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年四川大学科技工作总结 (用数据说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ylihua2008 发表于 09-8-24 01: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考川大的都认真读读,也给自己打打气.以“某研究生真实生活”这种文章来诋毁川大的,也来看看。


弘扬科学精神 加大创新力度 推动学校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在2008年四川大学科技工作总结暨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校长  谢和平 院士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四川大学2008年度科技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本次会议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一,对2008年学校的科技工作进行总结;第二,向大家征求《四川大学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讨论稿)》的意见并进行相关工作的部署;第三,对学校实施项目制科研助理和项目制博士后工作助理进行动员并对具体事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邀请了各个学院的党政一把手、分管科研的副院长、科研秘书来参会,还特地邀请了承担有国家项目的专家、教授来参会。
      下面我主要讲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2008年学校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二是科技工作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是对《四川大学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简要说明;四是对项目岗位工作助理制的简要说明;五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
      一、2008年科技工作总结
      2008年,是我校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共同经历了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等。学校自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了重大损失,部分师生员工受伤,房屋损坏231栋,仪器设备、基础设施、文物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总损失约8亿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鉴于我校损失较大,国家给予了高度支持,拨付了一定的资金用于我校的灾后重建,该资金将专项用于受损建筑物的恢复重建、受损仪器设备的修复恢复。在积极做好自身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学校还主动利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智力优势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优势,全面、全力、全程参与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工作。总的来说,一年来,学校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改革开放,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科研上,学校在2008年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一是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取得重大突破。
      2008年我校的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个亿,达到了10.2亿元。近年来,我校科研经费总量逐年攀升,2002年是2.9亿元,2003年是4亿元,2004年是5.5亿元,2005年是7.01亿元,2006年是7.5亿元,2007年达到8.6亿元,2008年达到了10.2亿元,增长幅度相当大。尤其是去年科研经费突破了两位数,这是一个质的飞跃。2008年,学校有些学院的进展非常快,如华西医院去年的科研经费达到1.6亿元,较2007年增加了3000万元。学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学院达到了19个,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科研项目方面,获准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各类项目257项,总经费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4亿元,列全国高校第8位,为我校历史最好成绩。2008年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委向全国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一共提供了63个亿的经费,而我校就占到了六十三分之一还多一点。学校还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经费1000万元;获准科技部各类项目总经费3.04亿元;获准军工项目79项,总经费1769.38万元;新签横向项目合同1233项,总经费4.79亿元,比2007年增长86.38%。
      二是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
      新增院士1人,杰出教授2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获准数为学校历年最多,并列全国高校第4位。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准建设,2个教育部B类国防重点实验室建设获得批准,即先进特种材料及制备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获准建设。
      三是科研成果取得重要进展。
      获得了各类科技奖励54项,其中作为合作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授权225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2007年度学校SCI收录总数1385篇,居全国高校第8位。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对于高校的排名十分重要。2003年我校SCI收录的论文是435篇,在全国高校排在第12位,当时我们提出与川大地位相当的应该要超过800篇,在那个时候只要能超过1000篇就能在全国高校排到前5位。2007年我校SCI收录的论文数超过了1000篇,达到1066篇,但是仍然只排到第12位,而在2008年我们达到1385篇,就排到了第8位;EI收录论文1093篇,居全国高校第15位,较上年度上升5位。MEDLINE收录论文1123篇,居全国高校第4位。发表国内论文数4963篇,居全国高校第5位。此外,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7年度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中,学校入选4篇,其中3篇入选“2007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1篇论文入选“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      2008年,学校的各个学院、各个学科以及各位专家、各位老师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为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再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各个学院、各个学科、各位教授、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科技工作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一是国家实施重大战略的机遇。
