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谢很多同学整理的大题和自己的修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4 10:3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bs.kaoyan.com/t4065345p1大部分是这位同学的整理,我自己后面有做修改,参考的就是大纲解析,觉得挺重要,就转过来了  谢谢很多的研友宝贵的资料。尤其是SILVERXSILVER同学

                                 


沙发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4 10:36:31 | 只看该作者
1.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及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TWB P3)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目的。是起点也是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
充分体现:理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A.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科学理论能端正实践的方向。
C.科学理论是推动在实践中创新的精神力量。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变为现实。(连接主客体,是客观事物化成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的中介)
C.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较完全的认识(不能狭义理解)


2.结合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说明人类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意识能动作用是认得意思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尊重客观规律)
B。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事物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C。依赖于一定物质手段。



3.结合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人们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TWB P14  20T20T P109肖四四套34(3))
(1)内容:客观性是规律根本特点,不依赖人的意识,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受规律支配。
(2)规律的客观性表明:
A。人不能藐视,创造规律。
B。可以认识发现(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并利用规律(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
C。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有利人类的方向)
(3)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A。实际出发,认识把握规律。
B。实践是根本途径。
C。依赖于一定物质手段。



4.简述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作用及相互关系(TWB P6 20T20T P22《=选)
(1)理性: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2)非理性:人的感性,意志(信念习惯本能),(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作用:动力诱导激发。
(3)关系:理性主导,非理性受理性制约,非理性有积极有消极影响。
(4)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的主导,强调非理性受理性制约,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和可能的消极影响。同非理性主义划清界限。



5.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说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肖四第三套34)。(结合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其中三个:①内容与形式②必然性与偶然性③现实性与可能性)
(TWB P4(范畴17)肖四第三套34)
(1)理性/感性认识辩证统一:
A。内容形式上有质的区别。
B。互相联系,统一基础是实践。相互依存。交织渗透。
割裂:经验论(主义),唯理论,教条主义。

(2)感性向理性飞跃必备条件(2个)
A。实践,调查研究。(获取感性资料)
B。理性思想作用加工。(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理性向实践飞跃必备条件(4个)
A。实际出发。(理论实际相结合原则)
B。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题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
C。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的可能性统一。寻求实现理想客体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自觉行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A。反复性: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原因: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客观:事物各侧面及其本质暴露有过程。主观:认识能力有提高过程。)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限制。
B。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低阶向高阶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形式上循环往复,实质上前进上升。

(5)结合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A。内容与形式(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的范畴)
①内容:构成一切要素的总和。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②辩证统一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③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适时抛却与内容不适应的形式。)
B。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生法阵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肖四第四套34
①必然性: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的趋势。(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②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
原因不同:必然性(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稳定,确定,普遍)偶然性(不稳定,暂时,不确定,个别)
地位作用不同:必然性(支配,决定方向)偶然性(从属,促进或延缓,使发展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缺点和偏差)
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示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重视必然性把握总趋势,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我有利发展机遇。
C。现实性与可能性(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关系的范畴)肖四第四套34
①可能性:潜在,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
  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的存在。
  注意区分:(不)可能性。(非)现实可能性,(不)好的可能性。
②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互不相等。(可能性,潜在,还没有实现。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统一:紧密相连,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6.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的含义以及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TWB P 7)
(1)含义
A。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
②每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人认识的本性)
③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发展)
B。相对性:(人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广度有待扩展。(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
          ②深度有待深化。(一定程度,层次的正确认识)
          ③进程有待发展。(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C。具体性: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与客观符合)受条件制约随条件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真理就是抽象,无意义的。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就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是绝对真理,永远不能被推翻
就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是相对真理,要不断发展。
二者互相连接,包含,辩证转化。
要求:承认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绝对主义(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7.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TBW P10 20T20TP69肖四第二套34)
A。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20T20T P68)
真理尺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反映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尺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已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价值目标。
任何时间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目的统一。
B。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追求真理创造价值:实践的两大主题)
C。关系:对立统一。
①统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真理是价值的前提,又是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引导和促进的。
②区别:真理侧重主题,价值侧重客体。
        真理主要表明客观制约性,价值主要表明目的性。
        真理体现了社会活动统一性,价值体现多样性。
③要求: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区别的要求)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8.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TWB P9
A。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证明的都是客观真理,不可推翻。实践能检验一切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B。不确定性:(一段历史上的)实践具有局限性。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已被检验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时间的检验。
C。要求:把对事件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将永不完结。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说明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及其二重性(TWB P22 20T20T P2肖四第一套34)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义辩证统一。
A。社会存在(物质方面):=社会实践+物质生活条件。
B。社会意识(精神方面):=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意识形态=无阶级性+有阶级性(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意识形式=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依赖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有自己的特有规律。
不平衡性(意识存在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发展的独特历史,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独立性)
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范围时间程度依赖于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广度。(正确充分地发挥依赖于文化建设)
(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及其二重性(20T20T P24)
作用:推动社会发展(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
双刃剑:促进经济造福人类,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作用要受一定客观条件影响(社会制度,利益关系)。也受主观条件影响(人的观念,认识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应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后果。
板凳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4 10:37:33 | 只看该作者
二.辩证法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
(1)含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都推动事物发展。
     统一性: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用处于一个统一体)。
             对立面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认识的实质:(分析解决矛盾时)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2)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地位有所不同。
A。同一:一方可以用另一方的发展是自己获得发展;
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获得发展
B。斗争:推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量变
         促使双方地位和性质转化。质变
(3)方法论意义:自觉利用矛盾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表现为“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双方的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状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基础)(TWB P12)
(1)概念:A。内因:内部矛盾AKA内部诸要素的对立统一。事物存在的基础,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运动的动力和源泉。规定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B。外因:外部矛盾,也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通过内因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2)辩证关系:A。缺一不可
B。内因是基础,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C。内因第一位原因,外因第二位愿原因。
(3)方法论意义:坚持“内因论”的前提下不忽视外因作用。(既要看到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以及矛盾分析法(TWB P11)
(1)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
     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
(2)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
     普遍和特殊区分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全面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3)矛盾分析法:(辩证法方法论的核心,根本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A。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B。两点论,重点论结合,
C。抓关键,看主流。
D。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E。批判与继承统一。

