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高校历史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it 发表于 06-3-31 20:5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历史学院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上述9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 历史研究法》一书,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是年,著名学者蒋廷黻博士来南开,任历史系教授,并担任系主任,在此工作了6年。蒋廷黻博士是历史系的奠基人。1924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的硕士刘崇鋐先生来校任历史系教授。193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硕士蔡维藩先生归国,也来南开历史系任教授。他们的相继到来,的确为历史系充实了师资力量,使历史系在教学和研究方 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年9月,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翌年4月,又徙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遂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历史系荟萃了三校著名的历史学家,有雷海宗、刘崇鋐、蔡维藩、姚从吾、郑天挺、向达、陈寅恪、钱穆、吴晗等人。他们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杨志玖、王玉哲、杨翼骧、丁则良、阎文儒 、漆侠、罗荣渠、丁名楠、李希泌等。这些后起之秀中的一些人,后来在南开历史系工作,为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重返天津。历史系立即重新组建教师队伍,杨志玖、黎国彬、杨生茂、王玉哲等先生接踵而至,在历史系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系在新时代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初,吴廷璆、谢国桢、辜燮高、来新夏、魏宏运等同志先后来系工作,进一步壮大了师资力量。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历史系主任郑天廷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先生等也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中叶,历史系除设置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教研室外,还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60年代上半叶,又相继建立了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至此,历史系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学术特色明显的历史学高教与科研的重镇。

  "文革"10年浩劫,使历史系的师资、教学与科研遭到严重破坏。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历史系焕发了勃勃生机。建制在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3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博物馆学6个教研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1979年,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成立,著名教授吴廷璆担任所长。1983年,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诞生,历史系教授杨翼骧先生兼任其所长,古籍所的科研人员,半数毕业于历史系。

  1981年和1986年,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4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3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每年拨款十万元给予资助。1996年,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获得空前有利的发展契机。1998年12月,历史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单位。翌年元月,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6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申报,获得教育部通过,教育部每年拨30万人民币,南开大学也相应地拨款30万元,支持该中心科研建设。同年12月,南开大学开始实行岗位聘任制,津贴按不同岗位分配,历史学院顺利推行此项岗位津贴,改善了教师的待遇和人才竟争机制。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各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师资队伍。全院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98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9人,讲师21人,博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5人。在这支教学科研队伍中,有享誉国内外的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吴廷璆、王玉哲、杨生茂、杨翼骧、来新夏、魏宏运等教授,有著名的政治思想史专家刘泽华教授,有著名社会史和明清史专家冯尔康教授,有闻名画坛的绘画史专家范曾教授,有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陈振江、李喜所教授,有著名世界古代史专家王敦书教授,著名日本史专家俞辛焞教授,有著名明史专家南炳文教授,有隋唐史专家张国刚教授,有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有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教授、王晓德教授,有拜占廷史专家陈志强教授,有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米庆余教授,还有中年有为的王先明教授、白新良教授、赵伯雄教授、杜家骥教授、常建华教授、乔治忠教授、许檀教授、李卓教授、韩铁教授、马世力教授等等,他们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 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每年招收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60余名,本科生70余名,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历史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弘扬优良传统,努力拚搏,已经取得并正在取得辉煌的成就。


史学理论研究室
乔治忠 姜胜利 孙卫国  
专门史教研室
刘泽华 张国刚 张分田 张荣明 李冬君 胡宝华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冯尔康 李治安 常建华 孙立群 刘敏 王晓欣 闫爱民 王利华 许檀 余新忠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李喜所 王先明 张思 侯杰 元青 江沛 夏俊霞 邓丽兰 刘晓琴
周恩来研究室
米镇波 朱洪斌 徐 行  
世界史教研室
王敦书 陈志强 马世力 哈全安 张伟伟 李凡 王以欣 肖玉秋 徐思伟  叶民 付成双
文物与考古教研室
刘毅  贾洪波 程平山 袁胜文  杨东明  
博物馆学教研室
黄春雨 郭长虹  李少龙 王燕
历史研究所
南炳文 林延清 白新良 汪茂和 杜家骥 李小林 高艳林 何孝荣  
历史文献研究室
赵伯雄 王力平 王薇 吴振清 陈德弟 孙卫国 陈絜  
文学文献研究室
邓安生 赵永纪 郑天一 敖堃 杨永明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李剑鸣 韩 铁 杨令侠 赵学功 肖 军 张聚国 罗 宣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洪国起 王晓德 韩 琦 董国辉 王 萍
杨生茂,字畅如,教授。1917年9月生于河北省涿鹿县,7岁入私塾,11岁入高级小学,1931年入宣化初中,1934年入北平高级中学,1938年至1941年就读于燕京大学。1941年秋赴美学习,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1941-1944年)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硕士,1944-1946年)读书,主修美国外交史。1946年冬回国,1947年9月来南开大学历史系,开始教书生涯。


讲授的主要课程有:“世界近代史”、“美国外交政策史”、“美国史学史”等。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代主任和副主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美国史研究室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校系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与顾问、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学术顾问、国务院第二届学位评议委员会历史组成员(1986-199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世界史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1992- )、《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历史教学》编委(1951- )及《博览群书》编委(2003- )等。


