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深大课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4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
                   主讲:谢晓霞
绪论
n一、什么是现代诗?
n现代诗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n1、是与传统的古典的旧体诗相对的,自“五四”前后产生的中国新诗。它的产生和发展,均伴随着整个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n2、表现现代人情感的现代诗歌,包括五四以来产生的新诗和旧体诗。
n3、指在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各种诗潮影响之下产生的作为一个潮流而存在的中国新诗。如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

n我在这门课程中所要探讨和分析的现代诗指的是:与古典的旧体诗相对的,自五四前后产生的中国新诗。它是现代中国人以现代的诗歌形式表现现代情感的诗歌,这其中也包括在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各种诗潮影响之下产生的作为一个潮流而存在的中国新诗。
n它与古典诗歌有一些根本的区别:
n古典诗歌反映的多为普遍的情感和普遍的事件并具有清晰优美的画面感,表现上是自我的物化。现代诗讲求主体性,表现方面多为自然的人化。
二、与诗歌有关的几个概念
n1、意象(区别于形象)
n提起意象,许多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很容易把它和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事实上,意象是中国文论中固有的一个概念。而英美意象派的庞德等人本身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对意象的解释。

n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的出现,现代诗歌也进入了“意象”时代。正如罗门的《古典的悲情故事》里所描述的:
休闲中心到不了文化中心/天桥到不了鹊桥枫桥/证券行到不了桃源行琵琶行/卡拉OK到不了坐看云起时/塞车的街口到不了/万径人踪灭

2、意境
n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n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n(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n介乎后二者之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以美为最高法则。
n王国维使“意境说”步入成熟状态。他认为:“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n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主体,是意境的基本特征。它是与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紧密相连的。
3、情感和情绪
n对于一些意境和意象特征不太明显,而是以直接抒写诗人的心灵感受为主的诗歌,我们需要引入“情感”和“情绪”这一对概念进行理解和分析。
n情感:古典诗歌的范畴中更多的是情感。它是一种理性逻辑与心灵激动相结合的,比较明晰的情感。
n情绪:是一种超越现实,挣脱了理性羁绊,从生命深处升腾而上的冲动。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情绪之所以成为现代诗歌的表现内容,与五四后个体的觉醒是分不开的。
三、讲解和欣赏的三个视角
n1、文化视角:属于空间的思考
n首先,寻找属于诗的“诗意”,把诗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接受,克服陌生感和拒斥感,最终在一个美点上找到心灵上的认同。
n其次,从多层文化的侧面,来理解诗的内涵。
n2、历史视角:属于时间的思考
n现代诗歌历史的勾画。
n寻找解读对象的历史参照系,不要把对象当作孤立的存在来看。
n历史的态度
3、审美视角
n这是属于诗的本体的思考
n改变传统文学观念给我们形成的对于诗的功能的看法。读诗是一个诗使你感受到什么的过程,而非发现原文是什么意思的过程。
n美的品格超越了“言志”和“载道”的需要。
n对诗美特性的认识问题,诗歌主要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的交流和表达,它虽不能排除观念,但决不用逻辑的思维去阐释观念。
四、讲述方式和考核方式
n1、讲述方式
n2、考核方式
讲述内容
n现代诗歌欣赏
n第一章:绪论
n第二章: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
n1.        生成的文化根基
n2.        早期白话诗人和诗作
n第三章:“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n1、郭沫若的“女神”体诗歌
n2.湖畔诗派的爱情诗
n3.冯至的诗歌
n 4、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体”

n第四章: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创作
n1.        闻一多诗歌欣赏
n2.        徐志摩诗歌欣赏
n第五章:早期象征派诗歌欣赏(以李金发、穆木天为主)
n第六章:戴望舒、卞之琳等人的现代派诗歌
n1.“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诗作欣赏
n2.卞之琳:楼下的风景
n3.“预言”时期的何其芳
n4、废名的诗

n第七章:臧克家与艾青
n第八章:穆旦、郑敏与“中国新诗派”的创作
n第九章:五六十年代的诗
n第十章:朦胧诗欣赏
n第十一章:新生代诗歌欣赏
n1.        于坚、韩东等诗人的诗
n2.        海子、骆一禾等人的诗
n3.        女性诗歌

n第十二章: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
n第十三章:台湾现代诗歌
n1.    纪弦、郑愁予与“现代诗”社的创作
n2.    余光中、覃子豪与“蓝星”诗社的创作
n3.    洛夫、痖弦与“创世纪”诗社
n4.    席慕容的诗歌

