流思想的灌输并不怀疑,这样性别文化便在人们的意识网络自组织深处扎根。大众传媒还通过对儿童的社会化以达到内化的作用。网络自组织大众传媒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对于其角色的认知和扮演影响很网络自组织深,在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随着各种电视、网络和通讯网络自组织设备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在不断的增多,儿童会从这些媒网络自组织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和模仿。不知不觉地将社会宣扬的性别观念网络自组织内化到“自我”层面,这样就支持了这种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的延续。
d.大众传媒发展的新方向网络自组织大众传媒既然是社会性别文化固化的中间环节,并在其中发网络自组织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同样潜力巨大。未来,大网络自组织众传媒在维护性别的公平和正义应当发挥以下作用:反映丰富多彩的、超越角色定型的妇女和男性形象,反映网络自组织平等、相互尊重的两性关系。不要将妇女表现为低人一等,而注意网络自组织表现妇女是有创造性的人、极其重要的行动者、发展进程的促进者网络自组织和受益者。要更多的展现妇女的成就和作用。避免语言陷阱,要以多样且均衡的方式表现妇女与男性,网络自组织促进性别观念和性别文化的变革。媒体要恰当的反映妇女的需要和关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网络自组织帮助公众和决策者设置有关社会性别平等的议程,并引发关注。帮网络自组织助和组织不同群体对有关性别平等议题的交流和沟通。
2.2012年,中美两国在WTO框架内达成新的电影协议。你认为它会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答:说入世对中国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不是说形势不紧迫、不严峻;说中国的应战是艰难的,并不是说利弊相当,更不是生死未卜。无论就近20余年改革开发的历史经验,还是由现实及其发展趋势而论,入世对中国影视业的影响,确切地讲,利胜于弊,机遇大于挑战。
①冲突不可避免。不全面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就不可能完成中国国内社会体制的整体转型,克服长期积累下来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深层次社会矛盾;而不解决这一系列社会深层次矛盾,就不可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有中国特色、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的市场经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这一切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内达到,也即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边缘区域完成。
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主导之下,影视业处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的影视市场。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入全球化的影视生产与消费体系之中,而加入WTO就必须承诺积极推动国际文化经贸全球化进程。但是,双边的实力、体制、准备、条件、发展速度等差距明显。所以,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影视业发展不仅有冲击,而且不可避免。实际上,在国际文化经贸全球化的时代,只要加入这一文化交往体系就会或多或少遭遇文化上的冲击。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
③形势严峻。应战的宏观体制环境亟待变革 总的来讲,9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影视领域对外开放是应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和国际文化经贸全球化的大趋势,呈现逐步而又坚定不移的开放态势。90年代中以来,信息科技和金融业迅猛发展,97年在WTO推动下达成的《信息技术协议》、《基础电信协议》、《金融服务协议》标志了全球信息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步入新纪元,正在并必将对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④在现实层面,最突出的是影视声像制品和媒体广告业。例如近几年海外大片的进口,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国产影片同样产生了强大冲击。1999年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致使中国决定暂停放映美国电影,此年上海电影票房收入下滑近50%。1996年上海电影放映票房收入前十名全是海外影片。
⑤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压力较大。中国广播影视技术水平不仅跟国际传媒集团差距相当大,囿于传统广播影视体制,媒体及其市场分割严重,跨省经营和吸收外资相当困难,向国内非广播影视系统融资也很不容易,而以参股、控股、购并等形式向本系统以外和国外的经济实体(包括文化与非文化)融资,这在国际市场上是行之有效的通常运作方法。
⑥广播影视领域法规建设存在滞后现象 至1999年中国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地方性法律和行政规章体系。但是法规实施难度很大,效果不尽理想。这突出表现在影视制品的盗版方面。自1995年以后,随着中国影视声像业逐步发展,盗版问题已愈来愈成为其继续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
⑦中国影视业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弱小。跟欧美日本等国从事国际文化生产与服务的跨国公司的文化综合经济实力相比,中国影视业综合经济实力就显得十分弱小。海外大公司资产与收入庞大,融资投资能力巨大,市场占有份额很大。
3.江南Style为何会迅速蹿红?
答:最近网络上最热点的搜索词莫过于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首歌依据占据了几乎所有主要音乐榜的榜首。不仅是在韩国,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大街小巷上传唱的热点歌曲也非“江南style”莫属。江南Style迅速蹿红有以下原因:
①这首歌的曲调非常的欢快并且耳熟能详。大家基本上听上一遍就能跟着唱,而且它具有那种让人跟着一起唱的魔力。另外,这首歌的舞蹈也非常的具有感染力。人称“马舞”就是因为跳起来就像是在骑马,动作简单而且搞笑。听着这样欢快的曲调,看着这么具有感染力的舞蹈,谁都会忍不住跟着一起晃动下自己的身体。
②是由于这首歌和舞的搞笑效果。PSY是肚子隆起,是典型的韩国大叔的形象,当他挺着肚子,兴奋的跳着马舞时,谁都会忍不住爆笑吧!其实对于外国人来说,大家听这首歌时基本上不会去关心它的歌词,因为根本就听不懂。所以这时吸引大家的就是这首歌的搞笑效果了。很多外国人很难接触到这一类的歌舞,当这种非主流的歌曲进入人们的视线时,人们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于是不自觉的就被吸引住了。
③这首歌能带给人们一定的安慰,让人们从不安和压力的现实中暂时脱离开来。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比起那些令人感到忧郁、不安的内容比起来,人们更愿意接受这种轻松且愉快的东西。饱受薪资、房子、车子、孩子、婚姻等的压力的大众能够从这样的歌曲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和安慰。站起来,跟着鸟叔一起大声的唱,一起跳,压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
④这首“江南style“迅速蹿红也让人们对这种B级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所谓B级文化指的就是非主流文化。一般这样的文化很难被人们所知道和喜欢,但是这首歌之后,B级文化的发展应该值得我们的持续关注。另外,这首来自韩国的歌曲也让韩国在世界范围内走红,很多人都会因为这首歌而去更加关注韩国。所以说,这首歌所带来的效果绝不仅限于鸟叔赚了多少个亿,它背后所带来的文化效果也是不容小觑的
4.基于文本的分析有哪些基本方法?
答:文本分析法是指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文本分析的方法有以下集中基本方法:
①“新批评”的方法很基础,但也很实用,即从文本中“细读”出那些语言的非日常化运用,如“反讽”、“张力”等。“细读”现在已成为包括各种文本分析在内的一个基本功。“新批评”对诗与短篇小说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对于长篇小说就有些不知从何处下嘴了,只有结合叙述学的分析才容易提纲挈领。
②符号学分析法。符号学其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这里仅指最为经典也最常用的符号学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阵分析和施动者分析等。当然,罗兰·巴特、托多罗夫等人还有其他的许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谓“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这些方法。
③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当然,叙述学也同样关注人物的话语分析,看他说的话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亦或是自由间接引语。因为叙述学、符号学等都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说就犹如分析一个句子,人物相当于主语,人物的行动相当于谓语,而人物的品质则相当于定语或状语。
④解构主义法。解构主义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德里达和美国人德·曼。解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从文本的边缘进入,从而颠覆掉整个文本的通常意义。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解构主义者就像那个颠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蚂蚁。
⑤互文、对话理论分析。此方法起源于巴赫金,成熟于托多罗夫、克里斯特娃、热奈特等。结构主义一直视文本为相对封闭的系统,从而忽视了现实和社会的因素,而传统批评又只看到了社会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对话理论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文本与现实社会之间被视为是互为文本的,是对话关系的,于是社会的因素与文本的规则都被分析到了。
⑥文本社会学方法。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将结构主义等形式主义的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而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关系密切。
⑦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文学批评,史称“语言学转向”,而文学批评向大众文化批评的转向,史称“文化转向”或“意识形态转向”。文化研究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说来话长,不提也罢。只说两点,首先文化研究将以往文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野大大地拓展了,以前只研究所谓的经典文本,而文化研究则更针对当代消费社会的当下语境,将大众文化(包括电视、广告、娱乐等等)也纳入了研究的范围。其次就是特别注重意识形态分析,葛兰西、阿尔图塞等人的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说文化研究还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左”,基本上都是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的人在搞,比如大师级的人物杰姆逊。
5.如何看待美国《新闻周刊》印刷版在2012年底停刊?
答:(1)"纸媒体消亡论"的主要依据是网络媒体的兴起?的确,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在中国,经过短短十几年,网民总数已经超过4亿人,其中约有3.1亿人会使用互联网来获取新闻信息,约2.4亿人拥有博客?这的确对中国纸媒体产业带来重大冲击?过去几年,中国纸媒体产业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等方面都出现了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在2008年,中国报纸印刷总量甚至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如果因此就断定纸媒体将不可避免地消失,则未免高估了网络媒体的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纸媒体产业会出现新的变化,但纸媒体的整体消亡则不可能?
(2)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免费的,丰富的免费信息给网民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对网民的判断力和耐心提出了挑战?在"信息过剩"的表象之下,真正有用且可靠的信息仍严重缺乏?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受众,往往厌倦于花费大量时间从真假难辨的海量互联网信息中找寻真正需要的东西?
(3)当重要的新闻事件发生,人们最希望读到的还是真实可靠的新闻和有深度的分析评论?这些都是传统纸媒体的强项?网络媒体能全天不间断地提供即时新闻,这的确是纸媒体做不到的?但是,有多少网民真正需要不间断地关注各类新闻信息?包括网民在内,受众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过多的网络使用不仅耗费许多网民的宝贵时间,而且伤害了他们的健康?在电脑上长时间的阅读使得许多网民视力恶化?我的同事曾经开玩笑说,网络媒体正在推动着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繁荣?