      十七大之后,国家对科技和教育更加重视。在经历了地震和面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形势和国家需求都进一步凸显出了人才之重要、科技之重要、教育之重要,所以党和国家、各级地方政府都把教育和科技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更加高度重视。当然,如果全社会都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相信我们国家就能够真正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与此同时,国家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其核心指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专利数要排在世界前5位,科技投入要占到GDP的2%以上。这就需要我们大学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要能够参与国家重大计划。当前,国家出台了16个重大计划,每个计划都有成百个亿的投入。另外,国家基金委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2006年以前投入不到30个亿,2007年不到50个亿,2008年达到60个亿,2009年将有70个亿,可见国家对科技、对重大项目的投入是越来越大,而其中科技部、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宣传部的投入都在呈相应的增长趋势。此外,据统计,2008年我国科技占GDP的投入已经达到了2%,那么到2020年,该指标就要达到3%以上。全国每年都有1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科技战略项目,这些项目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如原始创新在国家基金委,重大技术突破在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计划在科技部,重大技术创新体系在大型企业,大家就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去向不同的部门申请,去积极地争取。再比如说,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都有1000万元的固定投入,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一旦看准方向,就要主动介入。
      二是国家和地方实施重大人才计划的机遇。
      2008年中央制定出台了专门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千人计划”。“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为了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一定的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可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引进人才,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对经费使用、人员聘任等作出决定;可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评选;可作为各类政府奖励候选人。为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对于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专门提供了一系列特定的生活待遇,如:凡是列入国家项目的,除科研经费外,国家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资助,同时四川省还给予相应的配套。如果我们能通过引进一批人,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学科的较快发展,这就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了。在第一批“千人计划”中,我们学校已有两位入选,分别是华西医院的康裕建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的肖智雄教授,他们的成就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到校以后,就将在我校建实验室和大平台,组建团队,必将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所以说,人才很重要,高端人才更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刚才李彦处长在做2008年科研工作总结的时候提到,学校电子信息学院的科研经费首次超过了2000万元,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引进了周寿桓院士,带动了整个团队的建设。所以,我作为校长特别有信心,我们学校在未来几年之内,一定会有几个方向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
      三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机遇。
      我们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稳定住金融系统,这一步已完成;第二步是十大行业振兴计划;第三步是结构调整。2009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振兴产业、拉动内需,就迫切需要有大项目。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会优先支持十大产业,只要有具体项目,就能够马上投入,迅速实现产业化。我们的科学家、各个学科就应该高度重视,积极介入。所以说,应对金融危机为我们的科学家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机遇,它促使我们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是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四川省将投入3万亿元用于灾后重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道路改造和桥梁改造等建设。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些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主动参与四川省的各项经济建设,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为灾后重建和区域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自身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校的大科学、大战略家还不够多,在重大项目、重大计划中成为领军人物的、有话语权的科学家还很少,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比如,我校现在仅有“973”首席科学项目家5项,而北京大学就有27项。
      二是我们能够真正走出去,在国际舞台、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高活跃度和影响的学者以及有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沿研究领域的科研方向还不是很多。所以我希望未来10年我们能够形成5—8个左右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三是真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科研优势分布不均,学科发展、教师发展不平衡。比如说,有的学院有1个多亿的科研经费,但有的只有几百万;有的教授有几个亿的科研经费,如游志胜教授已经累计有8个多亿的科研经费,有的教授却还没有科研经费。2008年我校正高承担科研项目的占全校正高人数比例仅为65.1%,副高承担科研项目的比例仅为32%,较2003年仅增长6.3%。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实现每个正教授都有科研经费,副教授80%以上有科研项目,那么我想我校的科研情况就又会有很大的改观了。
