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校长简历
[打印本页]
作者:
shdan_jy
时间:
12-5-17 08:36
标题:
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校长简历
付子堂,男,汉族,1965年10月生,
河南省
南阳
新野县
人。法学教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要学习经历
1981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先后获该院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 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年9月,考取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法学理论专业
博士研究生(计划内全脱产类),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和科技法。 1997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99年12月,入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不脱产类)。
主要工作经历
1987年8月—1994年8月,留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法学理论教研室任教; 1992年2月取得讲师职称。 1997年8月—1998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工作。 1998年8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 2000年12月,由讲师破格晋升法学教授职称。 2001年7月,任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主任。 2002年4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9年8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要社会职务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人权研究会全国理事会理事; 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科研成果
发表于《
人民日报
》、《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家级权威报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独著或主编有《法之理在法外》、《法律功能论》、《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和《法理学高阶》等法学教材、专著、辞书等20余部。
荣誉和社会评价
2002年7月和2008年8月,先后入选重庆市首批和第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2年和2006年,两度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5年7月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当代法学名家”;2006年10月,入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2007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7年10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11月,所主持的“法理学”课程被教育部批准为
国家精品课程
。
作者:
shdan_jy
时间:
12-5-17 08:40
标题:
付校长的研究(1)
付子堂教授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
2002年4月,付子堂教授被任命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7月,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10月,被司法部聘为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12月,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2003年6月,付子堂教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聘为重庆市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10月,被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聘为立法咨询专家。
2004年3月,付子堂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聘为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5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联合聘为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
付子堂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法理学、法律社会学以及科技与法律问题。出版法学专著、教材、辞书等10余部,其中有多项属国家或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曾参与国家重点图书《中华法学大辞典》之《法理学卷》撰稿工作,是《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发表于《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国家级权威期刊或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或作论点摘编。
1998年,付子堂与导师北京大学赵震江教授合著出版的《现代法理学》一书,颇具学术创新,主要面向港澳台地区发行,并为内地许多高校法律院系所采用。1999年出版的个人独著《法律功能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法律功能问题的专著。2000年出版的《法律意识形态的演进》一书,对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法律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是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律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同一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
2002年1月,付子堂教授应邀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亚洲法哲学大会;11月,应邀率学术代表团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参加了中德“新技术对法律的挑战”理论研讨会。2004年7—8月,应邀访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部等国家机关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和马歇尔法学院等10余所法学院。
1.发表于《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国家级权威期刊或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合著),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乡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创新及其宪政维度》(合著),
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
《法眼看“非典”》(上、下);
载《中国律师》2003年第7、8期。
《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论纲》,
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年第8期。
转载《中国法理学精粹》(张文显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版,2004年。
A Survey of the Legal Problems in the Age of Social Transition of China,
载徐显明、刘瀚主编:《法治社会之形成与发展》,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第四届亚洲法哲学研讨会(香港·2002年1月16—20日)交流论文。
《美、英等国高技术立法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载江平主编:《比较法在中国》第2卷,
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
《读懂列宁:1895—1917年列宁对法律问题的解释》,
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3卷,
法律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关于自由的法哲学思考》,
载《中国法理学精粹》(张文显主编)。
《法律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功能分析》,
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12月出版);《伊犁论坛》2001年第4期。
A Jurisprudence Approach to Liberty,
载CHINA LEGAL SCIENCE,2001。
《关注正义:法哲学的永恒使命》
载《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关于法律意识形态研究的断想》,
载《法学》2001年11期;
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1期。
《中美法宪法监督制度比较研究》,
载江平主编:《比较法在中国》第1卷,
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版。
《董必武法律观论纲》(合著),
载祝铭山、孙琬钟主编:《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的法律探索》(合著),
载《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4期。
《对利益问题的法律解释》,
载《法学家》2001年第2期;
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1年第7期。
《法律正义引论》,
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法律对科技行为的调控》,
载《检察日报》2001年1月9日,第3版。
《重读列宁:20世纪初俄国社会转型时期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新论》,
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
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关注正义:法哲学的永恒使命》,
载《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前沿研究》(2000年中国博士后大会
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分会暨全国博士后第四届经济学管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中美法宪法监督制度比较研究》,
载《法学》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转载。
《恩格斯晚年法律功能理论的时代价值》,
载《东吴法学》2000年特刊。
《关于自由的法哲学思考》,
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知识经济时代法律对科技行为的功能》,
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法律的功能在于激励》,
载《法制日报》1999-12-12;《羊城晚报》、《决策参考报》摘转。
《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
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2期转载。
《关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若干思考》(合著),
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
《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功能问题》,
载《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论法律的社会功能》(合著),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1999年8期。
《新世纪与中国法治问题》(笔谈),
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论政治法治化》(合著)
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转载。
《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合著),
载《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8年第3期。
《论法律功能与依法治国》,合著,
载《法学》1997年第2期;另载《法治评论》,杭州大学1997年年刊。
