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哲哲学导论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uke666 发表于 09-1-19 14:1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
五部分: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社会发展)
    绪论:1、哲学
2、哲学基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哲学
1、        哲学的(1)定义: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研究对象:①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②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选择)
 A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个性与共性)
B是基础与指导关系
同义:具体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物质范畴的关系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反之不可
2、哲学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
(1)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经历的历史形态(或叫基本历史阶段)
①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自发结合)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创始人_德谟克利特_“物质”,“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原初物质”
B、古代朴素的辩证法, 创始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经典名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代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分离)
A、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叫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达顶峰19世纪德国)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是顶峰,代表人物——费尔巴哈
三大缺陷(局限):①机械性;
        ②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③不彻底性(指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的,是半截唯物主义)
     B、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创始人:黑格尔)
认为:人类、自然产生之前有“绝对精神”,即“神”的代名词,马克思认为他的优点是承认世界是“运动与发展的”,但是“头足倒置”的辩证法
③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现代唯物辩证法(高度结合)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材料题注意——人物
(2)        唯心主义的基本派别及其根源
①        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是本原
A、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决定万事万物,
代表人物: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即是被感知”就是说没感到即不存在,另外还有“吾心即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等思想
     B、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世界之外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
柏拉图的“理念”——先有理,后有念;朱熹的“理在事先”
辨:若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天"指宇宙,这是董仲舒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        唯心主义的根源(记纲)
A、社会历史根源;
B、阶级根源(有意歪曲历史);
C、认识论根源(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3、哲学的两个“对子”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论)
(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②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看世界;
二者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内部矛盾)
(3)        两个“对子”的关系:是有区别的,回答了不同的哲学问题
前者回答了“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世界状态与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4)        联系:哲学的党性是唯物和唯心的对立,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二者是从属地位,是同唯物与唯心结合,虽然是从属,但对上述的唯物与唯心有制约作用,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正确运用。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基本问题的定义(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提出)
(二)        基本问题的内容(二方面)       意识和物质
(三)        基本问题的意义            主观和客观
 (二)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人能否认识世界)
(1)        有同一性,可知论:所有唯物主义和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
(2)        无同一性,不可知论:代表人物:康德(德国),休谟(英国)怀疑论的代表人物“庄周”是康德不可知论的发源,注意材料题
 (三)基本问题的意义P1最后一段
基本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主观反映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中国出现“左”的思想是主观超过客观,“右”的思想是主观落后于客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定义、特征*、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二)特征
1、从理论内容上看: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体系,它体现了二个统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2、本质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3、社会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一般规律),因而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注意:A、不要同哲学研究对象混淆;
B、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是错误的观点;此观点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并宣称“科学之科学”,实际上没有正确处理好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哲学来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因而是不科学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正确的处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个、共性,基础、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正确指导。
4、记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P4解释不全,在认识论中讲述。
(三)革命变革P3第四行起①②③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点缀)
1、        马哲与现代科技革命P4二点
(1)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哲的推动作用P5
表现:①丰富深化了马哲的观点;
②拓宽了马哲的研究领域;
    (2)对现代科技的指导作用
    表现:①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②提供哲学论证;
②        有助于解决新的问题。
2、        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
(1)        现代西方哲学指:19世纪40年以来的欧美哲学(选择题)
(2)        两种思潮:A、人本主义,发源于德国(代表人:淑本华、尼采),主张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及基础,并提倡非理性主义(把感性认识的夸大)
B、科学主义,源于实用主义(代表人:法国的孔德),强调实用主义,有用就是真理。  (3)尽管有多派分潮,都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都主张唯心主义;
    3、马哲的中国化            (绪论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  唯物论原理(三观一论)
哲学上叫本体论,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四、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重点选择)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涉及三个问题
(一)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在于各派哲学的不同观点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创立及意义
(三)        不是重要:世界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一)在世界统一性问题在于各派哲学的不同观点
1、        一元论,论为世界是统一的,一个本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选择)
2、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创始人:法国的笛卡
3、        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归为具体的;
B近代形而上学,把物质归为“原子”;
是以物质的个别(个性)来代替物质的一般(共性)
4、        记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创立及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P8
理解:(1)哲学范畴(概念)
(3)        物质的共性;(3)客观实在性,可知性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了解)
答:①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同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        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做了高度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同一切旧的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即坚持三个观点,划清三条线)
