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方剂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19: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552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总 论
 1.1 考纲要求
 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2章 解表剂
 2.1 考纲要求
 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3章 泻下剂
 3.1 考纲要求
 3.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 和解剂
 4.1 考纲要求
 4.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5章 清热剂
 5.1 考纲要求
 5.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6章 祛暑剂
 6.1 考纲要求
 6.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7章 温里剂
 7.1 考纲要求
 7.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8章 表里双解剂
 8.1 考纲要求
 8.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9章 补益剂
 9.1 考纲要求
 9.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0章 安神剂
 10.1 考纲要求
 10.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1章 开窍剂
 11.1 考纲要求
 1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2章 固涩剂
 12.1 考纲要求
 1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3章 理气剂
 13.1 考纲要求
 13.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4章 理血剂
 14.1 考纲要求
 14.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5章 治风剂
 15.1 考纲要求
 15.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6章 治燥剂
 16.1 考纲要求
 16.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7章 祛湿剂
 17.1 考纲要求
 17.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8章 祛痰剂
 18.1 考纲要求
 18.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19章 消导化积剂
 19.1 考纲要求
 19.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20章 驱虫剂
 20.1 考纲要求
 20.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第21章 其他方剂
 21.1 考纲要求
 2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内容预览
第1章 总 论
1.1 考纲要求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方剂学发展概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二、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三、“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
四、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五、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运用
六、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七、常用剂型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方剂与方剂学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指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
(2)方剂学是指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2.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方剂学是中医学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的纽带与桥梁。
3.方剂学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表1-1

【例1】(A型题)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  )。[2014年研]
A.《汤液经法》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肘后备急方》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总结了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方制大小、剂型等理论。
【例2】(A型题)首创方论的医学家是(  )。[2012年研]
A.汉·张仲景
B.金·成无己
C.明·吴崑
D.清·汪昂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全书收载方剂314首,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B项,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药方论》,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20首常用方的组方原理及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C项,明·吴崑的《医方考》,是第一部剖析方剂的理论专著。D项,清·汪昂的《医方集解》,按方剂功效分类,确立了方剂学的基本知识框架。
【例3】(A型题)《普济方》的作者是(  )。[2007年研]
A.吴又可
B.朱橚
C.李东垣
D.成无己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普济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明·朱橚、藤硕、刘醇等编著。全书168卷,2175类,载方61139首。
【例4】(A型题)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  )。[2005年研]
A.《伤寒论》
B.《圣济总录》
C.《医方集解》
D.《医方考》
E.《古今名医方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B两项,都是方书,不是分析方剂理论的专著。CE两项,《医方集解》、《古今名医方论》均为清代著作。D项,明代吴崑的《医方考》分析了700个方子。
二、治法
1.治法的概念
(1)治法是指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中医学的治法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①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具体体现在“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以法统方”。
3.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提出了“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表1-2


【例5】(A型题)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宜选用的治法是(  )。[2008年研]
A.汗法
B.和法
C.托法
D.消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麻疹由外感麻疹疫毒所致,以外透为顺。病程可分为初热期、见形期、恢复期三个阶段。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多因患者幼小体弱,正气不足,护理失宜,或邪毒较甚,正不胜邪,疹毒不能顺利外透所致。治宜宣肺祛邪,解表透疹。以防疹毒内陷,形成“逆证”。A项,汗法是指通过宣发肺气,开泄腠理,从而达到祛邪愈病目的。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恰当应用汗法,有辅助透疹之效。
【例6】(X题型)“消法”的理论依据是(  )。[2009年研]
A.甚者从之
B.结者散之
C.逸者行之
D.坚者削之
【答案】BD查看答案
【解析】“消法”是通过消食化积、行气活血、化痰蠲饮、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邪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病程较短,邪实尚未坚结,或虽已坚结,但病程较长,病势较缓,且不宜猛攻急下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坚者消之”,“结者散之”,就是消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
1.七方
(1)具体内容
七方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表里,病势的缓急,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需要作为依据,概括说明制方的方法。始于《内经》,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方论》中明确提出“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2)实际意义
①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
②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
③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④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取效迅速的方剂。
⑤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
⑥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
⑦复方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例7】(A型题)“七方”之说源于(  )。[2009年研]
