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
•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1.描写重心从故事转移到生活原生态,注重刻画人物
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 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 六、《金瓶梅》的影响
•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 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 思考“书场氛围”、“市民梦想”、“市民情感”的相互关系及对文学的影响。
• 思考城市文化生态与白话小说繁荣的关系。
第一节 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z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
z 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z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z 二、冯梦龙与“三言”
z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z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z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三言”。
z 2.“三言”: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z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z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z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z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z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z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z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 《醉醒石》等等。
z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z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z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z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z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z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贩秦重,“做生意甚是忠厚”,顾客“单单做成他”的买卖 。
z 《徐老仆义愤成家》的阿寄,长途贩运艰苦发家。
4.“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文若虚,海外冒险而发家;《叠居奇程客得助》的程宰,囤积居奇而暴富。
二、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
1.肯定以“情”抗“礼”,张扬执着真爱
z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莺莺主动追求张生。
z 《乐小舍拼生觅偶》青年男女生死相爱。
z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相悦为婚,礼从义起”。
z 《卖油郎独占花魁》小贩秦重和名妓莘瑶琴成婚,强调“情”的力量。
z 《通闺闼坚心灯火》罗惜惜与张幼谦相爱、私会,肯定女性情欲。
2.冲破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丈夫蒋兴哥原谅妻子王三巧的失贞。
z 《单符郎全州佳偶》:“不以良贱为念”,毅然娶娼女为妻。
z 《酒下酒赵尼媪迷花》:巫娘子遭人奸污后设计报仇,丈夫见她“立志坚贞,越相敬重” 。
z 《满少卿饥附饱飏》关于两性关系的议论。
3.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
z 鞭挞负心汉、薄情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富贵弃妻的莫稽,《王娇鸾百年长恨》“贪财慕色”的周廷章。
z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解剖伪君子李甲灵魂的卑劣丑恶,表现杜十娘的人格尊严,演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价值观。
z 杜十娘既死于李甲对礼教的信守,又死于李甲对金钱的贪求。小说对晚明社会相当顽固的封建势力、日渐增长的金钱势力,给予了无情揭露和批判。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z “奇”有两类:一是幻奇,像《西游》《封神》等神魔之作;二是常奇,如《金瓶》《红楼》等世情之作。“三言”“二拍”显属后者。故抱瓮老人辑其40篇名为《今古奇观》。
z 凌蒙初《拍案惊奇序》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故多也。”其艺术追求是“耳目前怪怪奇奇”,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出传奇性,被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称为:“无奇之所以为奇” 。
1.将平凡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z 常采用巧合、误会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十五贯戏言巧成祸》,以“巧”传“奇”,以“巧”寓“真”。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围绕“珍珠衫”写蒋氏夫妻离合悲欢,既巧合,又曲折 。
z 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奇巧,趣味横生。《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z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兴哥得知妻子有私后内心的气恼、悔恨、矛盾、痛苦。
z 《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初见莘瑶琴既惊又喜、既想追求又有担心的心理。
z 《施润泽滩阕遇友》施复拾到银子后内心矛盾。
3.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z 体式上,“入话”删减大量游离内容;正文删除大量累赘韵文;结尾不再说“话本说彻,权且散场”之类套话。
z 语言上,消除文言奥语、陈词滥调,代之以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语、通俗语 。
z 第三节 文言短篇小说
z 明代文言小说成就远不如唐、宋传奇。
z 明代文言小说为拟话本、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
z 明文言小说是唐宋传奇发展到《聊斋》的桥梁。
z 明初文言小说:
z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
z 明中叶后文言小说:
z 陶辅《桑榆漫志》、《花影集》
z 邵景瞻《觅灯因话》
z 宋懋澄《九龠别集》
•
清代文学
小引
李玉《千忠戮·惨睹》
【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建文帝朱允炆唱词)
洪升《长生殿·弹词》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李龟年唱词)
孔尚任《桃花扇·余韵 》
【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张道士唱词)
清代文学
概论
(1644—1839)
•清代杰出的小说与戏曲创作有无内在的联系性和相似性?
