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永乐经典线代12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xihaha1234 发表于 06-1-2 15:5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是2012考研者 于 2012-8-31 13:52 编辑

55555555555555
沙发
 楼主| xixihaha1234 发表于 06-1-2 15:54:24 | 只看该作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
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创立了唯物史观
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A.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
C.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6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7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
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
二、选择题Ⅱ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
A.它的批判精神B.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C.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D.它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9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表现在()
A.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B.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C.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在于()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相结合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
D.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C.创立了唯物史观
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分析题
12试论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阶级性。
1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5.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
【解析】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变革。A项:历史上曾经多次有哲学家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C项不准确;干扰最大的是D项,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可以只在自然界中实现)并不一定能够创立唯物史观,但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则一定实现了它们二者的统一。
【拓展】做该题时,考生首先最应该想到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恩格斯写的那篇对马克思的悼文,其中提到:发现剩余价值与创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这也是广大考生熟悉的。
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
【解析】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直观的形式、人的受动性出发,而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能动与受动辩证统一的实践中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这个根本,就可以轻易排除A、C两个选项;而对于B项,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也可能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要注意B、C两项的区别。
3.【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与根本要求。
【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4.【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
【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他观点都是其一般特点。
5.【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所受的直接影响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等的德国古典哲学。
【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直接来源。
6.【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解析】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它本身不是具体科学,但是可以指导它;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需要具体科学为它提供论证和材料来源,它们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7.【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解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够掌握全部人类社会的知识,毕竟还有社会学、历史学等,但是可以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所以排除A、C两项;D项则过于牵强。
【拓展】做此题时,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等考虑。
二、选择题Ⅱ
8.【答案】AD  
【考点】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理解。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革命性在于其批判性和“否定性”。
B、C两项虽然似乎与革命性相联系,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具有革命性的体现。这两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具有革命性的一个表现。
【拓展】应该在哲学的层面上理解和作答,本题是就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哲学部分而提问。
9.【答案】ACD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科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解析】ACD三项比较明显就可以看出来是正确选项。
B项:现代科技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否定”、扬弃。
【拓展】考生应该在现行参考教材的基础上作答,而不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10.【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解析】A、B、D三项比较好理解;C项:比如毛泽东通过个人伟大的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进行中国化。
11.【答案】BC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解析】B、C、D三项比较容易选出;A项也较容易排除: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批判性是其本质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所以,它是最反对将思想体系绝对化做法的。
三、分析题
12【答案要点】
(1)15世纪以前,在欧洲,哲学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成了“知识的总汇”,因而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分〕(2)15世纪以后,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哲学作为“知识的总汇”已不可能,这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2分〕
(3)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2分〕哲学对整个世界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概括,以具体科学提供的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为基础。〔1分〕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2分〕
13【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分〕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却不是指它的阶级性。〔1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2分〕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3分〕
14【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1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2分〕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1分〕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1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
   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是分不开的。科学本身就是重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1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要求遵循客观规律。这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结合和统一。〔1分〕
15【答案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中研究出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指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偏见,勇于革新和创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分〕三者都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2分〕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1它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1分〕2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类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分〕3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以及创造性本质。〔1分〕④它是创立、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分〕⑤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自觉执行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的思想基础。〔1分〕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板凳
 楼主| xixihaha1234 发表于 06-1-2 15:54:58 | 只看该作者
一、选择题Ⅰ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是()
