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黑龙江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综合知识》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8:5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604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地理国情与省情
 1.1 考点精讲
  一、地理常识
  二、中国国情常识
  三、黑龙江省情概况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2章 政 治
 2.1 考点精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六、科学发展观
  七、中国共产党党史
 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3章 法 律
 3.1 考点精讲
  一、法理学
  二、宪法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四、民法与民事诉讼法
  五、刑法与刑事诉讼法
  六、商法
  七、土地管理法
  八、房地产法
  九、社会保险法
  十、财税法
 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 经 济
 4.1 考点精讲
  一、政治经济学
  二、微观经济
  三、宏观经济
  四、金融与投资
  五、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
 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5章 管 理
 5.1 考点精讲
  一、管理概述
  二、政府职能
  三、行政组织
  四、行政领导
  五、行政决策、行政执行与行政监督
 5.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6章 公文知识
 6.1 考点精讲
  一、公文基础知识
  二、常用法定公文写作
  三、公文处理
 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7章 科技生活常识
 7.1 考点精讲
  一、科技史
  二、天文常识
  三、生物常识
  四、物理常识
  五、化学常识
  六、生活急救常识
  七、高新技术
 7.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8章 历史人文
 8.1 考点精讲
  一、中国简史
  二、中国文学艺术常识
  三、中国文化常识
  四、世界近现代史
  五、外国文学艺术常识
  六、外国文化常识
 8.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9章 计算机知识
 9.1 考点精讲
  一、计算机基础
  二、计算机基本操作
  三、数据库技术基础
 9.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0章 农业农村知识
 10.1 考点精讲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
  三、农村土地管理
  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
 10.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1章 主观材料题
 11.1 考点精讲
  一、案例分析题
  二、材料分析题
 1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附录 农业农村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一、农业农村法律法规
  二、农业农村方针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黑龙江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综合知识》的命题特点合理安排章节结构,共分为11章(含附录):即地理国情与省情、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公文知识、科技生活常识、历史人文、计算机知识、农业农村知识以及主观材料题。附录部分为农业农村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每章都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考点精讲,梳理核心知识点,建立系统而准确的知识脉络,方便备考者记忆。
??第二部分为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有针对性地精选了近年来的部分真题及典型模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对考生掌握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大有裨益;另外我们还精选了大量典型例题,也给出了解析,这对备考者巩固知识点,提升解题技巧,掌握未来考试方向大有帮助和启发。
??圣才学习网│公务员类(www.100xuexi.com)提供黑龙江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黑龙江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的考生,也适用于参加其他地方“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的考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地理国情与省情
1.1 考点精讲
一、地理常识
(一)地球及大气层
1.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地球有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其次是硅,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
2.大气层
大气层,或者叫大气圈,或者叫大气,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为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一圈气体。地球的大气层保护地球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
表1-1 大气层
  高层大气    50km~3000km        空气密度小    存在电离层(80km~5000km),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20km~5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10km~2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地理现象
1.太阳风暴
(1)基本概念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是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当该气体流在地球附近通过时,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
(2)影响
①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
②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无线电通信中断。
③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
④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车祸增多。
⑤会使气温增高。
⑥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例】下列关于太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风会促进大气中臭氧的产生,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
B.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彗星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形成彗尾
C.太阳风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射出的超音速等离子体流
D.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些危害。即不是促使臭氧产生而是破坏臭氧。
2.极光
(1)基本概念
极光是由于太阳粒子流轰击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地球上常在南北极出现。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2)形成原因
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太阳喷射出高能带电粒子“太阳风”,以大约每秒40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3.日食
(1)基本概念
日食或日蚀,中国俗称天狗食日,是一种天文现象。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当太阳、月球、地球正好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月球的影可以分为本影、半影和伪本影(本影延长线区域)三部分。日食分为四种,包括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及全环食,其中较罕见的是全环食。
(2)知识拓展
①日偏食
日偏食是最常见的日食现象。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有一部分地区被月球阴影外侧的半影覆盖,在此地区所见到的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挡住,这种天文现象就叫日偏食。
②日全食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即在本影范围看到太阳全部被月球遮住,称为日全食。
③日环食
月球在日环食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在伪本影范围看到太阳周边剩下一个光环,称为日环食。发生日环食时,物体的投影有时会交错重叠。
④全环食
全环食是指日食时月球的影子恰好等于当时月球距离地球的距离。这样,因为大地是圆的,所以就会在月球影子中心区经过的地方依次出现日环食——日全食——日环食。一次日食过程中,有些地方可以观测到全食,有些地方可以观测到环食,就称为“全环食”,又称“混合食”,非常罕见。
4.月食
(1)基本概念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
(2)知识拓展
依地球遮蔽阳光直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注:没有月环食。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
【例】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
A.月全食
B.日全食
C.月环食
D.日环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地球的直径是月球的4倍,即使在月球轨道上,地球的本影直径仍为月球的2.5倍,远大于月球,即绝不可能形成月环食。
(三)地质灾害
1.地震
(1)基本概念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而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震源、震中与震源深度
①震源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即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
②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③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a.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
b.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c.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2.海啸
(1)基本概念
海啸,是指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它是由于海底地震、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海中核爆炸等造成的海洋和近岸水域水面巨大涨落现象。
(2)水体波动
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
