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高教出版社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8:3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184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编 知识产权法导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法导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编 著作权法
 第二章 著作权法概述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著作权的对象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著作权的内容、取得和期间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著作权的主体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邻接权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著作权的利用和转移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著作权的限制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与著作权有关的行政管理和著作权的集体管理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著作权的保护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编 专利法
 第十一章 专利法概述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专利权的对象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三章 获得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四章 专利权产生的形式要件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内容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主体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七章 专利权的保护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编 商标法
 第十八章 商标法概述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九章 商标权的对象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章 商标权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一章 商标注册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二章 注册商标无效
  22.1 复习笔记
  2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三章 商标评审与商标确权制度
  23.1 复习笔记
  2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四章 驰名商标及其保护
  24.1 复习笔记
  2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五章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25.1 复习笔记
  2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编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十六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26.1 复习笔记
  2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地位
  27.1 复习笔记
  2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八章 侵害知识财产的不正当竞争
  28.1 复习笔记
  2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九章 滥用知识产权的不正当竞争
  29.1 复习笔记
  2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十章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
  30.1 复习笔记
  3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编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和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十一章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概述
  31.1 复习笔记
  3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十二章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32.1 复习笔记
  3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十三章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33.1 复习笔记
  3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十四章 知识产权其他主要国际条约
  34.1 复习笔记
  3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十五章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35.1 复习笔记
  35.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知识产权法》(刘春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是国内外各大院校广泛采用的知识产权法权威教材之一,也被我国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刘春田主编的《知识产权法》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是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材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详解。参考大量知识产权法相关资料对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圣才学习网│法学类(fl.100xuexi.com)提供法学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刘春田主编的《知识产权法》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知识产权法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编 知识产权法导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法导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的本质与范围 
 知识产权及其对象、客体 

“知识”的本质就是“形式”,创造是“设计形式”的活动
构思与表现
知识产权的对象 知识与载体或形式与质料
“知识”的特征  
知识产权的分类、性质以及与其他民事财产权利的区别 
知识产权法与民法 
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历史与现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1.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2.知识产权的本质与范围
知识产权概念的表述,基本揭示了知识产权的本质,界定了它的范围:
(1)“创造成果”的概念,使之与“劳动成果”划清了界限。在经济学上,创造与劳动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创造不属于劳动范畴,“创造成果”与“劳动成果”截然不同。
(2)“创造成果”的概念,使之与“智慧”、“智力”划清了界限。知识产权是起因于对“智慧成果”或“创造成果”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支配而产生的权利。
(3)“创造成果”的概念也使之与“创造活动”划清了界限。“创造活动”是一种事实行为,或者说是一个过程,事实行为或过程不是知识产权的对象。
(4)“创造成果”概念中的“创造”一词的限定,使之将非创造成果排除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之外。
(5)知识产权之所以将创造成果权和工商业标记权并列,是因为创造成果权的概念不能覆盖工商业标记权的内容。二者划分的标准是各自获得财产的手段不同。二者同作为财产权,创造成果权的价值与工商业标记权的价值来源截然不同。
(6)强调知识产权依法产生,反映了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并非一切创造成果都可以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也并非任何设计都可以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工商业标记。第二层意思是指并非所有施加在创造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上的行为,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规制的客体。
二、知识产权的对象
1.知识产权及其对象、客体
(1)知识产权的对象
知识产权的对象就是“知识”本身。知识产权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专指那部分合于法律规制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它们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发生的前提和基础。
(2)知识产权的客体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指在对象上所施加的、能够产生一定利益关系的行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与对象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作为知识产权对象的“知识”,是具体的、感性的、客观的范畴,是第一性的事物,是法律关系发生的客观基础和前提。客体是抽象的、理性的范畴,是利益关系即社会关系,是第二性的。只有借助于作为权利客体的“行为”,才可以产生事实上的法律关系。
2.“知识”的本质就是“形式”,创造是“设计形式”的活动
“知识”的本质就是“形式”,创造是“设计形式”的活动有关“知识”的本质,以及它的存在方式等问题的讨论,探寻的是知识产权法律所由产生的先决条件,是第一性的事物。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是理解知识产权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3.构思与表现
构思与表现或称思想情感和表现形式,二者是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般说,构思是为表现抽象的思想寻找具体形式的过程,构思是趋于明确的,但本质仍是抽象的、无形的、不确定的,而非具体的,它还停留在主观阶段。一旦它借助恰当的物质材料得以表现,就成为具象的、客观的,可以为人感知,可以传递和扩散的“形式”。同一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构思和表现。
构思是思想的最后阶段。构思一旦确定,它与表现之间就具备了对应关系。
4.知识与载体或形式与质料
知识作为形式,是客观的。知识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与内容是知识的一对范畴。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形式是表现的,是无实体的,故形式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或称质料)加以表现。