A.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B.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
C.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D.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主义
二、分析题
2怎样理解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了解。
【解析】实证主义是一个声称以实证科学为哲学基础的哲学流派,也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最早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一种;存在主义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弗洛伊德主义:是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从而由精神分析学变成的一种哲学学说。学术界普遍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哲学思潮。分析哲学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种运动,分析哲学家们共用相近的方法——语言和逻辑分析,以切入各种哲学议题——传统的、新兴的、缘于分析方法所产生的新问题。
【拓展】考生需要在平时学习哲学原理、基础和哲学史的同时,也注意一下哲学的前沿性问题。
二、分析题
2【答案要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分〕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1分〕又立足于当代中国变化中的实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地位的深刻变化。〔1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规律和社会主义规律的揭示。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2分〕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于,它是对执政党规律的揭示,它解决了已经取得政权的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一个党的重要问题。〔2分〕
(5)归根结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和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对执政党规律、社会主义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揭示,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我们社会主义的命运和我们的党的命运。〔2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特别提示 1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的命题数量之比:13∶7∶2∶0
2常考核心知识点及命题规律、趋势:多为选择题,结合当代高科技或最新的认识成果,常考关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等老生常谈的知识点。另外,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3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选择题Ⅰ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揭示意识起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二、选择题Ⅱ
1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的运动B.动物的本能活动
C.人的感性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
1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B.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
1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7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A.形式B.主体C.承担者D.基础
1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A.它是理解运动的前提B.通过静止可以衡量运动

  C.它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D.它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19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存在方式C.内在结构D.外在形式
2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三、分析题
22试分析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并由此分析静止这一概念。
23“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惟一特性。
【拓展】要注意题干问的是惟一特性,主要依据的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存在形式。
【解析】题干问的“物质”是一哲学的概念,物质的存在形式就是时空,其他选项是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方式。
【拓展】要仔细理解题干的问题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会并注意在哲学的语言与背景下思考、作答,结合选项进行鉴别、排除。
3.【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各派别对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解析】唯心主义将意识等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唯物主义则坚持按照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的形式、运动,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相对主义将运动绝对化。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不能死抠某一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观点,而应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不可知论与相对主义各自的总体上把握它们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4.【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各派别对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解析】形而上学将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有运动的物质。A、B、C三项则没有对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定论。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同上题。
5.【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解析】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是将运动与物质、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本身相互脱离,而对时空的客观性、无限性与可变性都没有否认,可见D正确。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形而上学的本质。
6.【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物质概念的定义及其定义的方法。
【解析】列宁对物质的哲学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在意识观念中标示为“客观实在”)来定义的。其他选项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深刻把握列宁定义的物质内涵,这样才能相应地对他定义的方法与角度有准确的把握。
7.【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关系。
【解析】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的概念也自然具有这种关系。而哲学与自然科学里的概念都具有其他三项所叙述的关系,所以不选。
8.【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静止对于运动的意义。
【解析】B项很好理解。A项正确说法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没有C项的说法;D项正确说法是: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拓展】本题的选项都具有一定迷惑性,关键是要对物质、运动、静止等这些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有扎实的掌握,这样才不会张冠李戴。本题可用排除法。
9.【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本题“坐地”是静止,然而“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就是虽然坐着没动,却一天行了八万里,遥看了一千河,显然这是物质的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其他选项似乎都具有很大迷惑性,但是对诗句本身有了准确的理解,答案也就显而易见地出现了。
10.【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运动主体的把握。
【解析】诗中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而慧能则说是心(即精神)在动,显然D对。
【拓展】本题考查运动的主体,其他选项都不是考查的角度,做此题时考生需要细致区分各个选项,不要一眼看中哪个选项就选哪个。
11.【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反映特性。
【解析】客观世界一切物质都有反映特性,包括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前者如“空谷回音”,后者如动物的趋利避害,植物的向阳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就加更不用说了,所以A对。
【拓展】做此题关键要仔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划分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和依据。
二、选择题Ⅱ
12.【答案】ABCD  
【考点】本题是对物质范畴的确认。
【解析】物质就是指能够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把握“客观实在”这一根本特性,将选项对照可知,四个选项都符合这个根本特性。
【拓展】要抓住物质哲学范畴的根本含义。
13.【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把握。
【解析】A、D两项:“气”在这里即“物质”,“形”、“光”、“声”表示物质的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显然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B、C两项也对。
【拓展】考生应对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形神、理气与心物等基本思想有所掌握,在此知识背景下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辨别具体哲学家的思想(就算古文功底不好也可以有效地获得解答)。
14.【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对社会物质性的理解。
【解析】A项:自然历史过程即表明是一种客观实在的过程;B项:生产方式即物质实践方式;C项: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矛盾;D项更是明显具有物质性。
15.【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王阳明心物思想的理解。