1958年开设美国通史课程,始招世界近代史硕士研究生,1964年创建美国史研究室,1978年始招美国史硕士研究生,1984年始招美国史博士研究生。1982年赴英国、希腊和日本进行学术访问,1983年应美国科学院邀请,以“知名学者”身份到美国访问。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和美国史的研究,重点在美国外交史和美国史学史方面。与人合编或合著的著作主要有:《世界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首版)、《美国黑人解放斗争简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美国西班牙战争资料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简明外国人物词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年)、《美国史新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首版)、《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6卷本《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和《美国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编著的著作主要有:《美国南北美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美国史学家弗?杰?特纳极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3年)和《探径集》(中华书局2002年)。主要学术论文有:“‘新边疆’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兼评F?J?特纳的边疆假说”(《南开大学学报》1965年第1期)、“林肯与黑人奴隶的‘解放’”(《南开学报》1978年第5期)、“试论威廉?阿勃曼?威廉斯及其外交史学” (《世界历史》1981年第2、3期)、“试论F?J?特纳及其学派”(《南开学报》1982年第2、3期)、“博与约的关系及其他”(《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论美国宪法与总统在外交事务中的权力”(《世界历史》1988年第5期,英文稿见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协会主编的《通讯》,1988年9月)、“关于撰写美国外交史的几个问题”(合撰,〈南开学报〉1988年第2、3期)、“美国外交政策史三论”(〈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论乔治?班克罗夫特史学——兼释‘鉴别吸收’和‘学以致用’”(〈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等。


承担过国家教委教材科研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研究项目。 所获奖励有:天津市总工会劳动模范(1961年)、天津市总工会“七五”立功奖章、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4年、1991年)、天津市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0年、1991年)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1年)等。


学术观点主要有:(1)历史认识具有相对性,但相对主义是与绝对主义相通的;(2)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才是优秀著作;(3)优秀著作应吸收中外已往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答当前社会提出的问题,启发对未来的思考;(4)对外来文化应鉴别吸收,“全盘吸收”观念同“固步自封、”“妄自菲薄” 观念一样,是蒙昧的表现;(5)尽管外交决策受到种种易变因素的影响甚至左右,但经济因素是决定国际关系的终极因素;(6)经济是外交决策的基础,政治是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外交策略口号服务于政治要求;(7)外交政策实质上是内政政策的延伸;(8)只要国家这一现象存在,外交政策总是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但一意追求损人利己的沙文主义对外政策,则会无视权力的极限,陷入霸道主义强权政治的自我损毁的深渊。

张友伦教授,四川成都人,1931年5 月生。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回国后先后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为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美国史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1986-1996)和顾问(1996-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研究》编委、中华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等。曾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学者两度访问美国,在明尼苏达大学(1982-1983)、印第安纳大学(1991-1992)和堪萨斯大学(1992.8-11)从事研究。


张友伦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共运史专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他先后完成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一项、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项,都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他写作和主编的学术著作、教材和工具书达20余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农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组织》、《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美国工人运动史》、《当代美国社会运动和美国工人阶级》、《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加拿大通史简编》、《美国社会变革与美国工人阶级》、《美国历史词典》等。这些著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国史和国际共运史研究的深入,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获得了天津市和全国性的奖励。他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世界历史》及《美国历史杂志》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评论。他还参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所编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历史通俗读物,印数达到百万册左右,还发行过少数民族文字版。


张友伦教授教书育人,桃李盈门。他曾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多种课程,编写过大学世界史教材。他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其中有的在国外深造,有的已成为国内有关大学的学术骨干。他长期担任南开大学美国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推进南开大学的美国史研究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对发展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做了大量组织和领导工作,赢得了广大同行的尊敬和赞誉。


张友伦教授于1997年退休。目前主要从事美国西部史的研究,他的个人文集《孔见集》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研究生专业及主要课程设置

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专业现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等6个专业方向,均可招收硕士研究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上古—1995年)

中国史学理论与方法(上古—1965年)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

古器物学及古文字研究

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社会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科技史

先秦史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史

宋史

元史

明清史

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明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近现代中外关系研究(中苏、中日)

民国时期社会、思想研究

中国当代史研究

世界史

研究方向: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含当代)

世界文明史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文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拉美国际关系史

美国史

日本史

专门史

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

中西文化关系史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系

--------------------------------------------------------------------------------

   1919年南开大学初建时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年代初,在文科内设有历史班。1921年至1922年,梁启超曾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历史研究法》即是他在南开的讲义。1923年,南开大学文科内正式建立历史系。是年,著名学者蒋廷黻博士受聘南开任历史教授,并担任历史系主任,在此一直工作了6年。而后,众多卓越的历史学家陆续在此执教,二三十年代先后有刘崇宏、蔡维藩、谷霁光等。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年9月,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遂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皮名举、蔡维藩等南开历史系教师于此任教。抗战期间,杨志玖、黎国彬来系任教;抗战胜利后,南开复返天津,历史系师资有所充实,杨生茂、王玉哲等受聘来系。新中国成立初,吴廷璆、谢国桢、辜燮高、来新夏、魏宏运、林树惠、陈文林、刘克华、梁卓生等先后来系,历史系有了较大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后,原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历史系主任郑天挺、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与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等亦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中叶,南开历史系除设置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三个教研室外,还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60年代上半叶,又相继建立日本史与美国史两个研究室。至此,南开历史系已发展成为师资雄厚、学科布局较合理、学术特色明显的历史学高教与科研的重镇。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重创,曾使南开历史系的师资、教学与科研遭到严重破坏与干扰。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南开历史系焕发了勃勃生机,并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首先是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80年代中叶,先后聘请国内著名学者傅振伦、史树青、李学勤、蔡美彪、庞朴、李辉柄等任兼职教授,同时还聘请了一些外国学者为客座教授。近20年来,南开的老一代史学家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一批中青年教师在老一辈学者的培养带动下,迅速成长,有的还到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许多人脱颖而出,已成为史学界新一代知名学者,从而使南开历史系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较合理、学科分布齐整的师资队伍。

