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9 14: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125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商代的工艺美术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秦汉的工艺美术
 5.1 复习笔记
 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6.1 复习笔记
 6.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隋唐的工艺美术
 7.1 复习笔记
 7.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宋代的工艺美术
 8.1 复习笔记
 8.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
 9.1 复习笔记
 9.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明代的工艺美术
 10.1 复习笔记
 1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清代的工艺美术
 11.1 复习笔记
 1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近代的工艺美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新中国的工艺美术
 13.1 复习笔记
 1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美术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美术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美术学相关辅导资料,对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近年美术学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圣才学习网│艺术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等(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艺术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美术学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yishu.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艺术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 复习笔记
一、概说
1.旧石器时代时期
(1)距今约5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又叫“中国猿人”,他们主要掌握了两种征服自然的武器:一是石器,二是火。
(2)30万年前的襄汾“丁村人”和20万年前的“河套人”所用的石器有了第二步加工的痕迹,已经有了简单的类型。
(3)距今约l7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的形象已基本和现代人差不多,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不过制作仍然粗糙。
2.新石器时代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氏族公社”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际,我们的祖先也结束了长期的原始群居的生活方式,开始了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进入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的发展,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又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文化,遍布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黄河流域的称为“仰韶文化”,在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
①工艺发展表现
a.石器工艺由打制发展到磨制,牙骨工艺比以前提高。
b.制陶工艺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c.陶器上面施以化妆土,还进行彩画、刻镂、堆贴等各种装饰。其中以彩陶最为出色。
d.纺织工艺也有进步,能利用自然纤维进行捻线织布,制作衣服。
e.编织工艺也较普遍,在出土的陶器上,经常可以看到编织的各种席纹的痕迹。
f.人们发展了木工工艺,用石斧、石锛、石凿等加工木料建造房屋,或制作用具。
②仰韶文化
a.在西安东郊沪河旁。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氏族村落遗址。
b.有方形或圆形的半地穴式的房屋四五十座。
c.房屋群的中心还有一间很大的长方形的屋子,这是半坡人公共的活动场所。
d.有6座烧制陶器的窑。使用的陶器有盆、罐、瓶等。
e.彩陶的制作,是他们重要的艺术成就,鱼纹和人面纹装饰,具有鲜明的特色。
③河姆渡文化
在浙江省余姚县。1973年在这里曾发现一处距今约7000年前的氏族居住遗址。
a.当时的人们已饲养着猪、狗和水牛等家畜,栽培的是水稻,住的是木结构房屋。
b.陶器有陶釜、陶灶、陶盆、陶钵等。
c.有纺织工具,说明已能织布制衣。
d.雕塑工艺最为突出,有牙雕、骨雕、泥塑等。
e.陶器有用刻画进行装饰的。雕刻装饰的题材有鸟、猪、稻禾以及几何纹等。
f.木建筑已采用榫卯结构,说明已过着“筑土构木”的定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
淮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青莲冈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上游的大溪文化等。
(3)父系氏族社会
①代表文化
a.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以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
b.在河南庙底沟二期和后冈二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
c.在客省庄二期称为陕西龙山文化。
d.在长江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有良渚文化等。
②工艺发展表现
a.手工业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制陶工艺的技术更为提高,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
c.纺织工艺,除了能够织出较细的麻布外,还发明了养蚕缫丝。
d.编织工艺有一定的发展,可以编出多种用具,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
e.木工艺有所提高,在生活、居住、交通等方面都使用着木器。
f.玉雕工艺进步,玉石、玛瑙或松石制成的装饰品,在石器工艺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产品较丰富。
g.牙骨工艺除制作生活用具,开始制作欣赏品。
现将黄河、长江新石器时代年代列表如下: 

