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药理学专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沈旭,男,安徽省和县人,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出站后任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1999-2001年日本大阪药科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1年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任实验研究员。2002年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课题组长至今。
沈旭同志在国际上曾首次成功培养和解析了人起始因子全长eIF4E晶体,获日本文部省特别基金奖励。在国际上首先完成SARS病毒E蛋白、N蛋白和3CL蛋白水解酶的克隆、表达和纯化工作,并率先成功建立抗SARS药物分子水平筛选模型。将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如生物传感技术、圆二色谱(CD)技术、热分析技术等成功应用到药物筛选中。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1)克隆,表达和纯化药物靶标蛋白,并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筛选和评价药物先导化合物 2)通过生化技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成分 3)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方法研究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以及蛋白质-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曾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863"项目2项,"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上海市基础重点基金"1项。近年来,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沙发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08 | 只看该作者
楼丽广,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市,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8月到本所从事科研工作。2000年至2002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药理学系接受博士后训练。现任研究员,肿瘤药理实验室课题组长。

楼丽广同志主要从事药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抗肿瘤药物发现、发展以及肿瘤细胞分化、凋亡、增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曾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科委资助的项目研究,"alpha-双炔失碳酯的抗癌作用及诱导分化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39320003)";"抗肿瘤转移新型药物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 39770864); "苯乙烯内酯类抗肿瘤新药的研制(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曾获1998年度中国博士后最高奖"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1998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后;1998年度"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个,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曾发表在Proc. Natl. Acad. Sci.(美国), JBC, Mol. Pharmacol, J. Neurochem. BBRC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已培养硕士生2名。现为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编委。 目前正在主持的课题:
1)"一类抗肿瘤新药景洪哥纳香甲素的临床前研究"。编号:014319313。上海市科委资助, 项目主持人。
2."抗肿瘤药物GC-51的研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天然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子课题。编号:KSCX1-09-01-1,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主持人。
板凳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15 | 只看该作者
丁健,男,1953年2月出生1978年江西医学院毕业,1983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归国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现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
地板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22 | 只看该作者
左建平,男,1960年8月生于上海市。1983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中医专业,留校在附属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1988年赴日本留学,1994年3月于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主攻肿瘤学和免疫学),之后在该大学医学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期间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博士生/博士后特别研究员和医学部教务职员。1996年5月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NCI, NIH)从事与病毒、肿瘤免疫学有关的研究工作。2000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药理一室主任,免疫药理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病毒、肿瘤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宿主的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反应机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研究论文20多篇。现主要从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炎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病毒等创新药物的免疫药理学研究,包括机体免疫系统调节机制的研究,研究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在宿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中的变化;建立系列的免疫调节药物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相关的疾病实验动物模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炎、免疫抑制,抗病毒创新药物;并进行中医中药疗效作用与物质基础的相关性研究。
5#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28 | 只看该作者

冷颖,女,1973年出生,1999年7月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获药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11月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短期进修,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内分泌和生殖药理组课题组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治疗糖尿病药物和生殖健康相关药物的药理研究,曾参与并完成了国家一类新药醋酸烯诺孕酮埋植剂应用于哺乳期妇女避孕的临床前药理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纵向及多项企业合作横向课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治疗糖尿病创新药物的发现及作用机理研究
1、 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促分泌剂分子、细胞及整体筛选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前药理研究。
2、 II型糖尿病中胰岛素信号传导系统的缺陷(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增敏剂对其改善作用研究。
3、 II型糖尿病中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摄取和代谢相关信号传导系统研究。
6#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35 | 只看该作者
侯永泰,男,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84年赴美留学,获俄亥俄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密西根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工作、学习共16年。期间,他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技术,运用这些技术研究了涉及疾病发生与调控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他鉴定了SV40病毒起动子在小鼠L细胞中指导基因表达的功能,发现了L细胞中存在两种能够促进基因表达的核蛋白激活蛋白AP-4和AP-5,首次描述了这两种核蛋白和DNA结合时所表现的 &ldquo ; 逆对抗”现象。他深入研究了3a-NSD/DD其基因、mRNA和编码区,并在阐明基因调控机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由基因调节而控制的多环芳香化合物致癌机理模型。他证明了IGFBP-5能在肠道平滑肌和大鼠肠炎模型中诱发胶原蛋白的表达。他首次克隆了IGFBP-5基因和5'和3'端(已被Gene Bank所接受),并发现了两种引起其mRNA稳定性变化的mRNA结合蛋白。他还应用两种不同的起动子成功地建立了5个系列Hsp27转基因小鼠,对急性胰腺炎和溃疡性肠炎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重要发现。他的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7#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40 | 只看该作者
俞强,男,1954年9月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当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院,并于同年考入CUSBMBEA项目赴美国布兰达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获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受聘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 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2002年入“百人计划”受聘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课题组长,同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俞强教授早年从事动物行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后又从事肿瘤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多年,先后在科学,自然,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肿瘤细胞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和肿瘤药物的筛选和开发,应用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肿瘤细胞特殊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理,发现和鉴定具有抗肿瘤细胞生长活性化合物的蛋白靶点,建立化合物和信号转导途径关键蛋白的功能对应关系,解析不同信号转导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发和建立基于肿瘤细胞的特殊生物学行为和信号转导分子变异调节的药物筛选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8#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45 | 只看该作者
朱兴族,男,药理学家。1969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1969-1978年任江西中医学院药理学教师;1981年获中科院上海药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坦普尔大学医学院博士;其后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当博士后2年。1987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任药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和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和上海毒理学和药理学会会员。
9#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50 | 只看该作者
唐希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78年至今,他领导的研究组与植物化学家合作,从医用植物内寻找作用于神经系统活性成分的开发研究。5种活性成分已成功地开发成为治疗慢性疼痛,重症肌无力及早老性痴呆的新药,他作为主要研究着参与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工业新产品奖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二、三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作为访问教授于1987-1991年分别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美国南伊利诺以斯大学及芝加哥洛约勒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至今已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25篇
10#
 楼主| android 发表于 11-7-17 22:46:58 | 只看该作者
施卫星 (Wei-Xing Shi, Ph.D. )
一九九零年获美国耶鲁大学药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两年后重返耶鲁,先后任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二零零二年成为中科院上海物所药理室研究员。

专业兴趣 (Research Interests):
多种精神、神经疾病的病理机制可能与脑内多巴胺和谷胺酸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这些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毒品成瘾,及巴金森氏病。该实验室主要从分子、细胞、及神经环路等不同的水平,研究导至这些系统功能紊乱的可能原因及后果。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寻找可用于治疗上述疾病的新药靶点。实验技术包括:整体单个神经元活动记录,脑片膜片钳,离子成像,细胞培养,体外基因表达,细胞免疫化学,及自动化动物行为记录。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
1、 研究大脑调节多巴胺神经元活动的机制及不同药物对这些机制的影响,包括成瘾药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定剂。
2、 研究多巴胺各受体亚型间的相互作用,及多巴胺和谷胺酸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同的药物对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
3、 建立新的、用于寻找作用于多巴胺和谷胺酸神经传递中各分子靶点的药物的筛选技术。
4、 建立新的、更好的用于筛选抗精神病及戒毒药物的动物行为模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07:26 , Processed in 0.1207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