(4)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纸媒体可以不必认真看待网络媒体的冲击?相反,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中国的纸媒体只有更好地强化自己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更精确地定位自己的目标读者,并充分利用传播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才能避免"消亡"的命运?
(5)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是,中国纸媒体市场还处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之中,政府正在推动全国统一的传媒大市场的真正形成?随着媒体市场的拓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全国性纸媒体将能更好巩固其优势的品牌地位,而传统上处于劣势的地方性媒体也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更好地在地方市场站稳脚跟?
(6)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传媒产业在发展阶段及运作体制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西方纸媒体正在发生的危机并没有全部在中国发生的原因所在?但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和网络媒体的冲击必然改变纸媒体产业的内部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良好的纸媒体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弱势的纸媒体将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6.现住的微博是一个公共领域吗?如果是,请解释:如果不是,请问,微博有成为一个公共领域的可能吗?
答:①公共领域的定义
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里,人们可以对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理智的讨论,并能够不断地发表批判性意见。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为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
②微博的定义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在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网络热词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
③微博和公共领域的关系
a.微博不是公共领域
如果说大众媒介的出现有益于公共领域的构建,那么微博的诞生则赋予了参与者更多的话语权。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微博属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微博的出现,搅动了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人们可以获取新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想要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以新浪微博为例,在一个个喊冤求助的帖子背后,有无数的人转发微博,关注事件。每个微博的用户从自己的利益和各自所拥有的价值、信仰和良知出发,在微博上发表对公共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公众舆论,促进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从对过去一年新浪微博上重大事件的统计来看,这些事件属于公共领域的范围,即:“媒介化的私人事件”
作为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调节手段和中间环节,大众媒介的出现为公民集体参与提供了公共话语空间。例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话》等谈话类的节目,其话题设置带有公共性和开放性,从宏观角度选取经济、,民生、教育、环保等与公共领域相关的话题,鼓励人们参与公共生活并对之进行讨论。通过报刊、电视这些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人们获知公共议题,参与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只有在充分讨论和探究互动中,公共舆论才能形成。
虽然大众媒体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平台,但是,在中国的时间来看,大众媒体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传统媒体受到版面、时间以及“把关人“等因素呃制约,会影响到议程设置和讨论的尺度;第二,在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中它的构建主体往往是记者、知识分子、业界人士,普通民众的话语权相对弱小;第三,其批判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值得怀疑。哈贝马斯谈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批判性被遮蔽时指出:“为了发挥韩式功能,公共性失去了批判功能;甚至争论也退变成了象征,对此,人们无需争论,只能认同。”
b.微博可能成为公共领域
微博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个人媒体”,它是新型的传播工具和社交工具。在早前的宜黄血拆事件中,钟姓一家的经历通过微博的转发,网友在微博上展开救援和爱心接力活动,这是2010年新浪微博最广为人知的公共事件。微博的多方传播,使公共积极参与讨论,进而展开理性批判,并引起公众对拆迁事件的再度关注,影响了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当初的厦门PX事件,广州垃圾焚烧事件,还是最近的智障奴工基地事件、上海大火事件,公众不再是弱小的发声者。他们拥有了就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和相互讨论的空间,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培养,可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形成约束。要实现构建具有建设性的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同样需要这样的一个独立的空间,从而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监督公共权力。公众在微博上可以保持其意识的独立性,所受到的限制较传统媒体少,因此其理性批判更容易实现。
微博来自于Twitter,与国外的微博不同的一点是,在中国,微博具有社会性。微博的用户只要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便可参与讨论。只要所提出的话题独特、重要或者新颖,极易形成“一呼百应”的状态。一些在传统媒体中视为禁忌的事情,在微博经过公众言论,敏感的事件经过反复讨论退去了敏感,变成平常的事物,言论空间在扩大。媒体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微博的放大,公共议题可以深入公众,通过公众的关注转发,为更多的人所得知进而讨论,力求解决存在问题。
微博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受众的地位,每一个微博客的用户均可传播信息,以前由传统的精英大众媒体垄断的话语权随着微博的出现一一瓦解。上文所提及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建构主体具有精英主义的特征,这是它的局限性。微博尽管为公众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是微博世界里的“意见领袖”。以新浪微博为例,“湖北警察摆乌龙,省委大门错殴干部家属”,“昌北机场女厕攻防直播八:宜黄拿下两女,禁飞”,这两条微博的发出者是一名媒体记者。作为微博的普通用户,他们的影响力有限,所发出的“声音”淹没在众多“声音”之中,未必能受到关注。同时,从新浪博客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它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新浪博客早期也是采取名人效应的模式,直至今天,依然是名人、知识分子、商界领袖等人掌握了话语权。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就某个公共议题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那些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网络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凭借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表达能力以及公共意识的感召力,真正掌握话语权力,从而对公共性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从微博的重大公共事件来看,绝大多数事件都是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事件,如拆迁事件、肺积尘事件,首先是有普通民众发声,然后获得媒体工作者、知识分子等人的关注,再通过众多用户的讨论促成事件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定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对于议题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作为精英阶层的力量来拓展言论空间。同时,泛娱乐化、窥探隐私、非理性因素等弊端,也说明了公众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以使公共领域的建设不偏离方向。微博的管理者可根据议程设置的功能来引导公众。
二、论述题(选做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在关于“文化与全球化”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请你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①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②文化扩展的定义
“文化扩张”主要指一国将其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等传播给其它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美国的决策者历来认为,美国的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美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就能在任何时候比任何国家都要强大,就能在国际社会居于领导地位。导弹+经济+文化=美国式的全球化,这是美国图谋称霸世界的公式。
③全球化的本质是美国文化的扩展
a.一个时期以来,从欧洲到美洲,从非洲到亚洲的许多国家,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平添了许多新内容。牛仔裤、麦当劳、摇滚乐、好莱坞大片,甚或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趣味与追求等等,都成了新时尚。人们在吃喝玩乐中享受着西方文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种文化渗透,要比动用飞机、导弹发动的战争更有效。文化渗透,会使别的国家丧失民族特性,丧失自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的观念与制度。导弹这种外在的暴力并不十分可怕,比导弹更加可怕的是经济与文化,经济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如果说老牌帝国主义主要是用大炮征服世界、奴役弱小国家人民的话,那么“文化帝国主义”则凭借文化渗透,不动声色地征服他国人民的心,使得他们自觉地服从超级大国的霸权。
b.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扩张主要是借助征服和暴力进行的。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与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相呼应,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扩张主要依靠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经济活动(如贸易往来、投资),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加大西方文化的输出力度,极力向他国,尤其是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由经济领域逐步进入到思想领域进行全面渗透,试图实现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文化全球化。在美国看来,文化全球化就是要以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为蓝本,在全世界推行美国式文化。
c.美国借助其经济、科技实力,运用贸易、投资、网络等手段,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谋求文化霸权,对别国文化安全造成威胁。目前,美影视产品已占据全球75%的市场,好莱坞年收入的50%来自国外。美影视产品充斥全球,不仅为美攫取了巨额资本,同时,还成为美在全球推行其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民主制度的重要渠道。通过文化渗透,美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诱导发展中国家“西方化”,使之沦为美国文化的“殖民地”。美国新闻网几乎覆盖全球,仅几家主要媒体信息发布量就相当于其他国家信息发布总量的100倍。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是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以上的新闻,却由美国等西方通讯社垄断。美国通俗文化无孔不入,连法德等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难以抵挡。
d.在因特网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英语就已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因特网的发展,更加强了英语的世界霸主地位,并可能使更多国家的民族语言趋于萎缩。英语不仅是全球计算机通用语言,它还是目前信息技术最发达国家的语言,同时还是世界最强大国家的语言,它承载着超级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文化。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它还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该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你接触到某种语言时,也就接触到其中蕴涵的文化。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已经面临着英语的“殖民侵略”。如今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以上,不仅电脑和网络操作的命令是英语,而且绝大部分信息也是用英语发布的,它对于使用互联网的非英语民族和国家来说,长此下去,必将导致驾驭、运用本国民族语言能力的下降,促使世界语言由多样化变为趋英语化。以美国为首的使用英语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会使受众产生对英语及其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会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
e.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的扩张,不仅引起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忧虑,也遭到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抵制。许多欧盟国家对这个拥有米老鼠的国家的文化开始感到厌倦。为了保护自身文化特色,防止美国文化吞噬本国文化,它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本土文化。法国每年用在向海外推广法语的经费就达几十亿法郎,并在国内开展强大的净化语言环境的运动,以抵抗英语文化通过好莱坞、流行音乐等对法国文化的“侵略”。德国政府也在世界各地推广德语。日本、西班牙等国都对本国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以限制,并通过增加对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投入来抵制英语文化的影响。由于大量英语单词的表达方式进入俄语,普京总统也专门签署过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不只是单纯的借鉴和融合,也包括冲突与排斥、渗透与扩张。文化信息的流动是不等值的,总是表现为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渗透和扩张。
2.网络政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你认为“虚拟公民社会”建构的前景和困境在哪里?