  【解析】B项比较好理解。王阳明把感觉等同于客观实体的存在,感觉与客观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同一并不表示等同,而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故C不选;D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拓展】考生要注意辨析同一与等同的不同哲学含义。
16.【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含义。
【解析】ABC三项比较好理解;D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也归于物质范畴,创造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
【拓展】考生不应只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限定在列宁的那一句话定义上,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包括后来对物质的叙述上来把握。
17.【答案】BCD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对运动的关系。
【解析】A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8.【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相对静止的意义。
【解析】A项: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C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条件,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从而也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19.【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对物质的关系。
【解析】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D两项不属于运动对物质的关系。
【拓展】从运动的绝对性方面去把握运动对物质的关系。
20.【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认识。
【解析】A项:动与静“皆本物理之固然”;B项:“静者静动,非不动也”;C项:“动、静皆动也”;D项:“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21.【答案】C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意识本质论述的理解。
【解析】C项:“移入人脑”指的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D项:“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即表明意识同物质有同一性。
三、分析题
22【答案要点】
(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2分〕也就是说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1分〕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3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2分〕
(2)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1分〕
23【答案要点】
(1)这是恩格斯关于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关系的科学论断。〔1分〕
(2)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式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分〕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是具体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2分〕这种客观实在性,是在人们头脑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是物质的惟一特性。〔1分〕同时,哲学上的一般物质,又不能单独存在,这只能存在于各种具体事物之中,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存在特殊之中,共性与个性相联系而存在。〔2分〕
(3)此命题科学地阐述和规定了世界本原物质范畴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世界真正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分〕
24【答案要点】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分〕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1分〕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1分〕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1分〕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1分〕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1分〕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1分〕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1分〕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1分〕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地板
 楼主| xixihaha1234 发表于 06-1-2 15:56:48 | 只看该作者
一、选择题Ⅰ
1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语言的形成B.世界的物质本原
C.社会性的劳动活动 D.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多样性的统一B.意识与物质的统一
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5否认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看做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实践活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先知先觉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二、选择题Ⅱ
8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B.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C.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D.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10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本质区别在于()
A.有无社会性B.运动形式C.有无创造性D.有无主体性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2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B.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C.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D.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三、分析题
14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6论述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关系。
17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8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也是物质”,而列宁也说过,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产生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人们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意识、语言,并认识世界的,A、D两项排除;B项说不通。
【拓展】要注意本题C选项中的社会性劳动活动是一个大概念,相当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多样性的物质,A、B两项没有说明统一于何者;C项明显错误。
3.【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本质。
【解析】语言就是意识的物质外化,是意识的载体,属于物质范畴,是意识的物质形式而非客观内容,也不能说它是人的主观意识。
4.【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
【拓展】题干中的“心”指的是人的意识,“使”表示能动。抓住这个关键字就可以了。
5.【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庸俗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认识。
【解析】混淆物质和意识的严格界限,取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拓展】对于各哲学学派的一些主要观点,考生务必要注意。
6.【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人工智能对于意识论的意义。
【解析】社会实践、意识活动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但是它也可以转化成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只是人们意识活动的低级物质化而已,并没有否定意识本身的能动性,相反,它是人们试图将意识活动的规律外在地呈现出来,是人们在意识活动中主体性的反映。
【拓展】只要抓住人工智能的本质就可以顺利解答该题了。
7.【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活动在改变人与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解析】实践活动是人与世界双向互动的基础,而其他选项都是实践活动中的附属项,对于实践活动的理解,一定要记住从辩证的角度把握,它使相互对立的主客体、人与自然同时得到了改变,又实现了统一。
二、选择题Ⅱ
8.【答案】ABD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解析】A项: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而言,物质的第一性的,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与物质的对立的绝对的;B、D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说,意识本身也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性的实践成果;C项说法是错误的。
9.【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
【解析】意识的主观性即人为性,即意识由于认识的主体而具备的一些特性。
10.【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本质区别。
【解析】A、C、D三项比较好理解;B项:意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而人工智能即人类生产工具的功能,其运动形式本质上是一种机器即机械运动形式。
11.【答案】BCD  
【考点】本题考查唯心主义鬼神观念的根源。
【解析】A项与B、C、D三项是互相排斥的,承认A项就意味着否定B、C、D三项。A项可以从这句话的语气得到排除:这段话的前一句是说鬼神观念本来可以“天马行空”地自主构思,头脑中主观自生出来,但结果却只是依照现实人的模样进行歪曲、改造而已;后一句话就表明了B、C、D三项的意思。
【拓展】对某一思想家、哲学家的话语,应在总体上把握,最好能够在其生活和思想的整个背景中把握。
12.【答案】AC  
【考点】本题考查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解析】C项:题干表明,“深蓝”是广大电脑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这些电脑制作者的共同智慧击败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一个人的智慧而已。
13.【答案】CD  