4.否定之否定原理&辩证否定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TWB P25 20T20T P12)
(1)否定之否定
A。基本内容:事物辩证发展过程中经过由肯定到第一次否定(矛盾初步解决,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依然具有片面性)再到否定之否定(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从内容看: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螺旋式/波浪式前进。(方向:前进上升的;道路:曲折迂回)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B。方法论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指导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要善于洞察发展中的各种可能,充分注意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的考验,坚定信心开辟前进道路(充分注意困难又对前途充满信心)
(2)辩证否定观
A。内容:事物的自我否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就食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新旧事物的连接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通过否定连接。
    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又保留(积极)。
B。方法论意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观察分析一切分心的方法论原则)
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同事看到肯定和否定,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
A.应用:对待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
对待外国文化:选择性吸收(不一概拒绝,不照盘全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的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腐朽的东西给与坚决批判。
(3)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产生到衰亡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
地板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4 10:38:21 | 只看该作者
三、毛中特
1.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非常可能考)TWB P66  20T20T P51
(1)      原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      途径: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实质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三种类型:劳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EX信息,专利)。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经济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争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B。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提高低收入,扩大中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
D。通过改革发展,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3)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A。正确认识“先富”“共富”的关系。
共富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有先后,快慢的不同,)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促使全国各族人民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从我国生产力实际出发,不谈先只谈共导致平均主义,共同贫穷。不谈共只谈先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的原因并说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和市场经济客观上存在两级分化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高两级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两极分化导致: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中央地方的矛盾,动乱)
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公平效率辩证统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效率增添活力,公平促进和谐。
坚持理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提高效率和注重社会公平结合,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效率提高,社会和谐。
(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郭美美)(20T20T P52)
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体系:社会保险,福利,互助,优抚安置,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制度: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低保。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根本目的:维护社会只需,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家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任务6个: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规范行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公正。应对风险。保持稳定)
(3)途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战略意义:(1+4+2)
1个基本条件: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4个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好我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2个战略意义:小康社会,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
3.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结合理论依据和目的)
(1)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判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看他是否适应当时的当地的生产力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D。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目的
A。解放发展生产力(国家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生机活力,推动建设和发展)
C。保持党的先进行,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如何认识:
A。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要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革新政治体制和其他当面的体制。
B。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C。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4)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
A。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甚至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各个国家都要同其他国家进行及技术交流。
B。中国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种市场。
C。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5)必然性(20T20T P78):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参与国际分工节省社会劳动的重要源泉。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6)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促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
(7)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或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TWB P38 20T20T P79)
(1)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支点上。(主要依靠本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奋斗)。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努力,靠广阔的国内市场、丰富的劳动资源,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本质上统一。(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
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前提。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5.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走出去”的原因
A。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开放型竞争性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B。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种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C。可以使企业更广泛的参与国际竞争,扩大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D。经过30年的开放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为我国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提高思路/途径:
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外贸效益。促进外贸平衡发展,坚持出入口并重,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B。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
C。“走出去”“引进来”并重。
D。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E。推动共同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能力所及的义务责任,惠及更多国家人民)
F。维护国家安全
(3)提高对外开放同时重视扩大内需:
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外部条件复杂,面临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压力。(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竞争激烈保护主义的上升。)
B。不可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必须掌握开放尺度,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有机结合,改变对外依存过高问题。
C。扩大内需是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4)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
正确认识:中国产业结构与欧美日等互补,不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失业问题加剧的根本原因。中国以自己廉价的商品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各国人民都受益。“反倾销”具有一定意识色彩,是遏制中国发展的接口和托词。
坚决反对:国际贸易有助于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有利各国经济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WTO倡导的原则。
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不利于对外开放,影响中国发展。

