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肺腑之言:谈谈我依然还热爱的中医和中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uluhulu 发表于 11-7-11 21:3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久违了
前几期的学术系列都是已经进入社会的千里马,拜读后的确能作为一些很好的引子,可以深入探讨学习,毕竟很多人都会走这样的道路。
其实中药在药科大学不算小的学院了,相信在这里逛的同学也不会少,却很少看到一些中药的同学出来说话。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
好了,言归正传,这次的帖子会有点长度,因为每当我想为这个帖子写点什么的时候,在脑子里最先涌现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情,而不是内容和框架。按照一般的思路走,我想先说说现在到底是个什么问题,或者说只是一部分问题,然后才想想发展。
中医和中药,可以很相关,也可以很不相关,主要还是看理解的角度。其实对于中药的学习,很需要中医知识的支持。我想因为大家其实对中医的理论都不能那么透彻的理解,更不要说精通了,所以在讲起自己的专业的时候,总感到底气不足。即使你穿了一件不错的衣服,可是没有合适的裤子,你也不好意思出门吧。另一方面,现在对于中药的研究大部分还是按照西医的思路,找信号通路,找机理。不说不对,除了提取分离,剩下的部分和中药都快没关系了。失去了中医理论的支持,很难在研究中还继续打国粹的牌。虽然我有自己的想法,也在实践当中,相信也有不少人也实施了,但我们都还没有发言权。
说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此典故已有推断解释,由恐龙基因突变出现了鸡然后才有了鸡蛋,在此不做深究),中药是用提取物先研究机理再筛选活性成分,还是先研究成分再去筛选活性。我这里是讲很实际的问题,做分析的比较容易发文章,而且平均起来分数也对比中药药理高,学院大部分还是靠招收学生支撑起来的,给一些没把握的课题,学生不会很愿意选,老板也不太愿意出这个钱。所以结果就是,文章里大多以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分析,和某些成分的已知药理活性为主。其实原因很简单,看着锅下米,这也是我所看到现在大部分实验室选择的路线。
关于中医药研究的趋势误区,我想愤慨的人应该不是一两个,在这里我会引用一些相似的观点,来自一些比较大的中医学家,以及我自己的一些分析。
1.为了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大批有才华的中医和西学中的专家都掉进了用西医理论和成果来检验、认定和评判中医的陷阱中。几十年来用现代所谓的“科学的西医”来对“落后的中医”进行了大量的改造,但至今并未能真正找到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突破口”。中医的“肾的研究”、“脾虚模型实验”等等,被捧为中医科研的“样板戏”,在国内影响颇大,至今仍误导着中医科研的方向。不夸张的说,一直以来,中医药的研究,都只是在研究中医药而已,却没能真正在研究上走上正轨。如果大家对中医基础理论还有点印象的话,中医上的五脏六腑和解剖学所描述并非完全一致。就像一个小的传言的开始,一开始是在用我们的肉眼,知识体系以及科学认识观去证明另一种理论的相似性,却逐渐的从一代代人之间,将一种准绳把两种知识体系,甚至可以说是两种知识信仰连接在一起,而这,就是科学。当人们深陷一种信仰,就很难再动摇。并非不允许求同存异,而是要挑战那么多人的信仰,实属不易。
相反的,对于不能超出和不符合西方医学的概念以及推断,就会马上被质疑和否定,制造困难,甚至不允许并存。尽管我们看到过好的一面,比如针灸的“显著”成果,却依然是那么艰难的在博取一点点的认可。然而,中医药研究工作者,无论是医生郎中,还是研究员教授,谁站在中医的角度去否认或者指责过西医了么。
2.为了争取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新型的“中医科研专家们”就“创造性”地在中医术语中加入一些现代科学概念或术语,合理合法地开展看似“科学的研究”、实为“套钱的游戏”。有人说,现在中医药的建筑增多了,有现代职称学位的教授博士多了,学术课题费也多了,但就是在解剖了无数的小白鼠后,中医药的学术并没有实质性的长进。这里我想引用一位老中医评论家的话:如果方向错了,即使坐上了最先进的汽车、飞机、航天飞船,只能更快地偏离目标,甚至永远都不能到达目的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昔日张仲景、李时珍没有科研经费,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而今天在花费了足以让张仲景、李时珍惊得“目瞪口呆”的巨额科研课题费后,也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术成果的原因。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你觉得这样走不对,那你说说我们该做什么?不要急,我们都走了这么远了,最需要做的是先返回思想的原点,才能朝正确的方向走。就像中医药的方法各异,有长期调理,也有以毒攻毒,破血疗法。想要针对中医理论质疑的同志也不要那么急,如果你不理解中医到底在说什么,又如何去判断是非对错?
