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梦:现代性文明批判与当代生活理想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ikeshuwang 发表于 14-3-29 10: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ikeshuwang 于 14-3-29 10:22 编辑

    从生活哲学反思视野推进中国梦的理论思考,追问中国梦的现实立意,需要提出建构何种生活理想的问题:如何注重生活价值的维度,建立当代生活理念?如何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塑造当代生活文明?如何回应生活意义迷失,建构当代生活理想?这些提问旨在促进中国梦的生活理论自觉,使中国梦成为探索当代人类生活理想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梦:确立当代生活理念
  当前中国梦提出的主要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主要是从政治与历史的视角来把握百年来的中国梦想。从生活的视角思考,中国梦应当落实到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中,中国梦必然成为凝聚当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是汇集个人梦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没有了个人梦,中国梦就找不到落实的主体;而缺失了生活的梦,中国梦就找不到现实的基础。然而,一百多年来,中国梦的基调被描绘成一种振兴中华的国家梦,主要有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政治的维度,一个是历史的维度,但缺少生活的维度。从生活的维度审视,就是创造出一种中国人向往的美好生活,确立中国人的当代生活理念。
  从政治的维度来看,中国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国家富强的梦。对国家富强的渴求,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列强侵略的背景下而生成的共同心理,从情感上汇集成一种有着浓郁民族色彩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结合大一统的国家政治传统,曾成为推动中国救亡图存和赶超西方的强大动力。从政治维度考察中国梦,实质上是中国人的“家国梦”:按照中国人的理解,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导致中国人梦想实现国家的富裕和强大,国家富强牵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敏感神经,成为中国人一个世纪以来的共同心声。然而,中国梦的构想,不能采取西方列强一贯使用的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因为这种方式必然走向一种倚强凌弱的帝国主义,在损害世界人民普遍利益的同时,也损害本民族的利益。尽管国家富强通常成为实现民族梦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是中国梦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富强的目标,它理应是作为人类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追求的文明重造和新生的梦,即在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的同时对其进行反思批判与超越创新的梦。为当今世界创造出值得借鉴的当代文明生活,这才是中国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梦是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因为受到巨大挫折而萌发的再度崛起、重振雄风的梦想。由于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相对衰落,其历史梦想必然指向民族复兴。这种民族复兴的话语,从先前的“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再到“复兴之路”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对民族复兴的庄严承诺。这种民族复兴的话语,从历史的维度看显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中国梦应当是以中国方式和中国特色体现出的世界梦,能否为当今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中国梦才具有普遍的人类性意义。从生活的维度来看,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来回应现代性问题,为当今世界提供新的生活智慧与生活道路。惟有如此,中国梦才能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提供一种新的生活世界构想。
  从生活的维度来看,中国梦被表述为人民幸福的梦。人民幸福是源自中华文化传统又切合当下中国实际的生活梦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自然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和强大动力。但是,幸福生活其实也是世界人民的渴望,不能表述为中国人独特的生活理想。一方面,通常所说的人民幸福,更多的是从民生角度来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容易忽视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而精神生活的充实恰恰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这使得精神价值的重要地位容易在中国梦的表述中隐而不显,如不特别强调的话存在遮蔽和遗忘的可能;另一方面,人民幸福的表述主要是从集体性概念出发,表达国家对民众生活理想的整体建构。这种自上而下的梦想总动员,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动员,容易忽视社会中各阶层与个人的多样性需求,容易产生脱离民众和难以满足个人需要的现实困境。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各个阶层,显然都有着不同诉求的生活理想。如何考虑这些在集体名义下被掩盖的梦想差异,使中国梦具有提供理想平台的公共特性与和而不同的精神特质,这也成为一个现实的挑战。因此,中国梦的生活维度必然要注重中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公共性与个体性,需要在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活理想及其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来凝练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生活理想。因此,需要有自下而上的民众梦想来筑牢中国梦的生活基础。
  实际上,从生活的维度来理解和建构中国梦,其真实意义在于能够确立起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生活理想:除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目标,不能缺少“美好生活”的个体理想。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来说,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需要体现如下的精神特质:
  第一,对德性生活的崇尚。《中庸》有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无论儒家的君子修养、道家的返璞归真、佛家的众善奉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一种德性涵养的道德生活理想。中国文化所确立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首要在于开启德性的人生。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面临德性缺失的困境,而社会各界已经产生了对德性生活的强烈诉求,当务之急是重建崇尚德性的社会风尚,回归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注重德性的文化传统。从德性的维度看,中国梦的实质在于能够开创出一种道德的生活。
  第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中国文化自古以来追求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与身心协调。这种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培育了一种谋求和谐生活的理想。生活的品质与意义源于对和谐的体悟,发展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华和谐文化精神。在生活理想方面,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阴阳和谐、佛家的圆融精神,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生存智慧。在当今社会,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现实困境,尤其是内心的不平和与不宁静。对和谐关系与和谐情感的心理诉求,成为一种源自心灵的呼唤。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和谐的心灵,并由此可能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
  第三,对自在生活的眷恋。中国文化一直崇尚自在的生活方式,个人生活理想经常被表述为:活得自在。自在的生活是一种不待外求而能够自我满足、自得其乐的自由生活境界。无论是儒家的自立立人、道家的自在无待、佛家的自性真如,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自在人生的眷恋。这种自在生活理想是同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在相联系,人敬畏天命,遵道而行,以此来开发人的德性和智慧,将个体之小我融入宇宙之大我。如果西方文化用“自由”来表征生活理想的话,那么中国文化更注重“自在”的生活理想。“自由”是以“有我”或“自我”的主体性文化为精神根基,而“自在”是以“无我”或“忘我”的圆融性文化感悟生命。现代性生活方式在挺立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恰恰缺失自在的生活智慧,使得焦虑、抑郁、孤独、寂寞、惶恐成了现代人生活的症候,现代性生活总是诱导人感到各方面的匮乏与不满足,而自在生活恰恰是注重自然发展、自由心灵、自足自乐。
  第四,对心灵生活的自觉。心灵生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精神层次,是支配人的生活理想、照亮人的生活道路的普照光。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是一种心性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抱道合德、佛家的明心见性,都通过心的自觉来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心性的修炼在于开发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从生活理念上讲,中国文化可谓一种心灵哲学(Heart of Philosophy),不同于西方偏重的心智哲学(Mind of Philosophy)。中国心性文化注重修心,心灵的修炼成为人性觉悟的道路。以心灵生活来观照,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浮躁忙乱的碎片化生活,缺乏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现代人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忽视了仰望星空和观照心灵的维度。普遍的内心焦虑和精神空虚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病症:生活总是在别处,过着不是想要的生活,而不想要的生活又必须得过,理想的生活总是在远处,心灵处于一种漂泊的无根基状态。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想,需要建构一种超越现代性的心灵生活。实际上,心灵生活是上述德性生活、和谐生活、自在生活的灵魂。心灵事关信仰,没有信仰的生活只能是纵情于欲望世界的精神虚无。信仰是心灵之光,重建人的心灵生活,实质是重新找回人的精神信仰,以心灵的自觉重建现代人的生活理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2 04:54 , Processed in 0.08101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