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病理学笔记(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uguo888 发表于 07-9-10 08:2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风湿病(rheumatism)

一、概述:

1、风湿病概念: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2、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地区特点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

三、基本病理变化:

(一)非特异性炎

(二)肉芽肿性炎:

1、变质渗出期:结缔组织纤维粘液样变性,胶原纤维肿胀。继而肿胀的胶原纤维断裂、崩解成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少量浆液和炎症细胞(淋巴细胞、个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2、增生期(肉芽肿期):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Aschoff body),近似梭形,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少量淋巴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

3、瘢痕期(愈合期):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四、各个器官的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内膜炎:

(1)好发部位:二尖瓣;

(2)赘生物特点:多个,粟粒大小,灰白色,单行排列与瓣膜闭锁缘;镜下为白色血栓。

(3)结局及影响

2、风湿性心肌炎:

(1)部位:心肌间质;

(2)病变特点:风湿小体形成;

(3)结局及影响

3、风湿性心包炎:

(1)病变:心包积液;绒毛心;

(2)结局及影响

(二)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及病变特点;结局

(三)皮肤病变

1、渗出性病变:环形红斑

2、增生性病变:皮下结节

(四)风湿性动脉炎:累及脑动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小舞蹈症”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部位;病变特点。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

(二)部位:二尖瓣

(三)病变特点:赘生物(肉眼:单个,较大,颜色污秽,质地松脆;镜下:细菌团,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白色血栓成分)

(四)结局及合并症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致病因素:

1、血脂异常

2、高血压

3、吸烟

4、相关疾病:糖尿病,甲减,肾病综合症;

5、年龄

6、其它:性别,感染,肥胖等

(二)发病机制:脂源性学说、致突变学说、损伤应答学说及受体缺失学说等。

二、基本病变:

(一)脂纹(期):脂纹(fatty streak)是AS早期病变。动脉内膜上出现帽针头大小斑点及宽约1~2mm、长短不一的黄色条纹,不隆起或稍微隆起于内膜表面。镜下为泡沫细胞聚集。

(二)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期): 肉眼观,为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随着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加及玻璃样变,脂质被埋于深层,斑块乃逐渐变为瓷白色。镜检下,斑块表面为一层纤维帽,纤维帽之下有不等量的增生的SMC、巨噬细胞及两种泡沫细胞,以及细胞外脂质及基质。

(三)粥样斑块(期): 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亦称粥瘤(atheroma)。肉眼观为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多量黄色粥糜样物质(由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镜下,纤维帽玻璃样变,深部为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质,其内见胆固醇结晶(石蜡切片上为针状空隙)、钙化等。底部和边缘可有肉芽组织增生,外周可见少许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中膜SMC呈不同程度萎缩,中膜变薄。外膜可见新生毛细血管、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三、复合性病变(complicated lesion):

(一)斑块内出血

(二)斑块破裂

(三)血栓形成

(四)钙化

(五)动脉瘤(aneurysm)形成

四、主要动脉的病变: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

(三)肾动脉粥样硬化

(四)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1、概述:

2、冠心病:

(1)心绞痛:概念;类型及特点

(2)心肌梗死:概念;类型;合并症

3、心肌纤维化

第四节 原发性高血压(病)

(primary hypertension)

一、概述: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18.4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 kPa)]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职业及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二)发病机制

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血管中枢收缩冲动占优势

2、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肾缺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3、基因变化:

4、Na+潴留:

三、类型及病变:

(一)良性(缓进型)高血压:

1、机能紊乱期:全身细动脉痉挛

2、动脉系统病变期:

(1)细动脉玻璃样变(细动脉硬化)

(2)肌型动脉

(3)大动脉

3、器官病变期:

(1)心脏:高血压性心脏病

(2)肾脏:高血压性固缩肾(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肉眼,镜下。

(3)脑: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

(4)视网膜病变

(二)恶性(急进型)高血压

四、良、恶性高血压的鉴别

第五节 心脏瓣膜病

(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

心瓣膜病是指心瓣膜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疾病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瓣膜关闭不全(valvular insufficiency)是指心瓣膜关闭时瓣膜口不能完全闭合,使一部分血液反流。瓣膜口狭窄(valvular stenosis):指瓣膜开放时不能充分张开,瓣膜口因而缩小,导致血流通过障碍。

一、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左心的变化:早期,左心房发生代偿性扩张和肥大。后期,左心房代偿失调,心房收缩力减弱而呈高度扩张(肌原性扩张)。

右心的变化:由于长期肺动脉压升高,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大,后期出现肌原性扩张,继而右心房淤血。

(二)临床病理联系:

听诊: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X线检查,显示左心房增大。肺淤血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面颊潮红(二尖瓣面容)。右心衰竭时,大循环淤血,出现颈静脉怒张,各器官淤血水肿,肝淤血肿大,下肢浮肿,浆膜腔积液。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沙发
oppacb 发表于 07-9-10 16:02:53 | 只看该作者
好动动,顶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13:21 , Processed in 0.10946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