A.《神农本草经》
B.《内经》
C.《伤寒论》
D.《圣济经》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七方”说始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补上治上治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小,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这是七方的最早记载。至金人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序中云:“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虽然《黄帝内经》中并未明确“七方”之名称,但历代医家都以其所载内容作为指导临证遣药组方的经典理论,如刘完素云:“方不足七,不足以尽方之变”(《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例8】(A型题)“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一语出自(  )。[2006年研]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伤寒明理论》
D.《医学心悟》
E.《医学源流论》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一语出自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2.十剂
(1)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
(2)唐代陈藏器于《本革拾遗·条例》中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之下,各举数药为例。陈氏所归纳的“十种”之说,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3)宋·赵估《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如《圣济经·审剂篇》云:“故郁而不散为壅,以宣剂散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至此方书中才有“十剂”这个名称。但对十剂分类,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临床常用方药,
(4)后世各家又有增益,如《本草衍义》于十剂外增加寒、热二剂;明代缪仲淳增加升、降二剂。明·徐思鹤的《医家全书》除十剂外,增加了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等,共为二十四剂。方书中除清·陈修园《时方歌括》载方108首是按上述十二剂分类外,其余尚不多见。
3.八阵
(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八阵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并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释曰:“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
【例9】(A题型)下列关于“八阵”内容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2006年研]
A.寒方之制,为除热也
B.攻方之制,攻其不通者也
C.固方之制,固其泄也
D.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E.用散者,散表证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说:“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用散者,散表证也。”
【例10】(X题型)下列属于《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原文的有(  )。[2013年研]
A.攻方之制,攻其实也
B.固方之制,固其泄也
C.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D.用散者,散表证也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
【例11】(X题型)下列各项中,属于《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原文的有(  )。[2012年研]
A.补方之制,补其虚也
B.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
C.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D.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张介宾《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
四、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组方药物原有的功用,调其偏胜,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对比较复杂的病证的治疗需要。
五、配伍的目的
配伍目的在于增效、减毒两个方面。一般而言,药物通过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作用:
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六、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1.提出及发展
(1)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2)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为君”之说;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3)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2.具体含义
(1)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小于君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3)佐药
①佐助药,是指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指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指根据某些病证之需,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
①引经药,是指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是指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例12】(X型题)方剂配伍中,佐制药的作用有(  )。[2014年研]
A.防止病势拒药
B.协调诸药之用
C.降低君臣药之毒性
D.减缓君臣药之烈性
【答案】CD查看答案
【解析】佐药分为三种:(1)佐助药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是指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七、“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运用
1.对遣药组方的意义
一个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为依据。除君药外,臣、佐、使药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
(2)一首方剂中的君药是必备的,而臣、佐、使药并非齐备;
(3)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多则药力分散,影响疗效;
(4)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
2.对配伍用药的指导
(1)要针对病机考虑配伍用药的合理性,通过配伍,最大限度地表达每味药物适宜病证所需之药力。
(2)又要按照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将方药组合成为一个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有机整体,使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果。
3.与“以法统方”的关系
(1)“以法统方”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
(2)“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3)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成理想的有效方剂。
八、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1.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2.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1)药味加减的变化
①变化的前提
药味加减的变化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②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当方剂中的药物增加或减少时,方剂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方剂的功效也随之改变。
(2)药量增减的变化
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药量增加或减少,可以是单纯药力的改变,也可以随着组成配伍关系的改变而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3)剂型更换的变化
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剂型不同,功效主治亦不尽相同。
A.药味加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量更换的变化
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E.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
【例13】(B题型)枳术汤与枳术丸的关系属于(  )。[2006年研]
【答案】E查看答案
【例14】(B题型)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关系属于(  )。[2006年研]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枳术丸是张元素从《金匮要略》枳术汤变化而来,枳术汤的枳术用量倍于白术,且用汤剂,而且在制剂时加入荷叶烧饭为丸,所以枳术汤与枳术丸的关系属于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生姜泻心汤即是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属于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的变化。