5#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4 10:38:59 | 只看该作者

6.入世十年(TWB P3920T20T P81)
(1)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参与多边贸易。成熟的,负责人的伙伴)4个成绩
兑现了入世的承诺。
勇于担当
致力于共同发展,始终奉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政策。
丰富了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的认识,坚定了我们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信心。
(2)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共赢的10年
A。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开放性经济发展,提升了整体经济实力。(开阔了事业,改变了观念,促进了制度改革创新)
B。为各国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维护了低通胀,资源需求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收益,双顺差巨额外汇储备=》发达国家债务融资)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靠自身结构转变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C。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贸,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
加入WOT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坚持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才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其具体表现为:
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透明可预见性不断提高。
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化。
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努力推动与各国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加入WTO扩大对外开放,惠及13以中国人民也会及各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
(3)补充:6个“进一步”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中国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中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


7.“中国经济脱轨论”的谬误
(1)实质:暴露了“警示者”内心对中国的揣摩。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始终是充满自我矛盾,既希望看到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为世界创造更大市场,有不管在心理上接受一个实力上接近甚至超越自己的强大中国。“唱衰中国”是一种中国威胁论的老调重弹。
(2)应对:“中国经济区是存在不少问题,是中国前进过程中的障碍。因此中国采取了(十二五桂花,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既重视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又重视发展的质量,更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
事实已经对“唱衰中国”做出了最好的否定。中国人民坚信,中国着脸列车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前进动力是充足的,改进后的安全系统也更加牢靠。他不会停滞更不会脱轨。将更稳更快更持久的向前奔驰,将中国人民载向美好的未来,也将为世界带来更大的机遇。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TWBP49 20T20T P45)
(1)含义实质
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etc。
实质: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2)途径:
A。两个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B。三个转变(基本思路):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有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项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到,管理创新转变。
(3)措施:
A。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B。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C。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
D。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E。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A。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
B。途径:三个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的…………)
战略基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
中心环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适度,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C。关键是科技,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9.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建设学习型政党( 20T20T P26)
(1)马义学习型政党原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2)马义学习型政党要求:1.科学理论武装  2.具有世界眼光 3.善于把握规律4.富有创新精神。
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3)马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
1.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2.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理论创新要求:
1.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
2.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落脚于实践创新
3.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理论创新的原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马义随着时间的神话不断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时间要求。