第一章: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
一、诞生的根基:五四新诗运动
n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
n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n2、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语词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二、早期白话诗人及诗作:“尝试”中的新诗
n1、胡适:第一“白话诗人”,他是在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意识到了必须“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做长短不一的诗”,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才能跳出旧诗词的范围,实现“诗体的大解放”。《蝴蝶》、《鸽子》分析
n写法上:白描、比喻、象征,以意象描写的浅层面的象征来传达情绪。
沙发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41:16 | 只看该作者
n2、沈尹默的诗
n《月夜》、《三弦》
n3、鲁迅的诗
n4、周作人的诗
n5、其他诗人和诗作
三、早期白话诗的特色
n1、带有思想解放的鲜明特征。内容:体现新思想;题材:广泛抒写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
n2、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n3、艺术手法上多用白描、比喻和象征
四、早期白话诗的“非诗化”倾向
n1、新思想多体现为浅薄的人道主义,不少内容并未触及当时深刻的社会现实。较少用人格、个性的尺度去评判现实,抒情主人公还未从描摹的圈子里跳出来,形成独立、鲜明的自我性格。
n2、重白话不重“诗”
n3、没有超越物理和生理感觉的局限
n4、重理轻情,诗美结构协调度差。诗人很少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感受化为诗的意象。

第二章: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   作(上、下)
一、郭沫若的诗歌
n(一)生平
n1、1914年之前在家乡读书,初步接受了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叛逆精神初露端倪。
n2、1914年—1923年,接受泛神论思想影响,奠定了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念。
n3、1924年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思想特点
n郭的思想一直处于经常性的变迁之中。
n1、前期以泛神论为主,“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泛神论产生于欧洲,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思想统治地位逐渐丧失时的产物。作为人格神的上帝便被自然的概念所代替。对郭的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念,并构成了他浪漫主义诗学原则的哲学基础。

n2、美学思想:
n(1)主情主义。“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n(2)重自我表现。“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而不是没我的、摹仿的”。
n(3)强调自然流露。
n(4)重视灵感的作用。
n(5)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
n(6)文艺的社会职能观。
(三)、《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n1、时代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特征:
(1)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2)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3)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2、诗人的“小我”。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坦露。
(1)不加掩饰的坦露自己。(2)歌颂青春生命力。

(四)、《女神》的艺术特色
n1、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塑造。
n2、在《女神》中,大海、波涛、地球、太阳、万里长城、金字塔等巨大的事物构成了一个常动不息的意象群体。
n3、《女神》热烈的否定旧世界,歌颂自我和社会的新生。
n4、诗人还热情歌颂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旧传统的叛逆者。
n5、艺术表现方面,构思宏伟,语言是一种统一的、有节奏的情感和情绪的表现。
二、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n1、概述
n爱情诗在二十年代的兴盛主要以湖畔诗社的成立为标志。
n该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出版了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四人的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9月又出版了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

n2、专心致志做情诗
n新诗题材领域的大突破:爱情题材的进入
n大胆直白地袒露心曲
n敢于敞开心扉、敢于吐露真情的勇气与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内在联系

n3、反封建的突破口
n冲破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的束缚,写出五四青年在爱情上的觉醒。



n4、新道德的象征
n把爱情当作新道德的象征,通过火热的诗句表现获得爱情的愉悦和幸福。
n他们热衷于情爱、性爱,实际上是试图用一种新的姿态、新的眼光,去剖析和表现人的生命中所包孕的情欲问题。

