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像之呼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predoctor 发表于 08-3-16 09:5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正常X线表现
1、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男性胸大肌、女性乳房乳头阴影。2、骨性胸廓:     肩胛骨(肩关节)、锁骨、肋骨、脊柱、胸骨等。
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锁乳突肌在两侧肺尖的内侧形成带状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摄片时如果头颈部偏斜可使一侧的阴影较突出,易误认为是肺尖部病变。锁骨上皮肤皱褶是沿锁骨上缘的薄层软组织密度阴影,与锁骨平行,厚度均匀,约3-5mm。此为锁骨上缘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投影。
胸大肌:胸大肌在两肺中野的外侧形成扇形阴影,从肺野向外上方至腋部,见于男性。右侧一般较显著,应与肺脏病变区别。
女性乳房和乳头:女性乳房在两侧肺脏的下野形成高密度阴影,其下缘清楚。呈半圆形,其上部密度逐渐减低至消失。女性乳房阴影向外上方伸至肺外的腋部。两侧乳房不对称或一侧乳房切除术后不应将乳房阴影误认为肺内病变。
肋骨:肋骨近端与胸椎构成胸肋关节。后肋较窄,骨皮质较厚,近水平方向走行。前助较宽,骨皮质较薄,从外上向前下走行。后肋与前助之间在腋部形成肋弓。肋骨前端为肋软骨,未钙化的肋软骨不显影。肋软骨钙化后形成斑点及斑片状的高密度阴影,边缘呈条状与骨皮质相连。一般第一肋软骨先钙化,而后自第十肋骨向上依次钙化。
    肋骨常见的先天变异有:①颈肋:颈肋为发生于第七颈椎的短小肋骨,可位于一侧或两侧。②叉状肋:肋骨的前端呈叉状,常合并宽度增加。③肋骨联合:肋骨联合为相邻的肋骨局部融合,
锁骨:锁骨位于第一肋骨前端水平。锁骨内侧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锁骨内侧的下缘在菱形韧带附着处有一凹陷,称为菱形窝,不可误认为骨破坏。
肩胛骨:在标准后前位胸片上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若投照时上肢内旋不足,可使肩肿骨内侧不同程度地与肺野重叠,不应误认为肺及胸膜病变。
胸骨:在后前位胸片上胸骨的大部分与纵隔阴影重叠,在上纵隔两侧仅可见部分的胸骨柄阴影。若投照时体位不正规显示较为明显,不应误认为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肺内病变。
胸椎:第l-4胸椎因与气管的透亮阴影重叠故可显示。突出于纵隔阴影之外的胸椎横突易误认为肿大的淋巴结。
胸膜:叶间胸膜位于叶间裂,正位胸片可见上、中叶间胸膜影,为细线状,从右肺门中部水平走行。斜裂胸膜在侧位胸片上显示,为后上向前下的线形阴影。常见副叶的叶间裂为从右肺尖向奇静脉走行的奇副裂和位于右心膈角处的右下副裂。
二、肺
    1.肺野
在胸部平片上,两侧肺部表现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为方便病变的定位,将每侧肺野沿纵轴及横轴分别划分为3个区域。沿纵轴的划分是将一侧肺野从肺门至肺野外围分成3等份,分别称为内、中、外带。沿横轴的划分是从第2、4肋骨的前端下缘分别作一水平线,将肺部分为上、中、下三野。第一肋骨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锁骨以下至第二肋骨外缘以内的部分为锁骨下区。
2、肺门
  肺门阴影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组织的投影构成,主要成分为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后前位胸片上,肺门阴影位于两肺中野的内带,左肺门比右肺门通常高约l~2cm。右肺门的上部由右上肺动脉及肺静脉的分支组成,右肺门的下部为右下肺动脉。右肺门上下部的夹角称为右肺门角。左肺门由左肺动脉及上肺静脉的分支构成。左肺动脉弓在左主支气管及左上叶支气管之间形成半圆形阴影。 在侧位胸片上,左、右肺门一般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右肺门多位于前方,左肺门位于后方。两侧肺门影完全分开时,二者之间有气管支气管影像。
3、肺纹理
肺纹理由肺动脉、静脉及支气管组成,由肺门向肺外野放射状分布逐渐变细,于外带消失,下肺野纹理较上肺野多而粗。
4、肺叶