二、装饰的萌芽
1.山顶洞人的工艺发展表现
(1)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
在许多出土遗物上,如一段鹿角,刻饰有弯曲的和平行的线纹。
(2)骨针的制作,已显得比较精致,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表明人们已开始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
(3)山顶洞人把石块、骨片、兽牙、海贝等制成装饰品,有的还染成红色加以美化。
(4)山顶洞人的随葬品也用石器和其他装饰品,并且在尸体上撒着红色的粉粒,大概是具有原始宗教的观念,是一种超现实存在的意识的反映。
2.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
1966年,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在一个少女遗骸的项部,发现了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在腕部也发现了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但在古代生产力极低的社会里,这种爱美的表现往往具有宗教的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3.原始装饰中的图腾意义
(1)在原始社会中,每个氏族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这种图腾演变而来,因而保护他们,使之生存发展,子孙繁衍。
(2)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把自然物人格化,以企求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三、石器工艺
1.石器时代
在人类最早的历史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器,使用石器工具的时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①含义
旧石器指用打制的方法制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间相当长,约数十万年。
②旧石器时代主要遗址代表
a.早期以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
b.中期以丁村人为代表。
c.晚期以河套人和山顶洞人为代表。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指在打制基础上还经过磨制的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叫做“中石器时代”。新石器遗址较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2.石器分类
按用途可将石器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其名称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石镰、石凿、石矛、石球、石磨盘及石磨棒等。
3.石器的制作工艺
(1)先采用打击的方法,以后发展为“作窝”的办法,使断面能更整齐,符合所需形状和用途的要求。
(2)打击完后,再进行琢制,琢制是为了平整。
(3)琢制之后是磨制,磨制不只是为了使石器光滑美观,且能使之工整、锋利。
(4)最后是钻孔,使石器便于装柄,或便于携带。钻孔的技术有管钻和两面对钻等。
4.原始社会人石器选取观念
(1)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2)善于就地取材,不同的遗址运用不同的岩石制作石器。
5.石材选择
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就可应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石材。
(1)仰韶文化的半坡石器,多用玄武岩、片麻岩、石英岩、辉长岩、花岗岩。
(2)庙底沟石器多用砂岩、石英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片麻岩。
(3)龙山文化灵宝石器多用辉长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
(4)两城镇石器多用变质岩、石英岩、花岗岩等。
四、陶器工艺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是原始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是具有出色成就的一种工艺美术。其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几何印纹陶等多种。
1.彩陶
(1)含义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2)制作工艺
彩陶是用手捏制的。我们劳动的祖先,凭着灵巧的双手、熟练的技巧,能够制作出圆而工整的各种造型,当陶坯还未全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例如木片、卵石等把陶坯的表里打磨光滑,然后画上装饰花纹,再入陶窑去烧,烧后形成黑色或深红色的美丽的图案。
(3)彩陶颜料
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4)分布地区
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有仰韶文化。
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的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冈文化。
③在长江中下游的有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5)彩陶的类型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彩陶工艺,各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①半坡型
a.分布区域
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b.特点
第一,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
第二,品种有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圜底盆、卷唇盆等是常见的陶器,以卷唇圜底盆为典型。
第三,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如图1-1所示)。

c.陶器的装饰方法
第一,捺印
捺印是用一种工具在陶器表面印出绳纹、篮纹等花纹,曾发现有陶拍,可能就是修整和装饰加工陶器用的。
第二,划纹
划纹是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划出简单花纹。
第三,堆饰
堆饰是用泥团塑饰成简单的小动物。
第四,彩绘
彩绘流行的手法是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
d.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
第一,鱼形花纹
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为多。而且这种鱼纹由起先的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如图1-2所示)。

第二,人面形花纹
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作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的装饰,这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发饰的状况(如图1-1所示)。
此外,还有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另外还有一些鸟纹、蛙纹等其他类型。
②庙底沟型
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分布区域
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得更广阔,东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西达甘肃的陇东、陇西、陇南以至青海的东部。
b.特点
第一,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第二,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的样式,口沿可能是单独制成后,再黏合上去的。
第三,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如图1-3所示)。
c.装饰花纹
第一,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
第二,有花瓣纹、羽状叶纹等。
第三,鸟纹的应用更多。