n5、青春人格的展示
n湖畔诗人天真烂漫,较少思想上的条条框框,这使他们能够毫无拘束的抒发自己的情感。
n他们有一颗纯真的童心,这使他们往往以天真活泼的态度对待人生 ,诗中充满青春气息。
n天真和坦诚是他们诗歌的特点
三、冯至的诗歌
n1、概述:
n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于诗坛上的重要抒情诗人是冯至。他这一时期写有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曾经把他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n2、冯至诗歌的特点
n(1)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n(2)《女神》式的,使人眼花缭乱的形象纯化为明净的形象。
n(3)内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或外化为客观的形象,或蕴涵于简单情节的娓娓叙述中。
n(4)追求诗情的哲理化

n(5)形式上采用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
n(6)对叙事诗的贡献
四、小诗的流行

n1923年,冰心的《繁星》、《春水》与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同时出版,引起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

n1、小诗的出现:
n小诗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产生的。
n它的主要作者除冰心、宗白华外,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

n2、小诗的内容和形式
n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n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第三章:前期“新月派”的诗歌创作
一、概述
n前期新月派,是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等人。
n在新诗已经基本立足之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
二、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n1、“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n在强调“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同时,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n新月派的矛头所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n2、新月派同时提出要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n3、对个人独特艺术个性的重视

三、新月派的诗歌尝试
n1、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n2、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四、主要诗人诗作
n1、徐志摩(1896-1931)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n徐志摩的诗追求“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在诗里真诚的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与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

n2、闻一多(1899-1946)集中体现了新月派的内在矛盾。自觉沟通东西文化,也同时感受着两种文化的冲突。
n他的诗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反映,对文化传统的取舍两难。
n3、林徽音的诗
n轻灵、纤细而又善于抓住诗的原动力。

第四章:早期象征派诗歌
一、意象本体的象征性
n用具体的象征性意象来表达具体或抽象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意识。
n它包括两个层面:意义、意义的表现
n它所展现的是诗的内涵的多义性。
二、情调传达的暗示性
n西方象征派诗人不是把象征主义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在他们看来,象征主义本身就包含了最深刻的审美观念的一种追求。
n神秘朦胧成为一种审美标准。“一点一点的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马拉美)
n暗示美学原则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比喻。而且这种比喻主要是“远取譬”。
三、语言叙述的新奇性
n1、通感手法的运用(不同官能的修饰语的交错搭配)。
n2、“省略法”的运用(正常语法逻辑的主观的空缺)。
四、代表诗人和诗作
n1、李金发
n2、穆木天

第五章: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一、概述
n30年代的现代派诗,既是象征诗派的一种继承,又是新月诗派演变发展的产物。它的得名源于《现代》杂志,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现代》杂志,以此为主要阵地,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梁宗岱等人拉开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大旗,而当时“新诗人多属此派,而为一时之风尚”。主编施蛰存在《现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宣言:

n“《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二、创作
n1、戴望舒: “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内容” 的有机结合。意与象、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n2、何其芳:东西方诗歌艺术交融中的“佳人芳草”和“青春感伤”。
n3、卞之琳:诗歌由“主情”向“主智”的变化。
n4、废名:晚唐五代情韵与现代诗
三、现代派诗人的心态
n1、寻梦者形象
n2、荒原意识
n3、倦行人心态

