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讨论] 主观经验对我们的影响(谈谈考研过程的感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udan1987 发表于 11-11-20 13:0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观经验对我们的影响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感受,自我评估的过程等都不一样,每个人总结概括出来的具体经验也不一样,我们往往会得出许多主观经验,但常常很少去客观评估它的形成的原因,这些主观经验会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学习中,但这些主观经验到底是适合大部分人还是仅有你自己?因此在考研论坛上或者学多分享经验的书籍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这些经验常常被当成大部分人认为是成功的道路,当成金科玉律,当成真理,准则。有很多人盲目地去追寻着别人的方法,计划,认为只要我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了,“想不成功都不行”(很多名人或励志者爱说的话)。当然,很多人不会把成功看成是简单的复制,但在考试的压力面前,看到牛人的复习计划,经验如何如何,或多或少心态会受到影响。
对于这个心态的问题,我想从两方面谈。首先,从读者这一方谈,当我们看到别人成功的经验是,我们易得出某人的成功经验(设为A)导致了他的成功,作者能很好的证明这个充分性,只要遵守经验A就一定能成功,这是充分性,但我们的逻辑思维常常不够理性,这只是一个成功的充分条件,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即只有A能导致成功吗?只要A导致成功并不等价与只有A导致成功,这是两码事。因为你可能用你自己的经验B能成功,他用经验C也能成功。我们心态受到影响也许还因为对自己的不够自信。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在执行自己的计划时,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对自己评估总结,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往往比失败的经验重要的多,成功经验会让自己有更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感觉会让自己坚信只要按照我以往的学习计划,风格我能获得成功,这种把握就是对自我效能的估计。当你看到别人的计划时,别人的计划是在他们自己以往的经验中积累出来的,不是所谓的金科玉律,而是一种自我效能感,一种自信感。所以当你简单的认为只要按他们的经验A去做,就一定会导致成功。既然成功有这么简单的公式,那为什么其他那么多人不去照做呢?假设经验A真能导致成功,但你执行经验A的时候,你可能会坚持不下去,不是因为你缺乏别人的意志,而是你必须要比他付出 更多的一直努力,为什么呢?除非你在自己的实施过程中是“真的”觉得这种东西有用,你“真的”能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效果,你才会相信它接受它,否则你遭受的是自己的经验与思维的斗争挣扎,还会产生情绪上的副作用,认为别人能做到的而自己做不到这种无能感,走别人的路未必好走,因为这是在潜意识里与自己作对,与自己的经验作对,不相信自己。那么说,别人的经验难道真的都不可取吗?我自己不这么认为,别人的经验在自己这里尝试是,我们总是在不自觉的进行自我评估,即只有当我切实的真的感到有效时,我会从内心接受他,根本无需多少意志的努力,若我不认为对我有效是,我不会接纳它。不是说它不是个好方法,只是它不适合我一贯的风格,我对它不能产生共鸣,没有效能感。什么东西有效,什么东西没有效,只有自己说了算。在此,我要纠正一个观点,对自己没有效的东西并不等于是没有用的东西,不是去忽视别人的经验,只是客观的将他人与自己区分开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他的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自己的问题,求同存异。不要将自己的标准施加到他人身上,也不用他人的标准戴在自己的头上。人们经常会将自我看的太重,以至于在涉及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总会太过于主观化,而不像对待不涉及自己有关的事物那样客观化,这会造成或多或少的狂妄地看待他人或轻贱地看待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慢慢自我分化的过程,也是慢慢将自我客观化的过程。