(四)气象灾害
1.沙尘暴
(1)基本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2)形成条件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3)频发地区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目前中国北方共有四大沙尘源区,其中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是最强的沙尘暴策源区。
2.台风(飓风)
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暖性低压系统,在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称为台风。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气象图上,台风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气温均达到最低值。
飓风专指产生在大西洋、北太平洋东部海面上的一种热带气旋,性质和太平洋上的台风相似。它有时袭击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湾沿岸,风速每小时可达190千米,有很大的破坏力。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不同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
【例】构成台风灾害的三因素是强风、暴雨和(  )。
A.海啸
B.风暴潮
C.泥石流
D.滑坡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构成台风灾害的三因素是:①大风;②暴雨;③风暴潮。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B项正确。
3.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①基本概念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圣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②发生原因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2)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指太平洋东部、中部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在这种冷海温度作用下,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出现酷热、干旱天气,孟加拉国出现洪涝灾害,加勒比海、墨西哥屡遭飓风袭击。科学家把它称为“拉尼娜”,意为“圣女”。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五)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1)“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2)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层。
②毁林。
(3)二氧化碳增多的危害
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2.臭氧层的破坏
(1)概念
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千米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臭氧具有强烈地吸收紫外线的功能,能挡住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的现象被称作臭氧层破坏或臭氧层损耗。
(2)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患者、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3.酸雨
(1)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2)成因
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3)危害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等。
4.赤潮
(1)概念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2)成因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5.PM2.5和PM10
(1)PM2.5和PM10的概念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10和PM2.5分别指的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2.5微米的颗粒物(人类纤细头发的直径大约是50~70微米)。它们是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两个主要污染物指标。
①PM10
飘尘,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微米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
②PM2.5
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PM2.5的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火山灰、森林火灾等;人为源包括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①一次颗粒物
由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
②二次颗粒物
由排放到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
(3)PM2.5污染
根据目前对空气中PM2.5来源的认识,煤碳燃烧、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和道路扬尘、区域传输等来源,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其贡献各不相同。由于PM10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较长,所以通常PM2.5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把大气污染确认定为致癌物,PM2.5也是一种确认的人类致癌物。现在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
(4)PM2.5的组成
PM2.5的组成十分复杂,是各种各样固体细颗粒和液滴的“大杂烩”,化学成分高达上百种。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碳以及各种金属化合物等。
(5)对PM2.5的监测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6.雾和霾
(1)雾
雾是指在相对高的空气湿度下,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几微米到100微米,肉眼可见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悬浮体,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雾能影响能见度,对交通影响很大。根据国际上的定义,雾中的能见度要小于1公里。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
(2)霾
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一般呈乳白色,它使物体的颜色减弱,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黑暗物体微带蓝色。组成霾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当大气凝结核由于各种原因长大时也能形成霾。在这种情况下水汽进一步凝结可能使霾演变成轻雾、雾和云。霾主要由气溶胶组成,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3)雾霾
①基本概念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现在公众关注的雾霾则主要是由大气中空气中动力学直径2.5微米以下的微小烟尘、粉尘及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等颗粒物以及水滴叠加形成的。出现雾霾时,空气往往较浑浊,有时呈灰色或黄色,甚至红色。
②形成原因
a.相对湿度比较大,就是空气中要有相当的水汽,水汽含量较高;
b.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c.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d.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e.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f.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g.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4)雾和霾的预警
①大雾预警
大雾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大雾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预防雾对人们带来的影响,提示交通部门尽量减少雾带来的交通事故。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大雾红色预警信号是大雾预警信号中的最高级别。
②霾预警
霾预警也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分别对应中度霾、重度霾和极重霾,可反映空气污染的不同状况。霾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霾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百姓预防霾带来的影响,交通部门尽量减少霾带来的交通事故。在霾预警级别的划分中,将反映空气质量的PM2.5浓度与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并列为预警分级的重要指标,使霾预警不仅仅反映大气视程条件变化,更体现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例】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中。下列关于雾霾天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B.应通过补充抗氧化剂,对抗因雾霾进入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
C.发生霾时空气相对湿度不大,形成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
D.发生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5千米,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雾霾天气被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霾天气最好不要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B项,抗氧化剂是阻止氧气不良影响的物质。它是一类能帮助捕获并中和自由基,从而祛除自由基对人体损害的一类物质,因而是自我防护雾霾的一种措施。C项,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D项,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
7.陆地污染
主要指由于人类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对陆地环境的污染。污染物主要由不能焚化或腐化的物质,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不可再生或难再生物质构成,它们对陆地环境循环发展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8.水体污染
主要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害物质,如泄漏的原油,各种化学农药,工厂排放的污水等进入江河、湖泊、大海等水系而造成的污染。水体污染不但会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而且也会对饮用受污水体或食用其中食物的动物及人类造成毒副作用影响。
