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2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980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6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5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武汉大学84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武汉大学840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0年武汉大学840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9年武汉大学837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7年武汉大学438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6年武汉大学45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5年武汉大学467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说明:近年科目代码和科目名称为844中国哲学史,以前为841中国哲学史、840中国哲学史等。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6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填空题
1.《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内篇______ 。
【答案】《齐物论》查看答案
2.《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______之心。”
【答案】恻隐查看答案
3.先秦公孙龙和______是最具代表性的名家。
【答案】惠施查看答案
4.孟子认为他的时代,墨子和______学说影响最大。
【答案】孔子查看答案
5.“虚壹而静”出自荀子中______。
【答案】《解蔽》查看答案
6.杨雄的著作有《法言》和______。
【答案】《太玄》查看答案
7.王充作______批判谶纬说。
【答案】《论衡》查看答案
8.魏晋玄学家______对庄子的注解,影响了郭象的庄子注。
【答案】向秀查看答案
9.《物不迁论》作者是______。
【答案】僧肇查看答案
10.“一念三千”是佛教______宗思想。
【答案】天台查看答案
11.《华严金狮子章》是______著作。
【答案】法藏查看答案
12.程颢哲学文献《定性书》和______,后者影响深远却未被《近思录》收录。
【答案】《识仁篇》查看答案

13.程颐在与其弟子杨时讨论张载《西铭》的书信中提出了著名的命题______。
【答案】民胞物与查看答案
14.《太极图说》篇首______被朱熹解释成“无形而有理”。
【答案】“无极而太极”查看答案
15.张载______与“德性所知”的区分影响了宋明理学。
【答案】“太虚即气”查看答案
16.《明儒学案》中《师说》概括明代思想家______的思想学宗旨为“自然而要归于自得”。
【答案】陈献章查看答案
17.方以智区分了“质测”与______,并讨论了二者关系。
【答案】“通几”查看答案
18.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和______震动思想界。
【答案】《孔子改制考》查看答案
19.
20.有关知行观,孙中山提出______说。
【答案】知难行易查看答案
二、名词解释(9选8)
1.忠恕(孔子)
答:“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孔子讲内在的“直”德,就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对巧言令色,虚伪佞媚。“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内心真诚的直德的不容已的发挥。“恕”讲的则是待人接物,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者综合起来叫忠恕之道
2.为道日损
答:老子认为,获得知识靠积累,要用加法或乘法,一步步肯定;而体验或把握“道”则要用减法或除法,一步步否定。在他和他的后学看来,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之物与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著、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3.法,术,势
答:韩非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中。“法”是臣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术”是君主所掌握的驾驭群臣百官的秘术、权术。“势”指君主所处之势位,或君主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4.天人感应(董仲舒)
答:天人感应是指人是效仿天的形象而产生的,人是天的副本,而天是人的“曾祖父”。因此,人与天是同类的。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所以,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即“天人感应”。
5.独化
答:“独化”出自郭象。“独化”,就是“无待”之化,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独立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因而万物彼此间相互独立,没有关联,自给自足。每一个个体因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彼此在价值上都是相同的。
6.气质之性
答:由张载提出。气质之性指每个人生成之后,由于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说“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气质之性对外物有所追求,张载又称为“攻取之性”。他说:“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它是人性中恶的来源。
7.格物致知(程颐)
答:程颐训“格”为“穷”,训“物”为“理”,“格物”即“穷理”,“穷其理”即能致其知,因“致”既有“尽”之义又有推致之义,故“致知”是“格物”的深化。依程颐之见,作为人之学起点与基础的格物致知,其不仅使人“近道”“收其心”。而且还能达到“治天下国家”的目的。程颐所谓的“格物致知”并非指研究和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指理学中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8.察分理(戴震)
