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2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9315.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6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9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6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5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4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3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2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1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心理学专业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的配套用书,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历年真题。根据《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精选了2000~2016年的考试真题,并对其中真题的答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最新考试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
  第二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历年考试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三套模拟试题,其试题数量、难易程度、出题风格与考试真题完全一样,方便考生检测学习效果,评估应试能力。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6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比较与分类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音高听觉理论的是(  )。
A.电话说
B.神经齐射说
C.拮抗过程说
D.行波理论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19世纪以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包括: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以及神经齐射理论。
3.鲁利亚认为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机能属于(  )。
A.行为调节系统
B.动力系统
C.信息接受系统
D.信息存储系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即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存储的机能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即相应的皮层下组织。第三机能系统也称为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4.镶嵌图形的特点可以用于测量的认知风格是(  )。
A.自动化加工与意识控制加工
B.冲动与沉思
C.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规则的平面分割叫做镶嵌,镶嵌图形是完全没有重叠并且没有空隙的封闭图形的排列。场独立性是指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习惯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在二战期间对空军飞行员进行研究时提出,通常借助隐蔽图形来测验。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A.可逆性
B.抽象性
C.具体形象性
D.去自我中心性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幼儿的思维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前运算阶段(2-6、7岁),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具体形象性以及自我中心等特点。
6.在新生儿阶段通常不具备的是(  )。
A.吸吮反射
B.巴宾斯基反射
C.抓握反射
D.初级循环反应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初级循环反应是皮亚杰提出的感知运动阶段的第二亚阶段,是指向婴儿自身的愉快反应。这是婴儿偶然发现并会反复作出的反应。新生儿阶段并不具备该反应。
7.在被试内实验设计中,控制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常用方法是(  )。
A.恒定法
B.平衡法
C.双盲设计
D.纳入处理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抵消平衡法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如果给被试者施加一系列以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处理,被试者的反应将会受到时序先后的影响,如果先后两种处理在性质上无关,就会产生疲劳的影响,这两种影响都可以使实验发生混淆,因而要加以抵消。
8.一定属于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是(  )。
A.混合设计
B.被试内设计
C.随机区组设计
D.被试间设计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混合设计通常包括两个自变量,混合设计不同于其它设计之处在于他的第一个自变量使用一种设计处理,另一个变量采用另一种设计处理。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每个自变量的水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设计。混合设计属于多因素实验设计。
9.下列实验中不能用来论证社会学习理论的是(  )。
A.抗拒诱惑实验
B.水下击靶实验
C.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D.言行一致实验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所以水下即把实验反应的是学习的迁移。
10.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概括原理说
C.共同因素说
D.关系转换说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形式训练说是基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新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迁移的产生式是自动的。
11.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是(  )。
A.社交测量法
B.罗夏墨迹测验
C.角色扮演法
D.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是由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雷诺最先提出。他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2.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缺乏,越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  )。
A.催眠者效应
B.不充分理由效应
C.睡眠者效应
D.过度理由效应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不充分理由效应”。另一方面,如果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13.一个研究者报告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结果t(24)=2.53,根据这个结果可以推知研究被试总人数为(  )。
A.23
B.24
C.25
D.26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
14.一项调查表明抽烟量较大的人群比抽烟较少或不抽烟的人群患肺癌的比率更高,据此我们可以说,抽烟量与患肺癌比率这两个变量间存在着(  )。
A.相关关系
B.因果关系
C.函数关系
D.包含关系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相关关系即两类事物在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共变关系。抽烟量与换肺癌比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15.一项研究涉及到职业,我们用1表示“农民”,2表示“教师”,3表示“公务员”,这里的数据123属于(  )。
