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专用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1: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15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备考指导篇
 第一章 考试介绍
 第二章 备考指南
第二部分 基础掌握篇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节 教育目的
  第五节 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七节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第二节 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
  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
  第四节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本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组织形式与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
  第三节 学习迁移
  第四节 学习策略
  第五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心理健康辅导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第二节 德育内容和基本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四节 德育专题教育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集体与班主任
  第二节 课堂管理
  第三节 课外活动
  第四节 教师心理
第三部分 能力提升篇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前预测试卷及详解(一)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前预测试卷及详解(二)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备考指导篇
第一章 考试介绍
一、概述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教育部宣布,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后的最大变化在于:师范类学生将不再享有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特权",他们要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参加考试。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教师资格不再是终身拥有,而是改为定期注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指出,中小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二、考情介绍
1.考试目的
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2.报考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2)学历条件
报考人员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3)教育教学能力
①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与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合格。
②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说明:各省的具体报名条件略有不同,考生须仔细阅读本省(区、市)的报名公告,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报考。
3.考试形式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计算机考试考生在计算机上作答,纸笔考试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笔试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
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
4.考试科目

5.时间安排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三、考试大纲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大纲
1.考试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②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③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④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⑤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⑥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2.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①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②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③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④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⑤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2)中学课程
①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②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③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④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3)中学教学
①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②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③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④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4)中学生学习心理
①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②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③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④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⑤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⑥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⑦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5)中学生发展心理
①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②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③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④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⑤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⑦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6)中学生心理辅导
①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②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7)中学德育
①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②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③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④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⑤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⑥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①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②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③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④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⑤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⑥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⑦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⑧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3.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  )。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2)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2)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3.简答题
(1)我国中学应贯彻哪些基本的教学原则?
(2)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4.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
问题:
①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
②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15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6 07:34 , Processed in 0.11253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