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ake0817 发表于 07-8-11 22:0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次教学大纲的修订,是根据河北大学关于对教学大纲进行统一修订的通知精神,结合新闻专业教学实际,在1984年写成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古代——现代部分)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而成的。

(一)本课程的目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吸取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3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5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讲述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其中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是重点章节;而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和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的反复为本课程难点章节。

(四)本课程的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新中国文化史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法规、管理等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描述。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和业务等课程都会使用新闻史料来阐释相关的问题的。

(五)教材的选用

本课程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奇、张之华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和乔云霞著《中国广播电视简史》作为主要教学参考用书。





二、课程内容



绪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新闻事业史的定义、范围

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它属于文化史的范畴,是总的通史的组成部分。新闻事业史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卫星通讯、新闻教育、新闻法学等发展变化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

1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新闻事业是人创造的,但人的主观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支配主观的客观条件,是有变化的,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了解它的规律,可以指导当前的新闻工作,更好地认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中的问题。

2可以总结和借鉴前辈的办报经验和教训。我们有外人在华的办报经验,有留学生、华侨在国外的办报经验,有白区、苏区、游击区的办报经验,还有利用不同性质的报刊采取各种方式宣传的经验和教训。

3继承发扬历史上一些报人的好作风,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方法。胡乔木曾特别强调地指出:“报刊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报刊工作者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必须详细地介绍一些杰出的报刊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这是我们学习新闻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报人,如梁启超、严复、李大钊、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等。在将近一个多世纪的办报活动中,涌现出数以千计的杰出的、有影响的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值得很好的总结,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4丰富历史知识

(三)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从唐朝邸报算起有一千多年的办报历史。中国历史上所出报刊累计有一万九千多种,所出版的新闻学书籍已近千种,国内出了十多种。粉碎“四人帮”以后新闻史研究得到开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出版了《新闻研究资料》,复旦、人大新闻系都出了有关新闻史的书,编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各新闻院校、新闻研究所的本科生、研究生写出了一批学士、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四)学习研究应注意问题

要积累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问题,克服各种干扰。



复习思考题:

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中国早期的报纸(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报纸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正确认识早期的报纸。

一、中国报纸的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周朝就有报;第二种说汉朝有报;第三种说唐朝有报,已被较多的历史

资料证实。

二、早期报纸的性质及发行制度

官报,即邸报。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手中的舆论工具,是为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小报,即非官方报。它始于宋朝中叶,盛行于南宋,明、清时期也曾

大量出现,它非法发行,受限制。

三、早期报纸的形式和内容

唐、宋报纸形式是书卷式,元朝改为小本,明、清是一册一册的,清末是报纸型。官报刊载内容是皇帝起居言行和皇室的动态、封建王朝的决策、公报、任免、选拔、赏恤、褒贬以及大小官吏的章奏疏表。它的读者是分封各地的皇族和各级政府官吏、封建士大夫。宋朝以后的小报多登封建王朝要闻、小道消息、社会新闻。它的发行者多是朝廷的进奏官,地方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士大夫和经营书肆印刷者。

四、十六世纪中叶,明王朝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监督下发行京报。报房京报可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其主要读者是官吏、豪绅和巨商,其性质同邸报。

五、中国反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的农民起义军多用揭贴、旗报和牌报。



复习思考题:

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什么?

2中国古代报刊有几大类,主要内容及性质如何?



第二章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及其报纸的性质、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懂得国富民强的道理,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人办报的宣传方式,为我所用。



第一节 外国人在中国所办报刊基本情况



因中国近代受外来侵略,所以中国近代最早的报纸,办的时间最长的报纸都是外国人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815—1842)

这时期代表性的报纸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丛报》等。其中文报纸特点:多数在东南沿海和南洋群岛出版;以宗教作掩护;宣传中外友好。其外文报纸特点:刺探情报,系统介绍中国情况,极力煽动入侵中国。这时的办报人马礼逊、米怜、裨治文、麦都思等人都是中国通,都拥有神职人员的公开身份,积极推销贩卖鸦片,都是侵华活动的帮凶。

二、第二阶段(1843—1919)