右肺以水平叶间裂和斜裂为界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左肺以斜裂分为上、下两个肺叶。右肺上叶位于右肺的上、中肺野。下界为水平叶间裂,后缘以斜裂上部为界。右肺中叶位于右肺的前下部。其上缘为横裂,内侧与心脏相连,后下缘以斜裂下叶为界,前部连于前胸壁。右肺下叶位于右肺的后下部,前缘为斜裂,其前上方为上叶,前下方为中叶。 左肺上叶位于前上方,分为上叶和舌叶,相当于右肺上叶及中叶所占据的肺野。下叶位于后下方,相当于右肺下叶所占据的肺野。两叶之间为斜裂。
    肺内额外的肺叶称为副叶,为先天变异。常见的副叶有奇叶:位于右肺上叶的内上部,外缘为奇副裂,又称奇静脉裂,为奇静脉发育异常所致。
5、肺段:肺段呈圆锥状,基底部位于肺野的外围,尖端在肺门方向。右肺有10个肺段,左肺有8个肺段。每一肺段各有相应的支气管。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分支的名称一致。
6、纵膈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部为胸廓人口,下缘为横膈,前部为胸骨后缘,后部为胸椎,纵隔经胸膜和肺门与肺相连。在侧位胸片上,根据解剖标志将纵隔划分为前、中、后部及上、中、下部,从而把纵隔分为九个分区。纵隔分区有六分法及九分法等。
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气管、升主动脉和心脏之前。中纵隔相当于气管、主动脉弓、心脏和肺门的区域。食管及食管以后为后纵隔。自胸骨柄下缘,即与胸骨体相交处至第四胸椎椎体下缘做一连线,横线以上为上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水平线之间(第8胸椎),为中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膈为下纵隔。
7、膈
      在正位片上,隔呈圆顶状,内侧较外侧的位置高。膈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肋膈角,与心脏形成心膈角。在侧位片上,膈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后肋膈角的位置低而深。右膈通常比左侧高l-2cm。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膈运动幅度约为l-2cm,深呼吸时为3-6cm,膈的左右侧运动大致对称。
    正常人在膈上缘有的出现局限性半圆形隆起,称为局限性膈膨出。此种现象是由于部分膈肌较薄弱或膈肌的张力不均,多发生于前内侧。有时膈呈波浪状,在吸气时可见3-4个弧形凸起,边缘相互重叠,深吸气时尤为明显。
三、呼吸系统的基本病变
1、同病异像
2、异病同像
一、支气管阻塞
引起支气管狭窄、阻塞的疾病有支气管腔内肿瘤、异物、结核及先天性支气管狭窄等。支气管外压性狭窄的最常见原因是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阻塞可以引起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
阻塞性肺气肿:是因支气管活瓣性狭窄,吸气时空气可以进人肺内,呼气时肺内气体不易通过狭窄部位,使得肺内含气量增多。
限局性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一侧肺或一个肺叶的肺气肿。胸部X线片显示一侧肺或一叶肺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患侧横膈下降,纵隔向健侧移位。
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产生两肺广泛性阻塞性肺气肿,胸部X线片显示两肺野透明度增加、呼气与吸气时肺野透明度改变不大。肺纹理可稀疏、变细。可形成肺大泡。横膈低平。胸廓呈桶状,前后径增宽,肋骨走行变平,肋间隙变宽。心影狭长呈垂位心形。侧位胸片示胸骨后间隙增宽,胸廓前后径增大。
阻塞性肺不张:是因支气管完全阻塞所致。支气管阻塞 18-24小时后肺泡腔内气体被吸收,肺体积缩小,可并发肺炎。一侧肺的肺不张表现为一侧肺野密度增高阴影,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膈升高,纵隔向患侧移位,对侧肺代偿性肺气肿。肺叶肺不张时整个肺叶密度增高、体积缩小并移位,肺门及纵隔不同程度向患侧移位,邻近的肺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二、肺实变
肺部的实变指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的空气被病理组织所代替,范围可是腺泡、小叶、肺段或肺叶。常见病理改变为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常见于肺部炎症,也见于肺泡性肺水肿、肺挫伤、肺出血、肺梗死、肺泡癌、真菌感染等。