第六章:臧克家和艾青的诗
一、臧克家的诗
n(一)概述:
n30年代在中国诗歌会之外,始终关注现实的诗人,还有臧克家。臧克家的诗作,在形式上受到新月派的很大影响;尽管他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但对下层民众却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上,他与中国诗歌会的诗人确有相通之处。

n(二)臧克家的诗歌特点
n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给当时的青年提供了另一种人生态度,这就是他自称的“坚忍主义”:严肃的正对现实苦难,沉着的去迎接磨难。
n2、对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的关注。
n3、写诗态度上的“苦吟”。
n4、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
二、艾青的诗
n(一)概述
n艾青(1910—1996),是40年代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n艾青的诗歌体现了诗歌领域对时代大潮的呼应,诗歌从启蒙转入救亡。但艾青又不同于40年代的其他抗战诗人,他的诗不是单纯的幼稚的叫喊,而是将中国诗歌会的现实、战斗传统与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技巧有机交融而形成的艾青的诗。
板凳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41:29 | 只看该作者
n(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n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n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对土地的爱,爱国主义也是艾青以及第三个十年里的许多诗人作品中的主题。
n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土地上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n太阳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n(三)忧郁的诗绪
n艾青的诗歌总是弥漫着一种忧郁的情绪,这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自己回忆,他从小在一位叫大叶荷的乳母怀里长大,这位贫苦的农妇“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从另一个孩子那里抢夺来的,一直总是十分愧疚和痛苦,这也使我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

n艾青的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爱,以及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艾青的忧郁可以看作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契合。

n(四)诗的艺术形式
n作为有着绘画素养和经历的诗人,艾青感受和表现世界的主要方式是:感觉。黎央“艾青写诗,像印象派画家那么重视感觉和感受。”艾青自己也指出:“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迅速而确定的感觉能力”。但艾青又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和中产生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是明晰的,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

n在表现“土地”意象和主题时,诗人使用灰、紫、黄的色调与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更见沉凝。
n在表现“太阳”意象和主题时,诗人采用的通红、金色、浅黄、浅蓝的色调,或强烈或温柔明洁的光,都使人联想到光明与生活的美好。
n通过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这个环节,艾青的诗一方面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取得了内在的联系。

第七章:“中国新诗派” 诗歌
一、概述
n抗战结束以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到了北平、天津,以《大公报·星期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文艺复兴》等为阵地,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同一时期,南方的杭约赫、唐湜、陈敬容、唐祈与辛笛在1947年创刊的《诗创造》中发表作品,1948年,这几人从《诗创造》中分离出来,创办《中国新诗》,与北方的穆旦等联合起来,提倡“新诗现代化”,作为一个流派的“中国新诗派”诞生。
二、“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
“绝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生命中诸种因子的相对相成,有机综合”,追求“生活的现实的突进”与“心灵现实的突进”两个方面的统一,并明确以“玄学”作为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这对之前的现代诗的抒情传统无疑是一种反叛。

三、主要诗人诗作
n1、穆旦:
n(1)对以“圆”为中心的传统哲学与诗学的超越,与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诗学的建立。残缺的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的出现。
n(2)充满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张力的自我、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
n(3)所有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均在他的诗里展开。个体与群体、欲望与信仰、现实与理想等。
n(4)诗人以怀疑主义眼光关照现代生活所提出的思想命题。

n(5)诗的语言:穆旦拒绝文言,坚持五四现代白话诗的传统。但他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利用多义的词语、繁复的句式,以表达现代人“较深的思想”与诗情。

n2、郑敏
n追求雕塑或油画的凝定的美,那种“细微、缓慢,持久而又留有想象余地”的效果。
n3、陈敬容
n新旧交替时代知识者的矛盾与困惑。“鞭打你的感情,从那儿敲出智慧”是她对自己诗歌特征的描述。

第八章:解读朦胧诗
一、朦胧诗及其论争
n1、关于朦胧诗
n它由一批70年代末80年代初走上诗坛的诗人和诗作组成。
n文革结束后,原来处于“地下”状态的青年诗歌活动,走向公开,并吸引了更多青年作者的加入。由于当代诗歌观念的影响,这些作品的“发表”,一开始仍采取“非正式”的方式。其中,北京的《今天》的创办,是这一诗歌运动的重要标志。

n1978年12月, 《今天》创刊号出版。主要创办人是芒克、北岛等。
n创刊号刊登了署名《今天》编辑部的《致读者》的发刊辞,可以看作是这些诗歌革新者的文学主张:“‘四五’运动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一时代必将确立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由精神的理解”。“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种综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

