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个问题。我们一般译成“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考虑要生还是死,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哈姆雷特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他说:“to be or not to be”,不光考虑生死,还考虑我是不是丹麦王子,我是不是我父亲的好儿子,如果我是我父亲的好儿子,我去报仇,那我就是杀人犯;我是不是过去的母亲的好儿子,是不是我现在母亲的好儿子,是我原来母亲的好儿子,就应该为我父亲报仇,是我现在母亲的好儿子,就要服服帖帖;还有我是不是要做杀人犯,还是要做一个国王,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面对这些问题,不光是生命的问题,像有些人把存在主义理解成活命主义,那是很狭隘的、很粗浅的。就像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理解成只考虑生死,这是很肤浅的,他考虑的是人生的意义问题。所以“be”不光是生,更有“是”、“有”、“存在”等意思。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说,作为世界本源的存在,超出了我们的理智的范围,所以就会有一些词不达意。为什么词不达意?因为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着的东西。按英文是可以这样写的,Beings,是小写的,语言是一种存在物,它的作用是描述,描写,表达别的存在物,表达别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表达别的存在物的性质,所以当它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表达存在本身,表达它自己都要依靠的这个存在,它就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