渗出性肺实变的X线表现:
1、病变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边缘模糊,形态、大小不等,可分为灶性、段性、大叶性阴影,当病变范围达到叶间胸膜时,大叶性实变可形成锐利边缘。
2、当病变扩展致肺门附近,可在实变中见含气的支气管影,称“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气像”。
3、病变中心部密度较高,边缘较淡薄。浆液渗出、水肿密度较低,脓性渗出密度较高,纤维渗出密度最高。
4、炎性渗出1-2周可吸收,结核渗出病变4周左右可见明显吸收,肺出血及水肿实变可数小时或1-2日吸收。
三、空洞、空腔
空洞:因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空洞是肺结核、肺脓肿和肺癌比较常见的X线表现。空洞的X表现有三种:
虫蚀样空洞
薄壁空洞
厚壁空洞
虫蚀样空洞:病理上为大片坏死组织中的小空洞。洞壁为坏死组织。在X线上为大片阴影内的多发性透明区,边缘不规则如虫蚀状。常见于结核性干酪性肺炎。
薄壁空洞:是指空洞壁厚在3mm以下,多见于肺结核。结核性薄壁空洞病理上是由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组成洞壁的纤维空洞。其X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环形透明区,空洞壁的内外缘清楚。
厚壁空洞:洞壁超过3mm,多在5 mm以上。此种空洞在肺结核、肺脓肿及肺癌均可现。
空腔 :空腔为肺内生理腔隙的异常扩张。与空洞不同的是并非由肺内病变坏死排出后形成的。肺大泡及支气管囊肿均属于空腔。在胸部影像上表现为壁厚lmm左右,厚度均匀的环形阴影。
四、肿块及结节
以肿块或结节为基本的病理形态。
肺内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常见于错构瘤和结核球,因其生长较慢、有包膜,病变的边缘清楚、光滑。周围型肺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肿瘤生长较快及浸润性生长,肿块或结节有分叶,边缘模糊、毛糙。
五、网状、细线状及网格状影
在病理上为肺间质的病变,在肺间质内积聚的异常病理组织,如渗出液、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肉芽组织增生及肿瘤淋巴管浸润等形成的影像。
六、钙化
钙化对于炎性病变属于变质性病变,钙化表示病变愈合。对于肿瘤病变钙化为瘤体的成分之一。X线表现为密度高、边缘清楚的阴影。肺结核钙化呈单发或多发斑点状。错构瘤的钙化呈爆米花样,周围型肺癌的钙化呈单发、多发颗粒状或斑片状。硅沉着病肺内钙化为多发结节状,在淋巴结呈蛋壳样钙化。
七、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2、气胸与液气胸
3、胸膜增厚粘连
4、胸膜肿瘤
1、胸腔积液     胸腔内积存液体称为胸腔积液。病因不同,液体可是感染性、肿瘤性、变态反应性,也可为化学性或物理性。X线诊断只可判断积液有无,无法判断积液性质。积液量的多少及存在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X线表现。分为:
游离性积液
局限性积液
游离性积液
   少量积液(300ml以下) 积液首先出现于后肋膈角。侧位示后肋膈角变钝,站立后前位可无明显改变。
   中等积液  液体积聚于中下肺野,表现为中下肺野呈均匀致密影,掩盖膈面,上缘呈外高内低状弧形影。
   大量积液  患侧肺野呈均匀致密影,或仅于肺尖透亮,患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偏移。
局限性积液:
  包裹性积液   
  叶间积液
  肺底积液
包裹性积液   
        脏、壁层胸膜粘连,使积液固定局限于某一部位,多见于侧后胸壁。于切线位显示清晰,表现为向肺野凸出的半圆形或梭型致密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与胸壁形成钝角。
叶间积液
   胸腔积液局限于叶间裂。X线表现为局限于叶间裂的梭型致密阴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两端与叶间裂相连。游离积液进入斜裂时,可形成尖端向内上的三角形阴影。
肺底积液
         为肺底与横膈间的胸腔积液,多为右侧。X线表现为:液体将肺底向上推移上缘呈圆顶状,最高点位于外侧1/3处,与侧胸壁形成锐利而深的夹角。仰卧位,液体上移,正常膈影显示。
2、气胸及液气胸
  气胸