现在关于这个心态的问题,我要求另一个方面谈,即从提议人的角度,给别人题建议的人会给别人带来影响,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他们的主观性给别人带来的负面印象。第一,不否认有极少数人给别人带来影响的同时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优越感,带来崇拜感,有点像炫富的感觉。但还是有很多提建议者总结的经验后太过于教条式。由于他们确实在他们自己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经验是有效的,但他们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太过于主观绝对化。先在此我用一段话来说明主观经验形成的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的过程,比如有一个人一次考试前很努力地做了复习,之后他考了一个好成绩,他就会把努力与好成绩联系在一起,得出一个结论,这次好成绩是由于努力,下次,由于他已经建立了以上结论,‘要想获得好成绩,我这次一定要努力’(效果率),多次考试之后,他自信地推论‘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好成绩,一定是因为他努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好成绩,一定是因为他不够努力。’结果在他看来,努力与好成绩就必然联系了,在经验形成初期,他几乎没有失败的经验,也没有尝试过努力以外的因素带来的结果,即没有控制组,他只得出来P推出Q,却没有证明非P Q的关系。他的经验结论虽然合理但充分。另外有一个人,他考前很努力的复习,结果考砸了,他总结原因是关于身体状况不好,下次,他努力且调整健康,取得了好成绩,他会总结到,只有努力加上健康的身体,才能取得好成绩。一次成功的经验会得出非常肯定的结论,而不管这个成功也许只是概率事件。另外一个人,他考前很努力但考得不理想,他归因于自己智力不够,下一次他不仅努力,身体状况也调整好了(遵从别人的建议),但仍然没考好,他会这样推理,我努力考不好,不努力也考不好,也许他会更坚信是自己智商不够。人们很容易只需23次经验就类比一般性结论,什么举一反三,三人成虎,这样,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经验,说这句话是,我就进行了归纳推理,举3个例子,就行惯性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这不正是许多人的思维模式吗,议论文的写作风格不就是如此吗?归纳和类比推理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尽是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关,并不具备演绎推理的必然性,可它能在生活中非常快捷方便地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发生,但严格的细致的论证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中这种代价是不需要的。但在生活中,正式由于人们太经常使用错误的论证,才发生像以上所出现的心理学归因理论中种种归因方式的人。而我认为这种论证的主观性或许已经被运用到许许多多经验上和结论上的归因了。”因此,主观经验的得来,很大程度上经不住严格推敲分析,因为人们的感性认识过于主观化。
通常主观观点的交流大家谈论的不是同一件事,很多问题并不是他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因为人们很容易从几点细小的事件跳跃式的形成一些抽象观点,但得知他的观点来源后,很多问题就不攻自破了。我在参加有一次的经验交流会上,主讲人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并认为自己整理笔记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初听这个结论觉得无可厚非,每个人有自己的成功经验,但他们的论证过程让我觉得有些功利性。他们以论坛举例,论坛上有很多过来人,分享自己的考验经验,他们将那些谈到记笔记的例子提出来说,他们认真记笔记的人成功了,那些在想走捷径的人,从那些在论坛上留言上的话找到一些‘证据’,并说他们没有成功。他们在讲到论坛上认真给别人留言的人很多成功了,而那些只灌水或隐身的人很多没有成功。这个论证过程有太多的漏统,学过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人应该要更谨慎一些。最先,这个结论的代表性太小,顶多是从这个论坛上得出的,不能无限的推广到所有的情况或人身上,其次,从论坛上找到的证据不是通过严格的实验程序设计得出的,从取样的代表性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能在网上留言的人群必须以具备了有电脑,有上网条件且经常上网或可能很喜欢上网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不能代表总体,他们是有某一类共同特征的人,并且这部分由于分享经验而互相影响,他们甚至与另一个论坛的人群都存在着系统的差异。而且只凭自己的主观偏见去选择证据,证据的搜集过程也不是系统的抽样,只从考上研且发过贴的文章中找的证据不能代表其他考上研但没发贴的人。搜集的证据不是实验者得出的数据而是带有选择偏差,而且也没有进行统计检验,不能说明任何事情。若1000个成功者里,我想要证明某个我与证明的证据,我举起中20个有这个证据的人,我就能推论我的这个证据就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吗?在此,就算从整个论坛上所有的经验贴中调查,找到考研成功的人的经验中有共同的某个因素A也不能说明某个因素A与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可能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比如,自己整理笔记的人比自己没有整理笔记的人更多的获得成功,也许是自己整理笔记有助于将书上的知识内化在头脑中,而正是将书上的知识内化到头脑中,才可以对知识运用自如的这个因素,才是决定成功的真正因素,而自己整理笔记只是有助于将书上的知识内化在头脑中,但如果我用其他的方法可以将书上的知识内化在头脑中,比如我背诵别人整理好的知识笔记或大纲解析,也可以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也可以成功。