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P笔记之一·传播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peacepoint

第一章 绪 论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双重偶然性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社会信息
4、传播(99新)

二、简述

1、传播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沙发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1:2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传播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2、信息革命
3、信息
4、大众社会
5、大众文化

二、简述

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
2、信息社会的特点。
板凳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1:3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符号与意义


一、名词解释

1、语义空间
2、符号
3、意义
4、象征性互动理论

二、简述

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地板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1:5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系统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反馈
2、“5W”模式(98)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5、噪音(00传)
6、信源
7、传播过程(02新名)
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
9、前馈
10、信宿

二、简述

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2: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群体传播
5、传播基本形态
6、从众行为
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6#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2: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拟态环境(02传名)
3、信息环境(02传)
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
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
6、社会雷达(99传名)
7、预言的自我实现
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
9、象征性现实

二、简述

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        

三、论述

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00传)
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7#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3:01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

一、名词解释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96名)
3、社会责任理论(95名)
4、民主参与理论
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
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
7、报刊四种理论

二、简述


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

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8#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3:41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即讯息(98名)

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5、“电视人” 〖peacepoint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PP博客(http://peacepoint.bokee.com/),谢谢!〗

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6、“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7、“媒介依存症”(03新名)

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8、“他律性欲望主义”

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peacepoint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PP博客(http://peacepoint.bokee.com/),谢谢!〗

9、“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10、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11、“把关人”(97名)

“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12、媒介技术决定论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13、媒介功能融合

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势。
传统的媒介多是单一功能媒体,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由媒介功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如多媒体电脑集文字、影象、声音、数据储存、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14、媒介内部控制

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就前者而言,任何传播媒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是为一定利益服务的。这种倾向性通常体现在媒介的报道方针上,按照报道方针而进行的层层“把关”活动,体现了媒介组织内部对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过程的控制。就后者而言,由于媒介是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自主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行为,才能维持媒介信誉,争取广大受众和提高传播效果。因此,传媒自律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简述

1、“把关”过程的本质(简析新闻筛选的把关过程。00传简)

(一)“把关人”的含义
(二)这是关于“把关”过程的一个争论问题,即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在本质上属于个人的把关活动还是组织的把关活动。
一些西方学者强调个人(记者、编辑、作者等)的作用,将“把关”看作是按照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或是受众兴趣来对新闻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这种观点掩盖了把关过程的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把握“把关”的本质:
(1)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传达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根据媒介的立场、报道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信息和新闻的筛选受到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利益和方针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新优先得到传播;〖peacepoint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PP博客(http://peacepoint.bokee.com/),谢谢!〗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活动,期间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依然是媒介组织的立场与方针对体现。

2、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含义:
(二)特点:
(1)地位稳固;
(2)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的社会组织;
(3)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三)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详细参考《传播学教程》p157)

3、新媒介发展趋势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新媒介含义:
(二)特点:
(1)双向性增强;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三)意义:
(1)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强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2)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3)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
(4)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

三、论述题

1、试析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地球村:
(2)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3)“热媒介”和“冷媒介”:
(二)积极意义:
(1)从媒介技术角度观察社会发展,开阔研究视角;
(2)对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启迪;
(3)“地球村”的预言符合时代趋势。
(三)局限性:
(1)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片面强调感觉。
(四)总结: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详细参考《传播学教程》p148-151)

2、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02传简涉及)

(一)大众传媒组织目标的范围:
(二)经营目标:(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1)必须面对市场:
(2)经济效益来源,同时承受来自他们的市场压力:
(3)其他市场压力:
(三)宣传目标:
(1)含义:
(2)实现途径:
a. 言论活动(直接)
           b. 报道活动(间接)
           c. 娱乐节目
(3)任何媒介都有社会背景,为特定利益服务:
            a. 社会主义媒介公开承认其宣传目标
            b. 资本主义媒介掩盖其宣传目标
(四)公共性和公益性:(02传简)
(1)依据:a. 信息公共服务
                     b. 影响力遍及公共生活
                     c. 公共财产的占有者
(2)作用:a. 构成传媒权利的基础
                     b. 制约传媒,使其符合公共利益
(五)总述:
(1)国有、公营媒介宣传目标、公共性和公益性较强,经营目标也日益重要:
(2)私有、私营媒介经营目标强(黄色新闻),同时兼顾宣传目标:
(详细参考《传播学教程》p159-161)
9#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4:0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名词解释

1、受众
2、“小众化”(00传名)
3、能动的受众
4、受众即市场(01新名)
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6、“拷贝支配”        
7、知晓权(98名、03 传名)
8、传播权
9、传媒接近权
10、“使用与满足”论

二、简述

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99传简)
2、试述受众权利及其对大众传媒的影响。(01传简)
3、谈谈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97简)
10#
 楼主| revise 发表于 06-10-10 07:54:2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效果分析
关键词: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传播理论                                          
                              第十一章 效果分析

一、名词解释

1、传播效果
2、传播技法
3、说服
4、两级传播
5、N级传播(99新名)
6、意见领袖(99传名、03传简)
7、选择性接触(97名)
8、选择性认知
9、选择性记忆
10、传播流(00新名)
11、既有倾向
12、IPP指数
13、人际影响
14、子弹论(98名)
15、有限效果论(96名)
16、“创新与普及“理论
17、伊里研究
18、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
19、传播与社会化
20、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2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00新简)
22、休眠效果
23、“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99新名)
24、“免疫效果”
25、“明示结论”或“寓观点于材料中”
26、“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02传名)
27、恐惧诉求、警种效果(02新名)

二、简述

1、谈谈信源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00新简)
2、谈谈意见领袖及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01传简、03传简)
3、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4、简析有限效果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8 19:41 , Processed in 0.10570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