《论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合著
载《社会科学报》1997年5月1日。
《法治秩序论》,
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社科院论文集),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版。
《依法治国需要转变观念》,
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笔谈。
《高技术研究及高技术产业化立法研究》,
载《科技与法律》1996年第1期。
《以法治国与科教兴国》,
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6年2期作“论点摘编”。
《美国电脑运用中的法律效应》,
载《外国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北京青年报》95年10月18日转摘。
《法理学走出传统迎接新世纪》,
载《中外法学》1995年第1期。
《市场经济与私法文化》,
载《法学》1993年第8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思考》,
载《现代法学》1993年第3期,笔谈。
《世界新技术革命给外国法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载《外国法学研究》1993年2期。
《外国高新技术及产业立法论略》,
载《外国法学研究》1993年1期。
《我国宪法的历史功绩和现实局限》,
载《纪念宪法颁布十周年论文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1992年12月。
《论人权的宪法保障》,
载《法律科学》1992年5期,合著。
《略论宪法学的理论支点》,合著,
载《探索》1992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8期全文转载,合著。
《列宁人权理论探析》,
载《现代法学》1992年3期,合著。
《学习列宁关于党法关系的论述》,
载《现代法学》1990年第5期。
《列宁论经济和法的关系》,
载《四川法学研究》1990年第1期,四川省法学会编。
《关于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法学思考》,
载《政治与法律论文集》1989年10月,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编。
2.出版法学专著、教材、辞书等10余部:
《法理学》(第二版),参编,
张文显主编,“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法之理在法外》,
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现代法治精神与中国法律制度》,主编,
重庆出版社,2003年8月。
《法理学》,第二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编委,参译,
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
《法律意识形态的演进》,主撰,
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
《法律功能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现代法理学》,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科技法学》(修订本)(国家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参编,
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5月。
《法律社会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共和国的宪政历程》,合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参著,
重庆出版社,1993年4月。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副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
《四项基本原则大辞典》,参编,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3.主持及参加研究项目情况:
“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律与社会研究”,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度,
批准号:04BFX005。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保障研究” ,主持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2001年度。
“中国法学发展趋势研究” ,主持
中国博士后研究青年项目,2000年度。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主持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审定“研究生教学用书”,2003年度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
国家重点出版项目,。
《法理学》(第2版),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张文显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科技法学》(修订本),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赵震江主编
国家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参编
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5月;孙国华主编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
《法律社会学》,合著,赵震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作者:
shdan_jy
时间:
12-5-17 08:41
标题:
付校长的研究(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关于法学研究基点问题。注意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社会学与法学的交叉,力求在法律以外知识的启发下,由“法外”探究法理;注意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结合,尽量使法理学的比较抽象的论点,在法律实践和部门法中得到说明,正在着手建立“应用法理学”。
2.主张研究法律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法律的正功能、反功能、非功能等问题。这些概念在社会学中都有非常成熟的理论,而且对于法律基本理论的研究很有指导意义,但法学界一直关注不够。他希望以后的法理学教科书中能够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强法学基本理论对整个法学研究的指导性;并且,这些理论对于立法实践应当说也有重要的意义。
3.关于法律的激励功能问题。主要运用行为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了法律功能的发挥机制,主要讨论了法律的五种激励方式:外附激励、内滋激励、公平激励、期望激励、挫折激励等;并且着重强调,法律的种种功能其实都可以而且应当归结为“激励”问题,而不是强制。
4.关于利益和法律的关系问题。认为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主要就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抗衡,即“他律”来实现的;法律所体现的意志背后乃是各种利益,法律就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离开了利益关系,法律既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法律对社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的;法律正是在对利益的调整和控制的过程中,展示其生命力,表明其自身的功能。法律对利益的调控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利益表达、利益平衡和利益重整。同时,利益关系是一定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具有一定利益内容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法律的价值侧重会有差异,但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却是大致类似的,即:(1)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2)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3)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4)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提出“法之理在法外”的命题。这个命题主要强调的是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正如要认识故乡,就必须离开故乡,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要认清地球,必须离开地球,到更浩瀚的宇宙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法之理在法外,诚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认识法律,必须了解社会。法律功能正是法律对社会需求的回应。特别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统治功能会日益缩小,公共功能日益扩大,将最终成为基本功能,到那时,法律就会自然消亡,最终为人类的共同规则所代替,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也就有望实现了。这个命题也不能绝对化。故后来将这个命题补充为“法之理既在法内,又在法外”,但是,更应强调法外之理的探究。
6.影响法律功能实现效果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立法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司法因素,即司法独立的实现程度以及法律标准和社会标准的统一。
7.法治秩序是中国法制建设的努力目标。法治秩序之区别于一般的法制秩序,主要在于它不仅仅允许法律的存在,而且赋予其重要的地位,使法律的固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为法律对于社会的主导性和全面性功能:第一,在法治秩序中,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优越于其他任何规范;第二,在法治秩序中,法律的触角全面地深入于社会生活。
8.关于构建实现法治秩序的障碍问题,提出经济落后和传统法律文化两点并不是构建法治秩序的障碍,需要解决是:“良法”问题;法律信仰问题;法律至上问题。
9.要解决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必须从学习和研究经典思想入手。主张对于经典作家的某些言论,要先探求其原意,然后沿着他们的思维变化轨迹找出其真正进步的、有普遍意义的一面,同时又看到其局限之所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政治的装饰品。这样,才不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失望和厌弃,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现代化。
10.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超过”马克思。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学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现代化的基本需要。今天,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发展,而发展的源泉在于同具体实际的结合;如果不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走上绝路。 要“超过”马克思,必须先“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目的是为了“超过”马克思;不“回到”马克思就无法“超过”马克思。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当然就永远无法超越巨人。
11.在新的世纪,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就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律学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律学说,正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必须持科学的态度,必须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去发展。
12.学习和研究经典作家的思想,要避免盲目崇拜。既不能全盘否定,而要揭示出其正确的思想精华并加以坚持;同时又不能抱残守缺,而要发现其错误的观点,并联系实际进行修正,使之融汇于时代;也应当防止将本来正确的思想却进行了“修误”。
作者:
825982633
时间:
12-5-17 09:04
牛人…… 老乡会不会照顾啊?
作者:
825982633
时间:
12-5-17 09:05
他也是河南的…… 不知……
作者:
825982633
时间:
12-5-17 09:12
考研 高考…… 哪个重要?
作者:
shdan_jy
时间:
12-6-1 12:32
鼓励 加油 奋斗 追逐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