A.等级数据
B.比率数据
C.称名数据
D.等距数据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称名数据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和类别上的差异,它具有独立的分类单位,数值一般取整数形式,只计算个数,并不说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使用“1、2、3”表示职业属于称名数据。
16.已知某校男、女学生对某项教育措施各自持“同意”和“反对”态度的人数,若要了解性别与变量是否有关,则应该计算(  )。
A.积差相关
B.等级相关
C.?相关
D.二列相关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系数是指两个分布都只有两个点值或只是表示某些质的属性,如工作状态、吸烟状况等,试用资料是除四份相关之外的四格表资料,是表示两因素两项分类资料相关程度最常用的一种相关系数。
17.以下各项中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
A.韦氏量表
B.个性偏好测验
C.比纳量表
D.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测验形式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主题统觉测验是投射测验中与罗夏墨迹测验齐名的一种测验工具。1935年编制完成。由30张黑白图片组成。根据被试的年龄、性别采用其中20张进行测试。要求被试根据图片讲故事。
18.可以作为同质性信度指标的是(  )。
A.肯德尔和谐系数
B.差异系数
C.克伦巴赫系数
D.确定系数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测验内容的一致性或测验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项目同质性)程度,称为同质性信度。克伦巴赫系数既可以作为信度测量的指标,也可以作为测验同质性测量的系数。
19.最早采用智力年龄概念的是(  )。
A.比纳量表
B.瑞雯推理测验
C.韦氏量表
D.斯坦福比纳量表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比纳——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概念。
20.一项研究假设为:经过知觉运动学习的左利手儿童比未经过这种学习的儿童在眼手协调的作业上做得更出色,然而这种差别不出现在右利手儿童中,这项实验中“是否经过学习”是(  )。
A.中介变量
B.因变量
C.调节变量
D.自变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调节变量为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Y与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该题中自变量为左右利手儿童,因变量为眼手协调作业的效果,是否经过学习起调节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效果律
答:效果律由桑代克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与练习律准备律并称为桑代克三大学习理论。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2.鉴别指数
答: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中区分度的一个指标,即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项目分析的一个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即将所有被试在某个测验上的分数从高到低依序排列,划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求出此两组在每一题目上的通过率;再求出高分组与低分组通过率之差。其范围在+1.00-1.00之间。+1.00表示鉴别指数最高,-1.00表示鉴别指数最低。鉴别指数越高,题目的鉴别性能即区分能力越好。
3.晕轮效应
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4.成熟势力说
答:成熟势力说为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成熟势力说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5.社会惰化
答: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6.概念形成
答: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将概念形成分为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概念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采纳一些具体策略。
7.暗适应
答: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8.抽样分布
答:从已知的总体中以一定的样本容量进行随机抽样,由样本的统计数所对应的概率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兴趣及其类型。
答: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1)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根据兴趣的目的不同可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直接兴趣是由于有意义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例如,学生对一堂生动的课、电影、歌曲等的兴趣就是直接兴趣。直接兴趣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3)间接兴趣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其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乏味,但意识到学好这些课程对将来服务于社会有重要作用,因此刻苦学习,并对此产生兴趣。间接兴趣具有较稳定的特点。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2.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以及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1)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2)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3.简述心理测量的特质。
答:心理测量是指依据某种心理学理论,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个体的能力、人格或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或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特质与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特质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对心理的测量只能是一种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心理或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而只能选取群体中的其他人作为标准。所以心理测量的结果通常参照每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中的位置,而位置具有相对性。例如,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就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智力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因此它的测量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它的每一个步骤,无论是测验项目的收集与选取,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施测过程,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解释,均按照标准化的程序来进行。
4.简述实验法的显著特点。
答:(1)实验法的优点
①可以有控制地分析、观察某些自变量、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程度。
②通过实验取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当然,优点是相对的,实践中影响经济现象的因素很多,可能由于非实验因素不可控制,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效果。
