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8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风扬 发表于 08-8-17 18: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章 收入分配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国民收入

   是与收入分配关系最密切的经济范畴,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 利息 利润 租金的总和。

   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有如下关系:

国民生产净值 = 国民生产总值 — 折旧

国民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 — 间接税

2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主要有3个:政府、企业和个人。与参与初次分配的3个主体相对应,整个国民收入也划分为3部分:

    ① 政府收入。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其主要来源有各种形式的税收和政府凭国有产权获得的收入。

    ② 企业收入。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成本,再减去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后和利润后的剩余部分。

    ③ 个人收入。指个人劳动或由于提供各种要素获得的收入减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剩余部分。

    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形成的上述三种原始收入构成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

3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它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实现的。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 公平与效率

   公平首先是指收入水平有道德的标准,即用收入购买的全部生活资料“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其次,公平含有对收入差距的判断。而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非重点)

答:

1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

  ① 二者都反映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都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主要指标。

  ② 二者都是以市场价格来计算的。

  ③ 二者经常相互替代。

  ④ 二者的联系是: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要素的收入净额。

2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原则计算的,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领土内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创造的增加值。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以国籍原则计算的,包括了本国居民在国外创造的增加值,但不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领土内创造的增加值。

  

三 试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原则、内容和意义。

答:

1 原则:初次分配优先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2 内容:即前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定义。

3 初次分配的意义:

  是社会总产品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外也作为再分配的出发点。

4 再分配的意义:

  ① 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② 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

  ③ 是发展基础产业部门 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要。

  ④ 是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

  ⑤ 是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和国家物质储备建立的保证。



四 如何解决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答:

1 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公平首先是指收入水平有道德的标准,即用收入购买的全部生活资料“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其次,公平含有对收入差距的判断。而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 市场运行机制决定了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矛盾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以相应的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了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必然导致收入差别。如果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

3 如何解决:

  总的原则是效率与公平兼顾,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①       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兼顾公平。首先,只有效率的提高才能为公平的增长提供物质基础,所以实现公平必须服从于提高效率;其次,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也要尽可能兼顾公平,让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②       要针对效率和公平在不同时期内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二者的关系。因为虽然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③       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此外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者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来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和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一般来说,如果某项政策的实施让大多数人都比较满意,则说明它比较公平,也具有效率。

总之,初次分配服从于效率目标,由市场调节;再次分配服从于公平目标,由政府调节。



第九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 政府代表国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② 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

2 资本全球化(重点!)

   ① 指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资本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一体化过程。

   ② 资本全球化包括资本的货币形态生产形态和商品形态的全球化。



二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哪些阶段?在各个阶段上有哪些特征?(有那么点可能考)

答: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2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征:

  ① 实现了资本在不同地区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使资本家可以通过高效率的经营来争夺市场。

  ② 实现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使资本家可以更有效的剥削工人,降低劳动成本。

  ③ 实现了商品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建立了统一的市场,使资本家可以更好的实现剩余价值。

  ④ 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都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发波动,并通过这种价格波动自发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资本主义经济更有效的运行。

3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书上没有,老师也没有提到,真要那么衰考到了就自己乱写点吧。)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① 政府代表国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② 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



三 现代资本主义具有哪些新特点?(很可能单考其中某一方面!)

答:

1 资本社会化:

  ① 从19世纪末开始,股份公司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股份制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⑴ 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

     ⑵ 职工股份制的实行和股权进一步分散化。

     ⑶ 股份经济国际化。

  ② 与单个资本相比,股份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本。股份公司的普遍化,使得以单个资本为基础的古典资本主义开始转化为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资本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

  ③ 概括起来,资本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⑴ 资本积累方式的社会化。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在社会范围内筹集资本,通过联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小额资本迅速集中起来发展为大资本,克服了单个资本主要依靠内部积聚的方式进行资本积累的局限性。

     ⑵ 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资本的所有权被分解为了股权与法人财产权二重形态。私人所有者对于企业的支配地位下降,而主要体现为了一种收益权。与股东的最终所有权相区别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地位日益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资本所有权的个人性质,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化性质。

     ⑶ 资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化。股份资本与单个资本相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生产社会化或集中化的要求,推动劳动过程中分工协作的发展和科技的发明和运用,使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⑷ 资本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在股份公司中,资本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了,资本的管理职能从资本的私人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普通的职业化经理人手中,资本的管理职能日益社会化。

④       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使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调整和发展。

2 国家参与的全面化:

  ① 二战后,国家干预成了被广泛接受的经济政策。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财政预算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并由此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②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规模越来越大。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使其有足够的财力对社会收入实行再分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③ 财政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公共部门的扩大,尤其是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3 资本国际化与资本全球化:

  ① 资本国际化和全球化成为了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特征:

     ⑴ 在新科技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日益向行业内部专业化发展。

     ⑵ 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巨大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