n《 今天》 共出版九期,至1980 年第3 期后停刊。后来被称为朦胧诗的一些重要作品,都已在这份刊物上刊登。随后,《 诗刊》 、《 诗探索》 也开始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
n 代表诗人:北岛、顾城、杨炼、舒婷、江河等。

n2、有关朦胧诗的论争
n(1)公刘、艾青、藏克家等老诗人的反对。
n1979年末,公刘表达了他的焦虑,对青年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感情的方式”“不胜骇异”,提出“我们”“必须努力去理解他们”和对他们加以“引导”的“新的课题”。
n臧克家指出:“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中的一股不正之风”。
n艾青:“这种理论,排除了表现‘自我’以外的东西”。

n(2)一批学者的支持
n三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为之正名。
n得名:1980年8月,《诗刊》刊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这些青年诗人的创作,因此获得“朦胧诗”的共名。

二、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n1、舒婷:1952年生于厦门
n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而这在50年代后一直受到压抑。她的诗,或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她的诗从整体上表现了对个性价值的尊重。

n2、北岛
n他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悲剧性的抗争以及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结束之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

n3、顾城
n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在顾城的诗中,作为这一理想世界的模本,和用来建造这一理想世界的“材料”的,是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和未过多涉世的孩子的心灵和眼睛。他对于超现实的梦境的重视,对于“纯粹”、朴素的词语的追求,都是这一诗歌观念的体现。

三、朦胧诗的诗学形态
n1、思辩性的抒情情结
n在作品中彻底抛弃天真的歌颂和盲目的战斗之情,而代之以深沉、冷峻的思辩和对社会、历史以及人本身的深刻反思
n(1)景物的选择和处理:饱经风霜和极具苦难象征的事物
n(2)事件的处理: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苦难

n2、多维的抒情结构
n现代结构的探索
n传统诗情的现代诠释
n3、诗的文体探索
n诗歌语言:对当代诗歌语言进行革新,力图激活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生命
n诗歌意象

四、诗的感觉的回归
1、舒婷:在古典感觉中寻找意义
nA、所写的是自己看到的客观以及领略到的主观(即存在中确有的和可能触发出来的感觉)。
nB.苦于语言的无力而采用修辞的手段,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距离还不大。
nC.格调上,明亮而温暖,没有放弃美感。

n2、北岛:挣扎在古典感觉和现代感觉之间
nA.开始利用语言和符号的自由进行大胆的、奇异的组合和尝试,创造出一些超现实的感觉。
nB、修辞上的大胆以及距离的产生
nC.格调上,灰暗而寒冷,丝毫不掩饰无情,美感成为被排斥的、奢侈的和不必要的东西
n但北岛并没有完全挣脱古典感觉。

n3、顾城:在“童话”中飘向现代感觉
nA、卸掉了政治、伦理、乃至哲理的负荷,把握和咀嚼一些色调、一些光影,一些飘忽无名的情绪甚至是一些心理印象。
nB.修辞上,恣意切割、无情省略

第九章:“新生代”诗歌
一、“新生代”诗歌
n(一)“新生代”诗歌出现的背景:
n1、“朦胧诗”的式微
n80年代头两年之后,有关“朦胧诗”的论争虽然还在进行,但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已经过去。“朦胧诗”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失散。而且,由于“朦胧诗”的影响扩大,北岛、顾城等的诗作被大量模仿,原来的那种真诚的生命在大量复制中已经变得淡薄而成为形式的、技巧性的制作。这引起对现代诗有着执着追求的青年的不安和不满。

n2、一批年轻诗人的出现
n一批60年代出生的作者涉足诗歌。对文革、对历史,他们有着和朦胧诗人并不相同的记忆。80年代社会现实的逐渐多元化也对50年代以来形成的对世界的判断方式和关照方式发生变化,世界的复杂性呈现在人们面前。
n在这批诗人看来,“朦胧诗”仅仅是中国现代诗探索的一个阶段,而当时诗坛将“朦胧诗”经典化的倾向却已出现,这些都使他们深感忧虑。