诚然,知识的传递上,总是会有偏差,即使是文字记录也是一样。既然中医药的理论那么抽象,有的甚至并非实体,我们最先要做的是,去理解理论中的描述。理解的越准确,才越能体会和明白这个传递下来的知识该怎么运用,这是后话。
3.看得见的数据和看不见的经验。这一点来说应该已经是针锋相对的问题了。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经验,在还没有来得及去总结成为一些可视化的数据前,是非常实用的。在水果市场,懂得买瓜的人,会仔细观察瓜的外表,看颜色深浅,瓜蒂形状,掂量重量,拍拍听听。当有一天,用甜度和水分测试计去买西瓜代替了这种生活的经验观察,也许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当科技商业化,细分到同一种面霜还能分成日霜和晚霜,当甜度水分测试计能变成甜度测试计,水分测试计以及共合体来分别赚取所谓的知识产权费。
沙发
 楼主| huluhulu 发表于 11-7-11 21:30:49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可能有点远,有点细,但这就是缩影。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经验方。中药走的是药性调和,文武搭配,冷热有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骨骼和肌肉,连在一起了,才能走得动,走得出去。其实中药里还是有很多数据的,君臣佐使的配比,引经或调和药的分量。相畏相恶的搭配,药性突出的搭配,等等。药物的种植,煎煮,甚至是提取,以及有效成分含量。引用一句我Department head的话:我们的原则本是治病为本,最关键的还是治病救人。我已经把结果给你了,还非得编一个故事给你听。
4.我们继续深化:关注点。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我还是想渲染一下背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明显是很不一样的。某些器官功能性降低或者丧失,体温,血压,白细胞数,等等,寻找变化。如果是有炎症了,那么先上消炎药。有病毒入侵了,病毒药;癌症,抗肿瘤,化疗等等。中医呢,先看看这个感冒的外因是风热还是风寒,抑或是其他外邪入侵。再者根据病人的病史以及脉象等等情况寻找内因,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判断症状深浅对体内平衡的影响阶段,是表卫,还是入里。最常见到的是古时的调脾胃方法,能吃能喝,恢复起自己的免疫系统,然后再和疾病抗争就容易的多。
虽然我们著名的亲爱的方舟子同学一直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在抵制中医药的第一线。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位同学喜欢较真的性格,和一些稚气未脱的问题,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方舟子同学曾经对中成药“消渴丸”提出了很西方的质疑。很典型,我想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研究和分析一下。
在迎合与妥协中,中成药上市了。消渴丸分类: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偏高,但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主要是用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治疗,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好了,问题来了,研究表明说此方中的中药没有含降血糖的植物成分,并且含有西药,格列本脲。格列本脲主要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而起作用。这一抑制作用使细胞膜去极化,打开了钙离子通道,使得进入β-细胞细胞的钙离子增加,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从而起到降降血糖作用。从此,在方同学的批判中,这唯一的西药就是有效成分。