      空气进入胸膜腔内为气胸。空气的进入改变了胸腔的负压状态,肺组织可不同程度的压缩。X线表现:气胸区表现为无肺纹理的透亮区,内侧见压缩肺组织边缘。少量气胸时气胸区可呈线状或带状;大量气胸,肺组织可被压缩至肺门周围,表现为软组织密度阴影,患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移位,膈影下降。
液气胸
        胸腔内液体与气体共存,称为液气胸。X线表现:于立位时可见一宽大液气平,上方为气胸及压缩肺组织,下方为致密均匀的液体影。
3、胸膜增厚粘连
轻度胸膜增厚表现为肋膈角变钝,膈运动轻度受限。广泛胸膜增厚粘连时,在胸部外侧及后缘沿胸膜下有带状密度增高影或更加广泛的密度 增高影,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肋膈角闭锁,膈顶变平,膈升高,膈运动减弱或消失。纵隔可向患侧移位。胸膜钙化时在肺野边缘呈不规则片状高密度阴影。包裹性胸膜炎时,胸膜钙化可呈弧线形或不规则环形。
4.胸膜肿瘤
      胸膜肿瘤有间皮瘤、肉瘤及转移瘤。在胸部影像上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肿块,呈半球形、扁丘状及不规则形状,边缘清楚。恶性肿瘤常伴有胸腔积液、胸壁肿块及肋骨破坏。
八、肺门的改变
    1.肺门增大或缩小    肺门增大的常见原因是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门血管扩张。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多见于结核及肿瘤转移,两侧肺门增大多见于结节病。X线表现为肺门部球形或分叶状肿块。一侧或两侧肺动脉瘤或肺动脉高压时,肺门肿块与肺动脉分支相连,提示为血管性病变。一侧肺门缩小见于先天性肺动脉分支狭窄或闭锁。两侧肺门缩小见于法治四联症。
    2.肺门移位     肺不张及肺内纤维化病变可牵拉肺门移位。
九、纵隔的改变
        纵隔主要病变:占位、积气、积液、炎症   
        1.形态的改变
    2.位置的改变
形态的改变      纵隔增宽的原因有炎症、脓肿、肿瘤、出血及脂肪组织过多等。大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瘤及肺动脉瘤也可使纵隔增宽。纵隔肿瘤是纵隔增宽的常见原因。前纵隔肿瘤常见有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类肿瘤。中纵隔肿瘤常见为淋巴源性,如淋巴瘤、转移瘤。后纵隔肿瘤常为神经源性。纵隔内囊肿发生于前纵隔的有胸腺囊肿、皮样囊肿。支气管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心包囊肿多发生在中纵隔。食管囊肿多位于中后纵隔。其他病变如淋巴结核发生在中纵隔。
2.位置的改变      肺不张、肺纤维化及广泛胸膜增厚使纵隔向患侧移位。胸腔积液、巨大的胸膜或肺内肿瘤及纵隔肿瘤可使纵隔向健侧移位。一侧肺气肿时,过度膨胀的肺脏连同纵隔同向健侧移位,称此为纵隔疝,好发生于纵隔的前上部与后下部。支气管内异物引起一侧主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时引起纵隔摆动,呼气时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纵隔回复原位。
十、膈的改变
    1.形态改变
    2.位置改变
    3.运动的改变
1.形态改变   膈肌肿块病变可见于囊肿、平滑肌瘤、转移瘤及包虫病。在X线影像上表现为半球形、扁丘状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肿块。膈平直见于明显肺气肿。胸膜增厚粘连也可使膈平直。
2.位置改变     一侧膈升高见于肺不张、隔麻痹及腹部肿瘤。两侧膈升高多见于腹水及腹腔巨大肿瘤。肺气肿时可使膈下降。
3.运动的改变      胸膜粘连、膈膨出、隔麻痹及肺气肿均可使隔运动减弱乃至消失。肿瘤、外伤或炎症可引起一侧膈麻痹,出现矛盾运动,即呼吸时患侧膈运动与健侧相反,表现为吸气时患侧膈升高,呼气时下降。
   疾病诊断
一、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内腔的异常增宽。少数为先天性。多数支气管扩张为支气管反复感染的继发改变、或因肺内的严重纤维化病变牵拉而引起。在大体病理形态上支气管扩张分为:①柱状扩张:扩张的支气管的内径宽度远端与近端相似。②曲张型扩张:扩张的支气管的内径粗细不均,管壁有多个限局的收缩,形似静脉曲张。③囊状扩张:扩张的支气管末端呈囊状。④混合性扩张:上述改变的混合。扩张的支气管内或其末梢分支内常有粘液储留。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常有较多量的脓痰。咯血较常见,可有较多量的咯血。