     ⑶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资本国际化的结果,也是促进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 在资本运动国际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使资本在全球的跨国流动更为便捷,因而形成了巨大的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民间资金的巨额和快速流动,使得汇率波动加剧,这不但影响各国中央银行管理汇率的能力,削弱各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若大量外资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就很容易出现泡沫经济。再加上各国经济彼此间互动关系已更为密切,一旦泡沫经济破灭,引起金融事件,很容易波及其他地区,甚至殃及全球金融市场。



第十章 资本主义的生产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劳动力商品

   ① 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卖的劳动力。

   ②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 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3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式:

   ① 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它表示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② 活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它表示在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无偿的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4 不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5 可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6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二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

货币转化为资本就是要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或者说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三 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方法?

答:

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其中提高劳动强度实际上等于变相延长了工作日。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除此之外,工作日的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重点!)

答: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因为:

1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表现在:

  ①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② 资本主义的流通是剩余价值创造的准备和实现过程。

③       资本主义的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

④       资本家的消费是享受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工人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劳动力,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3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表现在:

  ①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和市场规模,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加强剥削程度,从而深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平均利润

   ① 平均利润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② 平均利润是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率的乘积,它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2 生产价格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②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③ 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

      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④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 利润率

   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②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③ 利润率的公式为:
4 商业利润

   ① 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③ 商业利润的确立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

5 资本有机构成

   (并非不重要,但书上给的解释似乎过于简单,参照政治课本回答)

6 借贷利息

   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7 级差地租

   ① 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8 绝对地租

   ①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②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③ 绝对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 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

1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中的劳动能力,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同任何商品的出卖者一样,在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同时让渡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① 在劳动力的买卖中一般人只会注意等价原则,而对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则不太关心。

  ②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③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④ 资本家为了掩盖剥削关系,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⑤ 从工资的实际运动看,劳动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高,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三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重点!)

答:

1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2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四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商业利润的本质是重点!)

答:

1 商业利润:

  ① 商业利润是指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获得的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③ 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2 借贷利息:

  ① 借贷利息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 借贷利息的形成过程是:职能资本家把利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借贷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

3 地租:

  ① 绝对地租的本质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级差地租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② 不同地租的形成有所不同:

     ⑴ 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⑵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中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部分超额利润就形成了绝对地租。

     ⑶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超过工业部门的条件下,地租的形成会有所不同。它或者是来自对农业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或者是来自农产品市场的垄断价格。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企业制度

   ①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部工人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工人与企业家之间、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②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表现和实现形式。

2 虚拟企业

   ① 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经济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② 虚拟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型虚拟企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品牌型虚拟企业(如耐克)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如Wintel)。

3 利益相关者

   ① 利益相关者就是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②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力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③ 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决策时要考虑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二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老师说这题比较陈旧了,但我觉得还是随便看看好。)

答:

1 从生产力方面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企业技术组织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

2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 资本主义企业是以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② 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

  ③ 资本主义制度的分配规律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三 谈谈对“两权分离”的认识。

答:

“两权分离”即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控制力已经不存在了。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索取企业的剩余利润仍然是资本的本性。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所有权形成了对经营权的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就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选举权和投票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间接控制就是通过外部竞争性的经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约束和对经营绩效的评价。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私人所有权仍然是构成公司中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或约束的重要基础。



四 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 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即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和控制的多层级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结构。这是因为:

①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快速传递和共享,过去用于传递信息和命令的中间环节变得多余了。

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基于网络的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中层经理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已经被计算机网络所代替。

③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要求企业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改变。

2 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会降低组织效率,也就是降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 虚拟企业的出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创新周期的缩短和个性化的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做完。在这种形势下,将单个企业的优势以比较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比较松散、动态的跨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主要有网络型、品牌型和联盟型三种。



第十三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一 垄断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注意一下)

答:

1 垄断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电气化、石油加工、钢铁冶炼、自动装配流水线等一系列技术革命成果的涌现,形成了一些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对垄断的形成提出了客观要求。

2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垄断:

  因为少数垄断企业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对产量和价格进行控制以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正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巨大限制了资本在部门内和部门间的自由转移,压制了竞争,从而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二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表现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成为经常和一般的现象,国家的经济职能已经和市场机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和保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 战后的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 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形式?(不会考!)

答: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

  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 二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一样的,都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① 国有企业从表面看是国有的,但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整个垄断资本家阶层服务的。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的实质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私人垄断资本有利是十分明显的。



四 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重点!)

答: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有:

1 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

2 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3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惯性,在供求已经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而在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却可能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4 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5 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② 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

  ③ 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五 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重点!)

答: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1 财政政策:

  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2 货币政策:

  指由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 产业政策:

  即国家通过确定扶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政策。

4 收入政策:

  是指通过控制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收入政策的主要形式有:

  ① 工资——价格指导线。

  ② 实现工资——物价管制。

  ③ 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采取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六 国家干预具有什么作用?(重点!)