答:①公民社会的定义。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
②虚拟公民社会的建构前景。
a.现在博客已经在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中兴起,并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自互联网兴起以来,短短的十年之间,中国的网民数量,光是官方的统计,就达到一亿以上。而博客的成长,则为网民们建立了自己的言论专栏。
互联网意味着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诞生,这种交流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平等,自由度高。其表现是: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可以较为自由地发出,每一个交流群体都靠语言与思想的魅力吸引网民。于是,互联网也逐渐造就了自己的“意见领袖”,造就了一批为公众熟知的新兴知识分子。而博客,事实上就是个人的讲坛,而且是一个不用入场券的讲坛,每一个会码字的人,都可以申请一个博客建立自己的专栏,都可以通过这个专栏传播自己的声音。
c.在网络上,严肃的作家可以比报刊更加不守规则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公众的视野;美女丑女们可以骚首弄姿甚至卖弄色相吸引眼球,甚至经常一不小心成为网络红人;小女人小男人们则可以嘈嘈切切地写自己的心灵日记;商人们可以利用它传播商业信息。宏大的历史叙事,高远的社会理想,乏味的道德说教,在这里被驱逐了,剩下的是切切实实的个人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个人情感。
③虚拟公民社会建构的困境。
a.互联网之改变中国,最主要的是它在不同的论坛、网站、博客中,形成了各自虚拟的思想共同体。有了互联网,人们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关注也有了一个相对通畅的渠道。由于对公共问题的关注,由于思想,人们在虚拟世界里走到了一起,甚至从虚拟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
b.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必然是一个去圣化的世俗的社会;一个建立起特定的游戏规则,每个人都遵循彼此同意的契约进行交往的社会。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正在成长一个全新的公民社会。互联网已经渗透到这个时代的生活里,它激发的表达欲望、独立精神,已经渗进每一个人的神经里。它必定能够促进一个公民社会的形成。
c.公民社会既是中国必需的方向,但另一方面实现这个目标阻力之大和所能够依凭的本土资源和经验之缺乏又是无法回避。这种异常困难局面要求我们除了真切地了解公民社会的本真内涵和历史脉络之外,尤其要最充分地把努力的基础建立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入把握之上。第一,中国公民社会的实现只能是长期渐进的结果。第二,中国公民社会的实现,必须是通过自然的发育成长过程,从社会层面普遍广泛的进步中结晶而成的果实,它不可能仅仅是一种“思想革命”或“启蒙运动”的结果。第三,虚拟的公民社会需要处理好互联网、移动社交媒体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这是建构虚拟公民社会个根本。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方法三,都处在探索阶段,这是学界和业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都是很大的挑战。
3.2012年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总结发言。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却遭台下观众喊“请下去”。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答:
哄于丹下台也是艺术矫情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18日)
于丹被学生(不全是)起哄,最后只能尴尬下台,给一个美好艺术享受的夜晚带来了遗憾,不但是对于丹教授的不尊,更是对那些昆曲大师的不尊,背后折射了一些大学生和社会观众对艺术的肤浅认识和不宽容,提高艺术修养,不但是能够会欣赏像昆曲这样的国宝艺术遗产,更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艺术包容。
即便现场的观众是发烧的昆曲爱好者,对昆曲的理解很有造诣,也不妨听听于丹视角的昆曲艺术家以及昆曲艺术,想听十几位昆曲大师返场说话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不妨碍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台讲话,更何况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台讲话也是精心安排,毕竟于丹很热爱昆曲,也对昆曲很有研究和心得,几年前于丹就在央视《文化访谈录》连续七天讲授昆曲《于丹·游园惊梦》,虽然谈不上权威,但是于丹是从一个戏迷和文学学者的角度来解读昆曲,也是对昆曲的普及和另外一种拯救,但是,现场的一些观众不愿意给于丹讲话的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的妄自非大意识,更是艺术的偏执。
如果狂热地喜欢一些艺术和艺术家,就不容任何人阻碍自己的喜欢,就容不得任何人对这些艺术和艺术家的哪怕是轻微的微词,更不容别人搀和进来,那怕用意是好的,过程是好的,结果是好的,这也是喜欢艺术的病态洁癖。就比如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戏迷们喜欢昆曲大师,就不欢迎于丹这位“外行”来指手画脚——尽管于丹不会也不愿意这样做,其实善于听和看昆曲也许是一种欣赏境界,善于鉴赏昆曲是另一种艺术境界,能够从文学和艺术鉴赏的角度看待昆曲也许是更高的艺术境界,于丹能够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阐释昆曲的美,更有助于实现对昆曲的全面理解和审美,有什么不好呢,又何必急于哄人家下台呢?
于丹当晚穿了一件黑色抹胸小短裙,还有黑色丝袜,以及黑色高跟鞋。一些观众看到于丹的这等打扮,感觉到和现场的气氛很不合时宜,甚至“有碍观瞻”,于是开始不满,也许是这些观众还沉浸在刚才的美轮美奂的古典美中,还没有跳出“古”美的意境,突然时尚和利落打扮的于丹出现在了视野中,就感到了强烈的冲突,所以不愿意。其实,于丹仅仅是上台讲个话,难道也要于丹换上戏装讲话才感觉和适宜,才感觉好。不是这回事,时空转换,穿越历史,回到现实,为什么在生活中历史和现代同存就可以理解,而在舞台上就非要较真和挑刺呢?
哄于丹下台,也许是因为于丹说了一句“我代表观众感谢大师的精彩演出”,一些观众说“你代表不了我们”,其实于丹也是那晚昆曲演出的一位普通观众,她说这句话也是客套话,说这句话也没有错,那么一些观众却理解不了,于丹开展大众的文化普及和教化,她代表的人文思想从来就不是代表她一个人的,既有她的思想,更多点的是先哲的思想精华,非要强调“代表谁”,这样的较真无疑是一种狭隘和偏执,在礼节性的讲话中,一个连五分钟都不愿意等待和给别人的人,平时的戏曲和艺术修养究竟是怎么返照和吸收的呢?如果仅仅是喜欢昆曲,却没有从昆曲中汲取优秀的艺术品质转化为自己的做人素养,那么即使欣赏大师的演出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丹是著名文化学者,是央视造就了于丹的文化传奇,于丹的成功难免会让一些人嫉妒,比于丹有学问的人多的是,只能说于丹的机遇和运气更好,但这并不能遮掩于丹的文学造诣,于丹面对电视镜头滔滔不绝大谈文学、文化和孔孟之道,逻辑清晰,思路敏捷,声情并茂,有亲和力,最关键是不看稿子,超人的记忆力和言谈举止无意流露的文化修养,这样的本事并非常人所能为。言多必有失,我们可以不接受于丹阐述的观点,但是不能阻止于丹说话,正如在社会上不能因为“我不成功”,就对成功者嫉妒有加,进而生出愤恨的社会情绪来,这不是做人的应有大度,也不是对待成功文化学者的文化态度。
好在于丹不愧是文化学者,宽容随时体现,并不计较观众的不恭,这不,对“被哄台”一事于丹在微博中“道歉”说,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于丹有语录说,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于丹不仅是说给自己的,也是说给包括喜欢艺术等在内的很多人。
4.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Web2.0”的时代,专业传媒应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专业传媒工作者应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之下专业传媒的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是从一个社会的观察这变成了事件的参与者和组织策划者。专业传媒的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变得多样化,而且相互之间有所冲突。
①专业传媒的功能
普利策把新闻记者比作社会航船上的守望者,传播学的先驱哈罗德·拉斯威尔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明。从新闻记者职业特性的角度来说,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让公众知情”,向公众传播有用的信息。这种观念很早就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中得到提炼。
兴盛于20世纪初的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与职业意识的萌芽主要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当时的民族新闻业者中的许多杰出代表如邵飘萍、黄远生、戈公振、邹韬奋、张季鸾等人在各自的报刊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新闻观念特别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影响。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理解,对记者地位、作用、职责的感悟与传统新闻业有了很大的区别。
他们把“报道新闻,为读者服务,以公众为本作为其报刊活动的重要支撑”,正如黄远生所言:“从事新闻工作,一不是为谋生路以求安身立命;二不是追逐名利以求闻达于世;三不是百无聊赖暂以栖身,而是痛感中国政治之腐败,人民苦难深重,愿为之奔走呼号,以求激励民心,改善政治,改造国家和社会。”对于新闻记者的地位和作用,邵飘萍看得最真切,他说:“是故外交记者之处之地位为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
我国当代新闻事业对记者的职业要求中包含了这样的内容:新闻记者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记者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记者的工作目标就在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追求传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有学者指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西方“公共新闻”,是在探索媒介在公众生活中扮演一种新的角色的可能性和实际效果。④在目前所强调的我国新闻记者的职责中,“关注公众,关注民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应当是包含其中的。
②专业传媒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
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认为,角色就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的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在社会结构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它一定的功能和相关的行为规范及模式。
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一个人的角色反映了他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权力和责任。在中国,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承者与载体。与此同时,记者作为社会成员,记者的社会角色也就反映出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所附着的作为社会人的权利、义务、权力和责任。
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在大部分时候是相互重复或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交叉的,当社会公众对记者的职业行为与社会行为提出要求时,既包含了其作为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包含了其作为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这样才会避免社会成员在社会行为中的不完整性。
每一个专业记者在工作的时候,都从三个方面来审视自己的工作角色:一名雇员(从属于一个追逐广告和受众,但也有非利润目标的组织);从新闻源采集新闻的专业采集者;和其他新闻媒介的记者在同一领域的竞争者——同事。专业记者所感受到的压力主要有: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与新闻主管和编辑部打交道;还有一些来源于与新闻源以及新闻知情人的接触;和同一领域内的竞争者———同事打交道所带来的压力最少。这三个角色实际上是潜藏冲突的。忠于新闻主管可能会和新闻源或者竞争者——同事发生冲突;忠于新闻源会和发表新闻发生冲突等等。
当一个人同时扮演两种或多种角色,或在执行专业任务时,面临个人利益、组织利益、社会利益与专业责任间的冲突,便会产生利益冲突问题,陷入角色忠诚度的困境,也就是“角色冲突”。同样地,作为组织的大众传媒在社会中也担当着多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耳目喉舌的意识形态角色、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和作为“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当这三种不同“角色”对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有相异的期待时,就构成了大众传媒最常见的角色冲突。
5.请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对媒介融合之含义的理解,分析融合出现的主要原因并对融合的前景做出评价。
答:①媒介融合的含义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②媒介融合出现的原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组织进一步走向联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③媒介融合的前景
a.媒介融合将更加注重资本的纽带作用。应当看到,近年来中国媒介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本运作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资本融合渠道在慢慢变宽。媒介产业的部分领域已经允许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媒介可以通过“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来融资,也可以通过媒介和企业合资的方式经营相关产业,还可以通过银行信贷和媒介企业债券的方式来运作资本,解决媒介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面对中国媒介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以及入世后中国媒介市场提供的巨大机遇,许多境外资本已经蠢蠢欲动。相信未来媒介产业发展中,资本融合的力度会更大,融合的方式会更多,对今后传媒业的发展影响也会与日俱增。网络自组织
b.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西方发达国家媒介融合的突出特点是,信息产业的三“巨头”——电脑、电信和以电视为主的媒介行业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态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在的媒介产业异地扩张规模都不大,而且体现出异地重复建设的弊端。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逐步纳入到更广阔的产业背景下来进行,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会使媒介产业融合形式更加多样化,媒介产业集团、信息产业集团等将给媒介行业的运营带来全新的局面,在这种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中,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性壁垒被打破,政策性壁垒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宽。网络自组织
c.“融合媒介”将更加注重拓展新的赢利模式。由于“融合媒介”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融合媒介”的赢利模式也较为单一。以手机媒体为例,2006年,手机报可谓是遍地开花,迅速从年初的寥寥几家报社发展到年末的近100家,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报业集团和主要报社都开通了手机报业务。这种新型的“融合媒介”赢利模式单一,创收能力有限。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现在对终端用户不能收费,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应当看到,新媒介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提升潜力。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融合媒介”将逐渐成为青年受众所青睐的时尚媒介。媒介经营管理者正在探索新的赢利模式,以后这些新媒介的赢利渠道会越来越宽。网络自组织
d.媒介融合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理念。媒介融合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有一个很大的实惠,就是可以使媒介尽可能为消费者在信息消费中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是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时也是今后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一。现代受众在信息消费中逐渐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有更高的要求。“融合媒介”可以为受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样既方便了受众,也可以使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获得规模效益。从目前媒介融合的情况来看,其趋势之一是“三网合一”:即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由一个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视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也就是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的融合。
第三部分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网络水军?网络水军对网络传播有什么影响?
