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我为什么没有拿到offer的十个故事"的心理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达芬奇的良知 于 2013-6-5 21:28 编辑

     最近网上出现一个热门的话题 湖北女硕士编求职失败宝典获年薪15万职位
     处于好奇 我找到了其中的前四篇从心理学的角度 略做一点小评价(其它的六篇文章没有找到) 原文请大家自己去找 我不想被人说成侵犯知识产权

    第一个故事  好和尚很多,可粥就那么一碗

     "后来被拒的多了也就习惯了"( 差别阈限和绝对阈限都提高了)

     "不服气的我果断决定霸笔" (自我效能感很高 呵呵)

     "第一,群面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员的素质,碰见气场合的组员,合作比较愉快,可能进的人就多,要是碰上喜欢跟人吵架或者霸着话筒不下来的队友,往往会影响整组的发挥;第二,群面表现自己很重要,但前提是先要把题目所给的任务完成,并且完成好,我相信HR们都希望找到愿意为公司目标奋斗的员工,而不是一心只想突出自己的员工。"
   (从这里可以看出 作者对群面的态度也反应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喜欢合作 注重团队表现 第二条 应该作为假如作者是面试官的态度 而不能认为是当时面试官的态度 这有点像投射测验)

    事后证明,这种组队任务考核,最主要的还是考察每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在团队中对组织的贡献度,
    ("事后证明"请问作者有没有向HR求证这种观点 如果没有 那只能说这又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说虽然作者通过了二面 但是作者认为"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在团队中对组织的贡献度"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作者比较注重这几个方面的觉知)

    那些在我之前被淘汰的人真的比我差吗?显然不是。我一定比不上最后被录取了的同学吗?也未见得。最后一轮,每个人的整体素质不会差太多,那么到底谁被录,除了看各自临场发挥好坏,也可能会掐硬件,甚至可能看你有没有争取到HR眼缘。好和尚也抵不过僧多粥少,就那么一个岗,大部分人总是要当炮灰的,所以失败了也不用妄自菲薄。
    (这里出现了典型的认知失调---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 行为的结果"落榜"和对自己的态度"最优秀的"产生了冲突 作者选择通过改变对行为结果的评价来达到新的平衡。其次 作者归结的失败的原因 看起来合理 其实这也是作者容易想到的原因 也就是出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可得性误差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有什么东西是作者完全没想到的 但又是落榜主要原因的?比如那个清华女生的未知的能力?)

    第二个故事  有时候你会觉得,你不是败给了别人,也不是败给了自己,只是败给现实。
   “面试结果的一般在面试结束后的一到两天就会邮件或者电话通知你,减少了焦急的等待,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企业对员工的体谅非常的重视 也就是说作者期望与企业是一种平等的地位)

    所有的面试官都是公司员工,不仅经过了专业的面试培训,还通过了偏见度考核,尽最大努力的保证面试的客观和准确
    (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说 这是不可能的 面试官不可能做到完全没偏见 测量中仍然会存在比如空调开得多大这类误差 所以对于面试的分数还是要用肯得尔和谐系数来处理一下)

    "材料很多,时间有点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觉得还是理清条理,把思路弄清晰最重要。"
    (这里作者所使用的方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也就是用在作者心中建立好的知识模型来解构材料 把材料归结到知识模型中)

     "根据你自己的经历进行结构化面试"
      (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说 这就是要你编制一份测量的量表考察一个人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得对这份工作的内容相当的熟悉 比如需要哪些技能 如何出题考到这些技能 评分标准是什么 据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的人适合这个岗位 如何出题来测量被试的人格 用什么评分标准等 说白点 面试官利用一次成就测验 能力测验 人格测验的编制过程来考察你对本岗位的理解)


     "被录取的3位男生的确比其他12位女生都要优秀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是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社会,就是会有很多你无能为力的因素在决定着你的命运,你可能不是败给了自己,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个人觉得作者的这种说法有些武断 这里如果作者把"优秀"换成"合适"的话作者会不会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说的"游戏规则"我觉得并不是"潜的 模糊的" 而是规则 也就是说 会不会是作者自己当初投简历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 而到最后才发现 所以把自己的失败"外归因"的结果 还有一种可能是那几个男生确实很优秀)

    第三个故事 找工作的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是的确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清现实最好的途径之一。只有真正经历过,你才能够真切领悟到世界就是这么的操蛋。

     "我想想觉得这话有道理,就拒了牛X外企的笔试而选择的L公司。事后反思,一方面觉得当初应该坚持自己的兴趣,不应该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觉得虽然没有成功,但L公司实在给我上了一课,也算是没白跑那么多趟。"
     ("事后反思"表明当时的选择是作者的第一选择 也就是说作者是在尽量"避免失败"而不是在"追求成功" 在关键的时候作者可能更趋向于"避免失败")

     这样的空穴来风我不敢妄下断言,我只知道,一个笔试不不刷人,复试不刷人,终面把人刷光光的校招,肯定不普通
    (这次对现实世界的结论和上次比起来确实更可信一些 也可能这又是"可得性误差"

    第四个故事 我知道,我还算幸运的。对很多人而言,命运更加坎坷。

      难道他们真的会根据答题分数考核你的性格是不是符合应聘标准?总觉得这种所谓的心理测评其实很难真的准确考量一个人的性格和思维吧?
     (作者需要系统学习下心理测量的知识 这话说得太挫了)

     "他们一开始就只想要名校的毕业生,而怎么能够体面而低调的把那些非名校的孩子们给过滤掉呢?这种模棱两可的心理题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没有说你不好不强,只是你不适合。"
      (这里我要赞一下作者的智商 不过这里同样存在"可得性偏差")

     "我个人更倾向于就事论事,用事实说话、但是好像同组的其他同学大部分都赞同直接套模型,所以最后我还是妥协了,但是也导致参与的程度不那么充分。"
     ("从众"啊 勒庞最先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不管你学识有多高有多优秀 在一群人中间 起决定作用的很多时候不是你的智慧而是你要的"安全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00:22 , Processed in 0.08218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