9.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在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为五级,分别是:Ⅰ级,污染指数0~50,优;Ⅱ级,污染指数51~100,良;Ⅲ级,污染指数100~200,进一步可细分为Ⅲ(1)级和Ⅲ(2)级,分别是轻微污染(100~150),轻度污染(150~200);Ⅳ级,污染指数200~300,进一步可细分为Ⅳ(1)级和Ⅳ(2)级,分别是中度污染和中度重污染;污染指数大于300的为Ⅴ级,属于重度污染。由此可见,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越好。
10.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指由Ⅳ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过量,而使周围相关人群、物种受到污染的现象。
11.噪音污染
指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表1-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其分布
  类别    昼间(分贝)    夜间(分贝)    适用区域  
  0    50    40    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    55    45    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2    60    50    居住、工业、商业混杂区  
  3    65    55    工业区  
  4    70    55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  
注:分贝是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声强级的一个单位。
(六)世界地理
表1-3 世界地理
  面积最大的洲:亚洲    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    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岛:格陵兰岛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最大的洋:太平洋    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最大的咸水湖泊:里海  
  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多瑙河  
  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  
  最大的内海:加勒比海    最咸的海:红海    最淡的海:波罗的海  
  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    最低最咸的湖:死海    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  
二、中国国情常识
(一)我国地理位置
1.位置
我国地处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南面临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疆域
(1)陆地领土面积
陆地领土面积大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
(2)领土四端
表1-4 中国领土四端
  中国领土四端    具体位置  
  最北端    黑龙江省北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处  
  最南端    南海南部的曾母暗沙  
  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最西端    帕米尔高原上  
东西横跨62个经度,约5000千米。南北纵跨49个纬度,约5500千米。
3.邻国
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东邻朝鲜,南邻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和北部与俄罗斯、蒙古为邻,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
4.领海(从北到南)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文莱等国隔海相望。
(二)我国的岛屿
1.三大岛屿
我国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岛有3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按其成因可分3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基岩岛。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
2.钓鱼岛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统称钓鱼岛)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即由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在1403年(明永乐元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就明确记载了“福建往琉球”航路上中国的岛屿“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明朝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标明了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表明这些岛屿至少在明朝就已在中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3.黄岩岛
黄岩岛,为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是中国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黄岩岛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早在1279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黄岩岛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管辖,2012年设立三沙市后,归三沙市管辖。
【例】钓鱼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按岛屿的成因分类,它属于(  )。
A.大陆岛
B.冲积岛
C.珊瑚岛
D.火山岛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按岛屿的成因分类,岛屿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大陆岛是一种由大陆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岛屿。海洋岛是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岛屿,又称大洋岛,是指分布于广阔而又深邃的海洋上的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无关的岛屿。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钓鱼岛列岛是台湾大屯山的延伸,属于大陆岛。因此A项正确。
(三)我国地形地貌
1.地形特点
(1)地形多种多样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地、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基本类型,我国均有分布,这为我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我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2.地形种类
(1)四大高原
表1-5 我国四大高原
  

名称  内容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位置    分布    西南部    北部    中部偏北    西南部  
  边界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    大兴安岭-祁连山-长城    祁连山-太行山-长城-秦岭    贵州全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  
  特点      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地势平坦,戈壁、沙漠广布,我国第二大高原,海拔1000~1400米。      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地貌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多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  
(2)四大盆地
表1-6 我国四大盆地
  名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外围山脉    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    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    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    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  
  所在省区    新疆南部    新疆北部    青海西北部    四川东部  
  特点    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    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3)三大平原
表1-7 我国三大平原
  名称    范围    所在省区    主要河流    特点  
  东北平原    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南临渤海,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    黑,辽,吉    黑龙江,松花江及其支流嫩江,乌苏里江,辽河    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  
  华北平原    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东,东临渤海,黄海    河南省、河北省及北京市的绝大部分、山东省西部、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天津市全部    黄河,淮河,海河    平原开阔完整,海拔在50米以下,地面平坦。第二大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岸,四川盆地以东,西起巫山,东抵海滨    河南省、河北省及北京市的绝大部分、山东省西部、、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天津市全部    黄河,淮河,海河    东面狭长,宽窄不一,地势地平,河湖密布,呈水乡景观  
【例】下列有关地理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其内部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我国四大高原中,石灰岩广布的是青藏高原
C.“地上河”一般出现在黄河的上游河段
D.闽江流域面积广、径流年际变化稳定,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正确,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部的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千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B项错误,我国四大高原中,云贵高原是典型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分布非常广泛。C项错误,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土被冲刷到中下游,致使中下游河床变高,出现“地上河”。D项错误,长江是中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流,通航里程长达两千八百多公里,流经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3.地势分布
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