答:(1)网络水军的定义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网络水军有专职和兼职之分。网络水军的存在是网络营销的进阶。但是网络水军是双刃剑,需要各个网络公司把握好应用角度。
(2)网络水军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①“网络水军”的出没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企业雇主意识到随之而来的收益,纷纷主动联系网络公司做推广。与“网络水军”结盟的企业,并非都是小打小闹、名声不振的企业,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国企。“网络水军”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暗示互联网因缺乏监管而导致无序的竞争。
②“网络水军”打着“公关”的大旗,背后是对网络民主和自由的蔑视。不良网络公关的闹剧只会造成多方利益受损,缺乏秩序的行业将难以为继,网络公权力遭遇危机,网民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失去话语权。这种任意诋毁对方而可以免责的行为,长此以往将给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③目前,国内网络推手已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尤其是一些博客和论坛,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使传媒业传统的“把关人”功能大打折扣,网民对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的信任一次次被网络推手颠覆,网络世界的既有秩序也一次次被人为地破坏。网络推手在我国的兴起是由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所造成的,在国外并没有这个行业。
④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带来人心浮躁,跟风追逐新潮,害怕落于人后,传播学的“螺旋效应”极易发生。网络时代的意见自由应该建立在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之上,抵制资本操控舆论、防范网络虚假言论、维护和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2.网络推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路径有哪些?
答: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网上参与正日趋成熟。网上参与是指现代公民借助互联网络来发表政治主张、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监督行政管理的网络化参政行为。虽然网上参与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1)网上参与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政治参与理应是多数人的参与,由于传统参政形式的单一,以及受地域、时间、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没能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从而使得政治参与缺乏广泛性和普遍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运动节奏日益加快、劳动力的市场化流动日趋频繁,加之传统政治参与形式受地域性、时间性限制的缺陷,致使相当数量的参与主体被迫放弃应有的政治参与权利,从而极大地挫伤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特点,大力发展网上参与这一公民参政的新形式,以网上参与的灵活性、机动性、可选择性来克服传统参政形式的单一性和机械性,为更多享有参政权力的公民开辟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为实现民主的广泛性创造条件。
(2)网上参与有助于发挥公民参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政治参与是公民自觉自愿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政治行为。自主性和自觉性是政治参与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参政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力求实现公民参与的自主和自觉,但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制度因素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致使相当数量的参政活动只能流于形式,完全背弃了政治参与应有的民主精神。这也正是为什么在不少公民的观念中,政治参与被视为一种形式上的政治权利,而无实质内容的原因所在。我们将网络技术引入政治生活,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尽可能削弱外在因素的干扰,还政治参与主体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纯净的空间,重新唤起公民的参政热情。我们认为,在大力发展公民网上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并辅之以必要的法律规范,就能够实现公民网上政治参与的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为公民自觉、自主、自愿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创造条件。
(3)网上参与将有效提高公民的参政质量。传统观点认为,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政治参与制度的完善程度;二是参与主体的自身素质。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特征。网络时代为我们提供的是全新的信息传输介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近距离”的对话窗口、高速率的数据统计、多元化的信息处理,而这些技术成果的现实意义早已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充分证实。依托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网上政治参与,不仅有助于政治参与制度的完善和参与主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凭借现代网络技术,我们将实现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单以网上选举为例,通过互联网络,选民可以快速查阅候选人信息,知晓选举规则,可以就相关问题对候选人进行网上发问。同时,选举机关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在第一时间收发、统计选票,在网上公开计票结果。
这无疑将改进传统的选举方式,增加选举的科学性和公开性。我们相信,在法制规范下的网上参与将成为最富效率、最具科学性的政治参与形式,将成为传统参政形式的有益补充。
3.请对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进行评述,并请谈谈你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答:《网络社会的崛起》由曼纽尔.卡斯特积多年之功写成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网络自组织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纵观《网络社会的崛起》这本书,就会发现网络自组织该书是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思想深刻、寓意深远、鞭辟入里,可谓是网络自组织一部宏篇巨制。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网络自组织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网络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信息化社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均达到了令人叹为观网络自组织止的境地,在创新性机制的催化下,新技术不断出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虽然就技术网络自组织本身而言,并未决定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却体现了社会自我转化的能力,但是与此相网络自组织对应的就是在技术广泛传播的背后所隐藏的以主权国家和企业为主体的对“核心技术”网络自组织的保密意识。在信息化社会在历史上迈开的最初几步,其特征似乎是以认同作为首要的网络自组织组织性原则。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民族是其独特历史与文化的产物,是具有独特属性的集网络自组织体凝聚。
在新的信息发展方式中,生产力的来源在于产生知识、处理信息与象征沟通的技术。知网络自组织识生产与信息处理促成了新技术范式的浮现。当然,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网络自组织而是网络自组织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网络自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强调信网络自组织息化社会在文化与制度上的多样性。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民族主权国家地位虽然有所下网络自组织降,其主导规范能力却不容小觑,而且信息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即“核网络自组织心技术”网络自组织)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所主宰,并拥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加以严格控制,已成为获得网络自组织生产力和竞争力收益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传播。
在网络社会的理想类型下所概述的社会转化过程,超越了生产的社会与技术关系领域:网络自组织这些过程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与权利。文化表现抽离了历史与地理,变成主要由电子传网络自组织播网络中介与观众以多样化的符码和价值互动,而最终汇集与数字化的视听超文化之网络自组织中。因为信息与沟通主要经由多样化的综合性媒体系统流通,政治逐渐在媒体空间表网络自组织现。领袖权被人格化了,而创造形象就是创造权力。并非所有政治都能化约为媒体效网络自组织果,或是价值与权益对政治结果不重要。但是不管谁是政治演员,或他们的取向如何,网络自组织都通过与利用媒体而存在于权力游戏之中,位于日渐多样化的整个媒体系统里,包括电网络自组织脑中介的沟通网络。
政治必须架构在以电子为基础的媒体语言上,这个事实对政治过网络自组织程、政治行动者与政治制度的特性、组织和目标都有深刻影响。网络自组织在机制创新层面上,日本的社会结构并不稳固。日本经过长期的战国时期,在德川家康网络自组织开创的幕府时代安定下来,和中国稳定的封建王朝相比,社会结构处于急促的变化之网络自组织中。为了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与环境,就要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组织变动,以增强其弹性网络自组织和适应性,这无疑是确保再结构的关键因素。