支气管扩张症X线表现:
有的病人胸部X线平片无异常,经支气管造影或CT检查发现病变。
主要的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沿肺纹理可见两条平行的线状阴影,称为“轨道征”。囊状支气管扩张形成多发的囊状阴影,呈蜂窝状。合并感染时有液平。
    支气管造影可显示支气管的柱状、静脉曲张状及囊状扩张的形态。
二、气管、支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常见的异物为植物性异物,如花生、谷粒、瓜子,其他如义齿、金属制品等。支气管异物多发生在右侧支气管。
二、气管、支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常见的异物为植物性异物,如花生、谷粒、瓜子,其他如义齿、金属制品等。支气管异物多发生在右侧支气管。
三、肺炎
        肺炎根据解剖学分类可分大叶性、小叶性及间质性肺炎。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霉菌等病原引起,也可因过敏及理化因素所致。肺炎的影像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用于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并用于观察病变动态变化。对于X线诊断困难的病例,CT检查有重要作用。
(一)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也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病理上大叶性肺炎的典型改变分为4期:①充血期②红色肝变期③灰色肝变期④消散期。      
       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起病急。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高烧、寒战、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疾等。严重者可缺氧,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体检为急性病容。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大叶性肺炎的X表现:
1、充血期 :X线检查可为正常表现,或仅可见局限的肺纹理增强。
2、实变期: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的阴影。在大叶阴影内常可见含气支气管影像。各个肺叶的实变在后前位X线胸片上有特征性的表现。右上叶实变阴影的下缘以水平叶间裂为界,边缘平直,界限清楚。右中叶实变时,阴影的上界为水平叶间裂,平直清楚,自上而下阴影密度逐渐减低,右心缘模糊,右心隔角清楚。
右下叶实变时,阴影上界模糊,密度从上至下逐渐增高,右心隔角消失。左上叶实变时,其上界模糊,从上至下密度逐渐减低。左下叶实变时上界模糊,从上至下密度逐渐增高。在侧位胸片上很容易显示各个肺叶实变的边界,以相应的叶间裂为界。
3、消散期 :表现为病变的范围逐渐减小,阴影的密度减低,但密度不均匀,呈散在斑片状阴影。病变多在两周内吸收。临床症状减轻一般比阴影吸收较早。
诊断、鉴别诊断
大叶性肺炎根据典型临床及X线表现易于诊断。肺内局限性浸润的片状阴影有时须与浸润型肺结核鉴别。肺炎一般在两周内病变有吸收,肺结核的动态变化比较缓慢。
实变期从阴影形态上有时需与肺结核、中央型肺癌引起的肺叶阴影及肺炎型肺癌鉴别。
(二)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又称为小叶肺炎,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链球茵等。病毒及真菌也可引起支气管肺炎。病原菌先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粘膜发生充血、水肿及浆液性渗出,进而累及呼吸性支气管及肺泡。终末细支气管炎可引起阻塞性肺气肿或小叶肺不张。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损害的患者或为手术后并发症。在临床上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常有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及胸痛。
X线表现:
两中下肺野纹理增强,边缘模糊。沿肺纹理有模糊的小结节及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直径约5-10mm。严重的病例可融合成大片状。病灶多位于两肺下野内带,肺脏后部病变较前部多。经抗炎治疗病变可在1-2周内吸收。  
