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永刚、董学文《文学原理》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6:4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765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文学的本体与形态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文学的客体与对象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文学的主体与创造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文学的文本与解读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文学的价值与影响
 5.1 复习笔记
 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文学的理论与方法
 6.1 复习笔记
 6.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张永刚、董学文著《文学原理》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文艺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张永刚、董学文《文学原理》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张永刚、董学文《文学原理》这一经典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文艺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近年文艺学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文学的本体与形态
1.1 复习笔记
一、文学的本体与形态
(一)文学的本体
文学本体是一种艺术的观念,它掩藏在文学形态之下,是多种因素在创作主体思维中激活而产生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整个时代和创作主体本身所追求的哲学、美学及文化基本观念;
2.创作主体所面临的外部世界及其相应的“内化”方式;
3.创作主体的内部心灵世界及其相应的传达方式;
4.具体的艺术样式所必需的切入生活的途径和方法。
(二)文学的形态
即作品形态,它是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物质实体,是一种艺术符号系统。
(三)关系
1.艺术的观念(本体)有赖于艺术的物质存在(形态)来固化;
2.文学本体一经固化,就会退隐到文学形态之下;
3.文学本体是创作主体对世界的理解、思考与创造性把握,文学形态则涉及到言、象、意等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完整的关系网络。
二、文学作为观念
(一)意识与思维
1.文学是意识和思维的一种体现形式
文学是一种情感的审美意识形式。它具有审美性和情感性。艺术的审美特殊性构成我们理解文学的重要线索。
文学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帮助我们解决关于文学的重要问题,所以人们习惯上把这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理解为文学的本质。
2.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1)文学在社会结构或文化总体中的位置
文学的构成状态及一切发展变化都决定于经济基础,同时,文学必然要和与它相邻的其它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部类发生联系与相互影响,从而深深印上它们的印迹。
(2)文学具有突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①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体现出的共同的独立性:
a.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②文学不但在一般意义上具备这四方面的独立性,而且由于文学自身的情感特点和审美特点及其形象建构的特殊方式,使它们拥有了更为独特更为突出的体现:
a.它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心路历程的形象揭示和预见,其真实性、深刻性、真理性与表达的独特性都是其他社会意识难以替代的。
b.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的突出程度也是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
c.在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方面,文学的独特性鲜明地体现在历史上那些优秀的作品上,它们给人们以精神的滋育,体现出其它社会意识形式无法趋及的永恒魅力。
d.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文学的独特性更为明显。
一方面它使人们感到其作用力的一种“空”“虚”与缥缈状态,是社会众多强势因素下的一种柔弱的话语言说,但另一方面它以其强烈的情感和审美的魅力触动人的灵魂,释放出巨大而久远的能量,在文化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充当着十分重要的先导和鼓舞角色。
3.文学的思维本体是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的含义
形象思维,即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它通过事物的个别特性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备主观表现性、个性化、情感化以及委婉含蓄等属性。
(2)形象思维的特点
①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也就是神与物游。
②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情感。
③形象思维始终不离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
(3)形象思维的类型
①低级层次形象思维,即原始人和孩子式的纯形象思维。
②中级层次形象思维,即日常情感和理性融汇的形象思维。
③高级层次形象思维,即纯粹的艺术思维。
(4)强调文艺的思维本体即形象思维的意义
强调文艺的思维本体即形象思维的重要意义就是将文学在内的整个艺术体系从科学体系中区分离出来。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二者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不同,科学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艺术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只有在思维本体上才能得到根本阐释。二者的具体差异表现在:
①从对象看,科学分门别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不同领域;文学则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整体,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有不可替代的惟一性。。
②从方式上看,科学通过舍象取义,以概念、判断、推理直取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文学则通过神与物游,以情感和想象的充分活动来暗示、象征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以象显质。
③从结果看,科学以抽象的语言(甚至公式)构成逻辑体系,客观、冷静、普泛地阐述客观世界的不同领域,给人以真理的严谨与权威感,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文学则以生动的语言构成形象体系,情绪化地、富有个性地表现主观化的现实世界,给人以审美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
