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大学五道口大神,强势经验贴总结(转载自南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8-9-3 20:5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imits, like fears, areoften just an illusion
                                                                                                             -----MichaelJordan
      3月25日,在官网上查到了拟录取名单,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两年的等待,藏了四年的梦,终于有了机会向关心我的人说:我做到了。
      先说说个人基本情况,本科湖大金融,曾获推免资格(WD金融工程学硕)。一战4个月,每天13-14小时,二战6个月,每天10-12小时(注:此处指平均有效时间,排除睡觉吃饭走路)。今年430(79+84+141+126)。
      以下万余字虽然真实记录了本人两年的考研过程和经验感悟,但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各取所需,结合自身实际来规划复习才是最重要的。


                                 初试篇
【政治】
一、所用资料
1、知识点:政治大纲解析(1-2遍)、风中劲草(4-5遍)
2、习题集:肖秀荣1000题(3-4遍)
3、时政题:肖秀荣时政(2-3遍)
4、押题卷:肖秀荣最后四套卷(3遍以上)
5、历年真题(以10年之后的为主,不必在乎遍数,熟悉出题套路即可)

二、复习建议
      1、大纲可以涵盖所有基础知识点,应届生肯定至少得过一遍(本人二战没有系统看),但是不要抱着背诵的心态面对大纲,如果你打算以风中劲草为主,大纲留个印象即可。
      2、风中劲草是市面上最好的大纲替代品,颜色区分、字体区分、排版清楚、重点考点一目了然。但它绝不是完全替代品,它有一个先天的局限就是滞后性。举个例子,13年关于王明的那道多选题,你在13版的风中劲草里是找不到的(大纲有),但是风中劲草的编者将这个知识点悄悄补到了14版里,弄得好像它又押中一道题一样。所以你在看风中劲草的时候会产生它年年覆盖所有考点的错觉。它确实能用较短篇幅告诉你很多考点,但只是基于往年真题,而我们知道,历史不必然代表未来
      3、大家一直把1000题捧得很高,我两年考研感受是这本书习题风格与真题还是有一定差距,但相对其他习题集还算接近真题。
      4、时政选择题只有6分,不必像对待风中劲草那样去记忆时政书上的知识,多翻翻留个印象就好,而且你研究真题也会发现时政喜欢考一个国内一个国际啊,国内的又喜欢考“首次”啊,不确定的多选往往要全选啊(这条慎用,必须基于你强大的复习基础)。
       5、《肖四》已树立了口碑,考过研的童鞋基本都会看,别人都看的为了保险你也必须看,就算它押不中,你也因为走大众路线掌握了系统性收益。《肖四》往往在考前10多天才出,时间很紧,拿到手后应该马上从它繁琐的答案里挑出关键词句,分点抄好答案。最后几天每天花上2个小时反复看四套卷,考前一晚也要过一下(忘得太快你懂的)。另外,个人认为看好一本押题卷足矣,其他的资料太水,不多吐槽了。
      6、真题对于考试的重要性比不上其他三科。真题只需关注两个方面:选择题的出题和设错思路;大题的哲学部分(近三年不太可能重复)。
      总结:做好选择题依靠大纲(风中劲草)、1000题、肖秀荣时政;做好大题依靠《肖四》和真题。另外多多关注肖秀荣老师和蒋中挺老师的新浪微博。

三、时间安排
      一战9月中旬大纲出来的时候看政治,由于一战开始地太晚,数学和专业课的压力太大,基本是一整天数学和专业课的时间各占50%,不看英语,每天只花1个小时复习政治,而且只看大纲,没有做题。到了11月20号左右才啃完第一遍大纲,当时心里很急,虽然数学和专业课是大头,但政治不过线岂不是太悲催,所以立马调整战略。从11月末到考前,政治进入暴走状态:40来天,每天5小时,把风中劲草看了3遍,1000题刷了3遍,肖秀荣时政2遍,四套卷3遍。考前一晚又把四套卷和肖的核心考点看了一遍,自我感觉政治差不多了。结果第二天考政治,选择题不确定的太多,6分时政选择题完全没被之前所看的资料覆盖。最后选择题大概得了33分,大题还不错,每个小问都写了12点以上,应该是得了38分。总分71分,不高。二战10月1号才开始政治,每天2-3小时,没看大纲,基本是风中劲草一遍,1000题一遍这样交替的复习,偶尔做一套真题。到最后,风中劲草4遍,1000题3遍,真题选择题3遍,肖秀荣时政2遍,四套卷4遍。考前一晚只看四套卷。个人感觉今年选择题不难,30多分钟就做完了。而大题更是有多道被《肖四》给直接押中。考场上奋笔疾书2个半小时,每个小问16点左右,一直写到考试铃响,笔芯油墨被写完半截。大题的卷面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是基本找不到空白了。最后政治79分。(我没有核对答案,主要可能是选择题比去年做的好)。
      政治不要开始得太早,等9月中旬大纲一出,马上跟上大部分人的节奏即可。过早复习政治可以说是SUICIDE,因为政治分数一般拉不开差距,考研重头戏从来都是数学和专业课,而数学更是重中之重。你还没搞好数学和专业课就心急火燎地看政治,机会成本巨大。考研是一个漫长的征程,越到后期越发现每天都有巨大的知识流入和流出,前期所看的政治内容会被后来需要不断反复的专业课知识挤出记忆空间,若没在适当时间加以强化,考前基本忘掉。所以政治应该先缓后急,而数学和专业课是每天都要复习的重点,根据个人知识架构的实际(这是我英语花时间少的原因),合理组合四科的学习时间,尽可能拔高考研总分。边际分析,资产组合的原理大家都懂,用在考研复习也是一个道理。



