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师大郭大钧版)教学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杨旭 发表于 07-5-19 18:0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导   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现状
        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方法问题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956年8月)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重点认识和理解:
        一、建国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二、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三、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全国进军,全国大陆的统一,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剿匪斗争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镇压反革命。
        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国民经济恢复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的制定。没收官僚资本。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商业的合理调理。
        三、抗美授朝运动
        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美军侵占中国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掀起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对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各项社会改革
        三反五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教育改革。工矿业民主改革,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赌博等丑恶现象。
        五、外交工作的开展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六、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经过三年的努力,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全面恢复。国家财政收支好转,文化教育发展,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一、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举的总路线。
        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定和实施
        “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经济建设的重点和成效。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一届全国人大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及其重要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团结
        反对高、饶分裂的斗争。粉碎高、饶反党活动对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五、外交工作的新发展
        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六、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及胡风事件。“左”倾偏向及其教训。
        七、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发展的步骤和形式。手工业合作化,从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步骤和形式。农业合作化完成的重要意义。
        八、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政策。统购统销、委托加工(经销代销)订货、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经验和偏差。
        九、“一五”计划的完成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主要表现:计划工作的领导、财政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商业流通体制、劳动工资体制等实行全国高度的集中统一。

        本章思考题:
        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战略和策略的重要意义。
        二、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意义。
        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伟大意义。
        四、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五、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不足。
        六、“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9月——1966年4月)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重点认识和理解:
        一、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重要意义。
        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教训。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的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的主要任务。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论述和制定。八大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伟大意义。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点,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政策。
        四、中共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全党整风运动的开展及其方针政策。反右派斗争的必要性。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及其造成严重后果。反右斗争的教训。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失误和纠“左”的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和对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正确论述的改变。批判反冒进。成都会议。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鼓定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北戴河会议和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高指标的确定。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人民公社化一哄而起。人民公社基本特点。
        三、教育文化领域“左”倾思想的泛滥,教育领域、文化领域的“大跃进”。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
        四、炮击金门和西藏平叛
        国民党台湾当局在美国支持下“反攻”大陆活动。解放军炮击金门,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阻谋。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十七协议”,发动武装叛乱。解放军平定叛乱,西藏自治区成立。

        五、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第一次郑州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的召开,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出现的“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等“左”倾错误。二届全国人大召开。
        六、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会议错误批判了彭德怀。会后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庐山会议造成的严重后果及其深刻教训。
        七、继续“大跃进”的错误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庐山会议后,以钢为纲的新“大跃进”。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平调生产队的劳力、大办各种社有经济,由基本队有制向基本社有制过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重破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死亡率增高。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农村政策开始调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制定。工业、科学、教育、文化等政策的调整。
        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七千人大会。会后国民经济大刀阔斧地调整。政治关系方面的调整。部分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
        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援越抗美斗争,中苏关系和中苏争论。

第四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经济上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阶级、阶级斗争问题的讲话。会议批判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为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作了理论准备。
        二、“四清”运动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批判
        “四清”运动在部分农村开展。城市“五反”运动。“二十三条”强调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艺界的错误批判,并扩大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等各个学术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三、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全面发转,三线建设,“四个现代化”宏伟任务的提出。到1965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经验和教训。

        本章思考题:
        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二、中共八大的重要历史意义。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原因及其教训。
        四、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和成效及经验。
        五、中共八民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六、十年建设的成就及其经难验教训。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重点认识和理解: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二、“文化大革命”中全局性“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
        三、“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一、“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二月提纲”。林彪制造对罗瑞卿等的政治陷害事件。
        二、“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十六条》。
        三、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一月风暴”,由上海扩展到全国的“造反派”的“全面夺权”,全国大混乱。“二月抗争”。“三支两军”,“复课闹革命”,“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各省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四、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全国动乱使国民经济处于无计划状态,经济指挥和管理机构瘫痪,生产秩序被打乱,工业、交通等部门生产下降。
        五、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九大召开的背景。九大政治报告系统阐述“无产阶级专政不继续革命的理论”。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中共中央的地位。