表1-8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    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      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4.主要山脉
表1-9 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    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东西走向    最北列是天山——阴山  
  中间一列是昆仑山——秦岭  
  最南列是南岭  
  西北——东南走向    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弧形山系      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喜马拉雅山脉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撞击形成  

(四)我国气候特点
1.季风气候
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原山地气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季风气候显著,加之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大、地形复杂,故有多样气候类型。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我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2.我国气候的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又在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其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3)气温夏季均匀冬季悬殊
在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又冬季风的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4)降水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
我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主要受季风活动影响。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3.主要气象灾害
表1-10 主要气象灾害与各地干旱情况
  主要气象灾害    各地干旱情况  
  西北地区    干旱、冰雹和暴雨等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旱之说  
  西南地区    暴雨、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  
  东北地区    暴雨、洪涝、低温冻害等    黄淮海地区    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  
  华北地区    干旱、暴雨、洪涝等    长江中下游    伏旱和伏秋连旱,虽有梅雨季节,有时也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暴雨、洪涝、伏旱、台风等  
  华南地区    暴雨、干旱、低温冷害、冰雹、台风等  

4.主要气候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在气候方面:一月份零度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域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2)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五)我国主要河流湖泊
1.我国主要河流
(1)河流的基本特点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极大。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2)主要大河
①流入太平洋
长江(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②流入印度洋
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③流入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
2.湖泊
表1-11 我国主要湖泊情况
  五大淡水湖泊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  
  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  
  面积最大的湖泊(属咸水湖)    青海湖(青)  
  海拔最高的大湖    纳木错(藏)  
  我国最大的盐湖    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  
  海拔最低的湖    艾丁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  
【例】在我国境内有几大淡水湖泊,下列将这几大湖泊面积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
B.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
C.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
D.洞庭湖、太湖、鄱阳湖、洪泽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公里;太湖面积2338平方公里;洪泽湖面积2069平方公里。因此A项正确。
(六)我国资源与能源概况
1.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①概述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数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土地资源人均量小,按农林牧合计,我国平均每人土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左右,世界排名第120位。
②基本特点
a.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b.山地多(含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少(占三分之一),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
c.较难利用的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地的面积较广,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8%;
d.在可供农用的土地中,草地比重最大(占土地面积的41.58%,约60亿亩),林地次之(占17.95%,约26亿亩),耕地最少(仅占14.21%,约20亿亩);
e.耕地质量不高(高产田不及三分之一),退化严重,可耕地的后备资源少;
f.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
(2)森林资源
构成土地资源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森林资源。
①主要特点
人均占有量少,植被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匀,但树种较多。
②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南方的丘陵地带的三大林区。
表1-12 我国三大林区分布
  东北林区    被称为中国最大天然林区的东北林区,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西南林区      种类最多的西南林区,  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南方林区    以人工为主的南方林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   
(3)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
①总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陆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永久积雪所蕴藏的水资源共5亿立方米,可被利用的水资源约2.8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
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多,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③空间分布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④时间变化
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目前,全国已发现171种矿产,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①矿产资源的特点
a.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b.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c.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
d.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第一,人均占有量少;
第二,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②矿产资源的分布
我国能源的储量和产量居第一位的是煤,其次为石油、天然气。
表1-13 主要矿产的分布状况
  矿产资源    分布状况  
  煤炭    总量列世界第3位,主要分布在北部,尤以山西和内蒙古最为丰富  
  石油、天然气    资源储量相对不足,石油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和东部沿海浅海大陆架。油页岩、煤气层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大  
  铁矿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稀土    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储量几乎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轻稀土为主)  
【例】下列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为集中
B.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C.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
D.石油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和东部沿海的浅海大陆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我国铁矿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即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5)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统称。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
①四大海产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②我国四大渔场
黄渤海渔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舟山渔场(舟山群岛附近、全国最大的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分布在广东沿海)、北部湾渔场(北部湾,海域)。
③我国四大盐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四大盐场分别是长芦盐区、辽东湾盐区、莱州湾盐区、淮盐产区。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④我国近海石油丰富,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部分海域开采出海底石油。采用国际招标是海底油气开发的可行性方式。此外,海洋水的淡化、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2.能源概况
(1)地热能
