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8:5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813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一编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 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章 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第三章 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第四章 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 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编 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第六章 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第七章 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第八章 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第九章 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第三编 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第十章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第十一章 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
  第十二章 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第十三章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四编 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第十四章 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第十五章 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十六章 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第十七章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第二部分 典型题详解(上册)
 一、填空题
 二、概念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方连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政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政治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典型习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了大量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典型题,通过这些试题及其详解,学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判断和把握相关院校考研的出题特点和解题要求等,反复练习还可以培养敏锐的解题思路,巩固重点难点知识。
  (3)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解析。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通过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法学类(fl.100xuexi.com)提供政治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方连庆主编的《国际关系史》(战后卷)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政治学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fl.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法学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一编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 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一、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1.从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到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的妥协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缔结对战败国的和约,是关系到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
②五国和约的缔结涉及各大国的利益,特别是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
③任何一方都想乘机为本国多捞一些好处:
a.美国企图凭借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对原子弹的垄断,阻止苏联在东欧和中欧建立势力范围,并希望在和约谈判中获得停战时期所没有得到的东西,即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在东欧大门口获得一个立足点;
b.苏联力争巩固其在巴尔干的战果,并向地中海扩大影响;
c.英国想确认在战争期间占领的意大利的殖民地;
d.法国则力图保持其战前在北非的殖民权益。
(2)第一届外长会议
①时间:1945年9月11日
②地点:伦敦
③参与国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
④主题:讨论对意、罗、保、匈、芬五国缔结和约问题。
⑤争执的主要问题是关于意大利殖民地问题、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以及对罗、保政府的外交承认问题。
a.意大利殖民地问题:意大利不能再保留其非洲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应置于某种托管安排之下。
b.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意南边界应考虑按人种分布情况划线,的里雅斯特则不问其主权归属而辟为自由港,由国际共管。会议还决定,责成苏、美、英、法四国副外长协商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具体调查,向下次外长会议提出划定意南边界的方案。
c.对罗、保政府的外交承认问题:没有签署和发表任何文件。
⑥失败原因:主要是美国采取“不妥协”的强硬路线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在缔结和约问题上美、苏战略利益的对立。
(3)三国外长会议
①时间:1945年12月
②地点:莫斯科
③参与国家:苏、美、英
④结果:会议就缔结五国和约的程序问题以及罗、保政府的组成问题达成协议。
⑤意义: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议上的妥协,打破了伦敦外长会议失败后美苏关系面临的困难僵局,廓清了缔结五国和约进程上的一些障碍。
2.第二届外长会议与巴黎和会
(1)第二届外长会议
①时间:1946年4月25日
②地点:巴黎
③参与国家:苏、美、英、法
④主题:这次外长会议的主要斗争是围绕着对意和约草案展开的,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就下列问题达成一些妥协。
a.关于意大利殖民地问题的处理
b.关于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c.关于意大利赔偿问题
(2)巴黎和会
①时间:1946年7月
②地点:巴黎卢森堡宫
③参与国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
④结果:基本上通过了对罗、保、匈、芬和约草案,在赔偿问题上也达成了妥协,但有关的里雅斯特法规和多瑙河航行制度等问题仍然存在分歧。
3.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与五国和约的缔结
(1)时间:1946年11月4日至12月
(2)地点:纽约
(3)参与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苏联
(4)主要任务:审议巴黎和会通过的各项建议,最后确定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
(5)主要内容:
①对意大利的和约
②对罗马尼亚的和约
③对保加利亚的和约
④对匈牙利的和约
⑤对芬兰的和约
(6)性质:五国和约的缔结是苏、美、英等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的变化。
(7)意义:
①积极意义: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律上的战争状态,确立了在该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挫败了美英等西方国家企图孤立苏联,重新控制罗、保、匈等国的阴谋;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对意大利等国的非法西斯化起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因素:有的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了祸根。
4.多瑙河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企图恢复对多瑙河航行的支配地位,而美国则想在国际化名义下,取代英法控制多瑙河。
(1)时间:1948年7月至8月
(2)地点:贝尔格莱德
(3)参与国家:苏联(它在合并了比萨拉比亚后,成为多瑙河国家)、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和外长会议成员国美国、英国和法国。奥地利仅以观察员身份与会。
(4)结果:1948年8月18日,会议通过了新的《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苏、乌、罗、保、捷、匈、南七国代表在公约上签字。美、英、法三国代表拒绝签字。
(5)影响:新的多瑙河公约,是历史上关于多瑙河航行制度的第一个公正的公约,它打破了西方大国长期控制多瑙河管辖权的局面,维护了多瑙河沿岸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同时也照顾到其他使用多瑙河国家的利益。但由于签约的多瑙河沿岸国家中苏联是唯一大国,并控制着多瑙河的出海口,这就有可能使它在多瑙河流域处于支配地位。
二、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1.盟国在对德政策上的分歧
(1)背景: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同美、英之间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不同,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了尖锐分歧。这种分歧早在大战即将结束时,已初露端倪:
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人在1944年至1945年间或者夺取了政权,或者在政府内发挥着重大影响;美、英不再要求肢解德国;德国战败后,苏联不仅大大扩充了自己的领土版图,而且事实上已经把原来被西方称为反苏“防疫地带”的一大片东欧地区变成了亲苏的护苏地带,大大减少了德国对苏联的直接威胁;苏联已经占有了德国的东部地区。
(2)波茨坦会议
①时间:1945年7月
②地点:波茨坦
③参与国家:苏、美、英
④结果:不再要求分割德国,在占领时期,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
(3)美苏分歧点:双方的出发点、双方对将建立的德国的设想和要求是迥然不同的。美苏都想按自己的模式和意图来建立德国,而事实上它们只有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内采取行动的权力,德国的分裂已势所必然了。
2.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争夺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1)德国赔偿问题
美苏对德政策的第一次公开破裂表现在德国赔偿问题上。
波茨坦协定对德国赔偿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有一条规定称:“苏联除在本占领区获得赔偿之外,尚可自西方区域获得赔偿。”但在占领区划定后,美国鉴于当时本占领区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保存美占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减轻美国自己的负担,并加重苏联的困难,决心抛弃波茨坦协定的这条规定。
(2)合并占领区
①时间:1946年12月2日,美、英双方代表在纽约签订了合并占领区的协定。1947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
合并占领区是美国想按照自己意图来改造、扶植和控制德国的一个重大步骤。当时的德国报刊把合并而成的双占区称作是一个“准国家”,事实上,它已是未来联邦德国的雏形了。
②措施:双占区成立后,美、英两国积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扶植起一个由德国人掌握的政权。在政治上,美、英两国于1947年5月3日签署“改组双占区经济机构的协定”,成立由德国人组成的经济委员会。
③性质:这个委员会虽然名义上是经济性质的,实际上已具备若干政府机构的特征。它在美、英军管委员会的控制下拥有相当多的行政权,而且还有一定的立法权。美、英扶植双占区,完全是出于同苏联对抗的目的,是丘吉尔富尔敦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实际体现。
(3)“捕鸟猎犬行动”
美国伙同英国紧锣密鼓地策划在西部占领区推行货币改革。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美、英两国一面放风说苏占区的莱比锡在印制新货币,一面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在美国印制新币德国马克,同时竭力诱说法国让法占区同双占区一起实行货币改革。1947年底,新币已经印制完毕并秘密发送到了法兰克福。为保密起见,美、英称这一货币改革计划为“捕鸟猎犬行动”。
①结果:新币德国马克取代旧币帝国马克。
②影响:货币改革在一开始使西占区的德国人,特别是中、下层的德国人受到很大打击,给他们带来很多困难,然而总的说来,它对西占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它一下子废除了泛滥成灾、信誉扫地的帝国马克。而随着货币的稳定,市场也逐渐恢复生气,开始繁荣起来,西占区的整个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是,货币改革是西方三国背着苏联搞的,它使德国出现了两种货币,给苏占区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4)第一次柏林危机
①背景:货币改革使苏联和西方三国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更加恶化,终于触发了苏联封锁柏林的“柏林危机”。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
由于柏林位于苏占区内,这就使苏联有可能封锁柏林市内三个西方占领区与德国西部的西方三个占领区之间的交通。苏联在柏林的行动是随着它与西方三国的斗争激化而逐步升级的。
②评价:
a.苏联封锁西柏林给西柏林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通过直观来认识问题的老百姓,对切断他们生活来源的苏联十分反感,而对西方的空运则感激备至。封锁柏林可以说是苏联的失人心之举。
b.苏联封锁柏林的目的是想以此对西方三大国施加压力,使它们取消货币改革,甚至迫使它们从柏林退出并阻止西方三国建立西德政府。然而苏联并未达到目的。5月4日四国达成的协议除解除双方的封锁外,没有解决任何别的问题。
③后果: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市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柏林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柏林的分裂成为德国分裂的先导。
3.两个德国的建立
(1)六国伦敦会议
①时间:1948年
②地点:伦敦
③参与国家:美、英、法、荷、比、卢
④内容:
a.第一次会议:西方国家弥合了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会议公报声称有必要建立一个使“德国能够加入自由人民集体之内的体制”,并且宣布,法国占领区与美、英双占区合并,从而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及建立西德国家铺平了道路。
b.第二次会议:发表《伦敦议定书》,决定成立西德国家,并议定西德要接受《占领法规》,参加马歇尔计划,其鲁尔的煤、钢由与会国代表组成的国际管制机构进行分配。
(2)科布伦茨会议
①时间:1948年7月
②地点:科布伦茨
③参与国家:美、英、法
④原因:美、英、法三国要求西占区内担任州总理的德国人制定一部联邦性质的国家宪法。
⑤内容:
a.德国州总理坚决反对占领国提出的制定宪法,举行公民投票的要求。因为这将意味着西部德国正式成为一个国家,从而表明德国正式被分裂。
b.制定一部德国的基本法。基本法由各州议员组成的议会委员会来讨论制定,然后交各州议会批准,而不是如正式国家宪法那样交由公民投票表决。
c.他们还要求扩大西德政府的权限,缩小盟国的管制范围。
(3)西德的建立
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出于同苏联进行冷战的需要,急需扶植西德来遏制苏联,便同意了德国州总理们的要求。1949年9月组成了联邦德国第一届政府。
(4)东德的建立
在西方三大国积极筹建西德国家之时,苏联也针锋相对,采取措施,筹建东德国家。
①1946年4月21日,苏占区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德国共产党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国统一社会党作为苏占区德国人的主导力量,在苏联驻德军管会的指令下开展工作,推行计划经济和企业国有化运动,对苏占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实行与西占区截然不同的改革。