n(二)“新生代”诗歌的登场:
n1、对抗和反叛的策略:
n在“Pass 北岛”的口号中,“新生代”诗歌艰难登场。他们自称为“第三代人”,创作是“第三代诗”。“新生代”、“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后崛起”、“当代实验诗”等也是对他们及其诗作的命名。“第三代诗 ”作为一种受到关注的诗歌现象,要到1984年,他们的作品则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

n2、盛况空前的展览和登场
n1984年以后,“第三代诗”的活动和写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实验性的诗歌社团,自办的诗歌刊物纷纷出现,还有不少并不结社的写作者。比较著名的诗歌社团或诗群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新传统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80年代后的校园诗歌、“女性诗歌”也是其构成部分。
n1986年10月,《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介绍了“100多名‘后崛起’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

n(三)新生代诗歌的主要社团或群体:
n1、“他们文学社”:创立于1984年冬,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得安等。《他们》的作者来自不同城市,诗歌风格互有差异。韩东:“《他们》仅是一本刊物,而非任何文学流派或诗歌团体”。“我们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诗歌成其为诗歌的,是这种由语言和语言的运动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我们关心的是作为个人深入到这个世界中去的感受、体会和经验,是流淌在他血液中的命运的力量”。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曾引起很大争议。

n2、“海上诗群”:1984年秋诞生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默默、刘漫流、陈东东等。他们的诗更趋于表现个体生命与生存环境发生的冲撞和矛盾。
n3、“非非主义”:1986年上半年由周伦佑、蓝马等人组织发起。
n4、“莽汉主义”:主要成员有万夏、胡冬、李亚伟等。他们以“捣乱、破坏以至炸毁封闭式或假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宣言,作品中表现了一种“反文化”的姿态。

n(四)“新生代”诗歌的美学风格:
n1、“反英雄”的人生体验的反复表述。
n许多第三代诗人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体味和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如爱恨、生死、苦乐甚至日常起居。
n如于坚《尚义街六号》
n柏桦《家居》

n2、反文化、反崇高的冷抒情。
n    第三代诗人惯于以凡夫俗子平淡的平民意识代替朦胧诗人们理想主义的英雄气概,显出一种近乎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
n如韩东《有关大雁塔》
n李亚伟《中文系》

n3、反文化中的口语诗歌实验
n如:张锋的《本草纲目》
n    一两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n    三钱李商隐的苦蝉
n    半勺李煜的一江春水煎煮
n    所有的春天喝下
n    都染上中国忧郁症

n(五)“新生代诗歌”的得失
n理论提倡、诗歌实验的价值大于他们诗歌本身的价值

二、海子和他的诗
n1、概述: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卒于河北山海关。出版的诗集有《土地》(1990)、《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诗》(1995)、《海子诗全编》(1997)。

n2、诗歌内容及特色:
n他的抒情短诗大多以乡村经验为背景展开,用抒情的文字构造一个质朴、梦幻般的世界,主要的意象为天空、河流、土地、黑夜、村庄等具有原型意味的元素性形象。海子赋予这些意象以新诗意,使他们与现代社会的个人经验产生了联系。
n但他并不满足于写短诗,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理想合一的大诗”。