事实上,中医理论中没有糖尿病这个单独的病症说法。其2型糖尿病在广泛的描述中称之为消渴症,而中医认为消渴症是肾虚所致。再现今中医药研究中,辨证论治的分析,与糖尿病描述的交集,分为阴虚燥热型,气虚型,痰瘀内阻型和阴阳俱虚型。如果引经据典,也就是所谓的文献,隋代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
最基本的推断,消渴与糖尿病并不能完全对等,这是两种知识体系对病症的描述以及分类。这是思维划分的不同,也是信仰冲突最剧烈的地方。然而此复方主攻补肾补气,以恢复肾阴肾阳以及分泌津液滋润为主,并非走血糖路线。但最可怜的是,非得在这个复方里,加上一味降糖西药,才能走得进市场。因为它是唯一能被科学承认的。说到这里,我顺便扯扯专利申请,国内的专利我就不说了,大家知道。我在走美国这条专利通道的时候,有过一些体会。复方申请,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即使你有解剖学资料,你有免疫组化,蛋白水平表达,基因水平表达,依然无望。那么怎么办呢,如果加一味作用已知的西药单体,只要这个药的作用在这个专利里make sense,那么基本上就快符合条件了。这也就是消渴丸里会有格列本脲,化痰平喘片里有盐酸异丙嗪的原因了。
几个具体的问题我先说到这里,其实延伸开来还有更多的更多。比如大到中医药的教育方法,小到药大的分科分时。大到研究方针,不知是迎合还是艰难生存,小到初始人才的培养,都有很多这样和那样的不妥,但一切应该都还为时未晚。下面我想该来好好分析一下我们怎么走比较好了。我没钱也没权,要说是yy也行,起码我想对我所学所认识的有个交代。从教育方法来说,便是“勤于动脑才是勤”,研究生一来就开始进实验室,开始学技术学知识,但最需要也最难做的,便是思考。硕士第二年了,呵呵,感觉自己才刚入门而已。
中医药学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学、证候学等独特的理论体系,发明了望闻问切、中药、针灸、推拿等临床诊疗技术,特别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辨证施治的临床思维方法。中国古代延续下来的这些医药学智慧财富,它并不归属于以原子论、机械论、实验、定量、现代逻辑等方法论为思维特征的西方科学知识体系,因而无论它的知识构成、学术思想、思维方式,都迥异于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学术基础的西医。看似我们最多的接触和学习,便是那几本课时缩水,内容缩水,还没有人爱听爱看的专业书了。但方法学在里面了,学习和理解,至少有点背景可言。并且中医药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哲学性的学问,具体问题到了手上,还得自己拿捏拿捏,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更多细致的方法学是一些专家的总结和归纳,有例外也有出入,我们一样需要学习,同样需要学会质疑。
有的人说中医中药都是忽悠人,没错,如果不懂得一个地方的语言,怎么听也没有办法完全听懂,一知半解然后变成主观的理解。为什么有误诊,为什么中药复方没有稳定的效果,为什么同样的病两个中医开的药不一样?也许这样的事情在西医西药上很少出现,但这两者并不具可比性,中医药的临床依然有很多很多虽然模糊,但很成功的例子。
也许有人会想起中西医结合这个名词,好像这就是把中医药科学化的一个途径。我见过一个反对的例子,说到“中西医结合”行不通。说到两门完全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科学,完全不在一个框架之内,要结合,只能结合成“中”或者“西”,要么“中不中西不西”。目前搞“中西医结合”的都是一条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添入西药。然而这个原理本来来源于西医,中医是没有什么“成分”之言的,更不会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与其说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不如说就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结合”出来的药,也绝不是中药,而是地地道道的西药。
是的,我不得不说,想要进入市场,人们要用代价来换。其实在这里,除了药剂药理,我还想说的一个就是该中药炮制学发挥魅力的时候了,可是能够从这个领域里站出来说话的人却寥寥无几。一点自信都没有,怎么能让别人相信呢?CNKI上能见到一些关于炮制方面的文章,但PubMed上却一篇也没有见到。Processing这个词,没有神韵,没有描述,没有炮制这个概念,何解此学问?