      三、关于《四川大学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就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再思考,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初步形成并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了指导我校未来5-10年改革发展的《四川大学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讨论稿)》,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六大行动计划”。今天发给大家的是“多学科交叉行动计划”和“科技重点跨越行动计划”。我们提出,川大未来5—10年里,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都应该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要真正达到与川大地位相当的水平,并提出了以六个“15”为主要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即院士总数达到15-20位、杰出教授10-15位,国家重点科研基地达到15-30个,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5亿元以上,新增Nature & Science等顶尖杂志论文15篇以上,新增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5篇以上,新增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5个以上,等等。这六个“15”并没有包含学校事业发展的全部指标,之所以凸显六个“15”,就是为了激励全校团结一致,统一认识,并为之努力奋斗。
      “六大行动计划”中,首先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我们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所以我们提出了“831”人才梯队构建工程,就是要建设一支由80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300名左右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高端人才构成的人才梯队,真正使我校成为具有多个“人才高峰”的“人才高地”。
      其次是多学科交叉行动计划。
      我们要重点培育、建设好20个已有一定重点学科基础的学科,为冲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基础,要重点建设好30个具有一定学科基础的学科,为实现一级博士授权点的授权做好准备。我们还要构建十大交叉学科群。四川大学的优势就在于多学科,文理工医学科门类齐全,而且实力都比较强。需要说明的是,十大交叉学科群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只要有内容、有项目、有实力、有学科交叉,就可以继续增加,学校就会给予投入和支持。在这十个交叉学科群中,前5个是面向未来10年到20年的。第一个是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学科群,涉及化学、 化工、材料、生命、环境等相关学科。该学科群以生命科学学院为主体,目前已获得2个亿的科研经费,并将投入6000万元在新校区建生物能源大楼。第二个是航空航天学科群,涉及制造、力学、数学、信息、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学科领域。我们地处四川省,这里是我们国家飞机制造、核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那么川大就应该结合地域优势与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建设航空航天学院。此外,在国家登月计划中,我校的一些科学家也已经有了一定研究成果。所以我们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就应该要有前瞻性的研究领域和成果,要在20到30年后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展方向上,有我们川大的声音、有我们川大科学家的成果。第三个是艺术与科学学科群。艺术给人想象力,科学给人创造力。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筹建艺术与科学大楼,要真正把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把艺术与科学的创造真正结合起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术与科学的创新,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的帅才。第四个是灾后重建学科群。我们正在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赛马会联合筹建灾后重建管理学院,以进行灾后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研究,培训出一批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紧缺人员,培养出具有应对自然灾害专业知识的灾害康复与重建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灾后重建和灾区美好家园建设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专门的技术支持、社区管理及相关服务。第五个是再生医学学科群。前面这五个学科交叉群是具有前瞻性的,后面的五个学科交叉学科群则是针对现有学科的,包括生物治疗和新药创制学科群、新型结构和功能分子材料学科群、资源环境学科群、人文科学学科群、社会科学学科群。
      第三是科技重点跨越行动计划。
      主要包含五大工程:优秀人才凝聚工程、科研基地培育工程、重大需求牵引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社会发展服务工程。
      “学科交叉行动计划”和“科技重点跨越行动计划”的讨论稿今天已经发到给位手中,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多提意见,并作为我们学习科实践科学发展观破难题、出成果的重要内容。
      四、关于项目岗位工作助理制
      过去,学校实行过“三助”,即助教、助研、助管,这主要是针对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设立的兼职岗位。在这次金融危机出现之后,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设立专职的助理岗位,我们认为这是一项十分重大改革。长期以来,我们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一直都很难提升,排位都比较靠后,就是因为国内高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教授既要上讲台,又要抓科研,精力难以保证,人数上也有限制;研究生以学习为主,其能力和在学校做科研的时间也有限,流动性大。这种现状,使得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受到阻碍,难以组织专门的、长期的、稳定的科研团队来承担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任务,或是开展长期稳定的学科前沿工作探索。而在国外,例如MIT、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是在学校正式聘任的教职系列之外,还采用科研项目资助和聘任专职研究人员,所以他们这两支队伍的科研成果十分多,也十分领先。
      这次国家大力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次十分重大的机遇,过去国家对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得很严,但是现在有了较大的松动,允许将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人头费、劳务费的支出。这就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机制改革、突破传统体制机制、建立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真正接轨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提供了重要契机。四川大学是全国做得非常早的单位,在今年1月份就出台了《四川大学项目制工作助理人员聘用及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并在5月5号再次下文做补充规定,对项目制科研助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知识产权、相关待遇和激励机制等做了具体的操作规定。岗位设置上,设立了见习研究助理、研究助理、高级研究助理等,明确规定在校期间算工龄等,并且有合同约束。所以,学校以后的工作人员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项目合同聘任制,项目做多少年,就聘任多少年,随时可以解聘、增聘,凡是做得优秀的、对学校有贡献的可以转入第二个层次,即学校合同聘任制人员。