这时期外人在中国办报活动由沿海逐渐扩展到华中、华北,他们创办的中外文报刊170多种,占同期我国报刊的95%,这些报纸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万国公报》等。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中国教会报》,是个周刊,1874年9月5日起改名《万国公报》变为月刊。1889年成为英、美资本家及其传教士组织的广学会的机关报。它出版近四十年,累计近千期,是外国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报纸。

第二类是为殖民主义摇旗呐喊的外文报刊。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官、传教士和商人等大量留居我国。这时期外文报纸猛增,多达120种以上,主要有《剌报》、《字林西报》、《大美晚报》等。这些报纸,毫不掩饰它们妄图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他们猖狂、放肆地侵略宣传,激起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的愤慨。

第三类是外商办的中文报,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在津、京、沪、汉口、广州等地创办了一大批“学中国人口气”供中国人阅读的中文报,其主要的有:《申报》、《新闻报》、《时报》、《顺天时报》等。这些报纸标榜非官方,实质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



第二节 报刊业务改革及早期通讯社的创办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从文字到版面安排都注意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会做广告,注意社会新闻;并注意图画、时事漫画报道;开始办副刊。其新闻业务对我国报纸业务的改进有一定影响。

一、《申报》

《申报》的创办,使中国新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

(一)    重视新闻,尤其重视重大社会新闻的报道

(二)    重视副刊和广告

二、《新闻报》

售价低、广告多、发行快。

三、我国最早出现的通讯社



复习思考题:

1外国人在中国主要创办了哪些报刊?性质如何?

2《申报》、《新闻报》在业务改革方面有什么贡献?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初创(1873-1894)



一、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纸

艾小梅主编的《昭文新报》1873年7月创刊于汉口,“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由日刊改为五日刊,不到一年停办。

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由两日刊变日刊,报纸为纪事、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及船期、行情等栏目,一年半后停刊。

其他还有:《新报》、《维新日报》、《述报》、《广报》、《奥报》等。

二、《循环日报》和报刊政论家王韬

《循环日报》(1874-1947)创办于香港,是大型日报,主编为王韬。它是中国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铅印报纸。

王韬(1828-1897),本名利宾,又名翰,字懒今,苏州角直人,是我国报刊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其政论主旨:“救时以内为本”;“治内以重民为先”;“图强以变法为要”;“变法以人为重”。其政论特点是:内容广泛,篇幅短小,及时论述时政,论述透彻。

三、郑观应的政论及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

郑观应(1841—1920)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他的政论有炽烈的爱国思想,他主张注意“兵战”;废八股,育人才;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等。他认为报纸应是“通民意,达民情”之工具;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的作用。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发展时期(1894-1898)



一、时代背景:甲午战争

二、《中外纪闻》、《强学报》均由维新派创办,其主编是梁启超、麦孟华和徐勤等人,这两个报纸宣传维新变法,呼吁救亡。

三、《时务报》

它是改良派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办于上海《旬刊》创办人有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人,主编梁启超,它宣传变法救亡;开学校,废科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设议院”、“伸民权”;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它共出96期,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刊。这天汪康年把报头换为《昌言报》继续出版。

四、《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等报刊创办。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由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创办于天津。自称“略仿英国泰晤士报之例”,该报主张“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在资产阶级改良活动中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其主编严复是个有影响的报人,他为报纸写了许多政论,还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科学文化知识,他译的《天演论》在国闻旬刊上发表,其进化论思想影响了一代人。



第三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后期的办报活动(1898-1907)



戊戌政变后,康、梁受到慈禧为首的后党政府通辑,逃亡日本,开始在日本、南洋、美洲等地办报。

一、《清议报》

《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创刊于日本横滨,出到一百期,于1901年12月21日报社被烧停办,它是改良派的机关报。

主编梁启超、麦孟华等。其宗旨是“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等。它捧皇帝斥太后,宣传政治改良,主张渐变。

二、《新民丛报》及海外其他报刊

《清议报》停刊后一个月,改良派又在横滨办起了《新民丛报》(1902、2、8-1907、11、20)共出96期,梁启超是主编,编辑有蒋智由、麦孟华等人。其宗旨是“起民权”、“移风俗”、“衍哲理”、“牖新知”等,它迂回保皇。