①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能够经济开发和利用的地球内部热能资源。我国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
②地热资源分布
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判断,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2)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地区分布很不平衡,70%分布在西南地区。按河流统计,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占全国的近40%,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
(3)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外部的全球性能源。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大西北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一带因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是我国第二个辐射能量高值区。长江流域虽然纬度低,但降水多,雨日多,云雾、阴天多,反而成为相对低值区,其中云雾、阴天特多的四川盆地和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高原是我国辐射能低值中心。
(4)风能
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空气流速越高,动能越大。我国风能的分布,一般来说,北方多于南方,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从时间来说,冬春两季风力普遍大于夏秋两季。
3.生态平衡与我国生态环境
(1)生态平衡
指一定的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的阶段。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一限度,自动调节能力就会降低甚至丧失,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我国生态环境
①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和市场压力。
②生态环境治理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于1994年8月,由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纲领性文件,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是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的实际行动,具有划时代意义。
(七)我国行政区划
1.行政区划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3个省级行政区
辽(辽宁)、吉(吉林)、黑(黑龙江)、蒙(内蒙古)、冀(河北)、晋(山西)、陕(陕西)、鲁(山东)、皖(安徽)、苏(江苏)、浙(浙江)、豫(河南)、鄂(湖北)、湘(湖南)、赣(江西)、闽(福建)、滇(云南)、琼(海南)、川(四川)、黔(贵州)、粤(广东)、甘(甘肃)、青(青海)。
(2)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3)4个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4)2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和澳门。
2.名胜古迹
(1)中华五岳
①中岳嵩山(河南);特点:“俊秀”;
②南岳衡山(湖南);特点:“秀丽”;
③北岳恒山(山西);特点:“幽静”;
④西岳华山(陕西);特点:“险峻”;
⑤东岳泰山(山东);特点:“雄伟”。
(2)四大佛教圣地
①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②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
③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
④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3)七大古都
北京、西安(陕西)、南京(江苏)、杭州(浙江)、洛阳、开封和安阳(河南)。
(4)三大石窟
①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四大区域
根据秦岭—淮河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4.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
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表1-14 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  
  中部地区    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10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市(自治区)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西部”为政策概念,非地理概念,除了包括以上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另把中部的内蒙古、广西也划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中。
(八)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的数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我国人口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1370536875人(含港、澳、台地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数据相比,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汉族人口占91.51%;少数民族人口占8.49%。
2.人口的年龄结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上升了2.93和1.9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快速向老年型转变。老龄化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趋势。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看60岁以上的老人是否超过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是否达7%。人口的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就业与劳动力资源供应、储蓄与投资、社会保险机制、代际关系、家庭构成等方面带来广泛而严重的负面影响。
3.人口的区域分布
我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平衡。以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面积约411.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占全国的94.4%;西北一侧,面积548.3万平方千米,人口占全国的5.6%。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是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
4.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绝大多数,但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会逐步变成城镇人口,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变动的一种客观必然性。1995年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加速,农村经济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95年的29.04%上升为2010年的49.68%。根据201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截止到2011年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
(九)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1.民族
(1)民族状况
①概述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②民族分布
从居住情况看,全国形成以汉族为主的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
③民族风俗
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维吾尔族的开斋节等。
④民族自治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2)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
2.宗教
(1)宗教信仰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情况比较复杂。道教为汉族固有的宗教。
汉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①兼容并蓄的态度;
②外来宗教的民族化;
③明显的务实性。
(2)宗教政策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把爱教与爱国结合起来,做到宗教活动有利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十)我国的文化遗产
1.文化自然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与文化景观四类。自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截至2013年6月,中国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45处):
表1-15 中国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27处)    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周口店、安阳殷墟、秦始皇陵、莫高窟、平遥古城、武当山、承德避暑山庄、孔府孔庙孔林、西藏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福建土楼、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陵、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都江堰一青城山、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安徽西递宏村、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墓葬、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元上都遗址  
  文化景观(4处)    五台山(山西)、庐山(江西)、西湖(浙江)、红河哈尼梯田(云南)  
  自然遗产(10处)    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四川)、武陵源(湖南)、三清山(江西)、三江并流(云南)、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云南澄江化石群、新疆天山  
  双重遗产  (4处)    泰山(山东)、黄山(安徽)、峨眉山——乐山(四川)、武夷山(福建)  
注:元上都遗址和云南澄江化石群为2012年新增。云南哈尼梯田和新疆天山为2013年新增。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中国列入名录共34处,典型的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京剧、粤剧、针灸、剪纸、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书法、端午节、南京云锦、安徽宣纸、皮影戏等。
(十一)基本国策
我国的主要基本国策包括:计划生育(男女双方按法定婚龄各推迟三周岁以上初次结婚为晚婚,已婚妇女二十四周岁以上或者实行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子女为晚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男女平等。
(十二)重大工程建设