  改革开放后,历史系在建置方面也有进一步发展,形成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1980年国内首创)三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博物馆学六个教研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1985年,明清史、日本史、美国史及新组建的周恩来研究室从历史系分离出去,组合为历史研究所。1981和1986年,南开历史学科内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四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三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数目前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自1995年开始,每年获国家数十万元资助。1996年,南开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支持的单位,1998年又获准成为历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因而获得了一个空前有利的发展契机。2000历史学院建立,历史系仍然是学院所属和依托的主要单位。

  南开历史系建系以来,已培养了数千名合格人才,桃李遍及海内外。毕业生多数工作在高教、科研、新闻、出版、文化、文物考古及博物馆等部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或专门人才。还有许多人工作在行政、经济、军事及工矿企业等部门,成为各行业的领导、骨干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贡献。

  历史系教师近年来在教学、科研上也取得丰硕成果。1980年以来,出版专著、教材、译作及其它著作4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0余篇。许多科研成果在国家和天津市及各全国性学会社科著作评奖中获奖。我系的国际学术交流也卓有成效地展开,包括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或讲学,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希腊、丹麦、荷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及非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近年来与台湾、香港地区历史学界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世界史学系

--------------------------------------------------------------------------------

   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著名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从清华大学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初步奠定了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基础。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南开大学历史系成立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它们是建国后国内高校较早建立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在吴廷璆、杨生茂、梁卓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纪史,从整体力量研究上始终居于全国领先地位。1973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加强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南开大学开始招收世界史专业的本科生。1978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美国史研究室和日本史研究室同时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两个研究室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从1990年起,在张友伦教授的主持下,美国史研究室承担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工作,编辑和出版《美国史研究通讯》,从此确立了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在国内的核心地位。日本史的研究更是显示出强劲的实力,在俞辛焞教授的领导下,1988年成立了以日本史研究室研究人员为核心的日本研究中心,该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设施(中心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也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在中国的重点资助单位,十余年来不仅在日本问题研究上成绩斐然,而且在组织不同学科专家进行交叉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经验。此外,南开大学还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下,1993年在过去拉美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为在国家教育部社政司指导下协调全国高校拉美问题研究的机构。该中心也是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负责编辑出版《拉美史研究通讯》。近年来,古典文明和古代文化史研究在南开大学也逐步形成了特色,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和若干专业性学会成为协调全国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廷历史文化研究的中心。在世界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长期坚持高质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1995年首批成为原国家教委确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至今是全国5所高等院校招收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单位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在综合实力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1987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以来, 在国家“211工程”的支持下,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结合已有优势,以美洲和东亚为重点开展对亚太地区史的研究,购置了必要的研究设备,购买了一大批有关亚太地区史研究的中外文最新图书,为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迈上更高的台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02年世界史学科再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7月5日南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批准建立世界史学系,同年8月6日颁发的南开大学文件(南发字[2002]69号、70号)正式公布该决定。
沙发
 楼主| hit 发表于 06-3-31 20:55:11 | 只看该作者
目前,世界史学科拥有一支阵容比较强大、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教学队伍,现在职人员33人,其中教授15人(含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梯队年龄61岁以上者5人,51岁到60岁者2人,41岁到50岁者10人,40岁以下者15人。这支研究队伍的一些学者在国内世界史学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洪国起教授担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王敦书教授担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李剑鸣教授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志强教授担任中国世界中古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杨栋梁教授担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副理事长,王晓德教授担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还有许多教师担任全国性学术组织的理事。

  为了协调我院世界史学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将科研与教学相互组合起来,及时促使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到高水平教学中,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世界史学科每年招收本科生约30人、硕士生约35人、博士约25人,在站博士后约8人。博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国史、日本史、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廷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等。硕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包括世界上古史、世界现当代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中古史、世界文明史、拉美国际关系史、世界近代史、古代世界的宗教与文化、美国社会政治史、美国经济史、加拿大史、美国与加拿大发展的比较、南北美洲发展道路的比较、美洲一体化的历史与现状等、日本政治史、日本经济史、日本思想文化史、中日发展道路比较、亚洲国际体系的形成、美日战略联盟的演变、美中外交关系、中日外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美洲体系的形成与演变、美加外交关系史、东亚国家外交关系史、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史、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廷历史与文化、伊斯兰文明等。本科生只招收世界史专业。

  在国家教育部和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世界学科专用资料室面积600平方米以上,藏书3万余册(另有校图书馆326万册书可供使用),其中外图书近2万余册,包括原始档案微缩胶卷和大型古典文献数据库,期刊180种。用于教学科研的现代化设备比较齐全,包括微缩胶卷阅读复印机、网络镜像服务器和通用胶片阅读器等各类设备45台套。科研及辅助办公用房面积千余平方米。

  多年来,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世界史本科生数百人,毕业硕士生近百人,毕业博士生40人,其中美国史专业方向的博士论文有3部在美国出版。

现有课程安排

  1、 培养目标

  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德、才、识、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高的世界史专门人才,使其掌握较系统的世界史及其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文化出版及其他与外事、外语有关的部门工作。

  2、 学制

  原则上本科生4年(150学分)、硕士研究生3年(23学分)、博士研究后3年(14学分,在职博士生4年)、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2年。