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使人们有“我为公网络自组织司,公司为我”的意识,将关于企业上至国家的核心技术的机密严格加以保护,以确保网络自组织利益不受损害。比较之下,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因素,与西方社会隔绝,传统网络自组织文化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稳定的社会结构加之占据统治网络自组织地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制度上的障碍,科举制度的应试技巧客观上使创新性氛围网络自组织的培养雪上加霜,使中国在明朝之后就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国家。
网络自组织《国家保密法》的出台网络自组织极其实行再次说明了我们在对核心信息的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与不足,与此相关网络自组织的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网络自组织“盗版”之所以成为我国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并呈愈演愈烈的网络自组织趋势,除去对著作权、音像制品及软件开发者所有权利的想当然的漠视以外,还内在地网络自组织隐藏着自身对信息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
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社会中支配与变网络自组织迁的关键根源。管理与生产朝着网络形式的演变,并非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是网络自组织资本主义与信息主义再次结合,形成资本主义的再结构,就如同阿尔夫.托夫勒的《第网络自组织三次浪潮》所描述的那样,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网络自组织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处于正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感到动荡和不网络自组织安,而卡斯特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4.何谓三网融合?就目前三网融合的进展谈谈你对三网融合的看法。
答:(1)三网融合的定义。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其中互联网是核心。从实现方式上看,三网融合一种是指相同的服务和内容既可在广电网又可在电信网上被提供;另一种是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配合,从而实现业务融合,例如前者负责视频广播,后者承载互动功能。
(2)三网融合的看法
博弈鏖战长达10余年,一个关于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古老命题终于在2010年1月13日有了一个新说法。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关决议,要求用6年时间在中国完成三网融合的任务。抛开其他标准说法不谈,其核心内容是广电企业可以利用自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基本电信服务和网络增值服务,而电信运营商则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介入视频内容的生产制作和传输。用老百姓能看的懂的话说,3年内少数家庭,6年以后大多数家庭就可以用家里的有线电视线路看电视,打电话和上网冲浪了,但是如果只有一条电话线,也许还不能用来看电视,因为电信运营商并没有获得基本电视服务运营商的资格。
即使是这样一个双向不对等开放的结果,也应该承认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从多个专用网向一个通用网方向前进所跨出的一大步。从历史上看,最初电信运营商是三网融合的主动推动者,电视运营单位是消极应对者,融合的局面一直难以实现。10几年下来,电信网和互联网早已高度融合,结为一体,而所谓三网融合实际上变成了二网融合的问题。从最新的说法看,电视运营单位是主动推动者,理论上收益最大;而电信运营商则成了消极应对者,所谓的“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距三网融合的本意离题甚远,也实在看不出有多少油水可捞。去年下半年展开的网络大黄打非运动中,央视一马当先,利用黄金时段的权威栏目焦点访谈连续做了6期专题,痛批移动互联网上的色情低俗泛滥,矛头直指各大电信运营商监管不力,完全不顾同是央企的情面,指名道姓,痛快淋漓,创下历史先例。接着,中移动二把手张春江和网通副总赵继东等一批干部又因历史旧案被捕审查。虽然在时间上可能是纯属巧合,但在社会舆论上,对电信运营商形成了连续性的巨大压力。之所以电视运营单位可以成为三网融合后的全业务运营商而电信运营商却不能,个中道理不言自明。
但是,目前推出的方案经过实战后,究竟能否真正实现三网融合,还是有很大可能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三网凑合,实在是有太多重大问题尚待回答。
首先,广电系的自身能力是否足以应付全业务运营的挑战?从以往的历史看,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广电系虽然从头到脚都是纯国营,但实际上是地方割据,至今还没建成一个完整的全国性广电网络体系,甚至在绝大多数省市里,也没有建成完整的省市级广电网络体系。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和管理关系,即使是广电总局也要面对听调不听宣的各路诸侯的调皮捣蛋。即使这次手中有了尚方宝剑,能够从国库里挖到些银子,但用钱铺路建设全国性网络的任务至少要花三五年才能完成。即使这个网络建成了,但从单向广播的电视网转变成双向互动的通讯网和互联网,能够达到电信级运营的标准,并且在使用价格,服务水准和市场推广能力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仅从资金投入,队伍建设,平台构建,经验积累等方面所需的时间看,没有十年八年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惜这次整治运动中,广电系风头太健,拳打央企电信运营商,脚踢民营网络公司,再想从电信行业和网络行业中获得主动,积极,有份量的帮助与合作变得十分困难。即使是同时使用管卡压和利益诱惑两手,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依托广电网在局部地区(例如上海)开展一些低水平的全业务服务,获取一些网络接入,电信服务和内容服务的收入,但不会从根本上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也不会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其次,三网融合仅仅是技术和经营层面的变化还是全方位的改革?从目前的走向看,答案基本是前者。细读国务院通过的文件,在大原则上是把三网融合作为一个全方位的改革来设计的。例如,文件谈到了体系机制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语焉不详。唯一比较确实的是把三网融合的时间表分成了两个阶段。2010-12年算试点阶段,2013-15算推广阶段。如果考虑到2年后正是政府换届年,也许这给三网融合后的管理机构整合埋下了伏笔。例如,可以设想撤销广电总局,其网络建设和运营部分归并到工信部,其内容生产和管理归并到文化部。这样三网融合后的管理体制就大致理顺,不再是多头管理,相互卡压了。但是,按照一般的官场逻辑,不能想象现有方案的主动推动者广电总局会为了三网融合的大局,为了广大用户的利益而舍身取义,挥刀自宫,否则三网融合三五年前就可以实现了。当然,更不能想象的是由广电总局牵头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毕竟,管理一个单向广播网和管理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业务网络不是一回事,其间差别就像会开车的和会开飞机的差别一样大。所以,最大的可能仍然是技术上三网融合,管理运营上多头分治。其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貌合神离的三网凑合,就是争斗不已,运动不断,对管理者,运营者和使用者而言,都是一个三输局面。对广电系而言,更根本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三网融合的同时,自身从事业单位,集权行政管理和垄断运营的轨道上通过全面深度的改革,走上成为企业机制和市场化管理运营的轨道。目前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允许民营网络公司能够合法,平等和相对自由地进入视频服务领域。但从基本走势看,广电系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权垄断,一家独大。所以,即使按目前版本实施的三网融合能够按时建成,也会像现存有线电视网一样,低效微利,过不了市场竞争这一关。
最后,以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6年后的三网融合还有多大意义?根据多年从业经验,答案是如果仅仅按最新条例去实践,没有多大意义。按世界网络业发展的大趋势看,主要发达国家早已通过了三网融合这一关。以美国为例,三网融合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酝酿,上世纪末基本实现的。如今产业的热点早已不是什么三网融合,而是有线与无线的融合,计算机,手机与电视机的三机融合,以及网络平台,手机平台与视频平台的融合,即所谓的新媒体时代。高速成长,利润丰厚而且左右电信业,电视业和网络业大局,走向和发展速度领军者早已从网络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等手上转移到了(或者正在转移着)终端提供商尤其是平台提供商手上,简单的例子就是今天的GOOGLE,IPHONE,FACEBOOK和YOUTUBE。随着WEB2.0革命的基本成功,多媒体,多平台,多服务的新媒体革命随后而至,个人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系统日渐成熟,而视频不过是其中的一种重要但并不神圣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手段。任何还想用几十年来沿袭下来的电视管理运营手段来驾驭今天和明天的新媒体,其结果只能是悲剧。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产业界与学界将Social、Local、Mobile加在一起简称Solomo。请分析这种叠加的意义:并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在社会化媒体的冲击下,在营销的本质和形式上,改变正在悄悄发生。当微博日益成熟、微信等社会化网络平台强势崛起,对企业来说,如何迅速改变传统网络营销思维,采取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在纷繁的网络环境中发现目标用户并最终建立营销生态体系,是他们、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1)面对社会化媒体的冲击,企业应如何建立整合营销体系
到2013年2月,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量和用户数已经达到8.03亿,移动互联网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已经逐渐变得强势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在做社会化营销时无法将各种社会化平台割裂,一种新型数字化营销体系--SOLOMO(Social Local Mobile)正在逐渐累积人气。这种包括企业社交管理、移动客户端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的营销策略更有助企业形成一体化思考。
①当Social遇上Search 1+1可能大于2
首先,拿社会化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的关系来举例,Social和Search本身具有一些必然联系。所谓的SEM不仅属于技术性优化,也包括通过的第三方话题内容进行站外优化。通过数据会发现,进行搜索引擎营销的企业如果同时推进社会化营销,将大幅度提升搜索引擎营销的效果。这种Social和Search复合的形式,有可能形成"1+1>2"的态势,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营销效果。
②ocial和Mobile的亲密关系,能否成就社会化的新思路?