而如果我单纯地只为了记笔记而去记笔记,不是为了他真有效才去记,而没有将知识内化到头脑中,那即便是花费了很大的时间记笔记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及时有效的复习,整理笔记并不能获得成功。自己整理笔记与成功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假相关,他们之间即不是充分关系,即只要自己认真整理笔记就一定会成功(因为有很多即使认知整理笔记了也没有成功);也不是必要关系,即只有自己认真整理笔记才能成功(因为用其他方法也可以成功)。以上举的例子仅仅说明论证的逻辑性,不代表说将书上的知识内化到头脑上,或背诵大纲解析等,就一定是成功的什么充分或必要因素,仅此说明。
我还要从第二点谈他们的主观性给别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互相交流建议本是件好事,因为个人代表自己成功的建议,我们在给别人提建议的同时,别人接受不接受,实施不实施那就是别人的事情,我们即不能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他们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也不能因为别人的不成功归因于他们没有接受自己的建议。这是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的问题,曾经有人给我题建议,我说提得好,但我仍然坚持自己。他便说我太固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我说,我听了,你的建议提得很好,我没有照做不代表我没有听你的建议,不代表这你的建议提得不好,不代表我辜负了你的好意。听进去别人的劝告也不代表着我就要一定照做。因为我能客观的分析自己,我比他更了解我自己。在以前初高中阶段,老师总是按自己的标准看待学生,总是希望学生“听进去”他们的建议,总希望学生无条件的接受他们的建议而不管学什么之间的个体差异。
再次,我还要从第三点来谈谈这种影响。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受太多因素的影响,且他的成功经验或许只能代表他自己或跟他有相同学习经历的人,任何一次扩大代表性范围都是以牺牲有效性为前提的。我们不能无限放大一个人的成功,且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环效应,即一个在某方面非常成功的人,人们也会认为他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名人做广告用的就是这个效应。事实上,一个在理论逻辑上优秀的人,让他解决生活用品上的问题时,他可能就没有那个理论逻辑上没有那么优秀但经常操作生活用品的人强。若有些人的成功将总结的经验用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范围可能会造成光环效应。
   

沙发
 楼主| yudan1987 发表于 11-11-20 13:02:23 | 只看该作者
写了很多在学习经验总结方面中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尤其在与自身有关的问题上,人们常常将问题主观化。我要从一个例子中结束这篇文章。这个例子是有我一个朋友在饭桌上提出的一道高中数学的概率题。让我们证明抽奖的概率不受抽奖者先后顺序的影响。在主观上,很多人以前都难以接受这一点,明明前面的人若抽中了将,后面的人就没机会中奖了啊,为什么抽奖顺序不会影响中奖的概率呢?(不放回抽样)。用客观的数学能很快证明中奖概率的问题。若设有很多人按顺序抽n张奖票,不放回抽样。只有1张能中奖。第1个人中奖的概率是1/n,第二个人中奖的概率就要建立在第1个人的基础上,即第一个人中或不中奖,若中奖,第2个人中奖的概率就是0,若第1个人不中奖而第2个人中奖的概率就是[(n-1)/n]*[1/(n-1)]=1/n,所以第2个人中奖的概率就是0+1/n=1/n,由此计算第3个人中奖的概率为0+0+[(n-1)/n]*[(n-2)/(n-1)]*[1/(n-2)]=1/n;第N个人的中奖的概率也是1/n。即每个人中奖的概率均为1/n。这道用数学很好证明的题目在主观上却不好理解,我认为这正好可以说明感性与理性的自利偏差问题。人们总过多的考虑到对自己不利的方面,即别人中了将我就没办法中奖了,而很少考虑到,若别人没有中奖,我中奖的几率就变大了。而且别人中奖的概率仅为1/n,而他不中奖的概率却为(n-1)/n。这就是由于自利偏差导致的主观问题,其实,这个例子稍微改变一下形式这种偏差便不再了。现在人呢排成一排,大家会随机被发到一张奖票,现在都不知道哪张中奖,由电脑随机选一张作为中奖号码,问每个人中奖的概率是否相同。这个问题除了形式稍改了,但实质仍是一样的,比如第4个人拿到中奖号码,也意味着后面的人拿不到奖了。只是从形式上看,第2种看起来要公平一些,大家都参与了。而人们的理解与主观感受性却大大不一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19:56 , Processed in 0.08885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