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91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1 考点归纳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2.1 考点归纳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
 3.1 考点归纳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
 4.1 考点归纳
 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
 5.1 考点归纳
 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
 6.1 考点归纳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
 7.1 考点归纳
 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
 8.1 考点归纳
 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
 9.1 考点归纳
 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与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
 10.1 考点归纳
 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
 11.1 考点归纳
 1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
 12.1 考点归纳
 1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13.1 考点归纳
 1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隋唐道教哲学
 14.1 考点归纳
 1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魏晋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15.1 考点归纳
 1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
 16.1 考点归纳
 1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7章 道学初创
 17.1 考点归纳
 1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8章 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的气学
 18.1 考点归纳
 1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 程朱理学
 19.1 考点归纳
 1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陆王心学
 20.1 考点归纳
 2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1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
 21.1 考点归纳
 21.1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2章 黄宗羲、王夫之的哲学
 22.1 考点归纳
 2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3章 李贽、方以智与泰州学派
 23.1 考点归纳
 2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4章 颜元、戴震、李塨的哲学
 24.1 考点归纳
 2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5章 鸦片战争后、维新运动中的哲学
 25.1 考点归纳
 2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6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
 26.1 考点归纳
 2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7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
 27.1 考点归纳
 2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1 考点归纳
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之一。《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在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联结,是其哲学的基本进路。
一、“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孔子观念的集中体现。
1.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1)从“天”到“命”的观念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三代人们的天命观
a.殷商人:最高主宰者是“帝”。
b.西周人:最高主宰者为“天”。
c.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的色彩日渐淡化。
②孔子对“天”的理解
a.“自然之天”。孔子提及“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价值之天”。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
③孔子对鬼神的存疑态度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2)“命”的概念
“时命”与“天命”。孔子认为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命”,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①“时命”为盲目的,它构成为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孔子承认“时命”,但拒绝消极等待,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它是人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孔子承认“天命”为价值的源头,讲“天命之谓性”。
2.“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仁”从字源看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孔子强调以行“仁”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其“仁学”具有如下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主张“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并将“爱”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认为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仁”的族群本位性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个人的本质是被放置在族群关系中予以定位的,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4)“仁”的践行
孔子推重“仁”的践行,注重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关注于日常行事,处处指点为“仁”。
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认为一个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由于“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孔子认为仁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包括:
(1)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2)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道德自律的意识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主张对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贯彻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在随处指点“为仁”的过程中,就形成为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的作用。
①“孝”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子女对父母的尊重,(“敬”)更为重要。
②“悌”是指敬爱兄长,也泛指敬重长上。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
①“恭”即恭敬,恭敬地对待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
②“宽”即宽厚,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
③“信”即诚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④“敏”即快捷,勤勤恳恳,做事干练,就会取得好效果。
⑤“惠”即慈惠,给人予好处,就能使用人。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中庸”概念,即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把其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
①“中庸”的基本内容
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
②“中庸”的要求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
③“中庸”的实质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张“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最终达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
3.“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要从身边做起,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己”
孔子认为“为仁”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强调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
4.“为仁”哲学的评价
孔子“为仁”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三、“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治国者的道德行为对于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响;治国者推行“德治”,老百姓就会受到“德风”的熏染,会像“众星绕北辰”一样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1.“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
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就要把握民心,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之以德”
“道之以德”是指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孔子主张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而不应该片面强调刑罚杀戮。
(2)“齐之以礼”
“齐之以礼”是指以礼仪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孔子所说的“礼”即“周礼”,他主张“为国以礼”,就是把“礼”当做治理国家的礼仪规范。
(3)“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只有克制自己,才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于外在规范的礼。
(4)“道之以政”和“齐之以刑”
孔子认为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都不是宽大无边的,该用刑罚的时候还是要用刑罚,治国者任何时候都要有“软硬两手”。
2.“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
孔子希望治国者通过“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和“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而取得“众星共之”的效果。他认为“无为而治”包括两个方面:
①“修己”
孔子认为治国者通过“修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是一种以道德为导向的“无为而治”。
②“用人”
《论语》称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如果任用的官员得当,具体的治国事务有人负责,治国者就安逸了。
3.“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
孔子“为政以德”的最终目的是“修己安人”。这当中又可以区分为三个步骤:
(1)“修己以敬”
治国者要能够自我管理。“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修己以安人”
孔子要求治国者“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不计较下属的小错误,提拔优秀的人才。
(3)“修己以安百姓”
①“庶之”,就是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
②“富之”,就是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③“教之”,就是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对富裕起来的人民进行道德教化。
四、孔子哲学的思想史价值
1.“仁学”所表征的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内圣”学与“外王”学
①培养有道德理想的“君子”,体现为“理想人格”的追求,后来被称为“内圣”学。
②使国家与社会重新走向文明与秩序,体现为“理想社会”的追求,后来被称为“外王”学。
(2)“仁学”作为“内圣外王”之学影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原因
①“内圣外王”之学体现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基本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
②“内圣外王”之学依照道德的应然性编织理想世界,并借此批判现实世界。
2.“仁学”所塑造的理想人格
(1)孔子不仅把“外王”——追求理想社会看做是崇高目标,而且同时把“内圣”——追求理想人格视为崇高目标。
(2)理想社会的实现常常受制于“时命”,理想人格的追求却完全取决于个人自己,因此,成就理想人格,有更优先的意义。
(3)“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导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冷静面对世事变迁而呈现的洒脱性。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孔子影响
①孔子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②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③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
(2)孔子与希腊之“智者”
①孔子与希腊“智者”,其行动颇相仿佛。他们都是打破以前习惯,开始正式招学生而教育之者。
②孔子还有一点与“智者”最相似。“智者”都是博学多能之人,能教学生以各种功课,孔子亦博学多能,孔子教人亦有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是也。
(3)孔子与苏格拉底
①孔子颇似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本亦是“智者”。其不同在他不向学生收学费,不卖知识。他对于宇宙问题,无有兴趣;对于神之问题,接受传统的见解。孔子亦如此。
②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之使命,以觉醒希腊人为己任。孔子亦然。
③苏格拉底以归纳法求定义,(亚力士多德说)以定义为吾人行为之标准。孔子亦讲正名,以名之定义,为吾人行为之标准。
④苏格拉底注重人之道德的性质。孔子亦视人之“仁”较其“从政”之能力,为尤重。
⑤苏格拉底自己未著书,而后来著书者多假其名。孔子亦不著书,而后来各书中“子曰”极多。
⑥苏格拉底死后,其宗派经柏拉图、亚力士多德之发挥光大,遂为西洋哲学之正统。孔子之宗派,亦经孟子、荀子之发挥光大,遂为中国哲学之正统。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91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19 01:09 , Processed in 0.11864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