②1948年3月举行的第二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出了一个由德国统一社会党起主导作用的人民委员会。1949年3月,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
随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苏占区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在苏联支持下,于1949年10月宣布把迄今属于苏联军管会的行政职权移交给民主德国临时政府,民主德国第一届政府正式组成。
至此,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三、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1.美国排斥盟国独占日本
(1)背景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日本从属美国,使日本受美国控制并为其称霸世界政策服务。因此,在日本投降前,美国就决定利用其在太平洋战区的军事优势,单独占领日本,以便战后推行美国的对日政策。
(2)措施
美国对日本的独占,是从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对日管制机构两方面进行的。
①美国垄断了对日受降和军事占领的支配大权。
1945年9月,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盟军最高统帅司令部成立,它的地位凌驾于日本政府之上,只向美国政府负责。这样,美国制定的对日政策便通过盟军总部以命令、指令或备忘录等形式得以贯彻实施。对日占领在表面上打着“盟国共同占领”的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美国单独军事占领,美国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②控制盟国对日管制机构。
1945年12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美、英、苏三方在日本问题上达成妥协,通过了《关于建立远东委员会及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决议》。虽然相继设立了远东委员会、盟国对日委员会两个对日管制机构,但由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控制了实施对日占领政策的大权,致使这两个委员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评价
美国不仅在军事上,还在对日管制问题上排斥盟国,从而实现了它对日本的独占统治。
2.民主改革的实施
(1)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民主力量崛起,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严惩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国内人民迅速觉醒,广泛开展争取政治民主权利的斗争。
②日本法西斯专制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格格不入,被美国视为其称霸全球的重要障碍。为了控制日本,美国必须首先征服日本的统治阶级,然后按照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方式来改造日本。由于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制约,同时也出于美国自身的需要,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
(2)措施
1945年9月22日公开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是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其要点有:
①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该政府将尊重他国的权利,并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中所显示的美国的目标”。
②“美国将尽一切努力与各盟国磋商,并组织适当的咨询机构”,“但各盟国之间如发生意见分歧,美国的政策应居主导地位”。
③“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自己的权力”。
此外,文件还提出了下列以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基调的改革措施:
①解散军队,逮捕战犯。至此,日本法西斯军事机器彻底崩溃。
②废除压制人民的法律和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五大改革指令”:赋予妇女选举权,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鼓励工人的团结和工会组织;促进自由主义教育,废除具有压制性的各种制度;促进经济机构的民主化。
③整肃军国主义势力。
政治整肃的两项指令:一个指令规定取缔所有支持日本军国主义、国家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另一个是“解除公职令”,命令日本政府解除战犯、职业军官、法西斯政党及社团头目等七种人的公职,“并不得再任用其担任政府工作”。
④制定新宪法。
修改宪法的焦点集中在天皇制,即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新宪法的制定,是政治改革的结晶,对日本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有着深远的意义。
⑤解散财阀。
解散财阀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指定持股公司和财阀家族;第二步是分散股票所有权,消除财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第三步是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⑥农地改革。
农地改革是对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实行的重大经济改革,从而基本消灭了地主阶级,确立了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⑦教育改革。
禁止传授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取消军事训练,改订课程内容,整肃反动教师和行政人员。
(3)影响
在美国占领日本的前期,以美国占领当局为主导、以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民主力量为动力而进行的这场重大改革,是具有较彻底的反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反法西斯军国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和最终完成。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种种封建羁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3.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1)背景
①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公开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对苏联推行遏制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国关系全面恶化,开始进入所谓东西方的冷战时期。到了1948年,以柏林危机事件为标志,冷战进一步加剧,使战后美苏的紧张关系达到了第一个顶点。
②在亚洲,从1947年秋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并接连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国民党政权必然崩溃已成定局,美国对华政策行将彻底破产。
③在日本国内,由于战后初期美国大力推行的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其部分结果开始走向美国所期望的反面。
④美国反苏、反共、称霸全球政策以及美国远东战略重点的转移,必然对美国的对日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2)政策变化
由多方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从而构成了占领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由严厉到缓和继而转为援助,由赔偿调查变为复兴日本经济。
(3)意义
美国对日政策的这一变化,其含义远不止减少或停止赔偿,它表明了美国开始把日本纳入其远东战略的轨道。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813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6:06 , Processed in 0.09215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