【英语】
      本人英语基础还行吧,基本上大学所有英语考试全靠突击,也曾9天零基础搞定BEC高级。所以说来惭愧,两次考研英语复习都很渣,没有系统性的复习建议。一战12月才开始搞英语,而且是每隔半个月花2个小时做真题,最后只做了2套,考前一天下午才开始看作文,而且看的是托福作文——!后来核对答案,完型阅读差不多全对,作文由于受了托福的影响,句子写得太长干货太少,从来没练习导致卷面也不整洁。总分77,估计大多分数都失于作文。二战11月中旬开始(好像也没比第一年认真多少——),总分84,与一战相比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加强了对真题的分析,总结了真题的出题套路,还投机地去统计了一下选项分布(用于应对不确定的完型和阅读题),感觉豁然开朗!
      关于资料,我用的是蒋军虎的,之所以用“老蒋”的,也是出于一种走大众路线的思路,他的真题分析还是很不错的!另外不要以为英语一难度高于英语二,就在前期花大量时间做张剑150篇。英语一和英语二完全两种出题思路,不要陷入英语一的阅读部分,但是完型和作文还是可以稍作参考。
      关于单词,我考研期间都没有去背过,基于以前准备托福和BEC的经验,我想说的是背一遍等于没背,看一遍等于没看,一口气连续地看不如利用零碎时间反复加强。所以别跟你的研友比谁的单词书看了几遍,一来是看了几遍不等于记牢了几遍,二来是即使现在记牢考前忘掉就等于没看。另外记单词的目的在于做完型和阅读时能看出单词在特定语义环境的意思,所以没必要去记忆拼写,更没必要去记忆精准发音,你只需不断反复的看熟就好,通过做真题强化这些单词在脑海的印象!对,只是印象,不要去拼写!
      关于作文,我的策略一个字:抄!把历年真题都抄一遍,然后好好比较每年的作文题目来预测当年考题,比较范文的每段每句来安排自己文章的结构。考研英语作文中规中矩就好,不要用太炫太装逼的句子,老师可没耐心去分析你主谓宾。另外,我没去背什么模板,但根据身边研友的考试情况,模板应该是有效的,但也要给予其一些变化。



【数学】
      虽然我们考的是金融,但能否考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共课,如果公共课能290+,总分400+应该问题不大。而数学又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公共课,动辄4分的选择和填空,让数学成为拉开考研总分差距的第一驾马车。

一、所用资料
1、《李永乐历年试题解析》(4遍以上)
2、《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3-4遍)
3、其他:400题(13版14版各3遍),660题(2遍)

二、复习建议
1、《李永乐历年真题》
      数学真题无可替代。660题你可以不做,400题你可以不做,全书也许你只做2遍,但是绝不能一套数学真题都不做就上考场。关于如何做真题,一是要认真模拟:不仅要卡着时间做(建议平时模拟加快节奏,2个小时一套),而且模拟期间不要去喝水、吃东西或者上厕所(大部分考场不允许这些,所以平时就要养成习惯);二是要反复模拟:时时刻刻把握好数三的出题风格,避免陷入其他辅导资料的偏题中;三是要在恰当的时间模拟:不要一天一套连续半个月全部做完,做一套要深入分析一套,最后半个月最好再过一轮真题,研究历年真题的出题趋势,预测本年考题。
      推荐李永乐版本的真题,因为它不仅有完整的历年试卷,便于模拟,而且它将每年数三考试的全部真题进行了分类归纳,便于把握出题动向和规律。同时你还可以做到很多数一数二数四的真题,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但是注意:不必过于纠结这些拓展题目,因为数三的考试侧重点不同于数一、数二、数四,而数三的题型、风格、难度已经趋于稳定。
2、《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
      跟《肖四》一样,已被多年的考研市场检验,可以当做必备资料来对待。但是重要性次于真题,不建议刷太多遍,一来你的考研时间有限(大部分人10个月),搞完一遍全书的周期却太长(大部分人2个多月),而你还得腾出时间刷上几遍真题。二来全书上面有很多与数三风格差距甚远的题目(我后来研究历年真题时发现数三的全书差不多是由数一、数二、数三、数四的真题和一些编者的原创题目构成。但是前文已经说过,数三的考试侧重点不同于数一、数二、数四,而数三的题型、风格、难度已经趋于稳定)。
      个人感觉总会有两种题目比较纠结:①做上5遍还不能一眼秒杀的题目(往往不是数三的风格,考前做不出也不必过分纠结了)②第一遍就轻松秒杀以至于后来几遍一直没看,然后考前再一做又比较不顺的题目(所以全书的每道题一定要至少认真做上2遍)

3、其他材料
     大家看很多经验贴都说400题很难,可以放弃。我认为400题的特色不在于难,而在于“高度复合”(将不同知识板块的考点复合在一道题里),所以完整做好一道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但单看每个知识点的出题思路却并不复杂。我觉得在保证真题和全书一定遍数的基础上,可以做做400题(如果刷完几遍全书后,真题做不上3遍4遍,还是别做400题了)。
      《660题》之全名为《考研数学基础过关660题》,虽刻意强调“基础”,但其特色在于“细致”。做完2遍你会觉得660帮你补了很多知识漏洞,强调了全书上容易出错和混淆的概念公式定理,但是相当一部分题目与真题考试侧重点差距过大。有时间还是可以看看,但不要沉迷。
     《李永乐线代辅导讲义》:本人只在第一年做过2遍,相对全书的线代内容体系更好,比较接近真题,难度低。
      数三的《大纲解析》:本人只在第二年做过1遍,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归纳地很好,有时间也可以做,听说很多大神做完这个数学满分(当然前提是全书和真题研究地差不多了)。