第二节   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

    一、全国范围的“斗、批、改”
        “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精简机构的开展。教育领域的“两个估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召开,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划武装政变及其覆灭。“九一三”事件的教训。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受挫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批林整风运动。批判极“左”思潮及其受挫。
        四、国民经济一度回升
        1972——1973年,国务院采取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业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成就。
        五、中国共产党策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继续九大“左”倾错误。大会加强了江青等人在中共中央的地位,会后结成“四人帮”,加紧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
        六、外交工作的新进展
        珍宝岛事件,苏联挑起中苏边界冲突。中苏边界谈判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中越关系恶化。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第三节  江青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一、“四人帮”组阁阴谋的失败,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
        “批林批孔”运动,动乱再起。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再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人帮”组阁阴谋失败。
        二、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反复。
        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工作的整顿,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四人帮”猖狂反扑。“评水浒”。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邓、反击倾翻案风”运动。
        三、四五运动
        周恩来逝世,“四人帮”阻挠和诬蔑群众悼念活动。天安门事件发生。天安门事件是全国人民反对“四人帮”的抗议运动的集中表现,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四、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本章思考题:
        一、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二、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错误。
        三、周恩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四、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重大意义。
        五、从“文化大革命”中应吸取的教训。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6年10月——1997年9月)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重点认识和理解: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
        全国开展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清查其帮派体系。整顿全国各条战线工作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两个凡是”的提出和经济建设中的新冒进
        “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和危害。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的急躁冒进的错误。中共十一大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
        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这场讨论的重大意义。
        四、教育科技战线,“左”倾错误的纠正,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教育科学文化战线开始整顿,推翻林彪江青等人鼓吹的“教育黑线专政论”和“文艺黑线专政论”。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工农业生产等国民经济各部门迅速恢复。
第二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析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工作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确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工作重点的转移。会议的伟大意义。
        二、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
        平反“文革”中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有步骤地处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右派搞帽和错划改正;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原工商业者等政策的落实。
        三、调整国民经济
        “文革”和经济建设的新冒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从1979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1年年底调整基本完成。
        四、改革开放的起步
        农村经济体制首先进行改革,各地先后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试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五、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会议审议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拔乱反正的任务。
        六、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政策   爱国统一战线的扩大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全国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五届政协二次、三次会议的召开。
        七、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定。1979的1月1日,中美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苏就两国之间关系进行谈判。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中共十二大
        大会总结了拔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正确纲领。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政社分设,恢复农村政权组织。乡镇企业的崛起。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阶段。城市经济生活开始出现活跃的局面。
        四、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特区迅速发展
        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海南省建立,上海浦东开发。
        五、发展国民经济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实施。
        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全面整党。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底,一些城市发生学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胡耀邦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
        七、“一国两制”构想和对外关系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战略思想。对外关系新进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以保证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1989年底,治理整顿初见成效。
        三、1989年政治风波
        从学潮到动乱,直到在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的严重政治风波。平息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胜利。政治风波的深刻教训。
        四、“七五”计划的完成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开始执行
        治理整顿的继续,到1991年取得显著成效。“七五”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的完成,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8%。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制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国务院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实施。
        五、对外经济合作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国际多边经济合作活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迅速发展。
        六、外交工作新格局
        中苏关系正常化,中朝、中越、中蒙关系正常化。中韩建交。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五节    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
        1992年1月—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精碎、深刻、系统的阐述,把这一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中共十四大根据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全面概括,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目标和任务。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科学、系统地总结我国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勾画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总结了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丰富经验,系统、完整地论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推进祖国统一等目标任务。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21世纪的宏伟纲领。

        本章思考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二、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深化的历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方针和内容。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指导思想和性质
    1、全面检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掌握的情况。
    2、测验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问题的综合概括、融合贯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测试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4、本课程考试为必修课考试(期末考试)。
        二、考试的内容和范围
        考试范围和内容暂定为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
        考点: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及其对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意义。
        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往务、战略策略方针。
        3、恢复国民经济的各项措施和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恢复国民经济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
        5、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分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步骤、形式和经验。
        7、“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建设重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成就和经验。
        8、“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及评价。
        9、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主要工作和成就,评价“一边倒”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教育和文化思想战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发展
       