  3、 培养模式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专业必修课程和其他重要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强化外语教学,在1-3年级期间由外籍教师担任口语课教学,并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外语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通过专业选修课与学术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培养其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加强教学实习,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部门情况,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是由原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扩建而成。博物馆学专业成立于1980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八十年代,南开大学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应用文科专业。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文博事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历史系成立了博物馆学专业教研室,并于成立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正式成立,设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学、艺术史三个教研室和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中心,并拥有一个文物标本室、文博实验室和南开大学博物馆。现在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可招收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博物馆学、物质文化史、古文字与古器物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古文字与古器物学、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学、中国书画与美术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专业成立伊始,从当时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及全国文物系统抽调了部分人员,组成了基本教师队伍,其中既有长期从事考古、文物博物馆实际工作的专家,也有历史文物教学方面的资深教师,首任专业教研室主任是著名先秦史专家王玉哲先生。
为加强教学力量,专业先后聘请文博系统著名专家学者多人,如傅振伦、史树青、孙机、李学勤、俞伟超、李辉柄、徐平芳等担任兼职教授,另外,文物界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在南开博物馆专业担任过专业课任课教师。目前,南开博物馆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著名书画艺术家和文化艺术史学者范曾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朱凤瀚教授、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教授担任本系博士生导师。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师资阵容逐渐强大。
多年来,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在文博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系教师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部委和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著、论文获得全国以及省市级奖励多项。在文博教材建设方面,由王玉哲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被教育部定为博物馆学专业基础教材,本系教师编写的《博物馆学研究参考资料》长期以来被视为理论博物馆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参考书籍。目前,本系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青铜与古文字研究、理论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比较研究等方面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南开博物馆学专业筚路蓝缕,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实际工作的博物馆学教学途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起完整的以物质文化史为基础,以博物馆学、文物学、考古学为主干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为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建设性的经验。目前,本系开设本科至博士生课程多门,基本涵盖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十年来,南开博物馆专业为文博部门培养了数百名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文博专科生、进修生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文物行政管理、文物考古专业研究方面的骨干力量,在我国文博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支持下,南开博物馆专业逐步建立了文物收藏陈列室、标本室、文博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教学条件。经过多年努力和广泛搜集,文物收藏陈列室现已拥有包括国家一二级文物的藏品总量达三千多件,其中既有原南开大学的部分藏品,也有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更多的藏品是在专业成立之后,由教研室教师多方奔走,从全国各地文博部门调拨的,现有文物数量、质量和门类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实践需要。1999-2001年,在国家教委211工程项目资金支持下,原博物馆学专业陈列室重新布置陈列,陈展面积达到500平方米,文物陈列、保藏、安全保护等条件较前有较大完善,在此基础上,建成南开大学博物馆,达到对外开放的水平。
文物标本室现拥有陶、瓷等文物教学标本数百件,并基本形成文化、年代、窑口系列,在相关课程的实物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标本,是本专业学生在历年的实习中采集而得,部分为专业教师在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中采集而得。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文博实验室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教学实验室,可以进行考古应用技术、文物绘图、文物摄影、文物修复等实践课程的教学。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文博实验室还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进行文博远程教学、文物考古CAI教学辅助软件的建设。
2001年,在教育部科技司资助下,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承担了南开大学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项目工作。如今,“南开大学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数字博物馆”已经开通。该项目的一期建设工作已经竣工,目前正在进行二期项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
现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朱彦民,副主任,郭长虹。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中心主任,黄春雨。博物馆学教研室成员:黄春雨(博物馆学概论与博物馆教育)、郭长虹(博物馆陈列设计艺术);文物与考古教研室成员:朱凤瀚(青铜器与古文字)、刘毅(古陶瓷研究与陵墓制度)、朱彦民(古文字学与古代物质文化史)、杨东明(玉器与家具)、贾洪波(青铜器、建筑)、程平山(考古学与文博技术)、王燕(古代物质文化史)、袁胜文(陶瓷与其他);艺术史教研室成员:范增(名誉系主任)、朱彦民(史前艺术与书法史论)、郭长虹(书画艺术史与书画鉴定);博物馆管理人员:李少龙(展厅与库房)、王燕(账目与设备);数字博物馆项目组主任:郭长虹(兼)。
在本系(专业)工作过的人员有:王玉哲教授(第一任主任,退休)、傅同钦教授(第二任主任,退休)、傅枚教授(第三任主任)、马子庄教授(退休)、张锡瑛教授(退休)、刘岱良教授(退休)、冯承柏教授(退休)、梁吉生教授(博物馆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退休)、贾建明(出国)。

联系地址: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邮政编码:300071
联系电话:022-23502401
电子邮件:nkmuseum@eyou.com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研究所

--------------------------------------------------------------------------------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前身是1956年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教授创建的明清史研究室与1964年著名史学家杨生茂教授创建的美国史研究室和1979年创建的国内高校中唯一从事周恩来思想及生平研究的专门机构——周恩来研究室一起组成历史研究所,这是2000年4月,日本史研究室自所内分出,另组实体性的日本研究中心。同年10月,历史研究所与历史系等单位一起组成历史学院,美国史研究室、周恩来研究室同时自历史所划出单独建制,明清史研究室分组明史研究室(李小林主任)、清史研究室(杜家骥任主任),继续留在历史所内。2002年9月,历史所内又组建先秦研究室、唐朝研究室、六朝研究室,形成以明史、清史两个研究室为主体。研究室总数达到五个的专职研究单位。此外,尚有跨学院的软组织明清史中心挂靠本所。

  1979年至2002年,本所第一任所长为吴廷璆教授,第二任所长为张友伦教授,第三任所长为南炳文教授。2002年10月后的所长是南炳文教授。明清史方面本所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人。本所五个研究室均属国家重点专业(中国古代史),与本院历史系等单位共同承担教育部“211工程”项目(中国社会历史),组建教育部中国社会史研究基地,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历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自1979年以来,已出版著作、教材等164部,发表论文1590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2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9个。培养硕士248名、博士75名,博士后1名。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使本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或担任全国一级学会副会长或担任常务理事、理事。