1.三峡工程(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1924年,孙中山首倡三峡工程;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上马。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大坝全长2309米,达到185米设计高程。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2.南水北调工程
1992年,江泽民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2002年12月27日正式启动。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1)东线工程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2)中线工程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3)西线工程
从长江上游引入到黄河上游。
3.西气东输工程
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线路总长近4000公里,途经新、甘、宁、陕、晋、豫、徽、苏、浙、沪10省区市。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2004年1月1日正式向上海商业供气;2004年10月1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投产;2004年12月30日,全线投入商业运营。
4.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
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2006年7月1日9:00正式通车。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6.京深高铁
京深高铁是中国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纵贯北京到深圳,全长2439公里。2012年京深高铁全线贯通。
(十三)我国的主要民生建设
1.三农问题
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会议指出,2014年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1)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3)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4)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5)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6)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7)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交通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到2015年,初步建成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指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平均覆盖率60%,建成城市公交专用道10000公里,民航航班正常率保持在80%以上。
表1-16 我国主要的铁路工程
  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1881年    由英国人设计,中国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    1909年    中国人(詹天佑)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成渝铁路    1952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青藏铁路    2006年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京沪高铁    2008~2011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京津城际高铁    2005~2008年    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  
  哈大高铁    2007~2012年    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  
  京广高铁    2005~2012年    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泛亚铁路    ——    它的建设将彻底使中国与东盟从交通运输上联为一体  

三、黑龙江省情概况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概况
1.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北、东部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6位。
(2)地形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
(3)地势
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米。
2.气候
(1)气候类型
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气温
从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之间,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线为0℃等值线。≥10℃积温在18000℃~28000℃之间,平原地区每增高1个纬度,积温减少100℃左右;山区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00℃~170℃。无霜冻期全省平均介于100~150天之间,南部和东部在140~150天之间。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
(3)降水量
年降水量全省多介于400mm~650mm之间,中部山区多,东部次之,西、北部少。在一年内,生长季降水约为全年总量的83%~94%。降水资源比较稳定,尤其夏季变率小,一般为21%~35%。
(4)太阳辐射
全省年日照时数多在2400~2800小时,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时数的44%~48%,西多东少。全省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与长江中下游相当,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4108~50108焦耳/平方米之间。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生长季的辐射总量占全年的55%~60%。
(5)风速
年平均风速多为2~4米/秒,春季风速最大,西南部大风日数最多、风能资源丰富。
3.资源
(1)土地资源
①耕地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990.5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②作物
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全省草原面积约433万公顷、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于发展畜牧业。其中松嫩草场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2)矿产资源
①资源种类
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6.4%。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223种)的36.3%。其中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3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6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32种,水气矿产2种。
a.保有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即:石油、晶质石墨、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火山灰、水泥用大理岩、矽线石、铼矿;
b.位居第2位的有2种,即:玻璃用大理岩、浮石;
c.位居第3位的有6种,即:硒矿、珍珠岩、玻璃用脉石英、陶粒用黏土、制灰用石灰岩、泥炭;
d.占前10位的矿产有42种。
②资源特征
a.全省铁、锑、镍、钻、硼、萤石、石棉、磷矿、硫铁矿、钾等成矿地质条件较差,资源可利用程度低,自给率不足。
b.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品种齐全、储量丰富,但开发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
c.黑龙江省是矿业大省,但矿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及部分非金属建材矿产为开发重点,其他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d.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的大庆一带,煤炭分布在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主要分布于嫩江、伊春和哈尔滨一带,金矿产于大、小兴安岭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区,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3)森林资源
①占地面积
全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②种类与分布
森林树种达100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林业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资源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完达山。
(4)能源资源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是主煤炭调出省之一。除此之外,电力和燃气也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仅有一座镜泊湖水电站。几十年来,水火电站有了迅速发展。至1999年省内大小电站电厂近200个,装机总容量近千万兆瓦。全省水电发电量达14亿兆瓦小时。哈尔滨燃气化工总公司所属哈依煤气工程,日产煤气189万立方米,建设总规模为“亚洲之最”。
(5)生物资源
①动物
全省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东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种,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獾、中华秋沙鸭等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有马鹿、黑熊、雪兔等11种,鸟类有大天鹅、花尾榛鸡、鸳鸯等56种。其中有许多都是本省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等。鸟类中久负盛名的“飞龙”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鸡。全省有东北虎10只、紫貂2100只、貂熊60只、原麝920只、马鹿2200只、驼鹿4600只、丹顶鹤500只、黑嘴松鸡1200只、大鸨120只、白鹤90只。
②植物
黑龙江省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此外,还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这些复杂的地域中分布着大约2100余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达1000余种。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饲料植物、木材植物、树胶植物、树脂植物、纤维植物、环保植物、观赏植物、农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类。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黄菠萝、核桃揪、水曲柳等,本省林区每年都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本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
