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 | 自然再生产过程 | 经济再生产过程 |
生态循环过程 | 农业生产 | 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再生产过程 |
内容要素 | 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 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人类的劳动 |
联系类型 | 衡量方法 | 联系的内容和强度 |
后向联系 | 以这种产业从其他产业购买的中间产品投入占其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的 | 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存在着一定的后向联系,而且有愈益增强的趋势 |
前向联系 | 以这种产业卖给其他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占特定产业生产总值来衡量 | 农业对其他产业的联系并非微不足道 |
总联系 | 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之和 |
转移农业部门资金方式 | 存在的问题 |
依靠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对资金进行转移和分配 | 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转移农业资金,将难以满足工业化的发展需要。 |
凭借行政力量,强制进行资金的转移 | 完全依靠行政的力量来转移农业的资金,必然会降低经济效率,带来资源配置的扭曲。 |
重商主义 | 古典政治经济学 | ||||
英国威廉·配第 《赋税论》 | 法国 布阿吉尔贝尔 | 李嘉图 | |||
内容 | ①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金银;②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流通领域中才能得到增加的货币量 | ①“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②财富的最后源泉是土地和劳动,课税的对象应是土地地租及其派生的收入;③劳动创造价值 | ①批判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对于财富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②财富的源泉是农业生产,重商主义政策使农业破产,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危机;③把经济研究和分析转入农业生产中 | ①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中最完备的地租理论;②把地租看成是利润的派生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 | |
在17—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注意到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几个环节来分析社会生产,注意到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经营收益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或规律。发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
措施 |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使货币尽可能地流向国内。 | 一切赋税征收,只有加在地租及其他派生收入上,才能使农业生产不受阻碍地发展。 | |||
意义 | 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17世纪以后,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古典政治经济学探讨了地租理论、农产品价格理论、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间的关系以及有关农业的各种政策,从而真正进入了农业经济的理论探讨。 | |||
人物 | 著作 | 内容 | 意义 |
阿瑟·扬 | 《农业经济学》 | ①论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合比例、生产费用和经营收益的关系;②资本主义大农场具有比传统小农经济更大的优越性,主张按追求利润的原则,建立大型的以雇佣农业工人为主的资本主义农场经济 | 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 |
戈特洛布·冯·尤斯蒂 | 《论欣欣向荣的农业所遇到的障碍》 | ①提出了改革农业的方案,主张废除耕作强制,瓜分公有土地,合并分散耕地地块,消除农民的杂役负担;②旧有的农业制度存在许多缺点,建议采用英国农业中发展起来的技术革新,彻底变革德国农业。 | 第一次特别为高等院校所写的农业教科书,被认为是当时最好和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 |
约翰·贝克曼 | 《德国农业原理》 | ①讲述植物栽培、家畜饲养和集中矿物的开采;②论述了农场利用、农地评价、农场主教育和农场簿记等。 | |
阿尔布雷希特·丹尼尔·泰尔 | 《英国农业概论》、《农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年鉴》、《合理的农业原理》(四卷)、《农业经营学概论》、《农业职业概论》、《农业职业理论》 | ①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原理;②提出了农业静力学原理 | 德国农业经营学的创始人,当时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
约翰?海因里希?冯?屠能 | 《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 ①推翻了泰尔轮栽制绝对优越论,建立了他自己的各种农业形式相对优越的理论;②用抽象法假定了一个孤立国,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和四周的农村;③使用了边际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农业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理论和农业圈境说(或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④指出孤立国同现实的种种差别,进一步说明他的基本理论。 | 为以后的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思想理论体系。 |
人物 | 内容 | 意义 |
马克思 | ①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②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 |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
资产阶级经济学(例如,庞巴维克、克拉克、马歇尔) | ①放弃了劳动价值论,用效用价值理论来说明农产品的价值或价格;②重新解释地租理论以及基于其上的农业赋税理论等 |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 ①纯农业国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②要使工业发展,需要高度发展的农业,只有建立和发展工业,农业本身才能进一步发展;④纯农业国资源利用程度低,纯农业国分工协作发展程度低,纯农业国农业常处于残缺状态;⑤纯农业国贸易常使其处于对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纯农业国普遍存在分散、保守、迟钝,缺乏文化、繁荣和自由 | 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经济学的内容 |
人物 | 著作 | 内容 | 意义 |
特奥多·冯·戈尔兹 | 《农业经营学》 | 力图使农业经营学从李比希影响下的农业化学转回到经济学 | |
弗里德里希·艾瑞保 | 《农业经济学说论文集》、《农场与农地评价学》、《农业经营学概论》 | ①根据屠能《孤立国》理论,说明各个经营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从各个农业经营部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②阐述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要素相互配合的比例,以及成本价格和产品价格等 | 是农业经营学著作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名著 |
特奥多·布林克曼 | 《农业经营经济学》、《农业经营学说之演变》 | 以屠能的理论为基础,并都把农业经营学的重心放在经济学方面(比艾瑞保的更为简练) | 艾瑞保和布林克曼的理论奠定了现代农业经济学的基础,并对农业经济各分支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
人物 | 应用理论 | 著作 | 意义 |
布莱克 | 新古典理论、综合农场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 《生产经济学概论》 | 这是以农业生产经济学命名的第一部著作 |
海地 | 微观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的各种新成果 | 《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 他的农业生产经济学规定了精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系统引入生产函数和线性规划,使农业生产经济学成熟和完善起来 |
人物 | 方法 | 研究内容 |
黑兹 韩德 | 农家访问法、个案法 | 研究农场管理; |
华伦 | 调查方法 | 研究农场经营成败的原因 |
司皮 | 统计方法 | 分析农场资料 |
邦特 达波 | “农场预算法”计划 | 预测农场的生产费用和收入 |
霍莫兹 | 研究农场生产与外部的关系 | |
舒尔茨 | 主张将动态经济理论应用于农场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不断应用计量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分析研究。 |
人物 | 著作 | 主要内容 |
艾瑞保、布林克曼 | 发展了屠能的生产位置配置理论 | |
奥托林巴、杜恩 | 从动态多因素分析方面继续进行了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 | |
伊利、莫尔豪斯 | 《土地经济学原理》 | 论述了涉及土地经济学的各种问题是最早和影响最广泛的土地经济学著作之一 |
泰勒 | 《农业经济学概论》 | |
博伊尔 | 《农业经济学》 | 20世纪20年代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著作 |
约翰·W·戈德温 | 《农业经济学》 | 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和有代表性的著作 |
英国M·厄普顿 | 《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
人物 | 著作 | 基本内容 |
W·A·刘易斯 |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 ①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②采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特点;③强调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农业部门以低廉的粮食和劳力支持工业,用转移农业剩余到工业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
费景汉、G·拉尼 | 《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 | 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进一步扩展为更为严密的宏观总体发展理论 |
舒尔茨 | 《改造传统农业》 | ①提出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系列建议;②反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等于零、农业只能向工业输出资源而自身没有吸收投资能力、传统农民对经济刺激不会做出反应等观点;③强调工业化必须以农业相当程度的发展为前提 |
乔根森 | 《剩余农业劳动和二元经济发展》 | ①提出了与舒尔茨含义相同的新二元经济模型,这种模型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假设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正,不存在多余劳动,假设实际工业随生产率而变化;②强调农业剩余因而农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充分条件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