三、时间安排
      一战9月中旬才正式进入考研状态,起初保持每天4-5小时看数学的节奏,全书第一遍27天,例题没有全做,但是都会认真看,把自己可能会错的步骤划出来,课后题是一道道认真算出答案。第二遍与第一遍时间差不多,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看得更细致,同时宏观把握习题之间的纵向联系做了一份十分精炼的笔记。后来花了一个月连续做了2遍660题,同时将错题和好题更新到笔记本里。直到12月中旬才开始做真题,匆匆忙忙做了2遍,平时模拟也一般都有140+吧。考前晚上又把笔记过了一遍,自信满满的进了考场。可是监考老师工作失误没有给我们考场草稿纸!对,没有草稿纸啊!考场差不多都要沸腾了,很多考生开始询问和抱怨,监考出去几次却始终没找到!没办法,总不能因为这种极端偶然事件过多地影响心态吧,我只好在试题纸的margin上列着草稿,密密麻麻自己都看得眼花。考完数学感觉心好凉,心想这就是考研吗?一个考场意外就可以将你所有的努力和梦想击碎。后来出了初试成绩,确实就是在数学上吃亏了。TT
      二战从7月1号开始,还是每天4-5个小时,只不过全书第一轮花了45天。相比第一年更加认真地演算了全部例题和课后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之后花了半个月做了一遍660。从9月到11月,每天3个小时数学,将13年和14年的400题各做了3遍(算是弥补一战时没有做400题的遗憾)。之前一直觉得400题难度大于全书难度,然后全书难度大于真题难度,所以天真地认为如果把400题hold住,那应该完全秒杀真题了。所以我一直没太把真题放在心上,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反复研究400题各种华丽的解题技巧,直到11月末才碰真题,差不多隔一天做一套,12月20号左右才做完一遍真题。本以为可以轻松搞定真题稳定在145+,没想到是经常性的130+,甚至有几次跌倒120+。后来分析原因,一是全书、真题、400题、660题其实各有各的体系和风格,没有谁可以完全压过谁、替代谁,而我们要紧跟真题的要求来有效练习;二是做真题需要保持“手感”,考研复习后期每天的知识流量巨大,需不时地通过模拟真题来激活各种知识点。由于自己真题做得不稳定,考前10天我发疯似地搞数学,一个上午一口气连续两套真题的节奏进行第二轮。上了考场,可能是受了第一年发挥不利的影响,心态一直略紧张,每一道题都做得极其谨慎,后来竟有一道线代大题的一个小问没时间做了TT,最后成绩是141,低于预期也有点对不住自己所花的时间,sigh

四、其他事项
      关于数学教材。市场选择一般都是同济版的高数,同济版的线代和浙大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个人认为湖大版的这三类书也是非常不错的,湖大本校的同学还可以看到很多以前的笔记)。我觉得看教材很有必要,但不可在前期花大量时间研究而迟迟未开始做全书。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材只是用来帮你进入全书节奏的,说得夸张一点,如果没有系统性地做全书,你的考研数学复习还没开始(只是对相当一部分同学而言,因为确实存在很多不做全书就考试140+的例子);2、考前一个月系统性复习教材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都是看真题和笔记,甚至快速翻翻全书,所以对于那些12月份不太可能看的书,考研初期即使翻过一两遍,到了考试前夕也会忘;3、教材里有太多超纲知识,如果拿着往年大纲对照着看也是非常费时间的,而全书基本不会超纲,只是重点把握与真题略有差距;4、教材的课后题与真题风格差距太大且题型有很多重复。所以我的建议是,教材确实要看,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快速地看,只需看好各种概念定理证明和例题,尤其是线性代数里各种矩阵性质的联系,不用做课后题。考研中后期,教材就是一本词典,只需偶尔翻阅。
      关于数学考试。近几年数三考试的题目布局差不多是先难后易,又加之考试伊始,数学思维还没进入状态,所以碰到不会做的大可放心跳过,先把后面简单的题目做好,剩下时间再集中攻克前面的难题。另外,如果碰到突发事件,一定要清楚考研的机会一年只有一次,不要慌乱更不要去和监考老师争论什么,正式考试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建议大家多带几张准考证进考场(很多地区的考场只能带准考证和身份证),以应对不发草稿纸这种极端事件,因为准考证只有一面是有信息的,背面空白(此方法仅供参考并非屡试不爽,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监考老师要是很在意,你自带的“草稿纸”也会被没收的)。之前没看到谁在经验贴里提过这一点,自己第一年也完全没想过这事,算是用自己血的教训给大家买一个期权吧。



