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大学06年文学理论与写作(写作部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hangjunfeng032 发表于 07-8-11 09:0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南大学2006年文学理论与写作(写作部分)

三.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并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基础,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围绕材料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论析条理清楚,结构完整。(3)字数1000字以上。
     《诗经》中的《关雎》,在一般读者看 来,不过是一首男女思恋的情歌,但在封建道统的经学家那儿,却被认为是对“后  妃之德”的赞美。      唐人韦应物的《滁洲西涧》诗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 无人舟自横。”本意不过是抒发对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看不出例外有什么寄托,元人赵章泉却从社会道德观念出发,不顾全诗的整体结构,认为前两句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谋害亲夫,嫉妒淫荡,在作者笔下,无疑是一个应遭千人唾万人弃的孽障,但在我国现代名作家孟超的心目中,潘金莲却是一个不甘忍受封建束缚.勇于追求自由,值得同情的千古悲剧人物。诸如此类文本意义与形象的变异,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迦达默尔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永远不会由作者的意图穷尽。当文学作品从一种文化或历史背景转到另一种时,人们就会从作品中采撷出新的意义,而这新的意义可能从未被原作者料到,也未被作者同时代的读者料到。迦达默尔指出,这种不稳定性恰恰是作品特征的组成部分。一切解释都由情境决定,受历史文化的相对标准的影响和抑制,因此文学文本不可能只有一种意义或一种解释。这种观点不禁使人质疑,对于文学文本“客观的”理解是否还有可能?


      大家给帮忙构思一下,看如何展开论述,谢谢了!
沙发
土豆2007 发表于 07-8-11 20:47: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加亮
密切关注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26 03:09 , Processed in 0.08497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