•清诗创作中有哪些尝试和创新?与明诗相比,清诗的特色何在?
•清文的创作,有哪些主要的主张,实绩如何?
•从整体上看,清代文学有何近代化特色?
• 一、清代文学的范围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
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1·清初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关注国运民生。像遗民诗歌忧时伤世,“学人之文”论史求实,戏曲作品趋于雅正等。
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乾嘉汉学之风日盛,给清中叶文学带来明显消极影响,出现严重滞化现象。如桐城派古文成为正宗, “肌理派”诗歌一时兴盛,历史小说重史轻文,“才学小说”炫学逞能,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三、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概而言之: “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盛;
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重新振兴;
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 清代诗歌概述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 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 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清代诗词文
•是不是像明代诗文一样,清代诗文总体上也是宗唐法杜?
•清词有何特色?清词的发展与繁荣有何主要的历史传承?
•清文的发展,与唐以来的古文运动是否有着文学与思想的联系?
第一节 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 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 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 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 《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 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1.王士祯
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2.“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3.查慎行、赵执信
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
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内容,现实性强。
二、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明主情的“性灵派”。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三)袁枚 及其“性灵说”
1.袁枚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自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皆名篇。
2.“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第二节 清代词
•清词中兴:
•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全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宋词两倍以上。
•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选》、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
•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一、清初词
“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民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主义杰作。
2.朱彝尊
“浙西词派”领袖。纂辑唐、五代、宋、金、元词600余家词为《词综》。朱词有500多首。词风宗法姜、张,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功,有精工隽永、清丽流畅之胜,但多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
咏物怀古词常有寄托,如《长亭怨慢.雁》《卖花声.雨花台》。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3.纳兰性德
有《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情致深婉,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惜其词多写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
纳兰词风格凄惋,可从他的平生遭际以及时代特点来探索其因。他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二、清中叶词
乾隆间浙派词兴盛。嘉庆初张惠言开创常州词派,词风为之一变。
“常州词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张惠言 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
周济 常州词派代表作家,其词被认为是 “意内言外”的典范,大抵写景咏物,有所寄托。
第三节 清代散文及骈文
• 清文的数量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
• 清文的质量不如唐宋。它鲜明的特征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1.“学人之文”: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 :
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一、 黄宗羲散文:
黄宗羲:清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
《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二、侯方域散文
侯方域,有《壮悔堂集》。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 《李姬传》表现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反面人物阮大铖等均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短篇小说特点。
•三、魏禧散文
• 魏禧有《魏叔子文集》。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议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志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
•四、汪琬散文
• 汪琬著有《尧峰文钞》。散文叙事有法,朴实流畅。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一)“桐城派”:
•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
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写作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阳湖派 :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清初骈文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广陵对》等。
•* 清代小说与戏曲
•清代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1.清代小说
• 总体进入独创期
拟话本结束了改变旧作的老路;
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长篇小说纷繁多样:
《醒世姻缘传》
《水浒后传》
《镜花缘》
《儒林外史》
《红楼梦》。
2.清代戏曲
• 明显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性,脱离舞台演出实际;
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其《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向“戏”转移。
《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戏剧性这两方面的产物。
•
清代戏曲
•“场上之曲”与“案头之曲”有何区别?
•李渔的戏曲理论有哪些主要创见?
•“花雅之争”有何具体内容?有何戏曲史意义?