这时期改良派还在檀香山办了《新中国报》,在新加坡办了《天南新报》,在旧金山办了《文兴日报》等。



第四节 梁启超的政论和改良派报刊的特点



一、梁启超的政论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写下了许多有名的政论,开创时务文体的先河。他的文章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条理明晰”,“平易畅达”;形式自由“纵笔所指,略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其缺点:有片面性,拖沓,冗长,铺陈过多。

梁启超的办报主张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

报纸“去塞求通”。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特点

他们是政治家办报,重视宣传鼓动,注意宣传效果,改进新闻业务,他们重视政论,寓评论于新闻中,注意报纸编排,并开始向外派记者。这些对以后办报活动有很大影响。



复习思考题:

1王韬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2《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知新报》何时、何地,何人主编?在维新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3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前后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第四章 旧民主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的特点,吸取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的经验和教训,学习资产阶级诞生时期报人的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

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史上一个光荣的里程碑,资产阶级革命派深知舆论重要,“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他们十分重视办报活动,出现了一批宣传家和报人。



第一节 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宣传话动



一、利用小册子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利用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朱子素《嘉定屠城纪略》等小册子进行反满宣传。

二、香港的办报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创办了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1900.1.25-1913)。还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唯一趣味有所谓》。

三、国内外宣传活跃

国内有: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日报》和《苏报》、林獬办的《中国白话报》、蔡元培办的《警钟日报》、陈仲甫办的《安徽俗话报》等等。

国外有:檀香山《隆记报》、新加坡《图南日报》、《仰光新报》、旧金山《大同时报》,留日学生还办了《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以及各省同乡会办的《江苏》、《浙江潮》等报刊。

四、“苏报案”及具有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资产阶级宣传家邹容和陈天华。



第二节 旧民主革命高涨时期的报刊



一、《民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它共出二十六期,1910年停刊。《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热情介绍支持外国民族解放斗争;介绍西方进步文化和各种新思潮,值得注意的是它已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报刊上展开的一场论战

这场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

(一)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关于民族革命的论战。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关于民主革命的论战。

(三)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关于民生主义的论战。

(四)要不要进行革命—一关于革命是否会引起瓜分和内乱的论战。

论战从1905年到1907年进行了两年之久,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并为辛亥革命作了很好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三、国内办的几个报刊及其特点

(一)主要报刊:

上海有:《国民日报》、《警钟日报》、《中国女报》、《神州日报》,竖三民报: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横三民:即《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

武汉有:《商务报》、《大江报》等。

广州有:《人权报》、《平民报》等。

京津和各省市还有一些报纸。

(二)办报特点

这时期报刊活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竞争结合的非常紧密、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报刊文字浅显通俗,读者对象扩大。

新闻业务有改进,出现了针对性强,短小精悍的时事短评;新闻写作广泛运用夹叙夹议,报纸栏目增多,重要消息发号外。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新闻事业从发展到幻灭



一、临时政府成立后新闻事业大发展

武昌起义半年后统计,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1912年

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新创办的报纸多数集中在京、津、

沪、广州、武汉等地。

通讯社在1912年至1918年间,有了较大发展,新创立的通讯社不下二十家,其中以

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影响最大。

二、北洋军阀对报纸出版的摧残

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了宋教仁,又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在这种封建淫威下,

国民党系统的报纸迅速地垮了下来。1915年秋后,袁世凯又因帝制问题封了一批改良派

的报纸。这时北京报纸所剩无几。

袁世凯垮台后,相继执政的各派军阀宣布袁世凯关于报纸法令一律有效,并实行新闻

邮电检查,颁布了《报纸法》。从此报纸被封,记者遭迫害的事接踵而至。



第四节 民初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学研究活动



这时期有名的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等人,这些人各有所长,各有成就。

这时期新闻研究活动也开展起来了。1918年10月14日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翻译了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美国休曼的《实用新闻学》。邵力子、徐宝璜出国学新闻。北大增设新闻学课程,请回国的徐宝璜主讲。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日报》、《民报》的创办及其宣传情况如何?