③马家窑型
马家窑型彩陶的造型,有壶、罐、瓮、盆、钵、豆、碗等。半坡、庙底沟型彩陶,以大口的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的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之类(如图1-4所示)。

a.分布区域
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
b.彩陶的装饰风格
第一,兰州雁儿湾等处的马家窑型彩陶
装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面的装饰,也十分丰满。
第二,兰州黄河北岸王保保城区的马家窑型彩陶
装饰流行采用大片的网格纹,技法熟练,线条工整,细格纹和粗线纹形成对比。
c.文物遗存
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型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
d.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
第一,满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
第二,内彩
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第三,点和螺旋纹
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如图1-5所示)。

④半山型(如图1-6所示)

a.分布区域
在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
b.特点
第一,半山型彩陶的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
第二,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造型的品种多为壶类,圆而微扁的壶身,较短而又略向外张的直颈,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壶体的宽度和高度又形成恰当的比例。
第三,器体较矮,器腹的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
第四,精巧繁密,饱满凝重。
第五,从半山型彩陶开始大量运用红色彩绘,红色和黑色交替或间隔的处理,获得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效果。
第六,在装饰纹样中,锯齿纹的应用,是这时期新的特色。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可用富丽、精巧来形容。
c.半山型彩陶装饰图案类别
第一,用旋涡纹(或称螺旋纹)组成装饰,这种旋涡纹有的排成单独的个体,有的彼此钩连。
第二,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⑤马厂型(如图1-7所示)

a.分布区域
马厂型彩陶出土于青海乐都县柳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里,由半山型发展而来,分布地区则更向西发展,直达河西走廊西端。
b.马厂型彩陶的发展阶段
第一,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用红黑相间的画法。
第二,中期彩陶壶的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很流行。
第三,晚期的彩绘则流于简化,多运用波折纹。
c.彩陶造型
马厂型彩陶的造型,罐的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罐是其典型。此外,其他品种也大大增加,有提梁罐、双连罐、带流罐、鸭形壶、豆、勺等多种。
e.装饰纹样
有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别,早期为有头、有身、有双手和双足,手和足还有五指,双手伸举,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
f.特点
第一,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
第二,纹饰中锯齿纹逐渐消失,常见的有简练的直线纹、回纹、旋纹、网纹等。
第三,旋纹发展成为简单的大圈纹。
第四,线条流畅规整,反映了当时熟练的描绘技能。
(6)彩陶的装饰艺术
  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
①装饰布局
a.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
例如,彩陶罐大都装饰在罐体的肩部,彩陶钵大都装饰在钵的内侧,注意视线的接触面。
b.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
例如口缘部分,为了适应向外倾斜的斜面,多采用锯齿纹;在腹部的下段,为了适应器体的向内收缩,多采用垂幛纹;而在腹和肩的主要部位,则以较大的圆圈纹、葫芦纹、网格纹等作为主花纹。
c.在装饰布局上,已注意了从不同的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
例如从彩陶罐的侧面看,是一种有变化的连续图案,而从俯视面看,则构成一个圆适合图案整体。这种图案构图手法,大大丰富了装饰艺术效果。
②彩陶图案选择
以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主体,也有山纹、水纹,以及人形和鱼、鸟、马、犬、鹿等动物纹,还有少量形象并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瓣纹。这些花纹,大都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概括,达到了图案的样式化。这些装饰图案的创造,是我们劳动祖先对于当时生活的反映。
③选择几何纹装饰图案的原因
a.编织的模拟
第一,陶器表面往往有编织纹的遗留。
第二,由于编织纹规则而又富于变化的织纹组织,启发人们进行模拟,有意识地运用在陶器装饰中。
b.劳动的节奏感
第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要求统一、规律,使产生节奏,增强力量。
第二,劳动的节奏感对几何纹的规律化产生着影响。
c.图腾的表号化
第一,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第二,图腾的简化形成表号化,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形式。
d.自然物的抽象化
运用了形式和情感的对应关系,产生了“异质同构”,使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得到统一。
(7)彩陶的图案法则
①对比法
采用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②分割法
以比例为手段,使装饰面产生不同的区域,使纹样之间产生各种间隔,以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的美。
③开光法
a.含义
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
b.特点
突出主体,增加层次。
④双关法
a.分类
第一,形体双关
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半山型彩陶的葫芦纹,是一种典型的形体双关
第二,色彩双关
色彩双关是指黑白两色都可构成纹样,黑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庙底沟型彩陶在色彩双关方面运用得非常出色。
b.特点
第一,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都是运用交替变化,半山型彩陶的形体双关,多是同形同质。
第二,庙底沟彩陶的色彩双关,则多是异形异质。
第三,这种双关法与欧美近代流行的欧普美术,或称色效应美术,有着相似之处。
⑤多效装饰法
a.含义
多效装饰法是指可使器皿装饰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的欣赏效果的方法。
b.举例
第一,半山型直线纹彩陶壶
正视是整齐的水平线,像湖水风平浪静;俯视则是同心圆的圆圈纹,像击动的向外扩展的微波。
第二,半山垂幛纹彩陶壶
正视像层层下垂的幛幕,俯视则又像重瓣盛开的花朵。
第三,马厂型彩陶
有的人形纹彩陶壶,正视为躯干挺立,手足双伸的人形或蛙形,俯视则可成为重叠交错的十字纹。
(8)其他彩陶文化
①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
a.装饰纹样以菱形纹、棋格纹、网格纹为最多。
b.器形以双耳罐和马鞍口式的陶罐为典型。
②辛店文化
在双大耳罐上常绘以双钩纹,并往往在双钩纹的中间,饰以人物、小狗或太阳,罐颈饰以回纹,装饰手法几乎千篇一律。
现将彩陶特点总体对照列表如下:

2.黑陶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1)主要分布区域
  龙山文化东起山东半岛,这里是黑陶文化发达的中心,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过杭州湾地区,向更南发展,到达江西的樟树镇和台湾省。它的分布地区,比仰韶文化似乎还大得多。
(2)龙山文化的四个类型
①黄河流域早期龙山文化
a.分布区域
分布在豫西、晋南、关中一带。
b.陶器特点
第一,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为粗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
第二,有划纹和堆贴装饰。
第三,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发现,多为陶鼎和陶斝(Jiǎ)(类似鼎),而无陶鬲。
②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a.分区区域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豫西和晋南也有一些类似的遗址。
b.河南龙山文化陶器特点
第一,陶器中的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并出现了典型的蛋壳黑陶。
第二,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
第三,器形的种类增多,有甑(zēng)、甗(yǎn)、鬶(gǔi)、盉盍(hé)、带耳罐和杯等,陶鼎和陶斝减少,而单把陶鬲却大量出现。
c.陕西龙山文化陶器特点
第一,陶器以灰陶为多,黑陶占1/5。
第二,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
第三,单把鬲、斝和绳纹罐最常见,鬶、盉发现不多,鼎极少。
第四,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用模制和轮制。
③典型龙山文化
a.分布区域
以山东为中心,北迄辽东半岛,南达江苏北部。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约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
b.陶器特点
第一,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
第二,纹饰有弦纹和划纹,但以素面或磨光的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
第三,器形常见有鬶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盘等也很多。
④良渚文化
a.分布区域
产生于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
b.陶器特点
第一,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
第二,造型有豆、盘、觯(zhì)、尊、鼎、簋(guǐ)、双鼻壶等,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
第三,除了黑陶以外,也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为鼎、鬻、罐、盆、盘、大口尖底器等,多以篮纹、绳纹作装饰。
第四,鱼鳍形足陶鼎具有代表性,显出南方的地方色彩。
(3)黑陶工艺
①工艺的发展表现
a.工艺制作已经采用轮制。
b.器胎厚薄均匀,大大提高了制陶生产力。
c.掌握了封窑技术,陶窑也有很大的改进。
②黑陶工艺的特点
a.黑
黑是指它有乌黑的色彩。
b.薄
薄是指器体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
c.光
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
d.纽
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③黑陶的造型
a.丰富多样并且逐渐定型化。
b.陶器的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盉等彩陶工艺的造型外,还大批出现了鬲、瓶、豆、斝、鬶、簋、杯、甑等品种。
④陶器工艺的特点
a.造型是适应生活实用的要求而考虑的。
b.逐渐走向形象化,又不断提高实用功能,体现了原始社会工艺制作者的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
c.器物各部的附件更丰富,不少器皿增加了器盖,有的盖还可两用,把盖反转过来可当作盘,有的盖还做成动物形的纽。
d.黑陶工艺的装饰,一般不用彩绘,大都朴素无华。但在轮制过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线轮纹或称弦纹,使人感到一种节奏的美。
3.几何印纹陶
(1)含义
几何印纹陶的装饰因纯系印压的几何纹而得名。
(2)分布区域
分布在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广大地区,尤以沿海最为盛行。
(3)分类
①印纹软陶
印纹软陶分泥质和细砂质,火度较低,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②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的火度较高,胎作灰色。
(4)器形
有罐、瓿、尊、簋、豆、盘、杯、盂等。
(5)制作工艺
有手制、模制和轮制几种。