第一节 清代剧坛概况
一、清代传奇
1、苏州派 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
苏州派戏曲创作特点:
(1)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 (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4)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
•苏州派剧作:多是传奇剧名作,如:
• 朱素臣《双熊梦》(《十五贯》)
• 朱佐朝《渔家乐》
• 叶时章《琥珀匙》
• 毕万侯《三报恩》
• 丘园《虎囊弹》等
• 最著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
2、方成培的《雷峰塔》
《雷峰塔》写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压迫。这是一个以神话为题材的悲剧,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3、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代传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位剧作家被誉为“南洪北孔”。
4、吴伟业、尤侗的抒情剧
吴伟业、尤侗等都是著名诗人,写戏不是为演出,只是为抒情。
吴伟业传奇《秣陵春》:写南唐徐适和黄展娘的婚姻故事(又叫《双影记》),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语言典丽,头绪纷繁,不便演出,开传奇“案头戏”之先风。
尤侗传奇剧《钧天乐》:以书生沈白、杨云在人间、天界截然不同遭遇,表现对科举黑暗、文人受困的强烈不满。此剧也曲辞典雅,宾白艰深,抒情性有余而戏剧性不够,只能作为案头读物。
二、清代杂剧
较有影响的是蒋士铨和杨潮观的作品。
1、蒋士铨,著有戏曲30余种,现存杂剧8种。其中《四弦秋》是其压卷之作。
2、杨潮观,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写短剧32种,结集为《吟风阁杂剧》,多有现实批判精神。构思新颖,富有诗意。但往往可供阅读而不便演出。《寇莱公思亲罢宴》是代表作。
3、吴伟业、王夫之、孔广林等人都有杂剧作品,多是案头之曲。
三、清中叶各种地方戏
清中叶后,各种地方戏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腔等,被士大夫称之为“花部”、“乱弹”,不仅遍布农村,而且还涌进北京和杭州,终于取代传奇,统治了戏曲舞台。
四、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影响大。
李渔《闲情偶寄》是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者。
焦循《花部农谭》是早期地方剧目重要著作。
第二节 李玉与《清忠谱》
一、李玉生平和创作
李玉,吴县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戏曲。传奇约40种,现存18种。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园》《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入清后有《千钟禄》《万安民》和代表作《清忠谱》。
《千钟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同洪昇《长生殿弹词》中【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 广为传诵,时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俗谚。
【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建文帝朱允炆)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za)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李龟年)
《桃花扇》哀江南套曲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二、《清忠谱》
l、思想内容 : 据明末苏州市民暴动史实写成,歌颂周顺昌为首的东林党人反阉斗争和崇高气节,表彰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可贵品质,深刻反映明末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主人公周顺昌:清廉、耿介、忠贞、刚直、嫉恶如仇,是理想的清官和忠臣形象。
颜佩韦等“五义士”是市民英雄的典型。标志着我国市民阶层的政治觉醒。
2、艺术成就:
一是成功地把群众斗争场面搬上舞台,堪称是一部“事俱按实”(吴伟业《序》)的历史剧,填补了古代戏曲史的空白。写群众斗争场面注意虚实结合,主次分明,场面纷沓,热而不乱,并善在斗争场面中突出人物性格。
二是结构采取一主一副双线,主线是周顺昌与魏党之间的生死斗争,副线是颜佩韦等五人为拯救周顺昌而发动的市民暴动。结构严谨而不单调,纷繁而不杂乱。
三是曲词流利畅达,宾白通俗易懂。
第三节 李渔与《风筝误》
一、李渔生平与创作
李渔,字笠翁,生于江苏如皋,流寓杭州,金陵等地,主要从事戏曲编写和演出。曾带以妻妾为主的戏班游荡江湖,足迹几遍全国。晚年回杭州“买山而隐”。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二、《风筝误》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即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通过他们之间荒唐可笑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风筝误》艺术特点:构思精巧,情节新奇;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宾白既通俗又机趣,既生动活泼,又符合人物身份。
三、李渔的戏曲理论
主要见于《闲情偶寄》的《辞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1、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和舞台性。
2、创作强调“结构第一”。“立主脑”,“脱窠臼”、 “密针线”, “减头绪”等。
3、语言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人物语言个性化。
4、题材选取和情节安排强调“奇”与“新”。