  本所有广泛的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1979年以来先后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全国性或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5次之多,1980年郑天挺教授主办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举行的大规模国际学术讨论会之一,影响甚大。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所讲学180人(次),派到国外讲学、进修、访问的教师和学生96人(次)。与本所建立学术联系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英国、荷兰等十几个,来本所进修、留学的外国学生有92人(次)。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原名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93年改今名,简称古籍所),成立于1983年4月。建所初期,由历史系杨翼骧教授担任所长, 中文系王达津教授担任副所长,孙香兰教授任副所长并主持日常工作。1989年,郑克晟教授出任所长,赵永纪教授出任副所长。1993年,赵伯雄教授接任所长,邓安生教授任副所长。

  南开大学古籍所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单位之一,每年从高校古委会获得经费资助,以开展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并培养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生。

  南开大学古籍所的科研侧重于古籍整理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古典文学诸领域,自建所以来,承担了《汉魏文史丛书》、《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四部序跋选》、《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其中之三种:《孟浩然诗选译》、《王维诗选译》、《盐铁论选译》)、《蔡邕集校注》、《潘岳集校注》、《中华英杰丛书》(其中之一种:《勤学报国》)、《明代文官制度》、《明代周边政策》、《古代总集研究》、《清文前编》、《春秋学史》、《古今姓氏书辨证》之整理与研究、《黄遵宪全集》、朝鲜成海应明史著述整理研究、《三通》研究、《历代春秋学著作叙录》等科研项目。1991年,承担了高校古委会“八五”至“九五”期间重点项目《清文海》。《清文海》是古委会大型系列项目“七全一海”(“七全”指《全宋文》《全宋诗》等七部断代诗文总集,“一海”即指《清文海》)之一。这是一部大型的清代文章选集,编者力求做到收罗宏富,选择精审,使用方便,使之有助于对清人文集这一巨大宝库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清文海》的主编是郑克晟教授。经过全所同仁七年的努力,这一项目已于1998年完稿。

  古籍所的全体同仁以接续中华传统文化为职志,长年在古文献这一寂寞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出版的著作及整理的古籍有:《陶渊明年谱》、《元明清诗选注》、《周代国家形态研究》、《春秋学史》、《清代官方史学研究》、《清初诗歌》、《诗论》、《蔡邕集编年校注》、《周礼注疏》、《众家编年体晋史》、《司马温公年谱》、《阴铿集校注》、《何逊集校注》、《盐铁论选译》、《陶渊明新探》、《清代官方史学研究》、《苏轼文学理论研究》、《通假字典》、《清代经部序跋选》、《清代史部序跋选》、《史学史资料编年》、《文史论集》、《文史论集二集》等,此外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上,每年都有他们的一批论文发表。

  古籍所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教师中有5名具有博士学位,另有1名目前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古籍所具有文、史并重的特点,科研人员中有7人毕业于历史系,其余则毕业于中文系。

  古籍所自1989年始招收研究生,截止到2002年,已有11届研究生毕业。课程设置已经配套,主干课程有赵伯雄教授的古典文献学、经籍概论,邓安生教授的训诂学、文化史专题,王薇副教授的中国文化史,刘畅副教授的文学文献学,王力平副教授的古典文献研究法、陈寅恪与文献学研究、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郑天一副教授的版本学,赵永纪教授的清代学术史,陈絜博士的文字学、出土文献与历史研究等。本所着眼于培养能够继承并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才,因此特别注重目录、文字、训诂、校勘、版本这一类知识的传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并研究古书(其中尤以先秦古籍及清人的学术著作为重点)的能力,旨在使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底。学生在学期间,还要有一段时间参加所里的研究项目,这样对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很有好处。

  本所崇尚脚踏实地做学问,提倡严谨朴实的学风、文风,力戒浮躁,力戒急功近利。本所教师愿与海内外同行交流学术,切磋共进。

负责人:
所长 赵伯雄教授
学术带头人:
赵伯雄教授、赵永纪教授、邓安生教授
学术队伍:
历史文献研究室:
赵伯雄 王力平 吴振清 王薇 陈德弟 孙卫国 陈絜
文学文献研究室:
邓安生 赵永纪 刘畅 郑天一 敖堃 杨永明
科研方向:
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代史、经学史、古典文学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历史悠久并充满生机与活力。1923年蒋廷黼创建南开大学历史系时就开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外关系史,提倡开展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进行村史、厂史的调查与资料整理,并邀请梁启超等名家授课,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南开讲课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49年以后,本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魏宏运教授、来新夏教授、林树惠教授开设多门基础课和选修课,出版了数十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论著;60年代以后,陈振江教授、李喜所教授、王永祥教授等投入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绩卓著,逐步奠定了本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1986年,本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包括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周恩来研究室、北洋历史研究室、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并和马列学院党史教研室、经济学院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室、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资源共享,学科共建。本所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
板凳
 楼主| hit 发表于 06-3-31 20:55:26 | 只看该作者
本所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教学与科研基地,注重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完备,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有专门的电脑机房,可供学生使用。本所招收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3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收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宗教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中国近现代政党与政治制度史、抗日战争史、当代中国史、华北地域史、当代中国社会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近代中俄关系史、近现代社会思潮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博士生28名,博士后3名,硕士研究生32名,外国留学生8名。本所已经培养出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上百名,其中有不少海外留学生。这些毕业生以专业扎实、综合素质高著称,多分配在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党政机关等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本所以社会文化史为稳固的研究方向,以留学生与近代社会文化、华北区域社会文化研究、北洋时期社会文化研究、周恩来与近现代人物研究为切入点,注重点面结合,从整体上探讨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的国家、教育部、省市级及海外合作科研项目约70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部级奖励。代表作有李喜所教授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刘景泉教授的《北京政府的议会政治》、王先明教授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侯杰教授的《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江沛教授的《民国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元青教授的《杜威与中国》、张静教授的《郭嵩焘思想文化研究》。