        1、中共八大前后党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方针、政策。中共八大路线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2、反右派斗争的由来及影响。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动。主要过程、“左”倾错误表现特征。联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分析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应吸取的教训。
        4、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庐山会议纠“左”被打断,“大跃进”继续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影响。
        5、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和措施,扭转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6、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7、“四清”运动的由来及其影响。
        8、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的开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9、中苏论战,从两党之间争论发展到两国之间的争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的斗争。
        10、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

        1、“文革”的起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的发展,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导致“文革”的发动。
        2、“文革”的酝酿和全面发动。“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主要表现。
        3、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给国家造成的严重灾难。
        4、“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急剧恶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5、林彪集团阴谋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及其失败。九一三事件的深刻教训。
        6、周恩来采取措施纠正“左”倾错误及其受挫的原因。
        7、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8、邓小平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重要意义。
        9、江青集团阴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及其失败。
        10、“批邓,反击左倾翻案风”运动的由来及其严重影响。
        11、“文革”的性质和沉痛的历史教训。

第四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和危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的急躁冒进的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促进了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4、全面平反冤段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5、中共十一届占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伟大意义。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过程及其巨大影响。
        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及其主要内容。
        8、对外开放的起步发展及其基本格局的形成。
        9、爱国统一战线的扩大,“一国两制”的构想的重要意义。
        10、新时期外交方针和对外关系的调整,外交工作的新发展。
        1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的根本;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
        12、中共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的内涵和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3、中共十三大确定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
        14、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政策、措施和成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5、1989年政治风波,北京反革命暴乱的平息。
        16、我国“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奋斗目标及其主要成就。
        17、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及其重大意义。
        18、中共十四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要点。
        19、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认识的主要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20、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21、中共十五大关于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三、考试的方法和形式
        1、考试方法
        闭卷笔试,个人独立完成。
        2、题型和题量
        ①选择题:5条,占总分的10%。
        ②名词解释:3条,占总分的15%。
        ③辩释题:2条,占总分的12%。
        ④史料分析题:1条,占总分的10%。
        ⑤简答题:5条,占总分的25%。
        ⑥论述题:2条,占总分的28%。
        3、答卷要求
        ①选择题:
        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所列的几个答案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一个,多选无效。
        ②名词解释:
        清楚说明事件、人物、党派、社团、制度、政策、文献和问题等的发生、出现和形成的时间、概念及主要问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概括简明、精练,文字流畅。
        ③辨释题:
        此类题具有正确或错误两种立意,要求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判定其正确还是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④史料分析题:
        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和知识,说明所列的史料的出处或形成的背景,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如阶级、党派、政团等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等。可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但必须符合历史事实。
        ⑤简答题:
        简答题只要求简要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即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求详细分析和论述。答题简明、精当、文字流畅。
        ⑥论述题:
要求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观点明确,史料充实。可尽量发挥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创新精神,突破前人的看法,但必须言之有据,不违反历史事实。分析论述要讲究逻辑性,文字流畅。

[ 本帖最后由 杨旭 于 2007-5-19 06:12 PM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leonhl 发表于 07-5-19 18:14:0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杨旭上传的资料[s:9]
板凳
nefulgl 发表于 07-5-19 21:22: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s:2]
地板
小十一 发表于 07-6-25 18:22:51 | 只看该作者
我本科是学计算机信息的 不知道在考研试卷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占多大的比重?
5#
leonhl 发表于 07-6-25 23: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小十一 的帖子

中国古代史 30%
中国近现代史 20%
世界古代史 20%
世界近现代史 30%
6#
leonhl 发表于 07-6-25 23:2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小十一 的帖子

虽然占得比例不大,但是大纲上有对共和国史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还是要重视的
7#
swenyi 发表于 07-8-11 23:32: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好人
8#
vivi860122 发表于 07-8-12 11:09:13 | 只看该作者
xiexiea
9#
former 发表于 07-10-31 12:45:3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资料……
10#
gondey213 发表于 07-11-5 18:13:31 | 只看该作者
[s:4] [s: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3 11:44 , Processed in 0.10235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