【专业课】
写在前面的话:
      道口研友们最关心的应该就是专业课的复习吧。我只有126,相比今年大批130+,真心没有优势。一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CPA财管,结果13真题却是CFA风格,二战完全走“高端”路线看外文教材,刷英文原版题,结果14真题……==。14考纲大幅修改,但真题的出法没有参考大纲,依旧避开各种大热点,依旧稳稳地超纲几道题。如果不按大纲出题是为了考察考生的知识广度和综合能力而有意为之。那么,我该如何理解个别选择题把ABCD排成AABC?如何理解部分选择题直接出自翔高的习题集?如何理解13年45个选择题五选一被砍成了14年30个选择题四选一?我只是一个求学的考生,我好像只能委婉地说清华的出题风格依旧诡异飘逸,或者按猪哥的说法,它是一个方差较大的随机变量。
      11年第一年出题,题型和分值设置不够成熟可以理解。12年和13年风格类似:40多个五选一的单选题和5道左右的论述题,其中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干扰较大,论述题往往有一道涉及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微观金融部分均是博迪罗斯的风格。至于14年真题,网上已经有回忆版本,真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考完专业课的心情……——#,
      我没有报班,但和研友合买了二手的猪哥视频和讲义。可以说是跟着猪哥来复习专业课的。也许相对14真题,猪哥讲得太广、太深、太难了(猪哥确实可以同时做到这三点,膜拜),但在14真题出来之前,谁又能想到风格和难度会突变?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根据历史数据对未知未来进行期望估计,对近几年真题赋予更大权重进行针对性复习。毕竟考研一年只有一次,平时的练习和模拟难于真题、广于真题是必须的。暂且不对市面上任何辅导班进行评论,我只是觉得,不论是无比细致的授课还是尽心尽力的课后答疑,猪哥作为一个兼职老师,做好了他应该做的一切。非常谢谢猪哥!
      言归正传,如果你相信15真题会延续14真题的风格和难度,那么完全不用看我接下来的废话,随便翻翻教材和翔高就可以应付专业课,省点时间把数学刷到145+会更显著提高你初试过线的概率。如果你有强迫症,以下内容很适合你。

一、所用资料
1、货币银行
    ①黄达版(2遍)、②易纲版(5遍)、③胡庆康版(2遍)、④KC人行一本通(部分)
2、国际金融
    ①姜波克高教三版(3遍)、②姜波克复旦五版(3遍)、③KC人行一本通(部分)
3、公司理财
     ①Ross8ed(中文课本2遍、英文原版课后题5遍、英文test bank部分)
    ②CPA财管(课本2遍,轻松过关一3遍)
4、投资学
     ①Bodie7ed(中文课本2遍、中文课后题4遍、中文附加题3遍、英文test bank部分)、
    ②张亦春金融市场学(1-2遍)
5、金融热点
    ①周小川《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3遍)
    ②央行和证监会官网近一年通知
    ③2013年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栏
6、其他
    ①猪哥视频讲义
    ②翔高习题集

二、复习建议
1、货币银行
(1)黄达的800页金融学只在第一年看过两遍,外文教材的编书风格,却十分重视中国的金融实际,知识点和章节最完整,但是具体到每一节的内容,结构性就不很好。所以黄达的书可以帮助构建大框架,了解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给你金融的整体感觉,却难以整理好零碎的知识点,不太适合应试。
(2)易纲版货币银行学是三本经典里写的最早的(1999),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原理讲得最透彻,但是部分章节和知识点陈旧。通读全书后,重点看好以下章节:5,8,9,10,11,12,13,14,21。
(3)胡庆康的线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知识结构完整,言语略生硬,部分知识点讲述过细,前两章政治经济学味道过重,作为易纲版的补充,稍微看看以下章节:1,2,4,9
(4)人行一本通虽然是针对老道口十门课风格来编写的辅导教材,但其货币银行篇和国际金融篇还是有很好的参考性的,提纲挈领,知识脉络清晰,有助于构建框架。
      总的来说,货银以易纲版为主(4遍以上),辅以黄达版和胡庆康版的知识点、人行一本通的逻辑框架进行复习,同时可在前期做一本综合这四本书的笔记,后期复习货银只需翻看笔记,非常省时间。

2、国际金融
    【教材】复旦五版知识结构更好,高教三版讲得更细致。前者重点看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的第二三节、第七章的第一二节、第八章的第二节,后者重点看政策协调部分。近几年清华对于国金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体系、汇率决定理论部分(重中之重就是PPP和IRP的计算)。
    【笔记】综合这两本书和KC人行一本通的国金部分,我对照大纲做了40页的框架笔记(我的笔记里基本找不到“一、二、三、(一)、(二)、(三)”,大部分是用箭头和符号来表达框架,让知识各居其位,有助于记忆)。按照本人笔记,国金其实只有五章。第一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二章:汇率理论,第三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第四章:政策的国际传导和协调,第五章: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流动、金融危机。当然这五章里还是有很多内容不是考试重点,大家看书时要自行过滤。
    【框架】下面以第二章汇率理论为例,简要说说大家很感兴趣的框架。汇率理论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各种汇率基本知识,即外汇三条件(自由兑换、普遍接受、可偿性),汇率表示法(直接间接表示法),实际汇率种类(外部实际、内部实际、名义汇率+—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劳动生产率对比);二是汇率的影响因素和决定理论;前者分为一个根本,七个一般因素,后者又可分为金本位下(金币本位下是铸币平价决定,金块和金汇兑下是法定平价决定),纸币本位下(PPP、IRP、国际收支分析法,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黏性价格货币分析法、资产组合分析法等六大汇率决定理论);三是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对出口、物价、TOT、总需求、产出、就业与民族工业、经济结构)。这是大框架,然后集中细化第二块和第三块的知识点,比如第二大块里的PPP(种类、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前提假定、推导、公式含义、优点、缺点)。又比如第三大块里贬值对物价的影响(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收入机制、AD-AS机制)。