(三)间质性肺炎
是以肺间质炎症为主的肺炎,包括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的间质组织和肺泡壁。以小儿常见。
X线表现:两肺纹理增粗、边缘模糊,以两肺下野明显。可见网状及小点状阴影。由于细小支气管炎症性梗狭窄,发生两肺弥漫性肺气肿。肺门密度增高,边缘模糊,结构不清。
(五)肺 结 核
肺结核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肺结核的诊断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痰菌检查和痰培养及影像检查资料为依据。X线检查在发现病变、鉴别诊断和观察病变动态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临床及X线表现不典型病例需要CT及MR检查。
病理上肺结核的基本病理改变有渗出性、增殖性及变质性病变。
渗出性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肺泡炎,肺泡腔的渗出有浆液、白细胞及巨细胞。
增殖性病变为结核性肉芽肿,中心有干酪性坏死。
变质性病变为干酪坏死,可发生在小叶、肺段或肺叶的范围。干酪性坏死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的球形病灶大于2cm时称为结核球。
这三种病理改变往往同时存在,可以其中一种为主。
临床表现:肺结核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咳嗽、咯血及胸痛。但也有的病人症状不明显。常见的全身性症状可表现发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及消瘦等。
肺结核的分类:Ⅰ型:原发型肺结核,分为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Ⅲ型:继发型肺结核。 Ⅳ型:结核性胸膜炎。Ⅴ型:其他肺外结核 。
1、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型肺结核为初次感染结核,多见于儿童或青年。
(1)原发综合征:在胸片上表现为肺内原发灶及肺门淋巴结增大,在二者之间有时可见条索状阴影,即结核性淋巴管炎。典型者呈哑铃状。原发灶、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之X线表现,称为原发综合征。
(2)胸内淋巴结结核: 当原发综合征的肺内原发灶吸收后,或肺内原发灶非常轻微,影像检查仅显示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增大,称此为胸内淋巴结结核。
肺门淋巴大可分为两型:边缘清楚的肿块为肿瘤型;淋巴结增大伴有周围炎症使其边缘模糊,为炎症型。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结核杆菌侵人血液循环后引起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又称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本病是大量结核菌一次或在极短期间内多次侵人血液循环而引起。表现为两肺多发粟粒状阴影,大小均匀,密度均匀,分布均匀。
(2)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多发结节阴影,大小不等,为粟粒状或较大的病灶;密度不均匀,密度较高与较低病灶同时存在,有的病变为钙化灶。分布不均匀,上叶比下叶的病变多。边缘模糊的斑片状渗出性病灶在下肺较多见。病变好转时可吸收、硬结或钙化。
3、继发型肺结核
(1)浸润型肺结核:X线表现可分为一般X线表现、结核球及干酪性肺炎阴影。病变好发于上叶的尖、后段及下叶背段。
   1) 一般X线表现:包括斑片状、小结节、空洞及条索阴影。斑片状阴影的边缘模糊;小结节阴影边缘比较清楚;空洞表现为斑片阴影中的低密度区,或为边缘清楚的薄壁或厚壁空洞。病变可为密度较高的硬结及钙化灶。在多数情况下,多种形态的病变同时存在。
2)结核球:大多数结核球大小为2-3cm,少数在4cm以上。结核球密度较高,可见钙化及空洞,结核球周围可见斑点及条索状的卫星灶。
3)干酪性肺炎:干酪性肺炎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阴影,其中可见虫蚀样空洞。   
3、继发型肺结核
(1)浸润型肺结核:X线表现可分为一般X线表现、结核球及干酪性肺炎阴影。病变好发于上叶的尖、后段及下叶背段。
