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复旦中国哲学的请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aitingforahero 发表于 09-5-13 11: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已经被录取的09复旦中哲考生,我对后来人有几点建议:
1,哲学是一门非常困难的学科,其关于宇宙社会人生方面的众多理论,是天才们艰苦的思考和生活的历练的结晶。所以,想要真正的理解,除了努力和才气外,还需要漫长的生活过程,需要让这些理论与你的生命真实地发生联系。因此,作为一名初学者,你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多的了解哲学家们在不同问题上各自见解,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做到这一点,对于考研,已经足够了。
2,对于是否读中哲原著的问题,我现在的看法是:读,但不要盲目地看。说实话,我考研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读哲学史和研究性论著上,因为这样容易总结观点。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对于原著的基本了解是必要的。所谓基本,具体指,大体内容,重要观点,关键语句。有人可能说,这三点在哲学史中就可以获得,尤其是关键语句,复旦的那套古代哲学史中所引原文已经够用。我承认这一点。然而,仅仅通过哲学史了解原著,你所得到的都是经过多重处理的观点或材料,并且都是片段的,零散的。任何哲学史都不可能完全涵盖原著的全部内容。只有读过原著,才会有真切的感觉,才会发现经典与后来的论著之间的张力,才真正可能入门。当然, 这是比较高的要求。对于考研,我认为,读一遍四书就够了,但要带着目的去读。目的有三:一是把握大的框架,二是感受古人的思考行文风格,三是印证哲学史或论著中的观点。
3,复旦的哲学综合知识科目,考的就是中哲,西哲和马哲。这一点,知道临考前一个月我才知晓,差点措手不及。并且,今年的题型改为了材料题。这一点其实也无需过分紧张,材料所显示的理论观点都是很基础的,只要把握了观点联系材料论述就可以了。
4,推荐几本中哲方面的书,仅供参考:陈来,《宋明理学》,《有无止境》,《朱子哲学研究》;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转变》;王博《庄子哲学》;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姜广辉,《走出理学》;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5,好好学英语。


我写的很粗糙,亦很简略,未尽之处甚多。如有问题,发我邮箱:waitingforahero@163.com.
沙发
vanalva 发表于 09-5-13 17:11: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lz说的原著问题,比较可行的方式是精读一套原著的选集,毕竟时间有限。再者书海茫茫,不由此入个门径,想必无从下手,总不能说,吾辈一上来就读《朱子全书》吧……(ps:北大出的原著选读好生难买啊,至今都没见着,不知哪位知道哪有卖的?现在我有的是只用陈荣捷版和中华书局的七卷本。)
板凳
 楼主| waitingforahero 发表于 09-5-13 21:4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vanalva 的帖子

四书可以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可以分开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很好找到的。你说的陈荣捷的那本大概是从英文转译过来的《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吧,我也用了那本,还不错。任何一本,只要认真读一遍就够了,不要奢望太多。
地板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3 22:56:40 | 只看该作者
文史哲有若干相通的部分,我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吧。我觉得楼主的观点对于考研相当实用,我考试时也基本如此操作。这样做,确实有利于我们快速梳理线索,提炼观点。文史哲是讲究积累的学科,以我们的水平,单单看几部原典,说实话,很难不落前人窠臼,说得现实点,一般都是不及书中观点的。另外,阅读研究专著,也有利于我们掌握研究动态,了解前人成果,不至于闭门造车。
不过阅读原典是必要的,甚至是研究中最必要的一环。研究生阶段我不敢多说,不过我以为本科阶段至少精读一遍四书,能下苦工的话,选择十三经的其中之一精读下也是很好的(当然我这个是就文献学而言,具体的文史哲各方向原典阅读,可以自己类比)。
像二楼同学说的苦于没有门径,我想你可以学习下目录学知识,同时利用一些工具书来帮助你挑选阅读书目,如你可以翻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这样带提要的古籍目录来了解某些哲学古籍的内容及评价(当然它们在四部分类法中分属不同门类),或者类似于《史部要籍解题》一类的哲学典籍解题、叙录或导读——其实据我所知似乎是没有,不过你可以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相关词条。
5#
vanalva 发表于 09-5-15 09:50:06 | 只看该作者
先谢过楼上二位指教……
    《四书章句集注》是我最早读的一部原著了,现在已经读了几遍了,尤其是看完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有无止境》和蔡仁厚的几本书,感觉是宋儒赋予了其解释学的新意义。
    而其《集注》这本书不仅考文史哲的必看,感觉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认真读一读,毕竟现在中国人最缺乏里面的“德性”二字,满世界都是告子之性。
    另外,感觉现在的现状是几乎没有一部像样的中国哲学史出来,相比较而言,lz推荐的劳思光的已然是上品了,不过也是步了他导言批判的罗素之后尘,全书成见太大。(当然国内诸如北大版简直不忍卒读),不过优点也很明显,就是逻辑体系清晰,将原本没什么体系的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化的表述。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学中国哲学要难于西方哲学,倒不是思想的本身有什么,而是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已然是只有“史”了,不知道五十年后再写一本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史,是一部中国传统天道性命的新演绎(诸如陈明、蒋庆所为),还是中国的“分析”哲学史、“唯物论”哲学史……
    就中国哲学学科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或许还有待我们这一辈人来面对吧……
(刚起床,一时想的比较凌乱,就在这个帖子借题发挥了,还望大家多多指教才是……)
6#
 楼主| waitingforahero 发表于 09-5-15 11:0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vanalva 的帖子