3、公司理财
(1)Ross 8ed
     【教材和笔记】中文版知识点详尽,语言流畅,MM定理部分的论述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但与多数外文教材一样,各章内部结构松散,所以最好做笔记。笔记本一定要帮你梳理知识点,理解公式的推导。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看Ross8ed是否注意到:无税情形的MMⅡ是由MMⅠ的推论(Rwacc=Ro)和Rwacc的定义式(Rwacc=Rb*B/(B+S)+Rs*S/(B+S))联立推出来的,但是含税情形的MMⅡ却是利用现金流相等,总价值相等,从两个角度联立四个方程得出来的(这个书上也有证明,但是要清楚每个公式的含义,当时一直比较纠结Vu=S+(1-t)*B,VL=S+B,其实认识到公式里的B和S都是加了杠杆之后的值就好理解了)。与无税情形的推导逻辑相反,含税情形下的Rwacc公式要反过来利用MMⅡ公式和Rwacc的定义式联立,课本没有告诉你最后的公式是Rwacc=Ro*t*S/(B+S),也不会直接告诉你书上那条反映Rs和产权比率关系的直线的斜率是(Ro-Rb)*(1-t)(这个斜率小于无税情形下反映Rs与产权比率关系的直线斜率:Ro—Rb。并且两者均是不受产权比率影响的正常数)。也许你觉得没必要弄懂这些逻辑,也没必要推出最后的Rwacc公式,因为书上没直接给出,但是区分好各个定理的推导逻辑就是在给自己梳理知识点,推出既定公式后的衍生公式就是在自己给自己出题了。
     【课后题】中文版课本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后题相对原版严重漏题,比如Chapter 4的Discounted Cash FlowValuation,英文原版有76道,中文版才23道。又比如Chapter 7的Making Capital InvestmentDecision,英文原版的计算题有40道,而中文版的计算题仅仅5道。如果英文原版的课后题根据难度能分为1-5档,那么大部分中文版的题目仅局限在1-2档的难度。中文版的课后题题型单一,无法让你了解公司理财的全貌,它不会让你理顺FCFF、FCFE、FCFD、OCF、EBIT、NI这些变量的关系,不会教你如何推IGR(令EFN=0),SGR(EFN的两个表达式联立求解可得)的公式,也不会教你如何通过加杠杆、卸杠杆来自制股利。另外金圣才版本课后题的翻译实在不堪入目,相对中文课本(Ross8ed)的翻译水平要差远了。
      【题库】考研后期无意间在网上发现罗斯还有一个配套的题库,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mock,题量巨大,全英文word共10.5M。不建议系统性地做完全部章节,因为题型重复的题目太多,而且难度普遍低于英文原版课后题。想规避专业课考试绝大部分系统性风险,而且深度强迫症的同学可以做做以下章节——#:Chapter11 Project Analysis andEvaluation(英文原版课后题对会计盈亏平衡点和财务盈亏平衡点的练习不是很多)、Chapter 14 Cost ofCapital(WACC的相关计算,重复题型一律忽略啊)、Chapter 16 Financial Leverage andCapital StructurePolicy(各种MM定理的计算,重中之重。原版课后题对MM的练习不够,做完这个你应该能拿下所有和MM相关的题目,然后14年初试最后一道大题就显得很low了)
      【总结】理财部分:不必做金圣才,题库什么的挑部分章节看看,不看也行。书本翻个两三遍就好(前期做好细致的笔记后期就不用翻书啦),英文原版课后题最好能做上5遍(本人亲测,过程相当虐心。前两遍细做,题型重复的题做一道即可,不会做的标上记号,后3遍只看错题)。如何找到完整的英文原版课后题?上网搜Ross8ed的英文原书,1000多页的PDF!当然不必全书打印,找到每一章节课后题的页码区间后,单独打印这部分即可。另外再打印一本答案书(纯答案就有576页—.—)。好了,准备好计算器开始一顿猛算吧!
(2)CPA财务成本管理
     典型的中国式教科书,言简意赅,层次清晰,不足之处在于用汉字表达太多复杂的公式,不便于记忆,比如BodieInvestments体系的ROE=(1-t)[ROA+(ROA-I)*B/S],在CPA体系里表述为: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对于理财部分的重中之重MM定理,CPA讲得过于简略。另外比较纠结的是CPA、CFA、Ross对OCF的定义均有细微差别(再次感谢猪哥O(∩_∩)O①CPA:OCF=EBIT(1-t)+NCC,②CFA:OCF=NI+NCC-Wcinv,③Ross:OCF=EBIT(1-t)+NCC+It)。虽然CPA版本的定义可能更加符合逻辑,但是若以外文教材为主,还是得照着Ross的定义来做它的课后题,当然这三个版本在算到FCFE的时候都巧妙地统一为FCFE=NI+NCC+NB-Inv。
     在把罗斯和博迪的英文原版课后题做熟后(4遍以上),作为补充(只是补充,仍以外国教材为主),可以看看CPA的以下章节:第一章(第二节:财务管理目标)、第二章(第二节:财务报表分析。以博迪罗斯为主故不用纠结CPA里的各种概念,更不用看管理用财务报表)、第十章(资本结构)、第十一章(股利分配)、第十二章(普通股和长期债券筹资)。
      至于与CPA财管配套的轻松过关一,根据近几年清华MF的考试风格,可以只看它的知识点归纳部分,选择性地做课后题,基本忽略单纯考记忆的选择题。