本所特别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成功主办多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与美国、日本和欧洲以及港台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学术交流关系,多次与日本、加拿大学者合作进行华北区域社会史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定期派员赴美、俄、法、英、德、意、奥、荷、澳、日、韩和港台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讲学,还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和访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前身为历史所美国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创办者为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1979年起为历史研究所下属的研究机构,2000年并属历史学院。1979年发起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90-2002年为该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现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教授3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聘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ric Foner为客座教授,聘请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王希博士为兼职教授。重点研究美国外交史、史学史、社会运动史、政治史、思想史、种族关系史和美加关系史,出版学术著作多种,主要有《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外交政策史》(杨生茂主编)、《美国社会变革与美国工人运动》(张友伦著)、《美国人权政治》(陆镜生著)、《美国工人运动史》(张友伦、陆镜生著)、《文化的边疆》(李剑鸣著)、《美国的奠基时代》(李剑鸣著)、《美国与加拿大关系史纲》(杨令侠著)、《战后加拿大与美国关系研究》(杨令侠著)、《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与中国》(赵学功著)、《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赵学功著)、《加拿大通史简编》(张友伦、原祖杰等主编)等。该室自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止于2002年已培养硕士生70名,博士生23名。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美国通史”、“美国史学史”、“美国史学研究方法”、“美国史学名著选读”、“美国早期史”、“19世纪美国史”、“20世纪美国史”、“美国社会运动史”、“美国思想史”、“美国种族关系史”、“美国外交史”、“美国经济史”、“美加关系史”、“加拿大史”等。每年邀请美国学者前来讲学,并有美国富布赖特教授为研究生授课。

  该中心现职成员为:李剑鸣教授(本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韩铁教授(历史学博士)、赵学功副教授(本中心常务副主任,历史学博士)、杨令侠教授(历史学博士)、肖军副教授、张聚国副教授(本中心副主任,历史学博士)、罗宣博士;兼职教授:埃里克·丰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希博士(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已退休人员有:杨生茂教授(第一任室主任)、张友伦教授(前任室主任)、陆镜生教授、易廷镇教授(现居香港)、林静芬副教授;曾在该室工作的人员有:辜燮高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冯承柏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白凤兰女士(南开大学法学系)、李元良先生(已故)、陈文林先生(已故)、周基堃教授(已故)、王心扬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李青教授(杭州师院历史系)、倪亭博士(美国圣玛丽大学)、徐国琦先生(美国卡拉玛祖学院)、原祖杰先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杜耀光先生(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张聪女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2002年之前属于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实行学院制之后归属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拉丁美洲历史和现状问题为主,兼研究美洲的其他问题。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3人(含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另有兼职研究人员4人,中心主任现为王晓德教授,副主任为韩琦教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是在原国家教委社科司的直接指导下,根据1991年12月6日召开的南开大学第19次校长办公会议的有关决定建立的,洪国起教授出任第一任中心主任。在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南开大学的关怀与指导下,中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重点由最初的拉丁美洲历史和现状问题逐步扩展为以美洲地区国际关系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经南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对外可使用“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名称,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

  自成立以来,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一直以科研为工作重点,协助原国家教委社科司起草了八·五·九拉美重点课题规划,参与了原国家教委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跟踪研究等方面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2项,九·五规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编著3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一等奖1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2名。中心现在读博士生12名,硕士生6名。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承担了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洪国起教授担任研究会理事长,王晓德教授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心自成立以来于1994年、1999年、2000年、2001年成功地举办了四次有关拉美问题的国内学术讨论会。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中心研究人员先后到巴西、墨西哥、美国和哥伦比亚进行访问或进修。同时,先后接待了来自巴西、美国、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的资料建设不断完善,除学校已有的中西文图书资料外,还购置了《拉丁美洲研究》、《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参考资料》、《世界形势分析》、《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等多种中文期刊和CEPAL Review,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Latin American Economy and Business,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NACLA Report on the Americas 和 Comercio Exterior 等多种西文期刊。此外,拉美研究中心还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中外文图书订购渠道和有关资料的捐赠渠道。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简介:

  1、洪国起,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

  2、王晓德,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3、韩 琦,历史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4、王 萍,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

  5、董国辉,历史学博士,讲师。

  联系人:王晓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文献资料中心

--------------------------------------------------------------------------------

   历史学院文献资料中心包括中文资料阅览室、外文资料阅览室、古典文献阅览室、拉美文献阅览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缩微胶片阅览室等部分,总面积有640平方米。

  文献资料中心藏书丰富,收藏书刊约4万种,近6万册,其中包括各类基本中外文工具书、百科全书;历史学科各专业教学参考书、教科书;反映我国当前历史学最新、最前沿科研教学水平与现状的主要学术著作和学术信息;多种大型历史文献图册;反映我国建国以来古籍文献整理成果的各种重要古典文献;包括英、日、法、西、意、朝等多种文字在内的外文图书文献;16世纪以来有关国外中国研究、亚太区域研究的大型缩微胶片文献资料;近320种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杂志;多种重要的大型期刊文献和国外、港台地区学术期刊;多种电子版图书、和重要的教学幻灯片。文献资料中心并收藏有十分珍贵的线装古代典籍文献。

  中心设有缩微胶片阅读室、拥有27台计算机设备的电子阅览室,可供查阅数千种网上电子刊物及国内外网上学术信息。

  文献资料中心并设有古籍整理研究、美国史研究、拉美史研究、周恩来研究、明清史研究等专室、专架,为各系、所、教研室提供专题服务。

  文献资料中心建立了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电子监测系统、文献检索系统等在内的先进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依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正规的图书借阅流通。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除备有全中心中外文书目期刊文献总目录可供检索查询外,中文书基本实现了网上检索查询。