  3、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基础与指导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1、        原理:(1)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马克思原话”(选择)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3)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统一(动态的统一)
2、原理的意义:(1)理论上的意义:这一原理是全部马哲世界观的基石,是整个马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精髓;(2)实践上的意义:这一原理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出发)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生物和现象以及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2、        运动和物质
3、        运动和静止
4、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和物质
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恩格斯称固有属性)(选择)
②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若否认,此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若否认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
(1)        静止的定义: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指运动着的物质在一定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
(2)        静止的二种情形:①相对一定的参考系,某物未做机械运动,或说此物没发生位移,即无位移;
②无质变,事物及发生根本性改变,或在质变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理解:①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找不到不运动的物质;
②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而言,又有静止的一面;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的关系是错误的
错误表现在:A形而上学(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B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运动,否定静止)代表人物:克拉底鲁(赫拉克利特的学生),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国的庄周也是这一观点,若割裂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则是(形百上学与唯心主义观点)注意:材料与选择题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        规律性的定义:是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特征(特点)
A客观性(不能创造,消灭,可认识,不能选择);B普遍性;C稳定性;D重复性;
(3)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反之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不承认规律的主观性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一维,不可逆)
(一)        时空的定义(不考):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三维性
(二)        时空与物体(物质)
1、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恩格斯定义)
2、        时空和物质也是不可分割
(三)        时空的内在矛盾
纲:不重要1、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时空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重点选择)
(一)        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和感觉相类似的反应特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列宁关于意识的论述
起源问题的正确论断:三个环节,四个阶段(选择,辨析)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1)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
(2)        劳动中产生了语言
(3)        是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意识最终形成完善和发展,不存在纯粹的生物学过程,而是社会的产物,进一步证明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上看)
(1)        人脑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系统
(2)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        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细胞反射活动。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①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只能来源于客观外界;
②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没有被反应者就不会有反应;
③        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包括离奇荒诞的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2)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意识在人脑中都是一种主观映象
②        意识主观特征的表现,都受人的主观状的影响,如: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E判断F推理等。表现为:A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意识是因人而异,表明了意识的主观性(如:“人者见人,智者见智”)
     B受环境、实践的广、深度,感情兴趣,心境,思想水平,先天素质等的影响。
     ③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割裂二者关系错误:A唯心主义(夸大意识主观性)B庸俗唯物主义(夸大意识的客观性,否认了意识的主观特性),他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物,即把意识物质化。
辨析题:“意识不外是移入人脑前经过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马克思关于意识本质的正确判断。答: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只有人脑不会产生任何意识,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只能来源于客观外界,没有被反应者,就不会有反应,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包括离奇荒诞的观念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上找到原型。
2、改造过的物质即意识和物质原型本身有区别,因为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受主体主观状态的影响,对同一客观对象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反应,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意识包含看似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三)意识的作用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意识能动性及其表现
(1)        定义: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        表现:
①        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②        意识活动的主观性(即求异性、发散思维、逆向性思维)。
③        意识活动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④        意识活动对生理功能的控制。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及其表现
(1)        定义:略,见结论
(2)        关系:
①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        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客观条件。
(3)        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既要反对无限的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左倾又要反动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右倾。
(四)意识和思维模拟
1、联系:意识和思维模拟都是有物质的反映特性,人脑和电脑都能够处理信息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
2、区别:
(1)        思维模拟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而人类意识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2)        思维模拟只有自然本质,而人的意识除自然本质外,更重要具有社会本质。
(3)        思维模拟是消极被动的而人的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沙发
孤独泪 发表于 09-1-21 09:27:0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呵,想起了高三时的政治........
板凳
53928802 发表于 09-2-1 15:25: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地板
53928802 发表于 09-2-1 15:26: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5#
53928802 发表于 09-2-1 15:27: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6#
lianaidaren 发表于 09-2-24 20:01:5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7#
wan2006913 发表于 09-4-4 01:47: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8#
baotuya 发表于 09-7-21 15:19: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谢谢楼主啊   。。。
9#
wwwhttp000 发表于 09-12-7 20:58:5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呵,想起了高三时的政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09:40 , Processed in 0.10142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