4、投资学
(1)Bodie 7ed
      【教材】Ross8ed 的书(所有章节)一战第一遍15天,然后看差不多厚的Bodie7ed竟然25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投资学比公司理财难多少,而是投资学这个版本的翻译实在不忍直视(现在有第九版,据说要好一些)。Bodie7ed看哪些?以前23章为主,讲计量和实证的章节不用看。前4章不必抠细节,重点把握几种指数的算法、等价应税收益率、买空买空的HPR和保证金率计算、基金的NAV计算。第5章重点认识好各种利率(名义、实际、EAR、APR、HPR),稍微看看偏度峰度定义式、联系算数平均和几何平均的公式(m=g+0.5*方差,附加题里经常碰到)。第6-10章是投资学的重中之重,除了做好课后题,一定要捋清线代金融学的发展脉络,MPT、factormodel、index model、CAPM、APT的相关计算必须无比熟练,注意CAPM和APT的5大差别(做投资学附加题或者testbank就会明了),之后的11-12章(EMH和BF)我本以为是考试重点,毕竟14大纲特意强调了EMH里的随机游走,13年诺奖得主又是Fama和Shiller。今年没考,15年会考吗?14章之后可以说就是讲各种金融工具,从固定收益的债券(14、15、16)到股票(18)到各种衍生工具(20、21、22、23),此部分题型甚多,难题不少,熟做几遍课后题后一定要注意总结。补充两点:①19章虽然是讲财务报表分析,与Ross8ed部分内容重复,但会提一些Ross里貌似没说的概念,如EVA、PEG、复合杠杆因子;②20-23章讲衍生工具,初试考得不多,复试喜欢考互换和二叉树。
     【课后题】以上只是部分地点了下知识点,内容很不全面,大家需要通过多刷几遍课后题来感受和总结。投资学课后题不必像Ross那样完整地做英文原版题,与之配套的金圣才版本课后题编写得不错。如果个别中文翻译较难理解,可以对照一下英文原版答案。
      【附加题】网上流传的“投资学附加题”其实就是Bodie testbank部分题目的中文版,尽管出现了13论述真题:相对于其他投资工具,比较股票的优势和劣势,但其提供的参考答案思路单一,考试时像参考答案那样回答肯定得不了高分(清华注重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不必在乎附加题论述题的答案。选择题可以做做,因为13选择真题:某公司净收益与资产之比高于行业,净收益与股本之比低于行业,投资学课后题里貌似没有这种题型,而在附加题财务报表那章,你会做到大量类似的题目。所以,我们可以认为13年真题的出题老师参考了投资学附加题吗?天知道,反正14年完全不是按13年的思路走的,15的考生自己看着办吧。其实附加题最头疼的还是整体翻译烂,选择题涉及的知识深度和解题技巧难度普遍低于Bodie课后题。
     【Investments test bank】作为附加题的母题,testbank可以补充很多课后题里没有强调的知识点,但题量巨大且题型重复,打印出来比Bodie 7ed还厚啊!我当时挑着做了些重点章节的题目。没时间的同学可以不做这些,或者简单拿它作为附加题的英文参照。
(2)张亦春金融市场学
      这本书太经典了,准备十门课的道口时差不多是必看教材。因为Bodie7ed的翻译确实不好,很多同学会在看Bodie7ed之前过一遍张的金融市场学,我觉得效果挺好。具体章节不细说了,重点是通过这本书梳理现代金融发展的脉络,构建微观金融的知识框架。此书也有课后题,网上能找到答案,当然风格与博迪有差距,如果你相信清华会延续前三年(11、12、13)的出题套路,还是要以博迪的课后题作为复习主攻点。13年真题还稍微涉及了中国的金融实务,后期复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中国的金融实务字典,但是不要在意很细的概念。

5、金融热点
      其实我没必要单独列这点,因为今年初试不怎么考,但是本人很坑爹地花了好多时间在这——#。还是跟大家说说我怎么准备热点的吧,仅供参考,有时间或者强迫症晚期的同学可以看看。
      力推周小川的《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理由:有真题!不只一道!12年的央行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13年的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制。这本书我在第二年看了三遍(8月一遍,10月一遍,12月一遍),因为是周小川行长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合集,所以很多文章的内容有重复,500页的书也还比较厚吧,想看这本书的同学,我给你省点时间,重点看好以下几篇:1、《分析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若干视角》P67,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选择》P122,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关联与建议》P130,4、《关于人民币跨境使用和走出去的若干问题》P157,5、《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P208,6、《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和问题》P263,7、《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标准》(讲我国资本项目兑换问题,经典)P271,8、《如何应对国际上对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的评议》P308,9、《从生产能力形成的角度解释经济不平衡》P332,10、《解读G20部长会和IMF春季年会》P431。
      周行长的语言通俗平易,比很多教科书都生动。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很多官方的表述,不只是危机的来龙去脉,更有周行长对央行职能、危机救助、国金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政策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里最新的文章都是12年6月的,没有涉及互联网金融等近期热点,覆盖以后考试热点的可能性也较小,但是将它和货银国金结合起来(教材具有时滞性),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货银国金问题,尤其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问题。
      刚才不是说周小川那本书作为热点还是有点“偏旧”嘛。所以我还把央行官网上能找到的所有周小川行长的文章和发言打印研读了。同时,扫了近一年央行官网全部通知、前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专栏(注意只是“专栏”部分,专栏就是官方的当季度国内外热点合集!)、证监会官网的通知。为何要看证监会官网?看看12年真题的论述题“资本监管的意义”、“证监会的强制分红政策对股市有何影响”,13年真题的论述题“强制分红政策影响”。
      所以我最后按问答题要求准备的热点有:多层次资本市场、IPO注册制、优先股试点、自贸区、货币超发、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金融经济数据不同步、6.20钱荒、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安倍经济学、LPR、QE退出、EMH和BF(13诺奖,大家懂的)、比特币,还有常规的两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周行长一直谨慎地表述为:人民币跨境使用)、KA可兑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等。不过,正如你看到的14初试真题,一个都没考╮(╯▽╰)╭