2于右任办过几个报刊?其性质怎样?

3《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4简述“苏报案”。

5民国初年有哪几个著名记者,各有什么贡献?



第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报刊的特点,学习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作风,继承无产阶级早期办报的好传统。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新机



一、国民党的报纸复苏

首先是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的报纸开始出现,1915年10月10日在上海出版了《中华新报》,由张季鸾主持笔政;1916年中华革命党人叶楚伧、邵仲辉创办了《民国日报》,之后在北京还先后出版了国民党各派的报纸《甲寅日刊》、《中华新报》、《东大陆民报》、《晨钟报》等。这些报纸反对帝制,相信共和,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这就从新闻宣传中打开了军阀控制报界的缺口。

二、邵飘萍自办新闻编译社

1916年邵飘萍一面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一面创办“新闻编译社”,既采编本国新闻,也选择外电,向北京各报发稿。他有振兴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雄心,想发展独立自主的新闻事业,这是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反抗,也是一种民主要求。

三、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和《青年杂志》问世

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1915年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大型刊物《青年杂志》。后来他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依托北大文科,以该刊物为阵地,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 《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一、《新青年》

宗旨:第一卷《青年杂志》其宗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改,非其旨也”。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接受读者批评,开始批评时政。

作用:在批孔反复辟中宣传科学民主;在反顽固势力中提倡新文学运动;把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影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二、《每周评论》及新青年团体的分裂

(一)《每周评论》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二者相互补充,各有特点,他们协同作战共同扫除新文化运动的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广阔阵地。

(二)新青年团体的主要成员及其分裂

陈独秀,他走过康党——乱党——共产党的道路。

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支持创办了《少年中国》、《政治生活》等多种进步刊物,写下了近百万字的出色政论文章。

胡适:首先倡导文学改革,后来向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献媚,猛烈地向无产阶级进攻。

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对新文化运动也各有贡献。



第三节 几种主要民主主义报刊



一、《国民》和《新潮》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主办了《国民》月刊和《新潮》月刊,前者是侧重政治的综合杂志,后者是以研究文艺学术问题为主,这两个刊物都受到李大钊和鲁迅的支持,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的出版改变了思想文化战线的形势。

二、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的办报活动

(一)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二)周恩来与《觉悟》、《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三)恽代英与《武汉星期评论》。



第四节 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



一、《新青年》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开辟了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经验的园地,进行了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

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为了建党需要而创办,宣传建党知识,探讨中国革命的纲领,与《新青年》配合,进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三、工人报刊的出现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其共同特点是应工人需要,由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小型、周刊;通俗,有工人特点;出版时间短,这些刊物主流是好的,也各有缺点。



第五节 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



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普遍推广运用。

二、无产阶级新型报刊的诞生及副刊的革新。

三、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开端。

四、向国外派驻记者及瞿秋白的苏俄采访。



复习思考题:

1《新青年》的沿革、作用及影响。

2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五四时期新闻工作中各自的贡献和作用有哪些?

3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五四时期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

4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有哪些重大改革?

5《申报》、《新闻报》如何向现代化企业报迈进?



第六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复杂情况,明确党的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特点和作

用。



第一节 政治形势与新闻界概况



一、国共统一战线建立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出现了革命高涨局面。我党的报刊,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左派创办的报刊获得大发展,并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统一战线破裂,大量的革命报刊停刊或转入地下。

二、新闻界概况——三种报刊

(一)党的报刊和党领导的报刊

党的报刊:《向导》、《前锋》、《新青年》。

团的报刊:《先驱》、《中国青年》。

工人的报刊:《劳动周报》、《工人周刊》等。

(二)国民党左派的报刊及进步文化人士主办的刊物:《政治周报》、上海《民国日报》、《汉口民国日报》、《语丝》、《莽原》等。

(三)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国民党右派及胡适所办报刊。

第二节 建党初期的革命报刊



一、党的报刊的创办及党报思想初步形成

(一)《向导》的创办及其特点

创办情况、宣传内容及主编蔡和森的情况。

宣传特点: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二)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这两个刊物是党中央出版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这两个刊物在党的理论宣传上起了很大作用。