【考点】本题考查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解析】C项: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等同的。A项: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反映存在;B项本身的说法是对的,但它不能解释题干,题干是强调观念精神不能代替物质,饼的画像只能给人精神上的享受,精神食粮不能充当物质食粮。
三、分析题
14【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分〕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于物质。因为,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3分〕
(3)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在:1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为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1分)2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认识主体间认识具有差异性,这些差别恰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特征;(1分)3意识的主观特征,尤其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超前的反映方面。〔1分〕
(4)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犯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两种错误: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而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1分〕
15【答案要点】
(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1分〕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分〕
(2)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3分〕
(3)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即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强化客观过程的变化,改变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并把对人没有直接意义的东西改造成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3分〕

16【答案要点】
(1)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或电脑,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2分〕
(2)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1分)人工智能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没有创造性;它只是执行社会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3分〕人类思维则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3分〕
因此,电脑将永远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17【答案要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1分〕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分〕
(2)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1分〕2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1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1分〕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1分〕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分〕
18.【答案要点】
(1)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看作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把意识直接当做一种物质。〔1分〕这种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变成了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关系的观点,实质上是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2分〕
(2)列宁则是从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角度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分〕
(3)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出发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绝对的。〔1分〕如果抹煞了其间的区别,唯物主义就不能划清与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界限。〔1分〕
但超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又是相对的。〔1分〕因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1分〕如果把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绝对化,唯物主义就不能划清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1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特别提示
1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的命题数量之比:10∶12∶4∶22常考核心知识点及命题规律、趋势: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节最重要,“对立统一”是每年必考的规律,是历年来出10分以上大题的考点。尤其要注意“矛盾同一性”(表现为“双赢”,考生可以结合今年连战北大访问时的演讲)是这几年喜欢出的考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度”、“系统联系”等知识点也基本上反复考查。另外,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难度较大,较难出题,但考生应该注意有出题的可能。3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联系与系统。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选择题Ⅰ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C.是否承认矛盾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
3.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是()
A.方生方死,方死方生B.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4.规律的特点是()
A.重复性和客观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必然性和偶然性
5.假象是()
A.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对事物的错误反映B.以否定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C.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D.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虚幻的反映
6“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机械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外因论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9.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10.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二、选择题Ⅱ
11.下列事物和现象属于系统的是()
A.一部汽车B.生命有机体C.城市交通D.人类社会
12.主观辩证法是指()
A.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辩证的思维
C.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D.唯心主义辩证法
13.增强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
14.系统的主要特征有()
A.整体性 B.结构性C.层次性D.封闭性
三、分析题
15.在现实生活中,今天的现实是由过去的可能发展而来,现在的可能也可以发展为明天的现实。
16.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7.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18.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就是要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19.试述如下论断包含的辩证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0.下面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材料: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词语”。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引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21.下面是老子哲学的一些材料:
材料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其上不,其下不昧”,“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不见其首,不见其后”。(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似万物之宗”。(第四十章,第四章)
材料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材料3老子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前后、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难易、长短、智愚、刚柔、胜败、利害、吉凶、贵贱、祸福、荣辱等一系列的矛盾概念。他说:“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四十章,第二章,第五十八章)
材料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
材料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二十二章,第三十六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说明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及其辩证法思想。
(2)依据材料2,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3)依据材料3,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4)依据材料4,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5)依据材料5,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22.运用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关系的原理,试述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一致。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5#
腾空飞陆 发表于 12-8-30 18:04:18 来自手机设备或APP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07:51 , Processed in 0.09049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