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山东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综合知识》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1:0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346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地理国情与省情
 1.1 考点精讲
  一、地理常识
  二、中国国情常识
  三、山东省情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2章 政 治
 2.1 考点精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中国共产党党史
 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3章 法 律
 3.1 考点精讲
  一、法理学
  二、宪法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四、民法与民事诉讼法
  五、刑法与刑事诉讼法
  六、商法
  七、土地管理法
  八、房地产法
  九、社会保险法
  十、财税法
 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 经 济
 4.1 考点精讲
  一、政治经济学
  二、微观经济
  三、宏观经济
  四、金融与投资
  五、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
 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5章 管 理
 5.1 考点精讲
  一、管理概述
  二、政府职能
  三、行政组织
  四、行政领导
  五、行政决策、行政执行与行政监督
 5.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6章 公文知识
 6.1 考点精讲
  一、公文基础知识
  二、常用法定公文写作
  三、公文处理
 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7章 科技生活
 7.1 考点精讲
  一、科技史
  二、天文常识
  三、生物常识
  四、物理常识
  五、化学常识
  六、生活急救常识
  七、高新技术
 7.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8章 历史人文
 8.1 考点精讲
  一、中国简史
  二、中国文学艺术常识
  三、中国文化常识
  四、世界近现代史
  五、外国文学艺术常识
  六、外国文化常识
 8.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9章 计算机知识
 9.1 考点精讲
  一、计算机基础
  二、计算机基本操作
  三、数据库技术基础
 9.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0章 农业农村知识
 10.1 考点精讲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
  三、农村土地管理
  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
  六、新型城镇化
 10.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1章 主观材料题
 11.1 考点精讲
  一、案例分析题
  二、材料分析题
 1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附录 农业农村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一、农业农村法律法规
 二、农业农村方针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山东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科目《综合知识》的命题特点合理安排章节结构,共分为11章,即地理国情与省情、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公文知识、科技生活、历史人文、计算机知识、农业农村知识以及主观材料题。每章都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考点精讲,梳理核心知识点,建立系统而准确的知识脉络,方便备考者记忆。
第二部分为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有针对性地精选了近年来的部分真题(因三支一扶考试真题很难收集齐全,且题型与地方公务员考试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故此部分真题中包含部分最新地考真题,真题范围涵盖多个省市区,敬请考生知悉并谅解,如收集到最新真题,编者会在第一时间补充更新,届时学员免费升级软件即可阅读!)并作出了详尽解析,对考生掌握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大有裨益;另外还精选了大量典型例题,也给出了解析,对备考者巩固知识点,提升解题技巧,掌握未来考试方向大有帮助和启发。

内容预览
第1章 地理国情与省情
1.1 考点精讲
一、地理常识
(一)地球及大气层
1.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地球有上百万种生物(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其次是硅,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
2.大气层
大气层,或者叫大气圈、大气,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为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一圈气体。地球的大气层保护地球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
表1-1 大气层