并且,作为世界的心灵图景,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有不可替代的惟一性。
(二)审美与精神
1.美和审美
(1)美的内涵
当人类在对象身上直观到自身的创造力量,对象人化,成为顺己因素,人改造世界、支配世界的那个为自身更自由更舒适生存的心里渴望得到了满足,自然就要产生心理的愉悦,导致这种心理愉悦的对象就成为美的对象。
(2)审美的内涵
①审美,简单地说,就是对美的审测,就是在纷繁的现象中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超脱。
②审美作为对美的审测和追求,它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但又超越这种活动,带着明显的精神观照性质,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反过来,它又可以激励人的实践活动。
③审美是人类不断占有自身本质,不断走向文明的形象写照,它实现了人类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
2.审美性在艺术本体中的作用
(1)审美需要促成了人类感受美、创造美,并最终导致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审美性不仅使艺术拉开了与其它意识形态的距离,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还决定着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以及言说的特殊方式。
3.审美对文学本体的影响
审美的深邃内蕴为文学的本体世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这个开阔的内在世界使文学必须面对一些更为重要的命题,并在这些命题中体现出合规律合目的的构成法则。文学面临的重要命题包括:
(1)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①真,就是合规律性,即合于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文学要创造美,体现审美意味,就必须把求真放在首位,在对事物和现象的把握、表现中,体现出合规律性的思想特征,体现出追求真理的热忱和勇敢,才能创造出生动的形象,产生感人的魅力。
②善,也就是合目的性,即合于人类追求自由,追求人性,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最终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这个伦理的目的。善同样制约着文学对美的发现与创造。
③文学是审美的,美是生活的价值,丑则是生活的负价值,憎恨丑、反抗丑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行为。所以审美必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既表现生活中的美,也表现生活中的丑,在美学理论中,前者被称为表现对象的美,后者被称为表现目的的美。
(2)文学内在构成具有双重特性
由于审美本体的存在,文学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它的语言形态)往往呈现出相互矛盾但又有机统一的双重特性。文学双重特性这种两极化分离与统一现象具体体现在:
①文学是无功利与功利的矛盾统一;
②感性的“象”体系与理性的“意”内蕴的对立和统一;
③文学是认识和评价的对立统一;
④文学是实践和精神的双重活动。
(3)文学必须在对象选择、主体修养、功能作用方面具有合于美的构成规律
①对象选择合于美的规律,指的是文学在面对客体生活从中选择表现对象时,必须从对象的审美属性出发进行选择。
②文学功能作用合于美的规律,是指作为一种创作设计,文学应该把通过恰当的艺术化方式来感动人、给人以审美启迪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认识、教育功能放在首位。
③上述一切要得以完成,最终有赖于作家主体的审美修养。
三、文学作为现象
(一)物质形态
文学,在观念上它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而在形态上它则成为这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1.文学物质形态的承载物
现阶段,文学的物质实体是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这些物质实体都是外在于文学的承载物。
2.文学物质形态的根本因素
语言和文字是构成文学物质形态的根本因素。它们与文学融为一体,甚至就是作为现象存在的文学的本身。
3.文学物质形态的呈现方式
文学物质形态的呈现方式也就是文学的话语构成。
(1)文学话语的含义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文学化言说方式达成的沟通。
(2)文学话语包含的因素
①说话人,即作家,这是话语活动的重要主体;
②受话人,即阅读或聆听说话的接受者,也是话语主体之一;
③文本,指可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到沟通目的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有时也称话语系统,它一般必须借助其他物质媒介来承载,体现出二重物质性。所以它是文学物质形态最直观的部分;
④沟通,这是指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和呼应状态;
⑤语境,也称上下文,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领域,它可以融汇进说话人和受话人所置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即一种更广泛的物质活动,从而在文本传播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呼应与反响。
4.研究文学的物质形态的意义
(1)表层意义为可以明确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异,使文学获得最后一个从现象世界分离出来的特征。物质形态和表现手段的不同导致了各门艺术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对独立性,从文学的物质形态即语言构成(或话语方式)入手,可以将它从艺术门类中分离出来。
(2)深层意义在于,只有通过文学的物质形态即存在方式,才可以真正了解文学作为现象的复杂构成。文学的物质形态决定了它的表现手段,研究文学的物质形态我们才能洞悉文学的表现手段的奥秘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象、意有机组合的规律。
(二)言、象、意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一个“象”体系,并通过这个“象”体系来表达“意”——作家对生活的理解与评价。文学正是通过这个“象”与“意”系统的建立,一方面使自己成形,获得感性形态,另一方面则使文学本体世界得到间接而巧妙的展示。
1.言
(1)文学语言的涵义
用生动的感性外观和丰富的理性内蕴体现文学审美意味的意象语言,根本特点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感,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最终通过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2)文学语言的内在机制
文学语言是一种意象语言,意象的基本特点在于以感性形态指涉并统一主客观两极,所以文学语言的内在机制就是这种一体双向性。具体而言,即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两个不同取向:
①语表的具体性
即它所显示的是某种曾经或者可能以物象状态存在的具体现象,能在一瞬间唤起接受者对具象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印象。
②语里的多义性
即在语表的具体性中潜藏着抽象思维难以穷尽的多种意义。
语表的具体性和语里的多义性综合而为文学语言的意象性,这也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特点,显示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