                                  复试篇
      查到初试成绩后的第二天就赶回学校复习,因为很久没看书,完全找不到初试备考的状态。本打算系统性地把博迪和罗斯的英文原版题再看一遍,后来发现既没时间也没必要,毕竟面试400分占大头,于是翻出自己之前在网上找过的厚厚一叠经验贴,把有关复试的内容全部看了几遍。
      7号公布分数线,9号到北京。我的面试和笔试都在14号,复试前三天各种找同学和师兄吃饭,请教面试的注意事项,询问以前复试的题目。之后两天在住所里总结听到的题目,拿着简历各种冥想,猜测面试老师会在哪里提问,又将如何追问,然后在word上敲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做不是为了答出“标准”答案,而是让这些问题在脑海里都过一遍,不管面试老师怎样问你都不会完全茫然。)
      插一句,今年面试分为两组,第一天第一组的老师,第二天成了第二组。明年不好说。嗯嗯,信息量好大—。—
      轮到我面试了,会有师兄师姐提前告知在门外准备,进去之后发现是5个面试老师,1个记录员。老师们穿着休闲,与我们考生统一的正装对比鲜明。简单招呼后,中间老师示意我坐下。虽然准备了中英的自我介绍,老师只要求用中文的。其实,老师们也没怎么听我介绍,基本一直埋头看我的简历。之后老师们陆续提问,每个老师差不多1-2个问题。
      第一个老师问我平常是否关注热点,我就聊了聊前阵子很热的乌克兰局势,分析了它对美元、黄金价格的影响,并引申谈了下金价影响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美国货币政策因素、政治经济预期因素、时滞因素)。追问:对金价走势的看法。
      第二个老师让我说说毕业论文的写作思路,用的什么模型,如何获取数据。(这个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因为论文写得太水,你懂的)。写作思路什么的聊聊论文摘要就好,至于模型和数据,为了避免被老师在实证方面追问,模型和数据寥寥两句而且语速较快,然后话锋一转:“老师,我写毕业论文时是在13年的四五月份,余额宝还未兴起。我觉得我的论文可以借鉴XXXXXX,这也是我的论文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老师没有在实证方面追问我了^_^,转而问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然后嘛,这个问题我早已重点准备甚至都可以全文背诵了,balabala,效果应该不错。
      第三个老师问我对“四万亿”的看法,很常规,我顺便扯了一下中国金融体系风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
      第四个老师,也是全程一直用犀利眼神盯着我看的老师(估计一直在观察我的神态举止),问我:本科成绩不错为啥弃保?一战是五道口?具体是差几分?我说完之后,她好像很放心似的,然后继续看我的材料。
      第五个老师,也是坐在正中间的老师,问我:What’s the function ofFinance,追问:Use some key words to describeFinance.。第一个问题我回答的其实是金融市场的功能(Collection:collect savings and promotecapital formation;Allocation:allocate money, risk andwealth;Regulation: the place for government’s regulation and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Reflection:stock price is a leadingindicato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和商业银行的功能(creditintermedia、payment intermedia、money creation、financialservice)。严格来说第一个问题答偏了,但老师一直微笑点头鼓励我说下去。第二个问题我更是扯远了,说个人认为微观金融里最重要的是hedge,diversify和arbitrage(我也不知怎么突然有勇气说这三个词,但当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它们),因为hedge(对冲)systematicrisk(系统性风险),diversify(分散)non systematicrisk(非系统性风险),而arbitrage是IRP的理论基础,资产定价的一种思路。然后聊了下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从马克维茨的MPT,到夏普的CAPM,到罗斯的APT。老师一直在听我扯,但好像不是很满意。最后我试探性地补充:“returnand risk?”中间老师的脸上顿时一种等到答案的幸福感!好吧,估计是因为紧张想复杂了==
      最后我大概面了25分钟(平均16分钟的面试时间)。出于规避风险考虑,老师每问一个问题,我都扯了很多相关知识,尽量把面试握主动权,在不犯常识性错误的基础上不停deliver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东西。由于面试流程里给每个老师提问的时间和数量有限,我说爽之后,老师也基本没时间追问了(甚至有几次我说完后,老师也不知道问什么了,尴尬地空白了几秒,最后示意别的老师提问)。我是下午2点多面试,老师们估计都有点犯困,没怎么笑,好像也没怎么认真听。面完之后我感觉是应该没出大问题,但老师们怎么打分就不好说了。

      笔试统一在14号晚上进行,网上有复试笔试真题的回忆版本。15个选择题四选一共45分,5个大题共55分。选择题的部分计算题较难,大题明显比初试更加注重热点,其中央行干预人民币贬值问题、互联网金融问题都很常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你初试的考场是否允许带科学计算器,在道口的笔试不能带科学计算器!当时很多同学带的都是科学计算器,最后全部上交了。监考老师不嫌麻烦,借了一台最低端的计算器给我们相互借着用。考完后好像大家的感觉都不是很好。PS:考完后交流得知,笔试坐我旁边的哥们,初试专业课140,汗颜。