   1) 一般X线表现:包括斑片状、小结节、空洞及条索阴影。斑片状阴影的边缘模糊;小结节阴影边缘比较清楚;空洞表现为斑片阴影中的低密度区,或为边缘清楚的薄壁或厚壁空洞。病变可为密度较高的硬结及钙化灶。在多数情况下,多种形态的病变同时存在。
2)结核球:大多数结核球大小为2-3cm,少数在4cm以上。结核球密度较高,可见钙化及空洞,结核球周围可见斑点及条索状的卫星灶。
3)干酪性肺炎:干酪性肺炎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阴影,其中可见虫蚀样空洞。   
4、结核性胸膜炎
X线表现为胸腔积液。
(六)肺肿瘤
肺肿瘤分为良性及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恶性肿瘤。
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是原发于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体的恶性肿瘤。肺癌在大体病理形态上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中央型肺癌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的支气管,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弥漫型肺癌一般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
主要临床表现为咯血、刺激性咳嗽和胸痛。间断性出现的疾中带有少量血丝为早期肺癌的常见表现。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症状比周围型出现较早。周围型肺癌往往在胸部X线体检时偶然发现。
(1)中央型肺癌
      1)早期中央型肺癌在胸片上可无异常发现,或表现为支气管狭窄的继发改变。肺含气量不足表现为局部的密度增高;阻塞性肺不张表现为肺体积缩小、密度增高;阻塞性肺炎引起斑片状阴影;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限局性密度减低及肺纹理稀疏。
      2)中、晚期肺癌表现为肺门肿块及支气管阻塞改变。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表现为肺叶、肺段或一侧肺的密度增高阴影。右上叶肺不张与肺门肿块形成“横S征”
(2)周围型肺癌
     1) 早期周围型肺癌中结节阴影约占80%以上,呈分叶状轮廓,边缘模糊,有胸膜凹陷征。少数病例为浸润阴影、空洞阴影及条索状表现。
     2)中、晚期肺癌 肺内肿块多在3cm以上。较大的肿块可能有分叶或无分叶,边缘模糊或清楚。有空洞者多为厚壁空洞,内缘凹凸不平。常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
(3)弥漫型肺癌
为两肺多发病灶及肺段、肺叶的实变影像。两肺多发病灶为结节或斑片状影像,结节大小不等,其密度相似,以两肺中下部分较多,有的可见空气支气管像。含气的支气管不规则狭窄、扭曲及呈僵硬感。
2、肺转移瘤(继发性肺肿瘤)
    肺是转移瘤的好发脏器。原发于头颈部、乳腺、消化系统、肾、睾丸、骨等部位的恶性肿瘤易转移到肺部。
    肺转移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血行和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最为常见。
血行转移为肺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及肿块阴影。多见于两肺中下野。大小自1cm至10cm以上。病变边缘清楚。较大的肿块可有空洞。也可表现为两肺粟粒结节阴影。小结节及粟粒病变多见于甲状腺癌、肝癌、胰腺癌及绒毛膜上皮癌转移;多发及单发的较大结节及肿块见于肾癌、结肠癌、骨肉瘤及精原细胞瘤等的转移。成骨肉瘤及软骨肉瘤的肺转移可有钙化。
淋巴转移为网状及多发细小结节阴影,多见于两肺中下肺野。
纵隔肿瘤
多数纵隔肿瘤在纵隔内有其好发部位。前纵隔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在中纵隔,淋巴瘤位于中纵隔的上中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隔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隔角区,相当于中纵隔的下部。后纵隔的常见肿瘤为神经源性肿瘤。食管囊肿位于中后纵隔交界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07:48 , Processed in 0.20367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