载体,是指支撑事物形状或结构的物质材料。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形式。形与体,即形式与物质材料,它们通常为一个事物自然属性的两个方面,形式借助物质材料为载体得以客观外化,物质材料则借助形式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状态。
知识产权制度就是利用了形式与质料的二元关系,通过赋予形式的设计人对形式的控制、利用和支配权来实现对其利益的保护。知识产权中“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不包含质料的价值,而是对纯结构和形式的利用权所表现的市场价值。
5.“知识”的特征
(1)“知识”作为形式,不具有实体性,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
(2)“知识”作为形式,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的特点。“知识”一旦被描述、表达出来,呈现一种可为人感知的客观状态,就知识的形式特征而言,具有永不磨损的品格。
(3)“知识”作为形式,受其非物质性决定,它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地再现或复制自己。人类可以不受地域、国别以及特定物质材料的限制,在同一时间,利用不同的载体,不受数量限制地复制相同的结构与形式,并互不影响。
三、知识产权的分类、性质以及与其他民事财产权利的区别
1.知识产权的分类
(1)著作权和工业产权
分类方法:以知识的功能为标准划分的。
著作权是广义的,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其保护对象所实现的功能是精神上的,也称非实用功能。著作权保护对象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
工业产权是指著作权以外的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保护对象所实现的功能是物质上的,也称实用功能。保护对象的范围已超出“工业”的范围,凡是以实现人类的衣、食、住、行、作等生活、生产的功能,满足以物质消费为目的的知识类型,都属于这个范围。另外,还有以实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功能为目的的符号、标记类型的知识。
(2)创造性智力成果权和工商业标记权
分类方法:以知识产权价值的来源作为标准。
创造性智力成果权的价值,直接来源于对该成果的商业性利用。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本身是获取财产价值的源泉。
工商业标记本身不是其财产价值的源泉,它的价值,来源于所标记的商品或服务,来源于它所标记的工商业主体的商业信誉。
2.知识产权的性质
(1)权利的属性决定于它所反映和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2)知识产权属于私权。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与公权力的关系:
①联系:通常,现代国家中,知识产权在权利形成、权利赋予、权利行使和权利救济中,都有公权力的参与。
②区别:在私法体系中,私权和公权力之间,私权始终居于目的、实体、主体、第一性的地位,公权力则居于手段、程序、辅助、第二性的地位。公权力的作用再突出,也不可能超出法律对私权确认的实体性规定。
3.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财产权利的区别
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其内容和特征,既不同于物权,也不同于债权。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虽均作为民事财产权,但又互相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的法律事实构成不同。
债权的对象是“行为”,故决定了其义务主体是特定的人,其权利具有相对权的特征。物权和知识产权分别表现为对“物”和“知识”的控制、利用和支配,因而是法定权利,其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其权利具有绝对权的性质。
4.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区别:
(1)权利的对象或标的不同
物权的对象是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其他实实在在存在的物理学意义上的“物”。知识产权的对象则是不含物质实体的思想或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是非物质的。
(2)物权与知识产权虽然同为绝对权利,但是在独占性、专有性和排他性上,知识产权显然要弱于物权。
(3)物权往往可以通过事实占有实现,知识产权的实现则须仰仗法律的保障。
(4)当知识产权与物权发生冲突时,知识产权通常要让位给物权。
(5)知识产权的期限不同于物权的期限。
知识产权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一定的期限,期限届满,权利归于消灭。物权则无此法律规定,物权的期限与物的自然寿命竞合。
(6)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价值无论是质的规定性还是量的规定性,都不同于物权。
知识产权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知识产权的价值量的规定性则取决于其对象被社会利用的程度和范围。
四、知识产权法与民法
知识产权为私权,属于民事财产权。知识产权法主要以单行法律形式存在。知识产权本质上是财产权,知识产权法属于财产法。
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组成部分,是民事普通法,不是民事特别法。民法与知识产权法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五、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历史与现状
1.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1)创造是人类产生、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2)知识产权法律既是制度文明的典范,也是激发创造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加速器。
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实践的启示:
①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的解放,是人的解放。
②利用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③法律是人类从事物质与文化生活的教科书。
④知识产权制度还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外来文化的机遇,为我们创造了与外部世界平等交流的条件。
(3)科学技术、法律和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说明,在自然面前,人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相当大的能动作用。同时,人类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改造世界的活动,始终要受到客观条件和自然法则的规定与制约。此外,人类追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的愿望,也不是仅靠法制就可以成就的。
2.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1)国外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①萌芽
知识产权制度源于经济生活,源于商人对保障其稳定地获取丰厚利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萌芽始自15世纪的意大利。1474年威尼斯专利法已经初步确立了现代专利制度的各种基本要素。其后,较系统的近代意义的专利制度,则以1623年的英国垄断法为先河。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和美国等相继实行了专利制度。
②著作权保护和商标保护制度的出现
人类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以及以书籍为载体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对书籍印刷发行商的利益以及作者利益的保护需求。世界第一部保护著作权的法律,是1709年英国的《安娜女王法》。其后欧美各国相继也建立了著作权保护制度。
商标保护制度出现较晚。在欧洲,随着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活动也在更大规模和更广的范围开展。作为市场秩序和贸易习惯的商业标记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法国1803年颁布了名为《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确认了对商标权的法律保护。1857年,法国又颁布成文的《商标法》。随后,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定了商标法。
③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a.1883年由比利时、法国和瑞士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该公约成为国际间保护工业产权的基本公约。《巴黎公约》确立了“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和“独立保护原则”等基本原则。
b.1886年以欧洲为主导出现了国际问相互保护著作权的多边条约,即《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c.1952年以美国为主导,又出现了一个著作权多边条约《世界版权公约》。
d.其后,又出现了一些保护著作邻接权等方面的专门条约。
(2)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①历史发展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清政府分别于1898年、1904年和1910年颁布了保护发明创造的专利法规、商标法规和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也没有条件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着手全面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并于1982年、1984年、1990年和1993年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在1985年加入了《巴黎公约》,1992年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还先后加入了一些著作权、邻接权、专利和商标等专门条约。之后对《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进行多次修改。
②现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十年的实践,2007年3月又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并于2007年6月9日在我国生效。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较为丰富的实践。
新一轮的修订工作,应注重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注重与民法体系的整合。相信经过这番修订,知识产权制度必定会对构建健全而稳定的财产秩序,对维护因知识产权机制而发生的诸方面的正当权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交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184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6 05:45 , Processed in 0.08271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