【其他】
一、关于经验贴
     本人从没有特别关注过任何论坛、贴吧、QQ群,因为考研时间有限,不能总找借口上网,我的方法可以说“简单粗暴”:花半天时间,谷歌搜索“清华金融硕士考研”,浏览20页左右搜索结果(直到不断看到重复的内容为止)。不管是招生计划,奖学金政策还是师兄师姐们的经验贴,只要内容不太水,全都copy到word里,打印装订成册,以期掌握“市场信息”。经验贴不是要一次看完的,整个考研期间,在复习疲劳或者感到迷茫时可以随意翻阅。在9月份之前,每隔2个月花上半天更新一下你的经验贴集
    一定不能照搬一个人的复习思路,要在广泛收集信息后,为自己量身制定复习规划。

二、关于心态
      首先,不要担心每年有几千人在考道口,因为绝大部分嘴里念叨考道口的人都是炮灰,绝大部分整天灌水贴吧和QQ群的都是炮灰。然后,你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今年极有可能是炮灰,我很有可能初试过不了线。为了不给青春留下遗憾,我必须努力奔跑!
      其次,对于很多道友来说,清华或者五道口是你们一直以来的梦想。所以在决定考道口时,不免经常YY,总在考虑复试该怎么准备,考完后该去哪里旅行,考上是不是就彻底逆袭的问题——。我想说,不要在初试阶段考虑太多和复试相关的问题。原因几点:1、你很有可能没有复试,不要总把自己设定在初试过线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2、道口很公平,初复试成绩、录取名单都会公布;3、复试的笔试和初试科目一致,不需额外准备;4、初试完准备面试完全来得及!
      最后,很多道友在和考其他学校的研友交流时常常会将“我”和“清华”或“道口”联系在一起,比如:“我的清华今年招生怎样怎样,你的复旦呢?”这种说法会不知不觉影响你的心态,削弱自己的执行力。你越有不可一世的目标,越要低调谨慎,隐忍是你最佳的选择,你要主动选择寂寞和孤独,关键是你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吗?
      其实关于心态,说到底就是五个字:不要想太多

三、关于作息
      很多人比较好奇我的考研作息。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在考研时面临的时间约束不一样,所以不要盲目学习别人的作息。我一战最开始的几天,每天早上5点多就可打满鸡血起床,靠着1-2罐雀巢、雅哈,持续作战熬到晚上1点(也就是在那几天,生平第一次把左眼看肿)。其实“自残”行为是不具可持续性的,大家需根据身体状态和复习效率逐渐调整。举个例子,如果你7点迷迷糊糊到了自习室,需要在桌上趴1个小时才能进入状态,那你就8点去自习,如果你需要趴2个小时,就9点去,不要在低效的状态作无谓的挣扎!如果你觉得复习时间很紧张,可以试着每天都比前一天早起10分钟,渐渐适应高强度且高效的复习状态。个人认为,早上再怎么晚起床,也得留出做一套数学真题的时间(数学考研时间:8:30-11:30)。



【感悟】
    送上一些这两年写在手机里的感想

     1、I wouldrather dream today than day dream tomorrow!(一战决定考研时)
    2、没有谁可阻挡你的脚步,没有谁能影响你的心态,保持节奏、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一战中期)
    3、拼太狠的结局是你永远不会顺利,尽力而为,做到不自责。(一战后期)
    4、过去的一个月,自己肯定是浮躁了,耐不住寂寞了,才会在根本不需多虑的决定中纠结不已。一哥说了,不要急于求成,即使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把过多的权重放在短期效用也是不理性的(放弃调剂、决定二战)     5、我会记得谁给过我肩膀,谁给过我力量。没有高格调的所谓XN与MX,我只是还有屌丝的姿态和不认命的轻狂(毕业季,二战前夕)
    6、未曾拥有就不要害怕失去,未曾接近就不要奢望到达。Never say never norforever!(二战前期)
   7、还是会有压力,时轻时重。不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而是这条路,没有远期锁定风险减少峭壁效应带来的损失。确定性也不是随到期临近递增的函数。考研市场未必有弱有效,但过多的数据挖掘只会耗散内心的原动力。路都是自己选的,不会天真地说“会有那么一天”,但没有羁绊听从召唤,一直是最幸福的事。(二战中期)
    8、不以三年五年为计,而以十年二十年为期,如能保持中等偏上对生活的追求和激情,长期来看,人生二叉树往上走的情况会多一点点。当然,前提是在每个结点,善待上苍给你的实物期权。怎么善待,也许只是简单取决于你一个个短期的想法,但说到底,终究是为了你和身边的人的幸福。(二战中期)
    9、辛勤耕耘,静心等待。(二战后期)



【后记】
     两年的考研征程就结束了?现在想起来都不可思议。
     想起一战时为了全身心投入,留着胡须,蓬头垢面,只想把自己弄成“山顶洞人”。在没有空调的梯教里,学累了撑着,撑不住了趴在桌上,趴到汗流浃背醒了再看书。
     想起一战出成绩后跑到北京,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找T大SEM领导自我展示,天真地想要破格录取。一个人一星期,对自己说:报不报希望和做不做是两码事!
      想起二战后期为了省时间再多看一会书,下自习一个人跑着回宿舍,脑海里只有那句“也许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
      我们都一样,也曾豪情万丈,也曾迷茫彷徨。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定了考研,认定了清华,认定了道口,那就不要管什么报考难度,不要管自己基础有多不好,跟着内心最简单的想法走,全力以赴,就算失败也不会感到遗憾。革命需要流血和牺牲,而梦想,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4 18:21 , Processed in 0.11987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