(三)党报思想初步形成

强调党报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党报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青年团的刊物和其他报刊

《先驱》、《中国青年》、《中国学生》、《中国工人》等。

三、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办《政治周报》、《汉口民国日报》等,提高了这

些报刊的政治水平。



第三节 “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宣传斗争



一、《热血日报》与反帝报刊的涌现

《热血日报》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日报,1925年6月4日至6月27日,共出二十四期,主编瞿秋白。该报和《向导》是党领导五卅运动的指导报刊。

五卅运动爆发不久,上海一些革命和进步的团体办起了《上海总工会月刊》、《公理日报》、《工商学联合会日刊》等十多种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现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

二、革命报刊对帝国主义宣传机器造谣破坏的斗争。

(一)反对“工部局”在五卅运动发生前后封锁消息。

(二)揭露帝国主义支持外报歪曲宣传。

(三)造成强大声势,迫使登“诚言”造谣宣传的报纸检查,并罚款。



第四节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新闻理论的传播



一、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

上海《申报》和《新闻报》这时已由史量才掌握,标榜“无偏无党”,宣传上强调“中庸之道”,销数猛增。

天津《大公报》改组,由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对蒋介石实行“小骂大帮忙”。

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注意体育新闻;标题醒目,重视新闻。上海黄色小报、画报也多达几十种。

二、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传播

全国圣约翰、复旦、平民等十所学校设新闻系或报学系,请英、美新闻界名人讲学。从1922年到1927年出版了十六种新闻译著,并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问世。





复习思考题:

1《向导》的创办及其特点。

2《热血日报》的创办及其在五卅运动中的作用?

3《申报》、《新闻报》、《大公报》各自的态度及宣传方针有哪些?

4如何评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第七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党和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如何与国民党反动

派进行斗争,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治的形成



一、国民党建立了全国性的官方机构,垄断了新闻的发布权和发言权。

《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控制全国舆论,建立了中央党报社论

委员会。

二、制定一系列限制人民言论出版的法律;实行野蛮的书报检查制度。

三、拉笼、收买、笼络报人,俯就舆情。张季鸾、陈布雷效忠蒋介石。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报刊发展及其光荣传统



一、井岗山等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的报刊

古田会议以后,在红军中出版《时事简报》。各根据地政府和党组织也出版了一批机关报。二、从中央工农民主政权建立到长征胜利时期的报刊

“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它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因此被定为该社的诞生纪念日。“红色中华通讯社”与1931年12月11日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是一套班子,即报社合一。《红色中华》报配合党政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成为党用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报纸。

《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

《青年实话》1931年7月创刊。

长征途中,《红星》报继续出版,同时还出版了《战士报》、《前进》和《战斗报》等。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实践

(一)艰苦奋斗向困难作顽强斗争。

(二)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进行宣传。

(三)在报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毛主席为全党树立光辉榜样,全党注意调查研究。



第三节 国统区地下党的报刊和进步报刊



一、《布尔塞维克》及其他地下报刊。

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理论刊物《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24日-1932年7月),共出五十二期,瞿秋白主编,用九个化名出版。之后又创办《红旗》。团中央创办了《无产青年》(1927年11月-1928年10月),后改为《列宁青年》。各地下党组织也出版了自己的机关报。

二、国统区的进步新闻事业

(一)“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2年3月20日成立,由瞿秋白、邓中夏等参加指导。1934年春记联创办了小型报纸《华报》。1935年秋记联又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对外发稿,一直活动到1936年5月。

(二)鲁迅以报刊为阵地,率领左翼文化战线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第四节 抗日救亡的新闻界与韬奋的报刊活动



一、抗日救亡报刊蓬勃发展

北平有:《华北烽火》、《学联日报》、《北大周刊》等。上海有:《大众生活》、《新生》等。巴黎有:《救国时报》。

这时期发生了“新生事件”,因《新生》二卷十五期发表了《闲话皇帝》,使报馆被封,主编杜重远被判刑一年零两个月。

九一记者节来历与史量才之死。

二、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一) 生平简介

(二) 办报作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不屈不挠地坚持办好抗日报刊和生活书店;密切联系读者,热心为读者服务。 他办的刊物上都有“读者信箱”专栏,他亲自阅读读者来信,用多种方法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立志新闻改革,工作精益求精。

(三) 政论特征:针砭时弊,作人民的喉舌;爱憎分明,笔锋饱蘸感情;从事实出发,说理精辟,富有辩证思想;语言明快,平易近人。



复习思考题:

1.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是如何创办的?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优良传统是什么?