学校合同聘任制人员在聘任制期间又有重大成果的,可以在经过一定年限和考核后,进入第三个层次,即学校的终身制编制人员。我们希望通过3-5年的改革,真正构建起“两支队伍、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真正实现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制和人事体制的接轨。如果这只科研助理的队伍达到1000人,我们川大科研水平就能够接近中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水平;如果达到2000人,我们就应该可以说进入了中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行列;如果达到3000人,我们就能够达到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水平了。所以这项改革要从战略角度来看,从长远来看,要从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的高度来看。希望大家能够多组织人来做项目、做科研,这样才能更快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同时,在实施这一改革的第一阶段,学校会对经费实行1:1的配套,上限不超过1200元/人/月。我们相信,在有了学校的这个投入之后,大家就能够有更大的精力去拿更多、更大的项目,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产生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比如说游志胜老师之所以能够有8个多亿的科研经费,就是因为在他之下,有一个300多人的科研团队,是他们共同做出了十分突出的科研成果。所以,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并在会后积极向学院的其他老师传达,尽快使之启动、运作起来。各学院、各学科、各附属医院要讲政治、讲大局,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学校政策要求,切实抓好项目制教学助理、管理助理、医生助理、科研助理及项目制博士后的聘用工作,各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专家要树立战略眼光,把握长远利益,使用好项目制工作助理,建设好自身的科研团队。
      五、大学精神和科学精神
      大学最重要的、最宝贵的就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大家应该这样来理解大学的精神,那就是:大学最主要的职能是培养人,而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是知识,领悟到的才是智慧,需要传承的是爱心,最终肩负的是责任。所以,大家搞科研、作为科学家,就应该要有科学精神。当前,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发展,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浮躁、只追求个人最大利益等现象。但是,每个社会都应该有它的核心价值观,做人要有基本的道德标准,作为大学的老师,就更应该有较高的道德觉悟,就应该把学校印在自己的心里,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川大的教师,自己所有的行为都代表了学校的形象。社会可以浮躁,但是科学不能浮躁,科学家更加不能浮躁。所以我们在这里要倡导大学精神,倡导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努力探索,鼓励科学家组织自己的团队,带领自己的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追求真知、勇于创新。
      在此基础上,每位科学家都应该坚守作为科学家的道德底线,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学术上的严谨,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严守学术基本道德。在此次研究生院制定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我特地强调了三点:第一是研究生必须要以强烈的“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理念来参与学术活动;第二是一定要让我们川大的研究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学术道德,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一篇文章多少字与人家的文章雷同就叫抄袭,多少字相同就叫剽窃。引用是可以的,但必须要有标注,不能含糊。做人、做科学都一样,正如孔子晚年所说的一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可以随心所欲,但是也有个最基本的规则不能够逾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尺有所长,我们作为大学的老师和科学家,就应该向好的看齐,再引用孔子一句话就是“见贤者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说看见了好的人你就得向他看齐,看见了不好的人,就提醒自己不要像他那样。所以说大学精神更重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科学家最看重的应该就是自己的名誉和名节。
      我们川大有很多优秀的干部、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专家学者值得我们尊重。比如说游志胜老师就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师,他的手因为曾经患小儿麻痹症、脚因为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出了车祸而落下了残疾。但是即使是在身体很不方便的情况,20年来他还是始终坚持在计算机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将计算机技术较好地应用在了民航、雷达信息处理等领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所获得的2个军工项目每个都有2个亿左右的科研经费。现在我们国家的空军、海军、雷达系统、机场建设等都应用有他的研究成果了。他还成立了川大智胜公司,并于去年成功上市,为学校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学校的各项建设,在去年的校园整治工程中,他无偿捐资200万元用于校园门禁系统的建立;校庆的时候,他主动捐资成立了贫困生资助基金;公司上市以后,他主动把自己300万股份捐给了学校,这300万股按现在的市价相当于8000万元。我们川大还有很多象游老师这样默默无闻、潜心科研并且做出了巨大成就的教师和科学家,他们就是我们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们都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动铸就了川大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要在科学的道路上追求真知、勇于创新、严谨治学,培养好学生,带好自己的队伍。同时,要有宽广的胸怀。个人再好,如果没有团队、没有平台、没有环境,就很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要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尊重他人。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助手、自己的学生,同时更要关怀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我想一个科学家最大的梦想应该是在他百年之后,他的团队还依然存在,他的学科还有更长足的发展,这也应该就是他最大的成就感所在。
      所以说,科学家更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要真正做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我们真诚希望所有的干部、所有的老师都能够维护、弘扬川大的精神,并将川大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发扬光大,为四川大学建成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做出最大的贡献!(根据录音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2 19:42 , Processed in 0.08745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