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纪高教《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精读版)》4月30日【今日】已出版!试读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peterzjf 发表于 10-4-30 10:0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总策划:张剑锋
责任编辑:刘海晶,贾向云
封面设计:梁琦

出版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37号
邮编:100010
经销: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华创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1/16
印张:35.5
字数:650千字
高教考研人网址:
www.kaoyanren.com
世纪高教书店:010-82627540
邮购部:010-62534421
编辑部:010-62698448
ISBN 978-7-5100-1952-4
版次:2010年4月第1版
印次:2010年4月第1次印刷
定价:46.8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印装差错负责调换
邮箱:
zhangjfpolitic@sina.com电话:010-62698448
沙发
 楼主| peterzjf 发表于 10-4-30 10:08:1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peterzjf 发表于 10-4-30 10:08:44 | 只看该作者

前言

前    言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组编的《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以下简称《大纲解析》)自2009年9月25日正式出版后,迅速成为参加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人手一本的“红宝书”。实践证明:考生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大纲解析》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组编单位的权威性。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是大学“两课”教材的主管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是负责研究生考试命题的单位。编写《大纲解析》内容的都是“两课”教学的学术权威和专家。
  第二,内容阐述的针对性。大纲解析》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查知识点进行逐条分析和阐述,因而对考生的复习备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2010年政治试题的命制完全依据《大纲解析》来进行,几乎所有试题的答案均来自《大纲解析》中的原文。
  但是,对基础差的考生或初学者而言,充分使用《大纲解析》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编辑部决定以《大纲解析》为基础,对大纲解析进行“精读”。最终形成《大纲解析》(精读版)一书,其特色在于:
  第一,逻辑层次清晰,易于理解。我们对《大纲解析》中的长篇论述按照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划分,使得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容易。
  第二,重点双色印刷,易于记忆。我们在对《大纲解析》的解读中,对重点内容进行了双色标示,考生要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重点记忆。
  此外,我们在精读过程中还对《大纲解析》中的论述错误和印刷问题进行了修正,并结合考生学习的实际,对一些知识点做了适当的补充,使之更便于考生使用。

                                              张剑锋
                                                 2010年4月28日
地板
 楼主| peterzjf 发表于 10-4-30 10:09:14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5#
 楼主| peterzjf 发表于 10-4-30 10:09:43 | 只看该作者

新书试读——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专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要从总体上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第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第一,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第二,19世纪30年代,“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三,这几次工人运动均遭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第二,这些客观条件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2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活动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我们从他们的生平事业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革命理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他们始终同人民息息相通、命运与共,有为人类谋幸福、为无产阶级求解放的革命献身精神。
        (2)他们的革命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们的全部科学研究都是同革命实践紧密联系的,是伟大的理论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3)他们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治学态度之严谨、勤奋毅力之惊人、涉及领域之广、造诣之深,为世界思想史所罕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6#
loadream 发表于 10-4-30 21:00:25 | 只看该作者
张老师又转战到FREE了......
7#
jeehoo 发表于 10-5-1 07:53:15 | 只看该作者
把整本书传上来啊
8#
吴称玉 发表于 10-5-1 10:02:25 | 只看该作者
太好啦,支持。
9#
wuyusloop 发表于 10-5-1 17:02:00 | 只看该作者
还在考虑中,还是想买红宝书,多谢多谢
10#
 楼主| peterzjf 发表于 10-5-3 14:33: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oadream 于 2010-4-30 21:00 发表
张老师又转战到FREE了......


我的location永远是我的书堆,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战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8 05:49 , Processed in 0.09362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