2.象与意
文学作为现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语言的物化作用最终造就的“象”、“意”体系。文学作品往往就是这两种东西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整体,但我们在理解上却必须具有这种意识,即文学的结构是双层的——在感性直观中它是“象”,在理性品格中它是“意”,“象”融汇着“意”,“意”支撑着“象”,因而文学才既有美丽的外观,又有深厚的韵味。
(1)象
①文学形象的涵义
文学的“象”即文学形象,是指作家以语言为物质媒介,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情感因素和审美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和具体情景。
形象是感性外观和理性内涵的统一体。从感性角度看,它以画面、情景方式出现。就理性内涵看,形象包容着一系列艺术创造活动,其中心环节是作家在生活中提炼情感与思想,再为它们寻找恰当的形象化载体,最后将这种升华了的情志深藏在画面与情景中暗示出来。
②文学形象的基本特点
a.间接性,这是语言赋予文学形象的首要特点。
间接性,指的是文学形象并不像其他直观艺术那样可以为接受者的感官直接感受,而是必须经由对语言声音符号的理解、想象;
文学形象的这种间接性的特点一方面造成了文学传播和接受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把形象塑造的自由赋予了作家,使其在塑造形象时不受具体物质的限制,同时还把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留给了读者,使他们有可能通过语言符号,与作家一道共同完成形象的塑造。
b.个别性、具体性和生动性,也就是说文学形象有着鲜活的存在状态。
文学形象的个别性,指的就是文学形象与生活中的人、事、物一样有形有貌、有声有色;
文学形象的具体性,指的是作家无法写普遍的人、事、物,他只能写具体的人,具体的物象与事件;
生动性指文学形象与生活中的人或者其他生物一样总是有着鲜活的状貌,有着生命的灵性。
c.具有强烈的艺术概括性。
也就是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广泛的普遍性,或者说包涵着一个丰富的意义体系。这个体系本来是与形象的感性特征相背离的独立范畴,但它的产生和完全形成则是始终紧扣“象”的感性化过程展开的。
d.审美性
审美在文学中的内涵就是文学通过语言造就感性的“象”来体现合于现实规律和人类目的理性思考。
③典型
“典型”就是优秀的文学形象。优秀文学形象,就是上述四个特点都得到加强的形象,或者说充分展示了上述特点的形象。具体表现为:
a.就间接性而言,优秀形象必须是有效地拓开间接性空间但又不会使之失去必要支点的形象;
b.就具体性、个别性、生动性而言,对它的强化也就是对个性的造就,个性越鲜明,形象便越鲜活,越是优秀的文学形象;
c.就艺术概括性而言,优秀的形象是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蕴和更为广泛的普遍意义的形象,其普遍的内蕴有时被人称之为共性;
d.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具有形式美意味的语言形式展示出来,实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审美判断,优秀的文学形象就产生了。
(2)意
文学的“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存在,在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①“意”一般被定位为文学的目的所在。
②“意”来自于作家对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的思考、理解与判断,也可以说来自人的本质深处,它关联着哲学、美学观念及生活姿态,带有浓厚的文学本体色彩,它与道一起构成文学对生活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点和标准。
③“意”在文学文本构成中发挥着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它以主题身份出现,规范影响着文学从选材、提炼、强化到形诸语言文字的整个过程,因而它有时会被人称为作品的灵魂。
四、文学的定位
(一)文学属性
1.文学属性的涵义和要求
(1)文学属性是文学本体在现实中的流露。文学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人学特性。
(2)文学的人学特性,决定了文学必须立足人、观察人、思考人、表现人。
2.文学的人学特性
文学的人学特性具有三个基本层次,这三个层次即是我们衡量文学是否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基本准则。
(1)文学作为人学的基本起点——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
①文学的人性,是文学作为人学的起点或基本前提。文学表现人性,在深层意义上,必然带来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叩问,在现实意义上,必然带来对个人价值、个人性格的尊重。
②人性在文学中最主要的体现,是造就了文学的“共同美”。
文学中的“共同美”有两种体现方式,其一是题材内容上的“共同美”,其二,是艺术形式上的“共同美”。
(2)文学作为人学的集中体现——在复杂的阶级性中追求人民性
①文学的阶级性,指的是阶级社会中文学作品表现一定的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的特性,它是阶级社会中文学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学的阶级性来自于文学主体(作家)和文学客体(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两个基本方面。
②阶级性在文学中的成功体现,是化为作家的一种情感判断方式,巧妙渗透在文学形象之中,从而实现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掌握。阶级性作为一种倾向性,必须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被特别地指点出来。这是文学作为艺术对阶级性的首要要求,它使进入作品的阶级性必须转化为文学的意义内蕴。
③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学总是力图超越阶级的局限性,去追求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反映和符合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利益,有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④文学的人民性要求文学在思想和情感基点上,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出发去追求一种内在的、民间化的独立品格。建构文学的人民性,需要历史洞悉能力、勇敢无畏精神和优秀的艺术表现能力。
(3)文学作为人学的理想结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①文学的民族性,就是指同一民族的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的民族特色,它表现出文学与所属民族的独特关系。文学的民族特点往往由创作主体和客体两种因素共同促成。
②文学的民族性实现了对这个民族具体特点的超越,它把民族的显在的具体特点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上,因而也就具有了世界性意味。
(二)文学概念
1.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类审美意识形态特点并实现了象、意体系建构的话语方式。
2.文学在外延上包容着以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具体文学样式出现的可供接受的文本。关于文学的一切理论原理,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765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22:40 , Processed in 0.09256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