3.邹韬奋对新闻事业有哪些贡献和影响?

4.新生事件的起因、经过。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新闻状况;了解延安《解放日报》整

风改革的意义和《新华日报》如何在斗争中成长,继承发扬党报的光荣传统。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新闻事业概况(1937.7—1945.8)



一、形势

共产党、国民党、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汉奸走狗三种政治势力,分别统治三个地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又分别创办了三种性质不同的新闻事业。

二、国统区和沦陷区新闻概况

在国统区,《中央日报》分布全国,有11个社30个版;《民国日报》有13个版;《扫荡报》有50多个版;《阵中日报》有11个版。CC、复兴社注册的报刊有273家。这些报纸宣传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政府,新闻千篇一律。

在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汉奸控制的报刊,由宣传作战第一,后改变为掌握民心,仅1942年下半年统计日寇办的报有197种,杂志94种。日本搞了一个通讯社,汪清卫搞了一个通讯社,他们一手控制新闻,大量制造新闻。



第二节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革



一、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中央级报刊,加强《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工作;1939年创办了《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妇女》等;1940年创办了《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

(二) 敌后解放区的报刊。抗战初期,随着敌后解放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小型报刊纷纷创办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华北、华中两个主要敌后解放区,约有小型报刊七百余种。主要有:《大众日报》、《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等。

3新华社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

二、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

1  整风改革的原因,从国外或从国统区到延安的编辑人员不懂解放区的报如何办,加上党的若干领导对报纸作用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所以该报党性不强;国际新闻不多,反映群众活动不够;对中心工作宣传不利,缺乏政治敏感;文白夹杂,搞形式主义;沾染了八股文风。

2  改革经过:首先‘务虚’,学习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报告,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等,清算新闻工作中资产阶级的影响。之后务实,边改革版面,边整顿组织。最后是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3改革的成就和影响。

三、外国记者在解放区



第三节 国统区党领导的新闻事业



一、国统区新闻事业的状况

全国有四个报刊中心:上海、武汉、重庆、桂林。主要报刊有:《申报》、《新闻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等。这些报纸态度各异,《救亡日报》最好,它“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不肯讲的话,《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

上海沦陷后,日本实行新闻检查,新、申两报停刊以示抗议。《时事新报》拒绝检查,迁武汉。《大公报》战时有天津、汉口、重庆、香港、桂林几个版,宣传拥蒋抗战,其变化情况如表:

二、青年记者协会和范长江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青年记者协会,全国有十六个分会,有一半新闻记者参加,国内外有150家报刊用其稿。

该会发起人是范长江(1909-1970)原是《大公报》记者,曾去西北考察十个月,到了延安,写了旅行游记,陆续在报上发表。后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外国记者对中国抗战的报道宣传,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三、《新华日报》在斗争中成长

《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日创刊到1947年2月28日停刊,共出版九年零一个

多月。它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声中,它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号角和旗帜。



第四节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一、在沦陷区出版的抗日报刊

天津:《匡时》、《炼铁工》等。上海:《文汇报》、《导报》等,它们或地下发行,或挂洋商牌子。

二、沦陷区出版的敌伪报纸

天津:《庸报》、《东亚晨报》等。上海:《中华日报》、《新申报》等。北平:《新民报》、《华北新报》等。它们都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严格控制,直接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复习思考题:

1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革的原因、经过和成就。

2范长江如何进行西北采访?有何影响?

3《新华日报》如何在斗争中成长?