五、其他工艺
1.牙骨雕
(1)在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破碎骨片,其中有似乎经过有意加工制为工具的骨器。
(2)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了磨光的骨锥、骨凿、骨楔等多种工具。
(3)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柄,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柄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
(4)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骨笄和骨坠,制作都很精巧。
(5)大汶口墓葬中曾出土象牙梳两件,制作精美。
(6)在大汶口墓葬中,发现有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
(7)象牙雕筒大都放在死者的腰部,象牙琮则放在肩部。
(8)象牙雕筒有的周身透雕出花瓣形的花纹,有的则只刻出几道平行的弦纹。
2.染织
(1)发展表现
①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
发现了一个磨制精致的骨针。标志着人们已能缝制简单的衣服。
②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a.各地遗址中普遍出现了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等。纺轮的应用,使纺织纤维利用纺轮的转动捻成纺线
b.发现了织物的痕迹,如在半坡、庙底沟、大何庄、秦魏家等仰韶文化墓葬的陶器上,都曾发现布纹。
③龙山文化时期
发明了织布的骨梭。改变了过去“手经指挂”的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
(2)文物遗存
①吴兴钱山漾出土的麻布,每平方英寸有经线78根,纬线50根,已经达到较为精细的程度。
②1926年,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半个蚕茧,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上古年代就已开始养蚕。
③青海柴达木盆地还出土过这时期的毛布。
3.编织
(1)含义
编织是用竹、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
(2)产地
太湖周围是古代所谓“厥贡筿荡”的地区,看来是原始社会竹编的重要生产地。
(3)品种类型
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
(4)花纹
有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
六、原始社会工艺文化对我们今天工艺美术创作的启示
几十万年以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勤劳的祖先在原始时代极度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共同劳动,创造了著称于世的远古工艺文化,虽然各地区的文化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平衡,如黄河中上游的彩陶工艺,东海之滨的黑陶工艺,东南地区的几何印纹陶工艺以及其他工艺等,但它们都各自以独特的风格放射着艺术的光彩。
原始社会的各种工艺创作,在工艺美术创作上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1)彩绘和刻画的装饰,多数是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往往大于审美的意义。
(2)器皿的立体装饰,最先是作为器体的部件,如盖纽、流、把手、耳等,都是为了提高器物的实用价值。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1)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
(2)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是以本国人民和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与传统为先决条件的。
(3)充分运用技术条件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体现其艺术效果。
3.形式感的应用
在原始社会的石器的制作中,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而节奏,即规律的变化,则又是产生力量的形式。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认识。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运用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
原始社会工艺分布示意图: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12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5 04:01 , Processed in 0.10614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