(2)实验法的缺点
①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费用较高。实验法只适用于对当前现象的影响分析,对历史情况和未来变化则影响较小。所需的时间较长,投入成本较大。
②采用这一方法,必须讲究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
③需要寻找科学的实验场所。
④实验中要正确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减少干扰,使实验接近真实状态。否则,将失去结果的可信度。
5.简述社会测量法及其具体形式。
答:社会测量法是在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提出的社会计量测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解释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在的社会结构模式——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是定量地解释整个团体及其成员的人际关系的状况的一种方法。
社会测量法的基本假设是团体中存在相互作用的非正式组织。社会测量法有不同的形式,如社会关系测量法、社会距离量表、猜人测验及排序问卷等。
(1)等级排列是问卷是最常用的社会测量形式,要求被试对团体内成员逐一排出顺序,然后进行分析。
(2)社会距离量表最初用于测定人们对不同社会属性,如民族、宗教信仰、经济状况、人种等人的态度的差异,后来应用于测量团体中间成员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态度评定量表。
(3)猜人测验又称提名法,这种测验让被试根据各种行为或行为的品质、特征的描述,找出团体中最符合这些描述的人来,所选人数不限,有些描述特征如果找不到适合的人,可以不选。
(4)关系分析法一般用于研究社会知觉,即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知觉。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估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选择。这种方法与社会举例量表等方法结合使用,可以综合分析客观与主观的人际关系状况,以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个人的社会地位、评价社会知觉的正确性和测量社会敏感性。
(5)出上述几种测量形式外,社会测量法还有时间估计、群体偏好记录、现场社会计量等多种形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要求。
6.简述利用一组原始数据编制次数分布表的主要步骤。
答:当数据很大时,将所有的数据划分成若干分组区间,然后将数据按照数值大小规划到相应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构成分组次数分布表。
(1)求全距
全距是指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从被分组的数据中找出最大数与最小数,二者相减所得差数就是全距。
(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是指任意一组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组数即分组数目的多少要根据数据的多少决定,如果数据在100以上,习惯上一般分10—20组,数据较少时,分为7—9组。
(3)列出分组区间
分组区间即一个组的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距离,又称为组限。起点值称为组下限,终点值称为组上限,组限有表述组限和精确组限两种。
(4)等级次数
一次将数据登记到各个相应的组别内,一般用画线记数或写正字的方式,为确保正确,第一次登记后再次核实。
(5)计算次数
根据等级的结果计算各组的次数,计算各组次数的总和即总次数,并核对各组次数综合与数据的总个数是否相等。然后,取消画线登记次数一栏你,重新制表。新表包括的栏目有:第一列为分组区间,第二列为个分组区间的组中值。组中值是每组精确下限加上组距的二分之一,或精确下限与精确上线之和的一般。第三列为次数(f)。这样整理的次数表就是次数分布表。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文学著作人物形象,论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答: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他认为人格只是每个人以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限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1)首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中心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
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2.阐述不同理论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看法。
答:(1)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①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②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③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是对性别的初步理解。2~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6~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他(她)们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
(2)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该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性别图式作为一种预期结构,为搜索和同化性别知识和信息作好准备,其代表人物是Martin、Bem和Levy,他们在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Martin和Halverson的性别图式理论着重于性别图式发展和机能的发展方面,即儿童如何获得性别知识,如何形成定型和合适的性别脚本。他们认为,性别图式的发展始于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图式就会扩展,包括对活动的兴趣和社会属性等。
②Bem和Markus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主要集中在性别图式的信息加工的个别差异上。对性别高度分化的人来说,他(她)按性别组织信息的阈限比较低,易把与性别有关的特征与行为联系在一起。
③性别图式表征了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一般性的知识结构。性别图式越突出,就越能利用性别信息。性别图式理论预示儿童拥有的性别知识越多,就越表现出性别偏好。但成人可以完全意识到性定型,当关于性别的知识增加后,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性别相关行为。
(3)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两性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①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
②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机会结构模式和种种限制(如女性没有法定选举权,受教育机会少等)塑造了行为的性别风格,并将男女两性纳入不同的生活轨道。
(4)社会认知理论
①社会认知理论从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和情感)、环境和行为三元交互作用来考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源和机制。该理论着重强调儿童的标准匹配机能和自我激励机能在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作用。
②班杜拉区分了三种环境结构:强加的环境、选择的环境和建构的环境。强加的环境是指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却人为地将外在要求强加于他们。虽然在此条件下,人们无法控制环境,但如何解释和反应是自由的。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931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9 04:14 , Processed in 0.08420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