4三“S”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九章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45.9-1949.10)(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生天翻地复的变革过程;了解《晋绥日报》反“客里空”开展批评自我批评运动的意义,吸取历史的教训,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战后新闻事业的变化



一、蒋管区的报刊

战后舆论中心仍是重庆,1946年5月蒋介石还都南京,舆论中心随之转为南京和上海。上海有《新民报》五社(北平、南京、天津、上海、重庆)八版、《申报》、《和平日报》、《建国日报》《联合晚报》等。

我党的《新华日报》仍在重庆出版,又在北平创办了公开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报,在香港出版了《群众》周刊,在重庆出版了《挺进报》,上海出版了《文萃丛刊》等。

二、解放区的报刊

《抗战日报》改为《晋绥日报》。又出版了《东北日报》、《人民日报》、《北方文化》、《北方杂志》等报刊。

党的广播事业大展,1945年9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恢复播音,一年后解放区拥有新华广播电台十一座,到1948年底增至十八座。

解放区新闻教育也发展起来了。



第二节 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为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斗争概况

1946年7月前,斗争的中心是政协路线问题。1946年9月以后围绕着沈祟事件开展反美爱国运动。这时期国民党对报纸大批封闭。上海一天内曾封电台五十五家,报社十家,我党的新闻记者杨潮、仓夷、钱毅等被害。

二、《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当时新闻界反内战,争取民主斗争进行的十分激烈,突出表现为《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斗争。

(一)针锋相对开展论战,批驳大公报的谬论。论战之一:1945年11月20日:《大公报》重庆版发时评《质中共》,《新华日报》11月21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论战之二:我军在东北阻止国民党对东北进攻,1946年4月17日重庆《大公报》转发上海《大公报》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新华日报》发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撕下了它“民主”、“公正”的外衣。

(二)揭露《大公报》的反动本质,剥掉它“独立经营”、“民间报纸”的外衣;批判其在重要问题上的态度,揭露其为蒋介石效忠真面目;揭露它一贯施展的“小骂大帮忙”的手法。



第三节 《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



一、“客里空”由来

二、《晋绥日报》对“客里空’问题的揭露和检查

三、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四、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第四节 城市报纸的政策宣传和新闻变革的完成

一、城市报纸的政策宣传

纠正宣传政策中的左、右偏差,加强报纸关于城市生产建设的宣传。新闻记者集中学习刘少奇的讲话。

二、新闻事业大变革完成

上海《大公报》发表了《新生宣言》继续出版。帝国主义报纸与人民为敌,华籍工人起来斗争,自动停刊。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广播电台迁北平。《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创刊,一些重要的刊物如《中国青年》、《文艺报》等及时出版,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



复习思考题:

1《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如何进行论战的?

2《晋绥日报》反“客里空”的意义是什么?

3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界有何重要讲话?其要点是什么?

4《大公报》的新生原因有哪几方面?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12学时)



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发生的巨变,学习新闻工作在“抗美援朝”和“一化三改”中的经验,以及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一、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在全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级党报为主体的、多种人民报纸并存的新中国报业结构。新华社健全了管理机构,扩大了新闻工作的队伍,在国内建立了28个分社,在国外建立了5个分社。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该社是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通讯社。广播事业局成立,初步建立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4级广播电台。

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机制

制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法规。建立了新闻总署,管理新闻事业。注意新闻队伍建设。



第二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和经验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宣传报道

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路线。突出报道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日新月异的新面貌,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

二、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

抗美援朝期间,新闻记者进行了很好地宣传报道,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体裁空前繁荣,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三反”、“五反”等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促进了运动正常开展。

三、开国大典、日内瓦会议等重大政治、外交活动的宣传报道

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圆满地完成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报道,完成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宣传报道。前去参加万隆会议的7名记者遇到了空难,付出了血的代价。

四、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报道的成绩和失误

重视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普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在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的研究批评中,缺乏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而对胡风的批判,株连面广,待续时间长,80年代才平反昭雪。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改进和业务建设