10.科学发展观(TWB P62)
(1)依据:1.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定,2.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3.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各方面都发展;协调,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3)指导意义:
1.与马列,毛邓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4.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 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
2. 以人为本,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关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3. 全面协调=》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4. 可持续,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以附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
(5)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6)发展才是硬道理。
A。原因:符合马原,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适应时代变化需要。
B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更(科学发展观内容),更注重保障该喊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1.和谐社会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三个必然要求
1.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 把握国际形式,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风险的必然要求。
3.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科学内涵(或总特征/总要求)6方面=》
民主法治:1.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2.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3.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公平正义:1.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2.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3.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诚信友爱:1. 全社会互帮互助、2. 诚实守信、3.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4. 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统一。
把握原则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4.)原则(或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改革开放,是主要动力
3.科学发展,是工作方针
4.民主法治,是重要保证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重要条件
6.党领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建设,是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目标任务:1.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社保基本建立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理论意义
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6)实践意义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更加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3.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6#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4 10:39:59 | 只看该作者
四、毛史结合
建党90周年(TWB P80 20T20T P15)
1.两大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VS中国华民族(主要);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贯穿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相互交织交替的结果,在主要矛盾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表现:
A。民族矛盾为主: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内部各阶级暂时团结举行民族斗争(鸦片战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B。阶级矛盾为主: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压迫中国人时。国内战争,矛头直指封建政权。(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辛亥革命)
C。同样尖锐。国内战争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镇压太平天国)
(2)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既区别又联系)
A。区别:主题内容实现方式。(推翻半殖民半封建VS改变经济文化落后;改变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VS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
B。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扫除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三件大事。(紧紧依靠人民)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解放战争=28年)
意义(6个):①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②实现了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
        ③实现了中国的高度统一和空前的民族团结。
        ④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
        ⑤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⑥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民族的进步开启了新纪元。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意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同时,党带领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形成了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
     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4)总结。
A。90年中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深广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B。事实充分说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C。事实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3.辛亥革命后的三种政治力量和建国方案。(TWB P78 20T20T P31)
(1)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本家(北洋政府,国民党统治集团)=》军事独裁=》半殖民半封建(人民反对,统治推翻。)
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内外条件不允许)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共产党)=》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民拥护)
(2)资产阶级共和国行不通的原因
A。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其特点决定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不能为共和国扫清障碍。
B。时代条件: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C。革命形势:国民党当局不允许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原因。
A。帝国主义不允许资产阶级建立独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民资的软弱和妥协性。
C。无产阶级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
D。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更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下走上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是郑重的历史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4.统一战线
(1)发展历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抗日民族=》人民民主
(2)策略方针和基本原则
A。独立自主
B。具体分析,利用矛盾,团结多数。
C。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孤立顽固,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D。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
(3)主要经验:
A。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B。处理好与资产阶级关键:根本经验
C。坚持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D。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4)新形势下依然是重要法宝。
建设中特任务艰巨需要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
完全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
爱国统一战线对增进团结凝聚力量不可替代。
总之,作为党的重要法宝不能丢弃,作为政治优势不能削弱,作为长期方针,不能动摇。
(5)新时期与民主革命时的异同
变化:性质,任务,结构,内部关系
没变:党的领导,工农联盟基础
(6)统一战线两个联盟关系
必要性(中国国情和革命具体情况决定):半殖民半封建。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两个联盟:
A。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工农联盟
B。工人阶级通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联盟。(无产与资产)
关系:A是基本的主要的,(进步势力,人数绝对优势,政治上有极强的革命性)统一战线的基础。B是非基本次要,不可缺少的(剥削者与被剥削者)
(7)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束缚发展自己的武装。)
对国民党团结又斗争斗争求团结
实质:力争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8)历史经验
A。主要经验:领导权(根本问题,根本保证)
B。分清左中右,坚持工农基础,扩大非人劳动人民联盟。
C。资产阶级两面性:联合又斗争
D。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5.党的性质和宗旨
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党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因为党为人民服务的,是满足人民需要的。
旧中国,适应人民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7.新形势下依然需要坚持党领导的原因。(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凝聚起来共建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需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才取得了重大胜利,形成了中个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4 10:40:37 | 只看该作者
8.共产党成立前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和历史启示。(20T20T P18)
(1)历程: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2)启示:
A。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神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从此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9.为何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伟大先驱的伟大抱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表现的(2020 P30)
(1)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中华人名共和国的成立,完成了几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名字进步发展的新纪元。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力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宗旨,共产党人已经实现并进一步实现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美好夙愿。
10.中国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纲领的关系。(20T20T P 37)
(1)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必将经历很多不同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AKA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2)半殖民地把风剑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长时间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实践=》将来条件具备时社会主义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共产主义。
总之,必须坚持最高最低纲领统一,毫不动摇的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治理与实现现阶段基本纲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11.抗日战争(TWB 20T20T P105)
(1)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A。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了殖民奴役的厄运。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C。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伟大民族精神。
D。对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2)原因
A。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英勇的民族抗争=》决定性因素
C。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国际组织各种反法力量的同情支持。
(3)基本经验:
A。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C。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D。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但绝不惧怕战争。
E。党领导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4)中流砥柱的表现
A。毛泽东思想=》指导作用
B。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引导胜利的旗帜
C。倡导促成维护统一战线=》凝聚民族力量
D。全面抗战,论持久战=》中坚力量(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敌后战场)
E。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为=》救亡图存的希望,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12.农村包围城市(大革命失败后 1927)(TWBP9720T20T P105)
(1)探索:
1927大革命失败,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论证红色政权长期寻在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包城奠定了基础(军事发展BD,党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结合)
193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初步形成农包城思想,进一步阐明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1938 战争和战略问题 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农村,后去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上述论述,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发展红色政权。时机成熟夺取全国政权。
(2)依据:
1. 中国具体国情决定
2.农村是革命敌人的统治薄弱环节
3.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
(3)可能性
A。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打过。
B。存在于受过大革命影响,有过高涨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性质继续向前发展。
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和正确的决策。(主观)
(4)过程
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工厂当人同当时党内声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作曲倾向作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5)意义
A。反映了革命发展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
B。从中国实际出发,读出阿姓刘的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
C。毛泽东为主要带包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D。标志着中国画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逐步形成。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1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TWB P101 20T20T P98)延安整风
(1)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一大法宝:
A。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B。常提常新。
C。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的思想保证。
D。总之,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正是由于思想不断解放,改革开放才取得了重大胜利,形成了中个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
小笨蛋! 发表于 12-1-4 13:34: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9#
yannymu 发表于 12-1-4 13:53:5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10#
 楼主| 乔森南 发表于 12-1-5 23:28:10 | 只看该作者
http://115.com/file/dnm5w3st#  感谢这位同学最终整理结果  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1 05:08 , Processed in 0.1701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