  目前,历史学院文献资料中心正在进一步加强调整,使其藏书更加全面,管理不断完善,为历史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川大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的历史学位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直接前身则为1902年建立的四川存古学堂史学科,迄今已逾百载。长期以来,学术大师辈出,学术成就显著,学术地位辉煌,一时之盛,饮誉华夏。在新时期,古老的历史学科明确历史使命,正视时代现实,求新求变,努力把握时代节奏,意气奋发开创新辉煌。

学院现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系所和城市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历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世界史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0人。在长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严谨、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倍受海内外学术界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1200多人。



学院
党委
书  记
孙锦泉
028-85415310
书记信箱:scu85415310@163.com

副书记
鲍成志

办公室
李志勇
028-85412314

黄  茂  
王晓辉  
学院
行政
院  长
王挺之
028-85412804
院长信箱:scu85412804@163.com

副院长
霍 巍
028-85417157

舒大刚
028-85412426

石应平
028-85412804

李德英  028-85412804  
办公室
杨  民
028-85412312

028-85417695



成功伟  
教务办公室
刘利容  028-85412312  
学生工作
办公室
  
邹  卫
028-85412761

028-85412955
  
胡晓梅  
卢天玲  
邓  丽  
康芮果  
成教自考
办公室
(文科楼401)

  
028-85412315

028-85417079



学院传真

  
028-85412804

教授
  

  蔡崇榜  陈廷湘  方述鑫  郭  齐  何  平  何一民  
何  崝  黄奇逸  霍  巍  蓝  勇  李  涛  李文泽  
刘复生  刘世龙  吕一飞  罗二虎  罗志田  彭邦本  
彭裕商  冉光荣  石  硕  石应平  舒大刚  孙锦泉  
王挺之  杨世文  杨天宏  杨振之  张  箭
地板
 楼主| hit 发表于 06-3-31 20:55:31 | 只看该作者
副教授


  白  彬  黄  鹂  黄  伟  李柏槐  李德英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缪元朗  邱国盛  粟品孝  
王东杰  王  蕾  吴开婉  吴铭能  徐  波  徐  君  
杨兴梅  杨秀春  曾瑞炎  周 毅   
      


讲师


  鲍成志  陈  波  程  励  范  瑛  甘  露  何元洪  
黄  茂  李志勇  廖  峰  廖  培  刘红艳  刘利容  
刘利容  刘禄山  谯  珊  王俊鸿  王晓辉  肖  葱  
杨  民  辛  旭  徐  跃  余  丹  于孟洲  张长虹  
张新宇  赵德云  周  静   



助教

  成功伟  陈 谨  邓 丽  康芮果  胡晓梅  李 慧  
卢天玲  杨 锋      




硕士导师


  白 彬 刁忠民 方述鑫 黄锦君 黄  鹂 黄  伟  
何  崝 蓝  勇  李柏槐 李德英 李  涛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刘世龙  吕一飞  缪元朗
彭邦本  石应平  粟品孝 孙锦泉  王东杰 王智勇
吴洪泽 向以鲜 吴开婉 徐  波 徐  君 徐亮工
杨兴梅  杨世文  杨振之  曾瑞炎  周 毅  


  
四川大学的历史学科是恢复以来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78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两个博士点,后又于1990年获得全国第一个专门史博士授权点。1995年,建立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初,学院获准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底,历史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院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8个,2002年初,“专门史”专业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获得批准, 同年,学院获准设立了 “中国藏学研究所”,成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学院已在一级学科所覆盖的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宋史研究方向有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是全国不可多见的资料库,尤以晚宋史、西夏史、学术文化史和全宋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拥有优势而著称。考古学博士点不仅是国家首批博士点, 也是中国西南唯一的考古学博士点。目前在对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巴蜀文化研究、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主的三峡考古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主的早期蜀文化研究及西藏考古研究方面均已取得具有全国影响的或领先地位的学术成果,本方向还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西藏地区长期开展考古工作并与西藏考古学界建立密切关系的学科点。近年来, 西藏佛教考古研究亦开始取得进展。历史文献学学科点的古文字研究方向,在全国高校同行中有显著特色。中国专门史博士点的研究水平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其中区域城市史方向, 是学术界公认的国内城市史研究的重要据点。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弥补了国内外对中国区域社会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研究相对薄弱的遗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向对西南民族的研究有长期的传统, 基础雄厚, 具有学科优势。区域文化研究方向在巴蜀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等方面有长足进展,在国内外和港台地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史博士点是在卢剑波等史学家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博士培养基地,目前已被国内同行公认为文艺复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项 目
2004年

硕士点
8

博士点
10

国家重点学科
1

博士后流动站
1

省级重点学科
4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
1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1

一级学科授予


“211”重点建设项目
1

硕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各专业介绍

博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藏族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学科类型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重点学科
专门史
2000年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区域历史与宗教文化
2002年  
省级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
1996年  
专门史
1999年  
世界史
2004年  
历史文献学
2004年  