一、报纸工作的改进和业务建设

报社体制、编辑部组织与工作得到改进。全国报纸发行实行了“邮发合一”。

二、通讯社、广播事业的改进和业务建设

通讯社狠抓业务思想建设,改进了新闻写作,加强了通讯技术建设。广播事业按中央领导“要学会自己走路”的指示,丰富了节目内容,推广了九台县农村有线广播站经验。

三、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教育单位进行了改造和调整。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新闻系。开始出版有关新闻研究的刊物和书籍。

四、学习苏联经验的收获与教训

认真学习苏联经验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派代表团去苏联取经,也请苏联新闻专家到中国来送宝。但是教条主义式的学习,使人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第四节    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一、《人民日报》的改版

改版的目的是为了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和错误,求得更大的进步。改版前广泛争取了意见,于1956年7月1日以崭新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新闻界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

《人民日报》改版后,各地报纸纷纷改版。新华社和广播工作也进行了改革。

三、全国新闻工作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这次全国新闻工作改革,破除了盲从迷信,解放了思想,取得了一定成效。



复习思考题:

1.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和经验是什么?

2.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是如何宣传报道的?

3.学习苏联经验的收获与教训是什么?

4.《人民日报》是如何进行改版的?

5.全国新闻工作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有哪些?







第十一章    曲折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8学时)



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反右派斗争中和“大跃进”中新闻事业发展情况及其教训,此为本课程难点之一;还要了解60年代新闻事业的调整和发展情况。



第一节    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事业



一、整风“鸣放”阶段中的新闻事业

在整风“鸣放”阶段中,出现了章伯钧、储安平等右派向党进攻的情况,新闻界发生了“左叶事件”。

二、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

新闻界在1958年6月8日开始对右派进行反击,《文汇报》和《光明日报》编辑部受到了批评。

三、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及其教训

反右斗争扩大化,给各行各业及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使1956年开始的新闻改革半途而废,其教训极为深刻。



第二节    “大跃进”中的新闻事业



一、“大跃进”运动期间的新闻宣传

“大跃进”运动期间,新闻宣传发生了导向错误。新闻宣传了“唯意志论”、“浮夸风”、“共产风”和生产建设中的瞎指挥。

二、新闻事业的“大跃进”

在全国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形势下,新闻事业也出现了“大跃进”,大搞群众运动,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在宣传“大跃进”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大跃进”运动中新闻宣传的主要教训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新闻真实原则;把坚持原则和坚持纪律结合起来;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调整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一、新闻事业的调整和发展

电视事业开始。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创建。广播事业、通讯事业、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得到了大发展。

二、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新闻界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写出了一批优秀通讯;创办了一批优秀栏目。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开展对小说《刘志丹》和昆曲《李慧娘》的上纲上线、株连批判。1965年11月10日由江青与张春桥等密谋、由姚文元执笔,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6学时)



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这章为本课程难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文化大革命”新闻事业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



第一节  对新闻界的“彻底批判”和“夺权”



“文化大革命”中对新闻界进行了“彻底批判”和“夺权”。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认为新闻界“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成为“反党工具”,派人到新闻界“夺权”;并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打击迫害。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新闻宣传



一、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宣传

批判“三家村”,用聂元梓的大字报开“造反”之路。

二、推动个人崇拜的宣传

林彪等人别有用心,制造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对其极尽讴歌、颂扬之能事,大搞造神运动。

三、批判“走资派”的宣传

宣传“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同“走资派”进行斗争。

四、新闻界批极“左”的斗争

“文化大革命”中新闻界进行了各种宣传,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

五、“文革小报”的兴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各种“文革小报”6000余种,其中北京就有近千种。这些“文革小报”是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创办的,有的还发向全国。



复习思考题:

1.“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发动和宣传的?

2.“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界进行了那些斗争?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0学时)



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三、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的繁荣

为适应新闻业的大发展,新闻教育由原来的三所院校有新闻系,发展到上百所院校有新闻系或新闻专业。新闻学术研究的繁荣:研究机构不断增加,新闻学术研究的书刊大量增加。



复习思考题:

1.新闻事业是如何进行拨乱反正的?

2.新闻改革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教学参考书:

1.方汉奇、陈业劭主编《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新华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2.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3.张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6月版。

4.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3 15:38 , Processed in 0.09992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