(6)水资源
黑龙江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97.4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173.14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10.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年平均径流深为132.4毫米,折合水量为602.24亿立方米,比日年少1.6%,比多年平均少12.2%。全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1.59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9.51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为11.85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9.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12.69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27.9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86.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171.82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亿立方米。
(7)旅游资源
①冰雪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120天左右),雪质好,适于滑雪旅游。滑雪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区域:哈尔滨市、伊春市、牡丹江市和大兴安岭地区。冰灯和冰雪游乐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市等大中城市。
②避暑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夏季凉爽,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浩瀚的林区是避暑的好去处。
③边境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有3000余公里的边境线,其中界江2300公里,有25个开放口岸,其中17个已经成为旅游口岸,绥芬河市、黑河市、东宁县、抚远县的边境出入境游客量排在前4位。
④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a.历史遗迹
黑龙江省保留着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如昂昂溪遗址和新开流遗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
b.民俗风情
以农耕为主的满族、朝鲜族,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和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⑤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黑龙江省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即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大庆市、伊春市、绥芬河市、虎林市、铁力市。
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2处。
⑦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5处。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黑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34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即五大连池、镜泊湖;省级风景名胜区32处,即太阳岛、明月岛、晨星岛、兴凯湖、莲花湖、二龙山、桃山等。全省有96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4处、省级42处。著名的森林公园有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牡丹江国家森林公园等。
⑧历史文化名城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6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哈尔滨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有代表世界多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近百处,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其中齐齐哈尔市、宁安市、依兰县、阿城区、呼兰区等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虎林要塞陈列馆、爱辉历史陈列馆、大庆铁人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⑨地质公园
黑龙江省地质公园15个,其中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5个(五大连池既是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国家级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9个。
(二)省情概况
1.省会概况
(1)人口与区域
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是我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2.4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72.8万人,辖8区10县(市),总人口980.4万人,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6万人。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2)气候
哈尔滨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
(3)资源
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14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94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
(4)交通
①铁路
哈尔滨铁路主要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
②水运
哈尔滨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③空运
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6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落户的航空公司目前已达18家,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4条,通航城市53个。
2.人口与民族
(1)人口
根据人口统计,201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30‰,死亡率6.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为3834.0万人。
(2)民族
①少数民族
a.人口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少数民族53个,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满、朝鲜、蒙古、回4个民族人口超过10万,达斡尔族人口4.3万,其余5个民族人口不足万人。赫哲族3910人,黑龙江省独有民族;鄂伦春族3871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52%。
b.语言与文字
满族、回族普遍使用汉语文;朝鲜族、蒙古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语文;其他43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在黑龙江开发和建设中,从外地调入、分配、转业、移居而来的,大多通用汉语言文字。
c.居住
少数民族人口按城乡比例划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县镇的占27.3%;居住在农村的占72.7%。按民族地区和散居比例划分,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占39.9%,散居人口占60.1%。
②民族区域划分
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
③民族经济
经过多年的调整,民族地区已初步建立多元经济结构,种植业、畜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占有耕地3973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37公顷,高于全省农民占有耕地的平均水平。
④科教文卫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中小学大部分进入规范化学校行列,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已完成“普九”任务。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政策的深入落实,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3.经济
(1)地区生产总值
①产业增长
2012年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3.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5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1.4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人均GDP实现35711元,比上年增长9.9%。从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20.7%,房地产业增长9.1%。
②就业与失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下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59.0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2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比调控目标低0.45个百分点。
(2)工业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3%,贡献率为4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增加值475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27.2亿元,增长10.3%;集体企业增加值100.0亿元,增长13.0%。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61.5亿元,增长14.2%;重工业增加值3798.4亿元,增长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3703.2亿元,增长10.2%;小型企业增加值952.0亿元,增长13.7%。
(3)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我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13.7亿元,总量比上年增加4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5:3.5:24.8:1.3:1.9变化为69.9:2.9:24.0:1.4:1.8。
①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全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比上年增长3.4%,继续巩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地位。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两增两减”:水稻产量2171.2万吨,增长5.3%;玉米2887.9万吨,增长7.9%;小麦70.0万吨,下降32.5%;大豆463.4万吨,下降14.4%。