在社会化营销和移动终端营销的关系上,移动客户端作为后来者,却有几分居上之势。微博用户超过50%、微信用户100%使用移动端,其他社会化媒体终端也正在向移动客户端倾斜,Social和Mobile已经进入蜜月期。我们认为,许多社会化营销内容、互动方式、功能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到Social和Mobile两方面的特征和优势,从整合的角度进行设计和思考。
③Online to Offline 基于Local的新猜想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特点之一是基于LBS地理位置特征的互动,我们可以有效地根据地理位置进行精准营销、客户服务、会员收集、客户关系管理。现在移动端成功的案例很多都是利用了移动端的特点,如微信和唱吧利用的移动端语音功能,大众点评利用LBS的功能等。
④SCRM让社会化营销有"人"可寻
Social 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端通过长期的积累、建立的同消费者沟通的渠道。SCRM可以把多种社会化营销活动进行连接,并对用户进行持续的数据跟踪和深入的数据挖掘,接近并了解真正的目标受众,发现潜在客户。把在线上参与活动的粉丝和传统CRM的数据库打通,了解粉丝、顾客、会员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会积累成社交用户数据库(Social Customer Data Base)。再通过长期跟踪、筛选、了解后,企业就构建出了有效的目标受众沟通网络。
(2)"老瓶装新酒"--新环境下社会化营销方法的系统化解析
①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即社会化营销所传播的内容本身要有一定的自传播力。内容层面,又分为造势和借势两个思路:造势是需要清晰地洞察受众的特征和喜好、以创造流行的热点;借势,是快速地跟进网络上正在热议的话题,并把品牌的信息有效植入。由于热点在网络上的传播周期基本为1-2周,所以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把握并巧妙地同品牌融合,是借势能够成功的关键。
②推广有道
在传播维度,如何综合利用KOL资源、媒体资源、企业自媒体以及合作伙伴,分别在哪种平台上进行怎样的职能的划分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讲,话题和事件的传播有很强的规律性,分为原点话题曝光-话题引爆-大规模扩散-趋于平缓。有效地抓住这种"从诞生到消失"的规律,就可能制造出有爆炸性效果、能病毒式传播的话题热点。但在社会化媒体上做文章,不仅是短期热点话题的制造和营销,社会化媒体是一个天然、精准的平台,通过技术和服务实现持之以恒的精准传播才是企业社会化营销的最佳解决方案。
③临"危"不乱
出现危机再去救火实际上为时已晚,网络上大量的负面信息应在前期就可避免。防止网络危机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提高企业对社会化媒体的敏感度。比如我们的做法是:当企业自身在线下出现危机,我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并监测;当网上出现状况,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启动应对措施。其次,把握危机处理的黄金时间。只有第一时间了解危机的来源、性质,才有机会做出合适的反应。一般应对危机的反应时间最迟为8小时,超出此范围很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或是其他内容的负面信息。
对于企业的危机处理一般性建议:建立前期的监测机制,减少和化解潜在危机。在此不得不提到网络客服,网络上的咨询、投诉没有得到有效的跟踪和解答,网络客服就成了引起危机的导火索。区别于传统客服,不要让客户找你,需要你主动去找客户。长期建立主动、高效的网络客服机制是企业的战略化需要。;建立完整的危机处理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级别的负面。;有效地根据社会化媒体的特点进行危机处理。提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具体的预案很关键,这点已经在西门子vs罗永浩的案例中有了最"教训"的体验。
(3)互动不能"一厢情愿",广告还需回归"以人为中心"
广告的终极模型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在眼下这种环境下,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体系,需要大数据的分析和统计,通过数据的梳理和判断,才能够找到最精准的目标人群,再根据这些目标人群的特征、喜好等共性进行有的放矢的精准营销,以实现把广告卖给真正有需要的"人"。在现行环境下,以"个人"为单位的自媒体拥有可匹敌媒体和企业较强的传播力。企业面对消费者的营销策略,也应该从"管理"和"把控"中跳出来,先学会"倾听",才知道如何对受众"说",才知道对受众"说什么",才可能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拥抱"。
2.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是医治当代社会诸多弊病的一副解毒药。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与看法。
答:互联网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双面的,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所以说,互联网是医治当代社会诸多弊病的一副解毒药。
(1)网络社会治理与保障公民权利。困扰网络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矛盾是,一方面网络社会极大地扩展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渠道,同时网络的言论自由等权利是公民重要的人身权利;另一方面,对网络社会的严格管制或者控制有可能会极大损害公民的这种权利。因此,从保障公民权利和形成政治平衡的角度来说这就成为反对网络管理的一种主要的政治价值的阻力。而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如何能够在保障公民基本网络权利和自由的情况下同时实现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此外,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有没有权利对公民的网络信息和活动进行监控,应该在什么水平和范围内监控,应该履行哪些程序,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2)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在网络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网络社会重要的特性就是由于网络社会颠覆了原有的相对固定的层级关系,使得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各种主体都以大致平等的身份来参与到网络社会的互动中。那么,在网络社会中,这些在原本真实社会具有明显层级地位和力量不平衡的主体在网络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是否在网络社会中还应该保持原先的固化的层级关系和力量对比?(典型的如无论政府大小,其在网络社会的代表都是单一的ID,而显然在缺乏层级秩序的网络社会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
(3)网络社会治理与推进信息化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网络社会的发展与推进信息化等重大的产业措施高度相连,也是中国快速推动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成果。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对于网络社会的治理会不会损害和抑制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信息化进程和蓬勃发展的网络经济?更何况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实际中,信息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这就需要在设计和研究网络社会的治理策略和机制时进行考虑。
(4)网络社会治理与政务公开、效能建设、反腐败等政府建设。如前所述,对政府管制体系的挑战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压力之一。然而,网络社会的治理与政务公开、效能建设、反腐败以提高政府能力和廉洁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对网络社会的治理并不能成为阻碍或者拖延政务公开、效能建设、反腐败等的理由和解决政府缺乏网络信任的办法。怎么样将两者结合起来,并通过自身的建设而完善整体网络社会的官民信任和冲突问题并增加实际政府的合法性,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5)网络暴力与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属性。网络暴力的治理是网络治理的主要对象和难点。然而对于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与网络虚拟主体以及真实主体行为人的关系问题,依然很难界定。更进一步的问题还包括,网络暴力行为在什么程度上属于网络虚拟空间的惩罚范围,而在什么程度上应该属于真实空间的惩罚范围,其各自的处罚尺度和程序是怎样的?
(6)网络组织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与干预。网络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组织渠道,然而不是所有在网络上的组织活动都是非法的。因此,怎么界定网络组织活动的属性?对于那些开始组织但是诉求合理的群体性事件应该如何去界定?对于仅在网络上参与组织或者群体性事件未在现实中开始的那些行为如何去界定?政府有没有权利对在网络上策划的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进行控制和惩治?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的考虑。
(7)公众人物的权利以及网络反腐的程序与合法性。网络反腐现成为重要的网络现象和热点,网络反腐对实际治理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的确促进了反腐工作的开展并对官员的腐败行为产生威慑;二是同时也产生了泄露官员隐私,以及一些歪曲、造谣、肆意扩大化并侵害其他无关公民隐私等问题,产生了网络反腐本身的合法性和如何纳入到正常的反腐渠道中的问题。
总之,只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认真细致的分析,网络社会的治理才有可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完善。
第四部分 编辑出版方向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明代毛晋汲古阁在藏书与刻书方面的特点与贡献。
答:毛晋(1599—1659年)原名凤苞,字子久,号潜在,更名晋,字子晋,常熟沙家浜人(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所辖)。明代末年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毛晋早年为诸生。天启、崇祯间屡试不就,遂无意仕途,而寓志趣于家居读书,毛氏一生以访书、抄书、藏书、刻书、著书为业,建有藏书楼“汲古阁”、“目耕楼”、“绿君亭”。其所刻各书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名,所刻甚多,影响巨大,汲古阁“毛抄本”、“毛刻本”至今犹为人所称颂。
(1)毛晋藏书的特点与贡献
①毛晋藏书有三大来源:一是高价收购善本及旧抄;二是朋友的赠送;三是寻访影印藏于他处的善本。
②毛晋所藏之书数量众多,在明代全国藏书家之中算得上是佼佼者;内容广泛,经史子集无不收罗;所收书籍注重宋元善本,是藏书的新境界。
③毛晋藏书注重对书籍加以保护。一是在藏书中多夹带芸香,用于驱书蠹;二是采用曝书画的制度,在伏天或是晴好的天气,将所藏书搬到室外通风之处使其干燥,防潮驱虫;三是发明了滤粉伏裱法,用于裱画装裱。
④毛晋有很多藏书印,一般钦印在书的首页。
⑤毛晋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加以藏书,以及其爱书成痴,嗜书如命的喜好,使得他的家藏书日益丰富,这为他成为出版商角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保存良好的古籍善本为后来的刻书业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为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毛晋刻书的特点与贡献
毛晋刻书规模较大,刻书的流程中分工明确,但他还有自己的刻书特点。他不是单纯为谋利而刻书,他为他的刻书事业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乃至一生的光阴。
①以翻刻宋元版的珍善本作为经营目标。毛氏藏书众多,又重宋元版本的珍藏,这为他的经营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②毛晋亲自撰写跋语,以促进销售。毛晋的跋语以内容取胜。他的题跋详尽而不轻佻,主要是介绍该书的作者,自己怎么获得的,过去有哪些版本,他选用的是什么版本,有什么优点或是自己有什么观点等等。他的题跋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③出书用纸独具特色。毛氏刻书不仅选用最佳底本,还精心选择特色的纸张。他每年都从江西临川特定一种纸张,薄的叫“毛太”;厚的叫“毛边”;汲古阁统一采用这两种纸印书。这也是使毛刻本在众多的家刻和坊刻中最有自己特色的地方。
④虽然毛晋汲古阁本出现了一些失校与错误,但对于保存和传播我国古典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古籍得以流传至今。
2.试述数字阅读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影响。
答: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等。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各国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
数字阅读作为新媒体背景下的一种新型阅读模式,与传统阅读明显不同,其更注重读者本身,强调聚合、高效以及互动的阅读体验。众所周知,出版因阅读而存在,每一种阅读方式的变革都会对出版产生重要影响。不可否认,数字阅读的兴起对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内容生产、营销及版权保护等都会产生强烈冲击与影响。
(1)用户创造内容与推荐内容的方式丰富了在线出版的内容资源
数字阅读中最为核心的维度变成了用户,用户创造内容模式丰富了在线出版的内容资源。根据参与互动程度,数字阅读中的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浏览用户、普通用户与核心用户。毫无疑问,最能创造有价值内容的是核心用户,他们是数字阅读的深度使用者,乐于并且有能力贡献优质内容,这类用户的存在是数字出版内容再创造的一大源泉。另一方面,不同用户之间根据个人认知与兴趣而收藏、评论和转发的内容也成为了阅读内容的主体,数字出版商可根据用户的这些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用户需求出发采用定制化生产与确定出版内容。
(2)基于用户兴趣与关系的社交图谱构建了数字出版营销发行的新渠道
数字阅读会建立一种以关系为基础、以信任为前提的全新的“社交图谱”,最终使其成为一种关系式、信任型阅读。这种社交图谱最终所带来的数字出版发行范围和营销效果要远大于传统阅读模式下的营销发行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数字阅读内容与单一媒体提供的信息不同,其是亲朋好友或有共同兴趣爱好者分享或推荐的,这些内容更贴近读者的兴趣,与读者的相关性更高,所以人们也就更愿意相信和接受具有这些强社会关系或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创造与推荐的内容,其实质就是一种口碑营销。如在豆瓣读书中,居于排行榜前列的都是一些被广泛转发、评论和分享的图书,而非实体书店中的所谓畅销书。除此之外,在数字阅读中,还有诸如“站内试读”“虚拟书架”等营销方式,更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也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出版的发行渠道。