我以为读书要本着“见贤思齐,见不贤思自省”的精神。但是,你说的这些现象或问题,很明显,是真实存在的。
朱子诠释的四书,很明显,背后有一套理气论心性论的架构,然而朱子本人却说,他是在恢复圣人之本意,自己不敢增减一毫。我相信朱子对于前圣先贤的诚意,也承认朱子之于四书之文本有乖违之处,然而这其中的张力如何处理?西方诠释学是否就能解释其中堂奥?到底什么是本意?本意之于诠释,关系如何?诠释的意义到底何在?等等的这些问题是哲学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我说的这些问题希望对你读书有所启发。
至于你说的哲学史的写作问题。我想,应该先明确一些历史事实。作为中国哲学的奠基者,不论是胡适还是冯友兰,都是在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大趋势下,用来自西方的“哲学”这一学科概念来分类整理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学术体系。但是,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概念相比,“中国哲学”似乎非常尴尬。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一词,而在于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分类中,并没有一独立的系统与西方所谓哲学完全相当。所以,冯友兰之后的中国哲学研究者,大多一方面在理论上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另一方面实际上以中国义理之学为范围来研究中国哲学史。
你说的对,“中国哲学学科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或许还有待我们这一辈人来面对吧”,没有或许,我们必须面对。
7#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5 13:16:35 | 只看该作者
我接六楼的帖子继续交流下:
五、六楼提到朱熹注四书赋予其新意义,其实中国古代的经文注释者一直在赋予经文以新意义。他们有的是由于文本的不同(所据版本有异),有的是由于各时代思想不同而造成的注释不同,不独以宋儒为然。所以清代段玉裁在讨论校勘理论时提出有“底本之是非”与“立说之是非”。

以下是我的校勘学笔记:
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中提出:“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所谓“底本”,指注疏者所根据的经典原文;“立说”指注疏者解释经典原文的义理,而“校书”着重指的是校经。他认为校经的困难主要在于辨析注疏者所注疏的经文究竟是怎样的文字语句,阐发的是什么义理。即“以贾还贾,以孔还孔”,恢复各自注疏的本来面目,然后才能判断义理的是非。
段玉裁这一校勘原则的实质是要求把经文原稿和后人注疏的稿本分开,逐层分析注疏本的异文和歧解,以取得文字形式和知识内容一致符合经典义理的正字。因此,他十分强调“以贾还贾”的重要性。如果把他的实践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上看,便是必须从具体分析古籍的重叠构成入手,分层次的查考异文和歧解,以作者、原著时代的历史知识和文字形式为依据,以原著的思想和作者的本意为准绳,对异文正误和歧解是非作出判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正确校勘经文、理解经义的目的。否则就可能把注疏者的“底本”误作经文,歪曲原稿而“多诬古人”,或以注疏者的“立说”误作经文,曲解本义而“多误今人”。