②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下降
全年蔬菜产量876.4万吨,增长11.0%;瓜果类211.8万吨,下降6.1%;甜菜273.1万吨,下降0.7%;油料22.5万吨,下降3.4%;烤烟8.8万吨,增长12.8%;亚麻1.0万吨,下降12.1%。
③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年猪牛羊肉产量180.2万吨,比上年增长7.2%;禽肉产量33.7万吨,增长9.0%;鲜牛奶产量559.9万吨,增长3.1%;鲜蛋产量108.2万吨,增长2.6%。全年猪、羊和家禽存栏数分别为1381.6万头、898.3万只和1.5亿只。
④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2012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640个,比上年增加39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6720万亩,增长4.7%;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4.7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040万吨,增长14.3%;实现产值650亿元,增长49.4%;实现利税63.1亿元,增长47.1%。
⑤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壮大
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35.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6.7%。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按人均年收入2800元及以下标准划定)336.5万人。
⑥新农村建设态势强劲
全年建成五星级村50个,四星级村200个。新建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60个,7.1万农民入镇、15.9万农民进城,新建和改造423个中心村。改造泥草房26万户;新建通村公路4000公里;解决155万农民饮水安全;新建大中型农村能源项目55处;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7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350元,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860元和57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5%,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同比提高60元。农垦系统到农村开展“三代”作业面积5076万亩,向农村推广新技术和高产栽培模式929项,覆盖面达到5000万亩。
(4)外贸状况
①对外贸易略显低迷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78.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其中出口144.4亿美元,下降18.3%;进口233.9亿美元,增长12.2%。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a.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74.7亿美元,下降7.2%;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78.2亿美元,增长21.3%;加工贸易进出口7.7亿美元,增长14.1%。
b.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出口170.0亿美元,增长6.1%;私营企业进出口196.6亿美元,下降7.3%;三资企业进出口10.5亿美元,下降8.0%。
c.从国(地区)别看,对俄罗斯进出口213.1亿美元,增长12.2%;对美国进出口21.1亿美元,下降38.3%;对印度进出口5.7亿美元,下降46.4%;对德国进出口5.7亿美元,下降38.3%;对韩国进出口7.7亿美元,下降9.5%;对日本进出口5.6亿美元,下降18.0%。从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43.9亿美元,下降1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7亿美元,下降0.8%。
②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良好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98个,协议利用外资额3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9.0亿美元,增长10.8%。实际利用外资39.9亿美元,增长15.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9.0亿美元,增长20.1%。
(5)国内贸易
①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按地域分,城镇零售额4777.9亿元,增长16.0%,其中城区3807.3亿元,增长16.2%;农村(县以下)零售额675.5亿元,增长15.5%。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752.5亿元,增长21.9%;零售业零售额4010.3亿元,增长14.9%;住宿业零售额63.9亿元,增长15.3%;餐饮业零售额619.5亿元,增长15.9%。
②热销商品种类增加
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5%,衣着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3.1%,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6%,燃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5%。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批发零售贸易业24类产品中,全部商品零售额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家具类增长60.8%,通信器材类增长49.2%,文化办公用品增长47.9%,中西药品类增长32.1%,化妆品类增长25.8%,金银珠宝类增长2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7%,汽车增长10.0%。
(6)财政与金融
①财政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30.0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公共财政收入1163.2亿元,增长16.6%。主体税种中,国内增值税144.9亿元,下降0.4%;营业税244.0亿元,增长11.5%;企业所得税97.9亿元,增长21.2%;个人所得税28.4亿元,下降16.6%。地方财政支出3696.2亿元,增长8.8%。其中公共财政支出3171.5亿元,增长13.5%。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科学技术等民生类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6.9%、14.4%、1.5%、45.7%、13.3%。农林水事务增长20.9%,节能环保增长13.6%。
②金融
a.银行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326.6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年初增加1998.1亿元,比年初增长14.0%。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491.5亿元,增加772.6亿元,增长13.5%;储蓄存款余额9269.2亿元,增加1121.8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06.7亿元,比年初增加1358.0亿元,比年初增长15.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57.1亿元,增加618.1亿元,增长18.0%;中长期贷款余额5441.3亿元,增加623.0亿元,增长12.9%。
b.证券
证券市场保持稳定。年末,我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1家,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家(博实股份),首发募集资金5.25亿元。
c.保险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财产险收入101.2亿元,增长17.6%;寿险收入219.6亿元,增长3.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3.4亿元,增长21.1%。全年赔付额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0.5亿元,增长38.5%;寿险赔付金额40.7亿元,下降7.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金额7.1亿元,增长15.8%。
(7)交通、邮电和旅游
①交通
a.交通运输能力增强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周转量2020.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其中铁路1041.1亿吨公里,下降4.7%;公路929.0亿吨公里,增长10.1%;水运7.6亿吨公里,增长1.9%;航空1.8亿吨公里,增长13.3%;管道41.3亿吨公里,增长3.3%。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733.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2%。其中,铁路254.7亿人公里,下降1.9%;公路296.8亿人公里,增长8.4%;水运0.4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航空182.0亿人公里,增长26.1%。2012年年末公路线路里程15.9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2%,其中高速公路4083.5公里,增长10.1%。
b.民用车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69.3万辆,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私人汽车210.2万辆,增长15.1%。民用轿车拥有量124.3万辆,增长18.8%,其中私人轿车106.5万辆,增长21.2%。
②邮电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96.8亿元,增长7.2%;邮政业务总量28.2亿元,增长10.6%。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40496公里,增加1.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76.1万户,下降2.2%,其中城市594.3万户,下降2.3%;农村181.7万户,下降2.0%;移动电话用户2853.8万户,增长11.2%。全省电话普及率为94.7部/百人,比上年提高7.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络用户453.7万户,增长13.9%,其中宽带接入用户435.8万户,增长12.7%。移动短信和移动彩信业务量分别为164.4亿条和2.7亿条,手机电视用户85.6万户。
③旅游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38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00.3亿元,增长19.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5173.9万人次,增长24.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47.5亿元,增长20.9%;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7.6万人次,增长0.5%,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4亿美元,下降9.0%。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604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09:46 , Processed in 0.10461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