(二)地理现象
1.太阳风暴
(1)基本概念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是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当该气体流在地球附近通过时,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
(2)影响
①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
②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无线电通信中断。
③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
④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车祸增多。
⑤会使气温增高。
⑥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例】下列关于太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风会促进大气中臭氧的产生,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
B.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彗星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形成彗尾
C.太阳风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射出的超音速等离子体流
D.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些危害。即太阳风不是促使臭氧产生而是破坏臭氧。
2.极光
(1)基本概念
极光是由于太阳粒子流轰击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地球上常在南北极出现。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2)形成原因
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太阳喷射出高能带电粒子“太阳风”,以大约每秒40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3.日食
(1)基本概念
日食或日蚀,中国俗称天狗食日,是一种天文现象。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当太阳、月球、地球正好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月球的影可以分为本影、半影和伪本影(本影延长线区域)三部分。日食分为四种,包括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及全环食,其中较罕见的是全环食。
(2)知识拓展
①日偏食
日偏食是最常见的日食现象。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有一部分地区被月球阴影外侧的半影覆盖,在此地区所见到的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挡住,这种天文现象就叫日偏食。
②日全食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即在本影范围看到太阳全部被月球遮住,称为日全食。
③日环食
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在伪本影范围看到太阳周边剩下一个光环,称为日环食。发生日环食时,物体的投影有时会交错重叠。
④全环食
全环食是指日食时月球的影子长度恰好等于当时月球距离地球的距离。这样,因为大地是圆的,所以就会在月球影子中心区经过的地方依次出现日环食——日全食——日环食。一次日食过程中,有些地方可以观测到全食,有些地方可以观测到环食,就称为“全环食”,又称“混合食”,非常罕见。
4.月食
(1)基本概念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
(2)知识拓展
依地球遮蔽阳光直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注:没有月环食。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
【例】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
A.月全食
B.日全食
C.月环食
D.日环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地球的直径是月球的4倍,即使在月球轨道上,地球的本影直径仍为月球的2.5倍,远大于月球,即绝不可能形成月环食。
(三)地质灾害
1.地震
(1)基本概念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而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震源、震中与震源深度
①震源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即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
②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③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a.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
b.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c.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2.海啸
(1)基本概念
海啸,是指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它是由于海底地震、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海中核爆炸等造成的海洋和近岸水域水面巨大涨落现象。
(2)水体波动
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
(四)气象灾害
1.沙尘暴
(1)基本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2)形成条件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3)频发地区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目前中国北方共有四大沙尘源区,其中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是最强的沙尘暴策源区。
2.台风(飓风)
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暖性低压系统,在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称为台风。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气象图上,台风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气温均达到最低值。
飓风专指产生在大西洋、北太平洋东部海面上的一种热带气旋,性质和太平洋上的台风相似。它有时袭击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湾沿岸,风速每小时可达190千米,有很大的破坏力。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不同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中国南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
【例】构成台风灾害的三因素是强风、暴雨和(  )。
A.海啸
B.风暴潮
C.泥石流
D.滑坡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构成台风灾害的三因素是:①大风;②暴雨;③风暴潮。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答案选B。
3.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①基本概念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圣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②发生原因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2)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指太平洋东部、中部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在这种冷海温度作用下,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出现酷热、干旱天气,孟加拉国出现洪涝灾害,加勒比海、墨西哥屡遭飓风袭击。科学家把它称为“拉尼娜”,意为“圣女”。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五)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1)“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2)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层。
②毁林。
(3)二氧化碳增多的危害
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2.臭氧层的破坏
(1)概念
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千米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臭氧具有强烈地吸收紫外线的功能,能挡住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的现象被称作臭氧层破坏或臭氧层损耗。
(2)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患者、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3.酸雨
(1)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2)成因
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3)危害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等。
4.赤潮
(1)概念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种赤潮的统称。
(2)成因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5.PM2.5和PM10
(1)PM2.5和PM10的概念
PM是英文Particulate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10和PM2.5分别指的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和2.5微米的颗粒物(人类纤细头发的直径大约是50~70微米)。它们是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两个主要污染物指标。
PM10是飘尘,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PM2.5的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火山灰、森林火灾等;人为源包括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①一次颗粒物
由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
②二次颗粒物
由排放到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
(3)PM2.5污染
根据目前对空气中PM2.5来源的认识,煤碳燃烧、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和道路扬尘、区域传输等来源,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其贡献各不相同。由于PM10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较长,所以通常PM2.5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把大气污染确认定为致癌物,PM2.5也是一种确认的人类致癌物。现在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
(4)PM2.5的组成
PM2.5的组成十分复杂,是各种各样固体细颗粒和液滴的“大杂烩”,化学成分高达上百种。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碳以及各种金属化合物等。
(5)对PM2.5的监测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6.雾和霾
(1)雾
雾是指在相对高的空气湿度下,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几微米到100微米,肉眼可见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悬浮体,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雾能影响能见度,对交通影响很大。根据国际上的定义,雾中的能见度要小于1公里。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
(2)霾
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一般呈乳白色,它使物体的颜色减弱,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黑暗物体微带蓝色。组成霾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当大气凝结核由于各种原因长大时也能形成霾。在这种情况下水汽进一步凝结可能使霾演变成轻雾、雾和云。霾主要由气溶胶组成,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3)雾霾
①基本概念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现在公众关注的雾霾则主要是由大气中空气中动力学直径2.5微米以下的微小烟尘、粉尘及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等颗粒物以及水滴叠加形成的。出现雾霾时,空气往往较浑浊,有时呈灰色或黄色,甚至红色。
②形成原因
a.相对湿度比较大,就是空气中要有相当的水汽,水汽含量较高;
b.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c.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d.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e.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f.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g.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4)雾和霾的预警
①大雾预警
大雾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大雾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人们预防雾带来的影响,提示交通部门尽量减少雾带来的交通事故。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大雾红色预警信号是大雾预警信号中的最高级别。
②霾预警
霾预警也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分别对应中度霾、重度霾和极重霾,可反映空气污染的不同状况。霾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霾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百姓预防霾带来的影响,交通部门尽量减少霾带来的交通事故。在霾预警级别的划分中,将反映空气质量的PM2.5浓度与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并列为预警分级的重要指标,使霾预警不仅仅反映大气视程条件变化,更体现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例】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中。下列关于雾霾天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B.应通过补充抗氧化剂,对抗因雾霾进入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
C.发生霾时空气相对湿度不大,形成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
D.发生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5千米,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雾霾天气被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霾天气最好不要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B项,抗氧化剂是阻止氧气不良影响的物质。它是一类能帮助捕获并中和自由基,从而祛除自由基对人体损害的一类物质,因而是自我防护雾霾的一种措施。C项,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D项,发生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
7.陆地污染
陆地污染主要指由于人类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对陆地环境的污染。污染物主要由不能焚化或腐化的物质,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不可再生或难再生物质构成,它们对陆地环境循环发展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8.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害物质,如泄漏的原油,各种化学农药,工厂排放的污水等进入江河、湖泊、大海等水系而造成的污染。水体污染不但会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而且也会对饮用受污水体或食用其中食物的动物及人类造成毒副作用影响。
9.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在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为五级,分别是:Ⅰ级,污染指数0~50,优;Ⅱ级,污染指数51~100,良;Ⅲ级,污染指数101~200,进一步可细分为Ⅲ(1)级和Ⅲ(2)级,分别是轻微污染(101~150),轻度污染(151~200);Ⅳ级,污染指数201~300,进一步可细分为Ⅳ(1)级和Ⅳ(2)级,分别是中度污染(201~250)和中度重污染(251~300);污染指数大于300的为Ⅴ级,属于重度污染。由此可见,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越好。
10.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指由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过量,而使周围相关人群、物种受到污染的现象。
11.噪音污染
指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表1-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其分布

注:分贝是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声强级的一个单位。
(六)世界地理
表1-3 世界地理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346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0 22:51 , Processed in 0.10567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