n3、海子诗歌形式的创造性:
n(1)充满张力的语言
n打破所谓“诗意”与“非诗意”的界限,将日常语言、日常经验纳入到诗中 。
n通过将非诗化的、日常的经验引入诗中,制造意外的惊喜、甚至是震惊的效果。比如《太阳与野花》一首中有这样的句子:“月亮,她是你篮子里纯洁的露水/太阳,我是你场院上发疯的钢铁。”
n(2)对装饰性的反动
n首先,打破诗歌语言上的装饰性、打破对所谓烦琐、优雅之美的营造,而恢复诗歌的一种自发性、直接性。换言之,他看中的不是语言的装饰性、而是语言本身在惊人的联想中,产生的扩张力和包容力。
n其次,将词语上升到“元素”的高度,或者说让它具有文化“原型”的意味,以形成诗歌的扩大的境界和表达上的简洁,譬如“黑夜”、“土地”、“麦子”等 。
n(3)负面的想象力
n海子想像力的特质,简单地说,就是对身体、死亡、黑暗的倾心。他发展了波德莱尔以来现代文学关于“黑暗”、“恶”的关注,并形成他想象力的核心,这也让他的诗歌与以往抒情诗歌的优美形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n4、海子的诗歌理想
n恢复语言与原始生命冲动的关联,诗歌的目的不是美,而是生命的神话。
n具体说来,从风格上,增强诗歌的强度和力度,焕发语言质朴、粗糙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从观念上,他将“诗歌” 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这表现为对“创造力”的推崇。海子复活了一种深刻的浪漫主义传统,即将诗歌的想象力等同于人类最高级的创造力。

n在柯勒律治、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那里,“想象”不单单是一个修辞的问题,而是一种化合万物,使不同因素达到有机综合,赋予世界整体与生命的能力,而“诗人”也被认作是现代社会里“未被承认的立法者”。海子的诗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思路。
三、其他诗人诗作
n1、翟永明
n2、骆一禾
n3、西川
n4、戈麦

第十章:台湾现代诗歌
一、纪弦和他的现代诗
n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是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易士诗集》。1935年与从法国归来的戴望舒见面,与杜衡合作,创办《今代文艺》,组织星火文艺社。1936年,与戴望舒、徐迟合作创办《新诗》。1948年,离沪去台湾,任《和平时报》副刊编辑。次年5月,开始执教于台北成功中学,直至退休。1976年离台赴美国,定居加州。

n五十年代中期,纪弦成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擎旗者,在诗坛呼风唤雨,挑起一系列论战。1962年春,心灰意冷的纪弦著文,宣布“现代派”解散。纪弦是位诗风多变的诗人。他五十年代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在这以后,他的诗日益悖离他的现代主义理论,其内容往往不是遁世而是入世的,诗中的逻辑线索相当清晰。  

n他有不少诗抒写了美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对大陆亲人、故土的怀恋,成为他作品的重要内容。从纪弦的诗中可以看到,这种基于个人情怀的乡愁,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内容。
n纪弦的诗在意象的经营方面颇具匠心,诗中一些无关联的意象经诗人精心编排,呈现像电影蒙太奇式的跳跃之姿,自嘲和嘲人的诙谐,是纪弦诗的一大特色 。

二、余光中的诗歌
n余光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1928年9月9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的诗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格律诗的时期(1950-1957),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也受西方浪漫派的启发;二是西化实验时期(1958-1960),1958年余光中赴美学习美国文学和现代绘画史,受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并卷入当时台湾现代诗的潮流;三是反对西化

n提倡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4),他与全盘西化论者曾有激烈论争,逐渐回归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四是民主写实时期(1965年至今)。

n余光中诗歌的特点:
n首先表现在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有机融合。他的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诗歌表现技巧为特征的美学思想的转变,重视诗歌意象和比喻的奇特,反映出诗人对现代生活中某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的独特观察和感知方式。
n其次,在诗歌语言上,诗人仍意在对语言和形式做出探索。为了驾驭感情,他注重选择简明、准确、生动独特的语言形象。

三、席慕蓉
n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1981年9月诗集《七里香》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诗名随之远播海内外。


n席慕蓉诗歌的三大主题:爱情、人生、乡愁。
n席慕蓉诗歌的三种心理状态:蓦然顿悟时的悔恨、曾经的无心错失、平静后的淡然面对

n艺术特色:
n1、情感抒发温柔恬淡、从容不迫
n2、意象清新典雅

四、其他诗人诗作
n1、郑愁予
n2、痖弦
地板
412647185 发表于 12-2-14 17: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学习谢老师的课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14:41 , Processed in 0.09147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