答:

国家干预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①       使再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的时间缩短,程度减轻。

②       有利于协调部门比例、改进地区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改善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和弱点。

③       可以集中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和新产业,促进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

④       利用巨额投资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⑤       可以建立和发展数额巨大的国有经济,弥补私人垄断资本的缺陷。

⑥       组织参与兴办一些投资达、风险大、利润无保障的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⑦       利用经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方向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① 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

  ② 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

  ③ 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

  ④ 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⑤ 世界各国在全人类共同关系的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强等。

2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①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自从资本主义来到世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随的。

  ②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战后的胜利国建立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国都在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逐渐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

  ③ 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在其后逐渐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具体来讲,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⑶ 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



二 经济全球化具有哪些表现?

答: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 生产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分工从传统的垂直型向水平型的过渡。

2 贸易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其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3 金融的全球化。表现在:

  ①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② 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

  ③ 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其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三 如何理解全球化的二重性?

答: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扩张。

1 从生产力发展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表现为国家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对生产社会化的推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 全球市场加速形成。

  ② 跨国公司高度发展。

  ③ 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飞跃,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流通已经被连接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空前强化,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卷入了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中。

2 从生产关系的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扩张成为全球性制度的一种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② 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

  ③ 经济全球化使贫富差别全球化。



四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有什么影响?

答:

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获得好处。

  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③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

  也就是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小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潜在机会,主要表现在:

  ①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吸引技术和资本,接手外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② 发展中国际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③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目前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政策协调的结果,大多数的国际规则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利,或者干脆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出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和服从的。此外,全球化还给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资本流动的冲击,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冲击,以及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等。

  

五 经济全球化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经济全球化的矛盾主要体现在:

1 数字鸿沟出现,新经济与旧经济脱节,世界经济呈现结构性失衡。

2 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

3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

5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

6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7 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六 经济全球化具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有:

1 金融业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① 证券市场对全球资源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 金融业的全球化正在导致财富在全球的重新分配。

  ③ 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多极化。

2 国际贸易将有力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

  ① 近50年来,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一倍多,这一趋势在21世纪将继续延续下去。

  ② 贸易和投资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国际分工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③ 国际贸易在21世纪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

3 跨国公司将持续推动企业的跨国兼并浪潮:

  ① 企业的跨国兼并是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规模经济的需要。

  ② 企业的跨国兼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壁垒,模糊了民族国家的经济界限。

4 国际互联网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① 国际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

  ② 国际互联网将不断提高金融、贸易和企业全球经营的效率和质量。

5 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生产要素中的一个独立成分:

  ① 如果一个国家能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国家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②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公民和让每一个公民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环境。

6 经济风险的全球化。

7 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政治影响:

  ①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界的不断深化将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使各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加,这样,必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②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领导人和政府的政策选择余地缩小,这必然有利于形成国际关系的民主与合作气氛。

④       经济全球化将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创造性毁灭

   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有的经济学家称作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2 再生产周期(重点!)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称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情况下,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二 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

1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因为相对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这是因为:

  ① 相对人口过剩可以调节和满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内资本对劳动力的不同需要。

  ② 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界限的需要之内。

2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①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

  ②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③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还会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三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答:

1 创造性毁灭的定义:

  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有的经济学家称作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2 产品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导致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规模波动。

  ① 产品创新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产品创新及新兴产品部门的建立,在质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使得劳动的质的差别不断扩大,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由此扩大了社会总劳动的规模和商品价值总量,为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增加开辟了新源泉。

  ② 产品创新对利润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只是暂时的。一方面,产品创新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一些旧的产品和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削弱,甚至遭淘汰,资本的价值贬值,从而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新产品在技术上垄断性的丧失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充分发展,由产品创新引起的超额利润会逐步消失,各部门之间的利润差别会逐步消除,从而导致了一般利润率的下降。



四 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重点!)

答: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 怎样理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老师说是重点!)

答: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要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多,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种种形式的武力进攻和和平渗透。这种态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2 内部落后经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就落后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旧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充满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依然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4 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



二 谈谈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理解。(重点!)

答:

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

1 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不断发展并最终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2 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要建立公有制,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3 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决定。

4 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 如何实行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答:

1 要体现效率优化、兼顾公平的原则。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2 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① 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及其客观调节机制,使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都置于同一规范和调节机制之下,受客观的市场分配规律的制约,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② 要建立、完善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价格机制,使价格真正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客观的指示器。

③ 要通过企业改革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

3 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具体措施有:

  ① 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② 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③       加强法制建设。

4 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要素市场

   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

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参见政治教材)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 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

  ② 是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的。

  ③ 发展的方向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5 13:11 , Processed in 0.08484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