答:理有二重涵义,指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易之则”;也指对这种不易之则的把握。戴震认为“理”虽然存在于万物自身,但必须通过人对客观之理则的准确把握,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固有之性质的把握,他强调“理”与“则”的客观性以防止人们从主观的角度去理解“理”。戴震认为人永远与天地相通,人通过感官可以认识“理”,而要达到精微的认识则必须运用神明。在“察分理”的过程中,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9.质力相推
答: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质指物质,力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严复认为,宇宙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质点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质力相推”的宇宙演化形式就是“翕”“辟”二道。“翕以聚质”指质点由于相互间的吸力而凝聚成物体,“辟以散力”则指质点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光、声、动等各种能量。
三、论述题
1.试述易传思想及其当代性意义。
答:(1)易传思想
①《易》的爻卦之变也就是模拟天地造化的,显现出来的是象,有形体的是器。《周易》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效法自然,制裁象、器并加以利用。
②《易传》的自然生化之“道”是没有形质、不露形迹、变化莫测的,也不具有目的性,而由“道”生化出来的东西是实有其形质的器物。
③《易》取象于天地人事,用来顺应天地自然、事物本性的原理。由此确立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一阴一阳的相对相关是宇宙变化的自然法则;一柔一刚的相对相关是地上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一仁一义的相对相关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
④世界上只有永恒变易是不可改变的客观法则(“不易”);宇宙、社会、人生的普遍之“道”是生生不已的发展变化,创造趋新,变动不居,“感而遂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易”);这个法则并不复杂(“简易”)。
⑤《周易》就是把天地自然、社会人事之中的这种生生不息、动态整合的原理提炼、概括出来,又运用于天、地、人等三大系统之中的。
(2)当代意义
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告诉人们要把握当下,改革开放,以积极的姿态去面临变化着的事物,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②《易传》的时间观肯定了时间的恒久性、多变性和客观性。提出“与时偕行”的重要思想,要求人们的行动要把握时机,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2.论述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答:(1)依阳明之见,心即理,无须求理于外,孝忠信仁之理实际上是人在道德实践中将心之理赋与行为和事物的。
(2)在王守仁看来,仁孝忠信之理乃“心之条理”,是“吾之一心”在发用流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自然的条理亦即道德准则与秩序,故此仁孝忠信之理乃本于“吾之一心”,而非存在于父母君友民身上。
(3)他所谓的“物”是与“心即理”之“心”相关联着的“物”,“物”之“理”也是随此“心”之所发赋与“物”的。
(4)故他所谓的“物”即意义结构、实践行为中的“事”,而“物”之“理”实际上也只是指“善”之“理”,亦即道德原理与道德法则,而非指客观知识性的理。
(5)正因为王守仁视“物”为“事”,视“心即理”之“心”为“物”之“理”的本原根据,故他也就认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3.论述王夫之的理气、道器观。
答:(1)理气观
①气是理的依凭与条件,气运动和变化才产生理,理之实现亦需要气的力量、动能;理是气的所以然或所当然,是整体的或部分的道理,是气的属性、关系与气之运动变化的秩序、条理、律则。
②理具有今天人们所说的理想性、合理性与规律性的意思。因此,理以气为根据,理就在气之中,不在气之外。不仅理是气之理,同时,气是理之气,遵循理可以成就其气。在这个意义上,理与气互为其体。
③王夫之不仅是气本论者,而且是理气不离不杂论者。王夫之的理气合一,则是合在气上。也就是说,王夫之是以气来统摄理的。
④在他看来,气之外并没有虚托孤立的理,理不在事物及其运动之外;如果理具而气不至,能动的力量不足,则再好的理也不能变成现实。
⑤理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拘守执定的物事,气或事物处在永恒的变动中,理也就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了解、把握理,也非常重要,例如在社会、历史的变化中,可以以理成势,当然也可以以势成理。历史发展过程即理与势辩证统合的过程。
(2)道器观
①“道”是指气之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道路、过程或律则,“器”则是指的气在流行中的凝结,即事物或现象之“个别”。
②在“道”与“器”的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了“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观点。王夫之的思想模式是“两端而归于一致”。
③就存在论而言,“天下惟器”即肯定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个体性及其价值。
④就哲学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性的关系而言,“道者器之道”即肯定道与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器为核心的统一。“无其器则无其道”,即是说,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形而下的现象与事物是本源、是前提,有此才有此中的道理、律则,后者即形而上的道是对前者的抽象,后者随着前者的变化而变化。这与宋明理学的侧重面迥然有别。
⑤就真理观、知识论与道德论而言,强调“尽器”“据德”“治器”的工夫,即肯定真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充分认真地研究个案,认识个别、特殊、具体,是认识普遍并按内在法则创立、改造、治理事业的基础,具体的道德实践比道德理论更为重要。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980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8 00:49 , Processed in 0.09579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