35.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2)
研究方向:
1.西南考古                   2.新石器时代考古                      3.商周考古
4.汉唐考古                  5.博物馆学                           6. 美术考古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54 3 考试
考古研究方法论 1、2 54 3 考试
考古文献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西南民族考古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1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2
商周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3
汉唐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4
博物馆学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5
美术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6
必修课 田野调查与发掘 4 72 4 考试
博物馆陈列设计 4 72 4 考试
电子计算机运用 4 72 4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西南民族史 3、4 36 2 考查
中国佛教史(道教史) 3、4 36 2 考查
文化人类学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6.历史地理学(060103)
研究方向:
1.历史环境地理                   2.历史经济地理                      3.历史政治地理
4.历史文化地理                   5.区域历史地理                       6.区域历史地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历史地理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历史文献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历史环境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历史经济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政治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文化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历史地理文献导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城市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民族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人口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地图学与地名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绘图 3、4 36 2 考查
西南地方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以蜀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宁辽金元历史与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7.历史文献学(060104)
研究方向:
1.古文字学        2.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究      3.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5.计算机与历史文献处理研究     6.档案管理              6.版本目录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中国历史文献学 1 72 4 考试
中国目录学 1 72 4 考试
《说文解字》研究 1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甲骨文研读 1、2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1门
两周铜器铭方文研究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读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整理 2、3 72 4 考试
宁辽金元史科学 2、3 72 4 考试
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 2、3 72 4 考试
经学历史 2、3 72 4 考试
儒家要籍研读 2、3 72 4 考试
计算机与历史文献研究 2、3 72 4 考试
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研究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版本目录学 2、3 72 4 考试
中国文献学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儒学文献导读 3、4 54 3 考试
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3、4 54 3 考试
档案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4 54 3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研究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4 54 3 考查
基本史籍导读 4 36 2 考查
群经概论 4 36 2 考查
宋辽金元学术史 4 36 2 考查
中国儒家思想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现代文明 4 36 2 考查
专门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比较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中外档案学著作选读 4 36 2 考查
计算机数据文献标准与文献编目 4 36 2 考查
目录基本资料导读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8.专门史(060105)
研究方向:
1.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                     2.藏族史                 3.民族社会研究
4.中国文化史                               5.中国学术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料导读(含藏文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城市学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区域城市研究 3、4 54 3 考试
社会调查 3、4 54 3 考试
中国社会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思想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3、4 54 3 考试
藏学概论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城市社会学 3、4 36 2 考查
城市管理学 3、4 36 2 考查
民族地区考古发现研究 3、4 36 2 考查
中国民族与宗教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文化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学术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理论及应用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9.中国古代史(060106)
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先秦史                      3.魏晋南北朝史
4.隋唐史                    5.宋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72 4 考试
中国古代史料学 2、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基本史籍导读 2、3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古代史专题 1、2 72 4 考试
断代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学术思想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盅民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1.世界史(060108)
研究方向: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      2.欧洲文化与欧洲现代化研究                 3.国际关系史
4.世界中世纪史              5.世界近代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世界文明史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欧洲文化与现代化专题 2、3 72 4 考试
西方文化史 2、3 72 4 考试
国际关系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史料选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英国史 3或4 36 2 考试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3或4 36 2 考查
意大利史 3或4 36 2 考查
俄苏史 3或4 36 2 考查
欧洲艺术史 3或4 36 2 考查
当代国际政治 3或4 36 2 考查
世界科技史 3或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0.中国近现代史(060107)
研究方向:
1.中国近代史                   2.中国现代史                      3.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史籍导读 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1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2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适用方向3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史料研读 3 54 3 考试 适用方向3
必修课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 54 3 考试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外近代比较研究 4 36 2 考查
城市学与城市研究 4 36 2 考查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5#
 楼主| hit 发表于 06-3-31 20:55:46 | 只看该作者
渤海大学历史系简介

  
  渤海大学历史系多年来发展迅速,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档次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员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其中辽宁省社科理论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校教学骨干1人),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均衡合理,是一支朝气蓬勃极具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在研项目7个。历史系现有历史学一个本科专业,有中国古代史、历史教学论 、世界史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现有两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


历史系科研骨干



崔向东 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现为校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战国秦汉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史教学论。出版专著《汉代豪族研究》,主编、编著10余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史研究动态》、《文博》、《秦文化论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子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4项。现正主持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4项。2003年获全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三等奖。2003年入选为辽宁省社科理论人才。
李亚光 1971年生,历史系副教授,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所,中国古代史专业,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史。在《史学集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
潘德昌 1970年生,历史系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日本史、中日关系史。在《日本学论坛》、《社会科学辑刊》、《辽宁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
钟素芬 1962年生,历史系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在《文史知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3部。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
--------------------------------------------------------------
解晓东 1965年生、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史专业、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吉林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日本史、世界现代化。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辑刊》、《日本学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论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子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3项,在研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3项。
--------------------------------------------------------------
任仲书 1957年生, 渤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史学学士。辽宁省历史学会理事;锦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宋辽金史。在《史学集刊》、《河南大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学术论著1部;参编论著3部。
研究生专业介绍

1、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专业是渤海大学重点扶持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战国秦汉史、唐宋辽金史和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史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聚集了一批年轻学者,科研能力强,研究成果突出。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人(特聘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有辽宁省社科理论人才1人。现有指导教师4人,主持国家、省级科研项目5项,近年来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古代史专业现已招收研究生21人,他们勤奋刻苦,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有多人发表学术论文。

2、课程与教学论(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中国历史教学、世界历史教学和历史课程论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现有教授2人(含兼职),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有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教学骨干1人。现有指导教师3人,科研能力强,研究成果突出,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近年来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已经招收三届硕士研究生,现有研究生15人,他们勤奋刻苦,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科研能力迅速提高,已在国家核心、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3、世界史

  世界史2005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含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人。主持省级科研立项6项,国家级立项1项(子项目)。
6#
 楼主| hit 发表于 06-3-31 20:59:56 | 只看该作者
剩余的可以下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小扬子林 发表于 09-4-11 18:01:15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简单点的   者太多了  没法看
8#
zimo153 发表于 09-4-12 01:59:12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历史学院文献资料中心正在进一步加强调整,使其藏书更加全面,管理不断完善,为历史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川大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的历史学位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直接前身则为1902年建立的四川存古学堂史学科,迄今已逾百载。长期以来,学术大师辈出,学术成就显著,学术地位辉煌,一时之盛,饮誉华夏。在新时期,古老的历史学科明确历史使命,正视时代现实,求新求变,努力把握时代节奏,意气奋发开创新辉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8 12:34 , Processed in 0.11690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