这虽然是从校勘学上看问题,然而亦涉及到经书义理的讨论。段玉裁很明显的意识到了经文在各时代都有新的阐释,所以才要求从注疏上将它们逐层分开,否则便难以最大限度的恢复经书的本来面貌,而同样难以理解经书本意以及各时代注者的思想。
8#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5 13:26: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aitingforahero 于 2009-5-15 11:08 发表
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一词,而在于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分类中,并没有一独立的系统与西方所谓哲学完全相当。所以,冯友兰之后的中国哲学研究者,大多一方面在理论上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另一方面实际上以中国义理之学为范围来研究中国哲学史。

其实,说老实话我不太赞成将西方哲学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学术进行生硬比附。这里,我并没有看不起哲学的意思,而只是想说中国学术本自有系统,但当人们引进西方哲学对它进行研究和解释时,就不得不将它中间的某些能符合哲学范畴的思想、观点从本来自然完整的体系中抽绎出来做比附,结果反而显得零散。

以上也算是外行见解了,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9#
 楼主| waitingforahero 发表于 09-5-15 15:5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四废书房主人 的帖子

你说的这个问题,已经被中国哲学界的众多学者所关注,“反向格义”的讨论就是一例。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我上述,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为规范或标尺,实为历史之势造成,于理自然有所缺。但是,单纯地强调中国传统学术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以一种民族情感为动力研究古代思想,也未必高明。“中国哲学”的名称本身就蕴含着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故有人说,所谓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比较哲学,西方哲学甚至印度、非洲哲学都可以并且应该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的观念、方法和思想来源。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概念与理论框架已经深深渗入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这是一个谁也遏制不了的趋势,并且,有些西方哲学概念已经渗透到日常语言当中,因此,“人们引进西方哲学对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做法实际无法避免。而且,并非所有援入西方哲学概念框架或者方法的都是“生硬比附”,前此以往的中国哲学研究论著(基本都是援西入中的产物),不能说没有价值。依我的经验,中国传统思想的很多特色,正是在与西方和印度的比照中显现出来的。所以,关键在于引入的是否恰当,而不在于要不要引入。
10#
vanalva 发表于 09-5-18 12:28:06 | 只看该作者
几天没上网了,正在和英语苦战呢,没办法啊……先感叹一下……
    “四废书房主人”兄所言的中西哲比附问题,确实是一大难题。不过在西方文明几成现代文明的代言词的角度上,中学的话语权的缺失无疑是无法挽回的。关于“中国哲学”本身的问题,以前我买过一本方朝晖的《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非常系统的论证了这个命题,当然他对于这半个世纪中国哲学的努力基本是否定的。中国传统的哲学(儒家传统)已然是无可挽回的逝去了。如果将视野放到现代新儒家上,将很清楚的暴露出儒学的异化,某种意义上,现代新儒家(熊、牟一系)对传统儒学最大的背离就是将儒学哲学化了,完全漠视了外王的努力(这样就不难理解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将荀子、董仲舒贬低的如此不堪。而现在的大陆新儒家,所谓的蒋庆、陈明,虽然理论水平难以企及他们,不过却比港台新儒家更“儒家化”)。当然这是从客观成果上看,从主观上看,无论是牟宗三还是唐君毅都是我最敬仰的学者,不过他们努力的成果依然是值得惋惜的……或许现在中国哲学仍然是在寻找的过程吧……(ps:陈来有一本《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不过说中国哲学只是比较哲学,就显然是将蒋庆、董仲舒排除在外了。中国“哲学”如果仍然保留了什么与西方哲学不一样的特点的话,我想应该是使命感。至于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寻找自己的合法性,和现代社会中的可能性罢。
    这是现代新儒家一方面,至于大陆的这五十年的哲学发展,我想只有一个成果,那就是将所有的哲学家改造成了哲学工作者(或者哲学史家)
    对于“waitingforahero”兄所说的“我相信朱子对于前圣先贤的诚意”,让我想起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也是持有这个观点,“理气”二字在《集注》中虽是水银泻地一般无孔不入,然而朱子本意还是承继道统,对待原始文本还是及其严肃的。就其初衷而言“仍然坚信他们的观点只会使这些文本获得更清晰、更纯粹的理解”(这是史华兹在其《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说的,大意如此罢了。)
    唉,这几天背单词中,上来胡侃调节一下,还要多多向二位求教才是啊。
    Ps:“四废书房主人”兄说的“考上了就能安心多读几年读书了”实在是正合我意啊,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6 17:39 , Processed in 0.19872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