(3)移动化阅读终端与多元化出版平台延伸了数字出版的价值增值点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浪潮下,各大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都纷纷进军移动终端平台,包括电子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基于iOS系统、Android系统和Windows Phone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移动化阅读终端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数字阅读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媒体模式,也使得数字出版平台化工作发展迅速,呈现多元化态势,如盛大网络的云中书城、当当网的电子书、搜狐的原创频道、京东商城的读书频道、百度旗下的百度阅读等都是新的数字出版平台,这些平台同时存在于多种媒介中,成为数字出版的全新传播平台。数字阅读中,移动化阅读终端与多元化出版平台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出版商的多平台、多渠道的数字出版要求,另一方面也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碎片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突破了时空限制,从而延伸了数字出版的增值点。
(4)数字阅读给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数字内容产品的版权保护是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化媒体时代,技术的进步使得数字内容资源复制、整合、传播成为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在数字阅读环境中,文章的阅读以及数字阅读软件的下载几乎都是免费的,但由于阅读的内容大多从网上聚合而来,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版权问题。
3.简述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在世界出版业的地位。
答: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Frankfurt Book Fair),创办于1949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书展由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的子公司法兰克福书展会展公司负责筹办。书展宗旨是介绍图书,交流信息,互通印书计划,促进图书交易。每年10月上旬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为期7天。组织者是德国书业协会。每两届确定一次博览会主题,展出各门类图书。博览会对展品概不审查,允许展出世界上任何出版商的任何图书,责任由展出者自负。参展者的主要活动是展出图书,洽谈版权交易,洽商合作出版业务。
国际书展和国际刊展是集中进行书刊出版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寻求和进行版权贸易谈判的最重要场合。因此,各国出版商都特别重视参加国际书展和国际刊展。通过国际书展可以直观地了解选题和著作权信息,并直接进行有关的贸易谈判。因此,法兰克福书展堪称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书展,其对于世界图书出版文化事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被称做出版业的“奥运会”,而且对全球下一年度图书出版产生重要的影响。
4.试述当代社会服务意识对出版物编辑加工方面的启示和具体要求。
答:编辑加工,又称“文字编辑”、“详细编辑”、“微观编辑”、“编辑加工整理”等,与稿件审稿采用并列为出版计划后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是对审稿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等进行修正和落实的过程,是使稿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符合出版质量要求的一项编辑业务工作。这项工作绝大多数作者是无法承担的。稿件内容的好坏主要是由作者决定的,而要让稿件达到完美的出版形式,则一般是由编辑完成的。
编辑是社会文化的生产、积累、传播者。从作者来说,编辑是作品的“助产士”,没有编辑的劳动,稿件永远不会有进入社会流通领域的可能。编辑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需要具备社会服务意识,从稿件的修改到编排,从内容的构成到形式的取舍,都应忠心耿耿,以此更好地为读者、社会服务。因此,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应达到以下要求:
(1)尊重作品的原创性,保持作品的风格,不改变作者的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图书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修改、删节。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抽象性与有限性决定了其表达意义的局限性。编辑加工时一方面要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是否表达了其想表达的内容与意义,同时编辑应很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义,避免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于作者的作品中。编辑应在尊重作者原作品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修饰润色,将作品最真实的面目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2)可改可不改的不改,非改不可的一定要改
编辑既要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又要履行编辑的职责。尽可能保留作者基本的文体风格,语法、逻辑等既要合乎规范,又不能抹杀作品的创作风格。在尽量保持稿件自身的风格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改善其语法结构、内容表述方式等,帮助作者清晰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对错误的、不足的地方则一定要进行修改。编辑加工时既要求同,也要存异。
(3)对引文、事实、数据一定要进行核实
稿件中这部分内容极易发生错误。作者、译者等有时主要把精力放在写作和构思上,有时对第二手材料的引用没有亲自进行核查,容易造成引文、事实、数据的失实和不准确。编辑一方面应提醒作者和译者及时查对这方面的内容,同是在加工稿件时也应对此加以注意。
(4)内容与技术性加工完毕后,要对稿件进行全面的检查整理
看稿件正文页码是否连贯,附文是否完整,目录与正文标题是否一致,图稿等是否齐全,最后确立稿件“齐、清、定”,从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出版要求。
5.简述当代图书内容提要写作方面的新特点及其变化原因。
答:内容提要是全书书名的扩大和补充,同名的书也可靠它来识别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按其写作方式分类,可分为四种:一是梗概型,在文学作品中将故事情节作扼要介绍;二是描写型,在抒情性作品中以优美的文笔介绍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三是说明型,在文教类图书及各种科普读物中,准确说明文字所叙述对象的自然特征和现象;四是鉴定型,在学术著作中概括介绍学术成果与学术价值。
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是构成内容提要的三个基本要素。“内容”并非罗列图书的章节名称或叙述正文的细节,而是着重刻划其主题,把全书的中心思想用几句话加以概括,必要时也可用一两句话把时代背景交待一下。特点,就是着重指出该书在内容和写作上有哪些有别于他人著作的长处。读者对象,就是更具体地指明该书适合哪些人阅读。
(1)当代图书内容提要的新特点
当代书刊辅文中内容提要的新风格、新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灵活化、通俗化
以往书刊辅文,严格按照格式规范来写。严肃、千篇一律,缺乏表现力和个性,因而很难吸引读者。当代书刊辅文没有严格的格式规定,只要凸显文章主题,表现作者生平即可。在适度范围内,编辑可以发挥创造力,尽可能使之与众不同,贴近读者,吸引眼球。
②从装帧到内容,与书刊风格保持一致
以往书刊辅文,无论读者年龄、接受范围,皆是程式化的作者简介和内容提要,于是,本该生动活泼的期刊,配上四平八稳的内容提要,就显得格格不入。当代书刊辅文尽可能与书刊风格保持一致,根据读者的喜好设计颜色、版式等来包装辅文。
(2)当代图书内容提要的变化原因
当代图书内容提要的变化原因在于适应新型的出版方式与顺应未来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出版技术的变化导致出版物在内容、表现形式、载体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内容提要在数字化出版的今天,具备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与作用。在内容方面变得灵活多样,兼有吸引读者的作用。内容提要的数字化使其便于检索图书信息以及方便宣传图书内容的特点。如今图书的读者对象对内容提要的要求更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灵活表现图书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纸质的内容,而变成了具有数字化特点的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发生这种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出版社的转企改制使出版具有了双重身份:不仅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事业。它需要面向市场,追求经济效益来得以自存。以往千篇一律的内容提要根本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出版环境,出版社需要研究读者,使内容提要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吸引读者。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用“大文化、大传播、大编辑”的观点,论述编辑在各类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大编辑,是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在文化发展、数字技术和社会分工三种力量作用之下,在信息获取、处理与传播方式、资源占用与使用方式等面临巨大变迁的情势中,媒体在编辑理念、编辑组织方式、编辑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以创造更大信息价值、提升媒体竞争力、提高媒体对于时代发展的适应性能的新的编辑思想与行为模式。大编辑理念要求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大视野、广视角、强大的信息捕捉和把握能力,以及现代编辑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传播。
  具体而言,大编辑理念下编辑的地位和作用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1)编辑功能立体化
在基本的编辑功能基础上,形成一种多维面向的功能体系,这种功能体系要求传媒的编辑过程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和信息主导能力,在传统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贴近用户、为用户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编辑的产品最终是社会产品,并作用于社会,这种作用表现为环境监测与社会协调的整合。然而,基于当代传媒信息非线性、抽象性和网状化等突出特点,知识导航应运而生,成为信息组织和传播的必备手段,它深入到知识元的逻辑区域,从知识元这一细微化的信息单元给用户指点迷津,为用户提供迅捷清晰的搜索和链接路径。同时,信息选择变得非常重要。随着内容资源开发的重点由“巨内容”向“微内容”转移,即那些具有普遍兴趣和意义的内容尽管是重要的,但它们仅仅是参与竞争的“及格线”标准,真正能够在及格线之上加分的内容将主要取决于对于分众的、个性化的丰富内容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以全方位内容服务为特征的“全历史编辑”也将成为趋势。因此,传统媒介面面俱到、为所有用户服务的定位将被弱化,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将被寄予更高的要求。另外,编辑功能立体化还体现在编辑将为创作者和用户提供更多的内容创作、使用便利,如实现“编创一体化”、创作者与用户的互动等,甚至可能出现“编创换位”“编读换位”,即内容的创作、采编和使用的边界可能会模糊甚至消融。在这些意义上,编辑活动将被赋予更宽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能动性。
(2)编辑资源网络化
编辑资源网络化可以为上述功能定位提供便利。编辑过程中很多信息来源于网络,而且这些信息在编辑过程中的各种反馈、补充、更新,以及编辑完成后的媒介产品的传播,都与网络息息相关。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对超出自己亲身感受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媒介去认识。各种媒介以信息传播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来覆盖、代替真实环境,这种情况下,人们自以为对社会环境了如指掌,实际上是对“拟态环境”做出反应。这种“拟态环境”就是一种信息网络。因此,媒体编辑必须以网络的观念来对待编辑工作,“对做新闻、做传播、做传媒产业的人们而言,更应把网络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应当用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来判断眼前的一切和准备做的一切……网络式的无限链接使得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实施确证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明显变化,迫使新闻媒介信息收集和加工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发生变化”。
(3)编辑手段信息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介入到音像、电子、互联网或手机资讯的出版或传播中,对编辑手段造成了很大的改进压力,对此做出回应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传媒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在编辑技术上,要求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对资料库、热点链接点、交互式内容及动态更新、界面丰富完善等方面进行技术处理;另一方面,在编辑方式上,编辑工作无纸化、稿件审理网络化、编排校一体化已经成为现实。同时可采用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蛛网式追索和鉴别等。
(4)编辑能力一体化
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将不断分工,分工的过程就是剥离非核心竞争力、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大编辑时代对他们提出的最大要求是能力的一体化、体系化。从技术层面看,编辑人员不仅应掌握传统的信息加工技术,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环境中的编辑技术;从内容层面看,编辑人员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灵敏的信息嗅觉,有足够的能力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从操作层面看,编辑人员必须具有强大的迅速响应、迅捷执行和流程把控能力。
(5)编辑过程柔性化
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加快,信息生产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信息价值可能转瞬即逝。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包括编辑内容信息和市场信息)浪潮,已有大型媒体设置独立的信息采集部门,专门对信息内容进行取舍决策。同时,由于跨学科资讯越来越多,顾问咨询专家库的扩容也成为趋势。在编辑过程中,按需调整编辑流程、压缩部分环节所用时间是必要的,否则将难以及时把握有价值的内容。信息组织方式会有变化,比如为实现信息之间的关联,为用户提供全景式的信息服务,要求编辑过程更加关注链接、指引或者预告等环节,不断收集信息以保持编辑内容的鲜活、有效,并随时与用户开展互动。