呵呵,这是困难,也是潜力。古人多以水煎剂为内服,少有药酒,或新鲜或炮制的草药复方外敷。所以其实水提物的研究还是比较相关的,可是应该怎么用呢?药物有了,炮制有了,没有模型怎么办~
说真的,我一直会想的是,中医药几千年来也不见解剖人和动物的,不是一样很有效,一样用事实说话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弄一个生病的动物来折磨它们呢。if u gonna say, that's the way it is. Then so be it. 我们并不懦弱,只是很客气的想要去融合,却苦于要一招一招的拆掉这两种知识和思维体系的隔阂。
现有的一些气虚血虚等模型其实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本来模型也都只是一种模仿,但不同于西医的模型,我们要建立一个尽量完整的中医病理模型,才能将这两者联通起来运用。我的老板允许我天马行空的想,所以我在此就献丑一下我的个人想法。各个学科之间都是可以有很多借鉴的地方,研究方法上,我借鉴西医的动物模型方法。但因为现在没有办法如此形成系统,也就是说在真正做到之前都还是空谈,或是浅尝辄止。
也许你要说,西医用动物模型是有道理的,有基因组的相似度,有解剖学证据支持,并且脏器的功能也相似,那如何证明动物的阴阳五行和气血脉象与人体相似呢?
有的,古人对中医药的研究有的其实很人们我刮目相看。相比大陆,台湾的中兽医行业更加吃香一些。一方面有一些人总在挑衅拆台,但总是有些东西是血液里流着的。与其说借鉴中医药的名号,不如说台湾的中兽医行业为祖国医学铺了一条道路。就像中药在进入美国的时候一直是以营养品为分类的,中医药在发展上也许真的得从一些“旁门左道”开始铺垫。从历史来看,从西周到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关于动物医学方面的记录,但多以防害为主,怕影响到生活质量,或者说,那个时侯的庄家和家畜就象征着GDP。其实我的实验室也有这块的研究,对小白鼠进行电针灸的疗法,只是难以形成系统,针灸-下焦-心包经-心主神明-心电图表示。这个思路很简单,做起来也很容易。但我不主张这种方法,因为效果呢,还是心电图数据。再者,没有阴性对照,而阳性对照也只有强心苷等局部作用药品,依然还是前面的问题,这还只是迎合。如果有一个中医模型,我们其实应该是以这个模型反应的情况来判断,心电图等手段反而应该是次要的。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其实想到的是更多,但先不在这里细写了。呵呵,我在别的帖子里说过一句话,如果要问我研究做的怎么样了,我的回答是,我还在当卧底呢~ 我的课题主要做自身免疫性疾病,该学的还是要先学。其实当卧底的滋味不好受,但想让中医药再次鼎盛,必须经历一个看不到底的坑,也许哪一天这个坑被填平了,我们就能走的更顺利一点了吧。即使我不知道是哪一天,但我还是有这个信心,并且在这里说,我们需要你们的加入和支持。
板凳
小谁 发表于 11-7-22 14:47:18 | 只看该作者
   学姐,你好~
    看了你这篇文章,有种遇到同路人的欣喜,[a:38],你已经步入了中医中药的门,我还连头都没有伸进去呢,呵呵,不过我真的很想进去看一看,我本科学的是药学,西药,打算12年考研的,纠结了那么多专业,还是发现自己更喜欢中药中医,但就如你所说的,现在很多人就是用西药的思维去研究去使用中药,我想学习中医,但明白这不是三朝两日就能学会的,中医是一辈子的事,我现在可以说没有任何中医中药的基础(大学里懒了些,没有好好去自学,后悔~),我想通过学习生药,学习鉴别、种植之类的,自己再自学(或其他方式)中医,不知道这样的选择靠谱不?还有南药的生药会要我这样不会中药的人吗?
    你说你是卧底,我想我也是在“曲线救国”吧,呵呵,希望学姐可以给我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祝开心O(∩_∩)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0 00:19 , Processed in 0.09160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