5、演员要训练有素,导演要加强修养。
6、认为戏曲要“有裨风教”,“点缀升平”,宣扬封建道德。
第四节 清代地方戏
(一)地方戏兴起与繁荣
清中叶后,随着传奇与杂剧衰微,地方戏逐渐占据剧坛主位。这一变化经历了“两个时期”和“一场论争”。
1.两个时期:指兴起和繁荣时期
兴起时期:指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各种地方戏开始以小戏形式流行农村,逐渐发展为大戏流入到城市。
繁荣时期:指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地方戏形成为几个主要的声腔系统和大型剧种,压制了专擅剧坛的昆曲。
2、一场论争:“花、雅之争”
乾隆年间,地方戏深受群众欢迎,但封建士大夫却视昆曲为“雅乐”,把地方戏斥为“花部”、 “乱弹”加以禁止,因而出现了长期的“花雅之争”
乾隆初昆、弋之争:由弋阳腔演变的京腔大有压倒昆曲之势,乾隆44年,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昆曲不能与敌。由于清政府干涉,魏长生被迫南下。乾隆55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各种声腔剧种艺术得到交流,产生了京剧的前身——北京皮簧戏。
(二)清代地方戏的体制特点:
1、音乐属单曲体结构形式,突破了昆山腔、弋阳腔的曲牌联套结构形式。
2、唱词以七言句、十言句为基本格式,不象昆曲的曲牌唱词——长短句。
3、剧本组织结构主要依据冲突发展安排场次,不受杂剧、传奇那种完全按音乐套曲来分折、分出的局限。
(三)清代地方戏的内容和艺术
题材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也有改编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的,内容极为丰富,现实性和生活气息强,有浓厚乡土色彩。
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多用喜剧和闹剧手法,为大众喜闻乐见。
优秀剧目有《打面缸》《借靴》《张古董借妻》等。
洪昇的《长生殿》
《长生殿》在表现什么?
……回味与重现盛世辉煌……
……惋惜一去不回的文化胜景……
……探究历史的逻辑……
……抒发弥漫恒久的感伤情绪……
……自我追问与自我疗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洪昇(645-1704)字防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身名门望族,遭难家境败落。科场失志,做二十余年国子监生。名剧《长生殿》轰动北京,在佟皇后丧期上演,洪昇被削职还乡。
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四婵娟》: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自序》:“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长生殿》既宣扬帝妃罕有之情,又寄寓垂戒来世之意。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表现什么?
……回味与重现盛世辉煌……
……惋惜一去不回的文化胜景……
……探究历史的逻辑……
……抒发弥漫恒久的感伤情绪……
……自我追问与自我疗治……
•孔尚任出仕之前,从族兄孔方训那里听到李香君血溅诗扇、杨龙友点染成桃花的故事,引发创作冲动,但因“见闻本广,有乖信史”,未敢贸然动笔。
•康熙二十五年(1681),他奉命随工部传郎孙在丰督修疏浚黄河海口的工程,在淮扬一代生活了三年,结识了一批明朝遗老,凭吊了不少南明历史遗迹,搜集了大量有关的历史资料,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在经过十几年酝酿和准备之后,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桃花扇》的创作。
•史载,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
•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图¡±之说,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场景斑驳。经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剧本写成后,王公显贵争相传抄,金斗班首演于京中舞台,一时轰动。这说明作品引发了当下某种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也。¡±¡a¡a(《桃花扇》小引)
•作品以复社名士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一种智慧的方式,重现南明弘光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从而也展现出明清易代时的社会生活画卷和众生相。
•作者识见深刻,对政权集团内部的政治走向看得分明,诸如权臣掣肘、将领骄悍、清流疏空有客观认知;对矢志报国而无力挽狂澜的史可法等民族英雄也放入具体历史中予以还原。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 ——《桃花扇》小识
•此剧出,“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观剧后故臣遗老“啼嘘而散”,良有以也!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桃花扇·余韵》【离亭宴带歇指煞】
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里这样表达他的阅读体会:
•从文学角度看,《桃花扇》在构造剧情、安排场景、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以及在文学语言上,都达到极高水平。
•虽以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却明显并不在此。
•沉浸在整个剧本中的是一种极为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先声》)。“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桃花扇凡例》:“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复社文人,一方是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凡例》)。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