  编辑工作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媒体的中心环节,在一个媒体,编辑应当是能力最强、水平最高的,今天的新闻竞争模式已经进入到了以编辑为中心的时代,编辑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中承担着选择、把关、孵化、催生和提升的特殊职能和特殊作用。
  编辑是文化积淀和传递的产物,这是编辑在文化学上的意义。往往,人们大多所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编辑对于一部或一篇文稿的劳动意义,却不大从整体和宏观上去把握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编辑整体与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构件关系,而编辑的文化学意义恰恰在此。
  最后,编辑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劳动者,是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编辑活动总是在文化范畴内进行的,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编辑活动离不开文化,文化在编辑的活动中得以发展,在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辑通过对文化的选择、组构、传播、积累,实现对社会文化创造性的贡献,从而使人类文化不断深化与进步。
2.我国对民营书业的现行政策是什么?分析民营书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答:(1)我国对民营书业的现行政策
2009年4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并将按照《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按照积极引导,择优整合,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经营行为。”《指导意见》同时还表示,“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开展国有民营联合运作的试点工作,逐步做到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并“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搭建发展平台。”《指导意见》中第一次把民营出版业提高到一个“新兴出版生产力”的高度。
(2)民营书业的现状
自从1982年民营书业正式跻身于我国图书发行领域以来,民营书业从小书摊到大书店,从零售到二级批发,从个体运营到区域性、全国性网络建立,从经营发行到涉足出版,已逐步成为我国出版行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民营书业的发展为国家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提高综合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民营书业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税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
①民营书业的“双向扩张”
我国民营书业正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迅速扩张。所谓横向扩张,就是指一些民营书店通过特约加盟和连锁经营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营销规模和市场份额;所谓纵向扩张,就是指一些民营发行单位不满足于只赚取发行环节的利润,还要向上追溯,力图赚取编辑、出版环节的利润。
在零售市场上,民营书业近年来抓住机会迅速突进,现已有七八万家书店遍布城乡,比新华书店多5倍有余;从业人员40多万,出现一批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年销售码洋上亿元的大型书店。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通过掌握稿源和销售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出版。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一些民营企业开始以资金为纽带进行发展,朝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经营方向转变,走规模经营、联合经营之路,着手连锁发展或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兼并联合。这些企业不断进行自身调整,并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进而在当今图书领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如辽宁翰文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科文剑桥图书有限公司、北京华章图书有限公司就是几家比较成功的民营图书公司。
②民营书业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民营书业在小心翼翼中发展、在磕磕碰碰中成长,随着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安排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民营书业的身份也逐渐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承认。但民营书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要时刻把握国家政策的脉搏。一项政策、法令的出台,对民营书业有可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只有时刻把握国家政策动向的脉搏,民营书业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使之适应国家、适应行业发展,少触礁或不触礁;
b.民营书业在发展中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在规范中成长,才能得到国家和人民的承认,为了一时的利益铤而走险或做些不合法的事情,那结果只能是一条鱼腥了一锅汤,不但自毁形象,还给整个民营书业的牌子抹了黑;
c.民营书业要注意思考在内有新华系统、外有外资跃跃欲试的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分得一杯羹,随着WTO的加入和国家对新闻出版、发行行业的改造,民营书业将面临严峻的“适者生存”的挑战。
(3)民营书业的发展前景
面对目前形势,民营书业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下,抓住政策放开,在产品销售、市场准入、贷款、税收等方面与国有书店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的机遇,不断自我规范,自我提高,努力改善自身不足,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①民营书业应加快公司化进程,在科学管理方面下功夫,尽快摆脱小生产的经营观念与经营模式和家庭作坊式的管理状态,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实现较为规范的“公司化”管理,走联合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②民营书业应扩大宣传,多方位多角度地增加销售,利用各种时机积极抢占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建立强有力战略合作伙伴体系。
③民营书业应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培训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积极吸纳相应的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④民营书业还应设立诚信考评制度,筑构民营书业的诚信口碑,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文化形象,搭建好社会认知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和加固自己的品牌特色,选定自己的专业定位,强化自己的特色服务,逐步地打造出自己的独特品牌。如此,民营书业才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强。
第五部分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题(共100分,用英语答题)
1. Translate thefollowing passages into Chinese (20 points, 10 each)
1) The commitment to truth is perhaps the most ancient and revered ethicalprinciple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spite out constant temptation to lie and usedeception in our self-interest, the idea of truthas a positive value is well entrenched in moral and legal philosophy. Some of theearliest condemnations of lying were contained in judicial laws against false witnessesand perjury, such as the ancient Code of Hammurabi, which stated unequivocally, “If a citizen appears asa false witness in court...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We find the Judeo-Christianexpress of this ideal in the Ninth Commandment’s dictum “Thou shalt not bear falsewitness against thy neighbor.”
答:略。
2) A history focused on western Eurasian societies completely bypasses theobvious big question. Why were those societies the ones that became disproportionatelypowerful and innovative? The usual answers to that question invoke proximateforces, such as the rise of capitalism, mercantilism, scientific inquiry, technology and nasty germs that killed peoples of other continents whenthey came into contact with western Eurasians. But why did all those ingredientsof contest arise in western Eurasia, and arise elsewhereonly to a lesser degree or not at all? if one responds byinvoking idiosyncratic cultural factors--e.g., scientific inquiry supposedly stifled in China by Confucianism but stimulatedin western Eurasia by Greek or Judaeo-Christian tradition--then one is continuingto ignore the need for ultimate explanations: why didn’t traditions like Confucianismand the Judaeo-Christian ethic instead develop in western and China,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one is ignoring the fact that Confucian China was technologically moreadvance than western Eurasia until about A.D 1400.
答:略。
2. Translate thefollowing passages into English (30 points, 15 each)
1)中国与美国在2012年的同一时间开始“改朝换代”,实属罕见。美国总统大选和中国十八大的选举都已完成,日前就两国选举领袖的方式海内外进厅了热烈的讨论。“中国模式”与西方一套孰优孰劣、“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s)与“北京共识”此消彼长之议日盛。除了在传媒与学界时有讨论之外,更加登上正式辩论之殿堂。比较中美两国领导层的分野,有发言者指出中国领导人饱受考验,曾在党组织和各级政府机关服务累积有效经验,而美国则容许什么也没有治理过的人当选。中国领导人不用经常察看民意调查,可以免却短视的政策,但美国人则要立竿见影的东西。中国人争取团结,美国人妖魔化对手。中国统治者要顾及民众反应,必须在改善民生方面交出成绩表;美国政治人物给金钱绑架,变成民主有价。
(本文作者为《南华早报》中文网多媒体内容副总编辑。本题对原文有所编辑)
答:略。
2)“软实力”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并主导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来实现对他国的议程设置,从而获得“软实力”,或称“制度实力”。此后,许多学者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在国际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均有更深入的成果建树。
软实力的来源主要包括: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只有当该国文化能够吸引他者,价值观是其在国内外始终坚持的,以及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及道德权威性为他者所认同时,这些文化软实力资源才能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行为并影响他者以获得期望性的结果。
答:略。
3. Answer two outof the three questions with no more than 400 each. (50 points, 25 each)
1) Discuss the Korean “Gangnam Style MTV” fever. Write a short essay on“How did this get 339 million views?”
2) Discuss the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content from legal, eth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3) Social media have opened new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llowing communities across the world to come together instantaneously.In what aspects can social media help 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in what aspects can it create misunderstandingin these activities?
答:略。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139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14:20 , Processed in 0.11758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