九、常用剂型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剂型,是指在方剂组成之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不同的性能,加工制成的一定形态的制剂形式。临床常用的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
1.液体剂型
(1)汤剂
①概念:又称煎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②临床应用:主要为内服,如麻黄汤等。外用时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
③特点
a.最能体现中医药独特优势;
b.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c.可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切合个体病证之需;
d.制备及携带贮存相对不便,服用时口感欠佳。
(2)酒剂
①概念: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
②临床应用
a.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用。
b.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③特点:酒剂使用时,存在个体局限性。
(3)酊剂
①概念:是指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经过不同的方法浸出中药的有效成分后所得到的液体制剂,多为外用。
②有效浓度:一般酊剂的浓度为20%,有毒药物浓度则为10%。
③特点:有效成分高、用量少、作用快、不易腐败等。
(4)露剂
①概念:又称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用蒸馏法制成有芳香气味的澄明水溶液。
②临床应用:一般作为饮料及清凉解暑剂,药露气味清淡,口感适宜。如金银花露等。
(5)糖浆
①概念: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的浓蔗糖水溶液。
②特点:昧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等特点,尤适于儿童服用。
(6)口服液
①概念: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②特点: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等。
(7)注射液
①概念:又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②临床应用:适用于急、重患者急救使用,对于神识昏迷、难以口服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宜。
③特点:剂量准确、药效迅速、不受消化系统影响。
【例15】(A型题)汤剂的优点是(  )。[2009年研]
A.药效持久
B.药效发挥迅速
C.服用量小
D.节省药材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方剂的剂型很多,制备工艺不同,临床运用有别。汤剂是药物经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渍、煎煮后,去滓取汁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其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且便于加减化裁,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一个患者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适应各种疾病不同发展阶段治疗的需要。药效发挥迅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2.固体剂型
(1)散剂
①概念: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
②临床应用
a.内服
第一,散剂多以温开水冲服;
第二,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等;
第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即煮散,如银翘散等。
b.外用
第一,散剂多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如金黄散等;
第二,作点眼、吹喉等,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
③特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2)丸剂
①概念: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
②临床应用
a.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昧地黄丸等;
b.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常作丸剂。
③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④分类
a.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
b.水丸:较蜜丸的崩解、溶散、吸收、作用均快,易于吞服。
c.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
d.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
e.其他尚有蜡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
(3)茶剂
①概念: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
②用法:使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
③临床应用:多用于治疗感冒、食积、腹泻等。
(4)条剂
①概念:又称药捻,是将药物细粉用桑皮纸蘸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再蘸药粉而成。
②用法
a.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如红升丹药条等。
b.艾叶和药研成粗末,用纸裹制成圆条,供灸治使用,也称“艾条”。
③作用:化腐拔毒、生肌收口。
(5)线剂
①概念:又称药线,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浸煮后,经干燥制成的外用制剂。
②用法:通过药线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机械紧扎作用,使其引流通畅或萎缩、脱落。
③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
(6)丹剂
①内服丹剂
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
②外用丹剂
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也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
(7)锭剂
①概念:是将药物研成细粉,加适当的黏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剂型。
②用法
a.内服以研末调服或磨汁服;
b.外用则磨汁涂患处。
(8)片剂
①概念:是将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②特点
a.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异味少、服用和储存方便;
b.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可包肠溶衣,使之在肠道中崩解。
(9)冲剂
①概念: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
②特点: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
(10)栓剂
①概念: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的一定形状固体制剂,多用于腔道。
②作用:杀虫止痒、润滑、收敛等。
③特点
a.通过直肠黏膜吸收,便于婴幼儿给药。
b.有50%~70%的药物不经过肝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药物对肝的毒副作用;
c.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例16】(X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糊丸特点的有(  )。[2008年研]
A.性质柔润,兼有补益作用
B.作用缓和,药力持久
C.对胃肠刺激性小
D.不易变质,便于贮存
【答案】BC查看答案
【解析】丸剂是最常用的固体剂型,具有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的特点。剂又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中糊丸系指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丸粒小,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并能减轻有毒或峻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
3.半固体剂型
(1)膏剂
①概念: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
②内服膏剂:包括流浸膏、浸膏、煎膏。
a.流浸膏与浸膏多用于调配其他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
b.煎膏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如鹿胎膏等。
③外用膏剂:包括软膏和硬膏
a.软膏: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有一定的黏稠性,药物吸收缓慢,药效持久。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b.硬膏:又称膏药,古称薄贴,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而制成的外用剂型。可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腰痛等。
(2)其他
有胶囊剂、滴丸剂、灸剂、熨剂、灌肠剂、搽剂、气雾剂、海绵剂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552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12:56 , Processed in 0.08510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